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8|回复: 0

[成语典故] 欲盖弥彰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9-9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欲盖弥彰》相关人物

崔杼(?——前546),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政局动荡。

《欲盖弥彰》涵义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欲盖弥彰》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欲盖弥彰》辨析

《欲盖弥彰》读音:yù gài mí zhāng

《欲盖弥彰》近义词:此地无银三百两、适得其反、欲盖而彰

《欲盖弥彰》反义词:相得益彰

《欲盖弥彰同义词》:掩人耳目

《欲盖弥彰》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欲盖弥彰》造句

1.粉红的桃花好似一个楚楚动人却又欲盖弥彰的小姑娘般羞涩动人,漫山遍野地开满了山坡。

2.纸包不住火,这事他欲盖弥彰,迟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3.这事本就是我们不对,如果想遮掩,最后一定会落得欲盖弥彰,反而难堪。

4.我看他越是大声辩解,越显得心虚,真是欲盖弥彰

5.他做了错误的决策后,还想只手遮天,看来只会欲盖弥彰

6.他忙于辩解的样子,简直就是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7.他那卑劣的行事风格,何人不晓?他如想隐瞒,只会欲盖弥彰而已。

8.我们没办法像以前那样做些欲盖弥彰的手脚。

9.如果做错事,却想掩饰,结果只会欲盖弥彰,使得小事酿成大事。

10.这个小偷非常狡猾,企图瞒过警方,没想到欲盖弥彰,反被看出破绽。

《欲盖弥彰》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掌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后来他去吊唁齐国棠邑大夫棠公,迷恋上了棠公的妻子棠姜,便不顾众人劝阻,娶其为妻。齐庄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

崔杼知道后,便借口有病不上朝。庄公乘探视崔杼之机私会棠姜。崔杼便设计将他杀了,并立景公为齐国国君,自己当上了丞相。齐国负责撰写国史的人比较正直。他不顾崔杼多次暗示,以一个历史家的角度,据实记述,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

这可是十恶不赦之罪,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崔杼一看,当然恼怒万分,心想你不笔下留情,我也不给你活路。于是,就杀了那个史官。可他不知道欲盖弥彰的意思,继任的史官同样如此,秉笔直书。

崔杼又想,既然杀一个不能堵住你们的嘴,又何妨再杀一个,就不信你们不怕。他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坚持原则,崔杼也知道杀人解决不了问题,只好就此作罢。所以后代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就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崔杼想使自己的丑事得以掩盖,但实际结果却适得其反的愚蠢做法。

《欲盖弥彰文言文》:

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 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齐豹为卫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义,其书为‘盗’。...

《欲盖弥彰白话文》:

君子说:“为什么说‘名声’不能不重视呢?道理是这样的:有时有了名声,反而不如没有名声。带了土地背叛,即使这个人地位低贱,也一定要记载地名,以此来 记载这个人,结果成为不义,不能磨灭。因此君子行动就想到礼,办事就想到义,不做图利而失去礼的事,不做不符合义而感到内疚的事,有人求名而得不到,有人 想要掩盖反而明白地记下了名字,这是惩罚不义的人。齐豹做卫国的司寇,是世袭大夫,做事情不义,就被记载为‘盗’。...

《欲盖弥彰》成语接龙:

欲盖弥彰→彰往考来→来龙去脉→脉脉相通→通情达理→理所必然→然糠自照→照猫画虎→虎穴得子→子子孙孙→孙庞斗智→智圆行方→方寸已乱→乱世凶年→年壮气锐→锐挫望绝→绝长补短→短兵接战→战天斗地→地平天成→成风之斫→斫雕为朴→朴斫之材→材德兼备→备而不用→用寒远寒→寒心消志→志满意得→得胜回朝→朝生夕死→死求百赖→赖有此耳→耳视目食→食子徇君→君子固穷→穷大失居→居安资深→深根固本→本末源流→流水高山→山阴乘兴→兴致索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为笑谈→谈笑风生→生机勃勃→勃然大怒→怒目切齿→齿如齐贝→贝阙珠宫→宫车晏驾→驾雾腾云→云愁海思→思绪万千→千岁一时→时不再来→来日大难→难能可贵→贵古贱今→今生今世→世外桃源→源源本本→本性难移→移风革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衣箪食→食不兼肉→肉跳神惊→惊神泣鬼→鬼哭天愁→愁红惨绿→绿林强盗→盗名欺世→世道人情→情同手足→足音跫然→然荻读书→书画卯酉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