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相关人物
杨恽(?——前54),西汉政治家。宣帝时曾任左曹,后因告发霍氏(霍去病子孙)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其文章《报孙会宗书》,被后人认为颇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风格。
《一丘之貉》涵义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一丘之貉》出处
《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辨析
《一丘之貉》读音:yī qiū zhī hé
《一丘之貉》近义词:半斤八两、难兄难弟、泾渭分明、臭味相投
《一丘之貉》反义词:比众不同、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离心离德
《一丘之貉》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一丘之貉》造句
1.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都是一丘之貉。
2.别指望他会主持正义,他们是一丘之貉。
3.这些流氓犯盗窃犯诈骗犯都是一丘之貉,应严厉打击。
4.审理这件案子的官员虽然手段不同,但都是一丘之貉,每个都贪赃枉法。
5.这群人不是抢就是骗,都是一丘之貉,实在没出息。
6.何须多费唇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7.梁山泊好汉在官府来看,都是一丘之貉。
8.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9.这伙坏蛋都是一丘之貉,没有什么差别啦!
10.管他什么帮派,在我看来都是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成语典故: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文史
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霍氏(霍光子孙,此时霍光已死)谋反,杨恽最先向宣帝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恽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
有一次,杨恽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恽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恽被免职了。
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恽仅被免职,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一丘之貉》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含义:
一丘之貉的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有小集体主义的思想,更不能聚在一块儿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