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疗标准化——进一步发挥罐疗在治已病、治未病中的作用,标准化至关重要。罐疗标准化,可以分治已病、治未病两个层次,即医疗操作标准、养生操作标准。
•罐疗基础研究——为了更好、更快发展罐疗,要加强罐疗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在三方面下功夫,即大样本的罐疗效果评价研究、罐疗机理研究、罐疗标准研究。
•罐疗人才培养——重视罐疗人才培养:一是要加强中医专业学生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罐疗临床教学和技能实训;二是创建非临床罐疗技师培养体系。
•罐疗国际化——制定罐疗的国际标准,编写便于外国人使用的教材,培养更多的能够开展国际教育的人才。有了标准、教材和人才,罐疗一定会在中医国际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里约奥运会上游泳冠军菲尔普斯臂膀上拔罐印引起的“火罐热”,再一次展示了中医拔火罐疗法的独特魅力。拔火罐既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养生保健的方法;既在医院里为医生所用,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地区的欢迎。这是中医药发展的标志,也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罐疗更好、更快发展?带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走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倾听了石学敏关于罐疗的历史发展、在治疗已病未病上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罐疗历史悠久》
罐疗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把牛角、羊角等磨成筒状,刺激痈疽,吸出脓血。因用牛、羊的角为工具,所以罐疗古称“角法”。现存关于“角法”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帛书《五十二病方》。这种类似拔火罐的方法,用于治疗牡痔。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用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治疗疮疡的内容。唐代有用竹罐治疗疾病的记载,王焘的《外台秘要》就记载了拔罐疗法的应用。宋代的《苏沈良方》记载了用火筒法治疗久咳的方法,说明罐疗已扩大到内科疾病。明代《济急仙方》《外科正宗》等书均有罐疗的记载。清代,拔罐疗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述了先用针刺,继用羌活、白芷、蕲艾等煮罐,用罐疗治疗痈疽阴证的方法。《理瀹骈文》一书中,可以看到用拔罐治疗黄疸和风疾的记载。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详细介绍了火罐的质地、形状、罐疗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效果,书中记载:“火罐,江右及闽中者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大人指,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用治风寒、头疼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病症,皆效。”可见,罐疗在清代已相当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大力发展中医,罐疗成为中医院的基本治疗方法,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罐疗的效果,推动了罐疗的普及。罐疗器具、种类也在增多,罐疗的排气方法也有了改进,成为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还可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
《罐疗标准化至关重要》
罐疗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治病、养生方法。罐疗通过刺激皮部、络脉与肌肉,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的功效,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的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罐疗,对头痛、眩晕、咳嗽、腹痛、腰背肌肉劳损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虽然罐疗大多是和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但其治疗作用显著,有时是其他治疗方法难以替代的。
罐疗在治未病上的作用也很显著。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巨大优势和特色,而罐疗则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目前,罐疗已经进入了养生、减肥、美容场所;各种简易的抽真空硬塑罐也已进入了千万家庭,成为家庭的保健工具;罐疗正在悄然地从中国本土走向其他国家,包括国外的医疗机构,应用于军人、运动员的保健。可以预见,罐疗在养生保健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石学敏指出,进一步发挥罐疗在治已病、治未病中的作用,标准化至关重要。目前,有关组织已经制定了罐疗的标准,但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标准是否规范,二是推行的力度够不够。如果问题出在标准不规范上,就修订、完善标准;如果是推行的力度不够,管理部门就要加大考评、检查的力度。现代医学的标准化,中医必须借鉴。现代医学发展快,标准化是关键。可以预言,罐疗的标准化不但会进一步提高罐疗的整体水平,而且会迅速扩大罐疗的应用范围。罐疗疗效好,再加上严谨的适应症、器具、操作标准,一定会更加广泛地应用。
罐疗标准化,可以分治已病、治未病两个层次,即医疗操作标准、养生操作标准。罐疗的医疗操作标准是针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特点是严谨、严格。比如,罐疗的辨证要精准,罐疗方式、方法与证型的对应,罐疗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都要明确规定。罐疗的器具、操作标准也要严格。当前,罐疗普遍存在重应用、轻标准的现象。罐疗的医疗操作标准不但会提高中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的罐疗整体水平,还会促进罐疗向西医院拓展。罐疗养生操作标准是针对非医疗机构,当然不能像医疗操作标准那样严格,但也一定要有规范的标准。从当前罐疗的非医疗广泛应用看,制定标准尤其重要。比如,以美容为目的的罐疗方法、操作;以缓解运动疲劳为目的的罐疗方法、操作;火罐的器具、操作;抽真空硬塑罐的器具、操作;罐疗不适宜人群、疾病及家庭拔罐的安全防范等都要制定标准。
《罐疗基础研究需要深化》
石学敏指出,罐疗效果显著、应用简便,毋庸置疑,但科学研究比较薄弱。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关于罐疗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有5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的课题只有4项。近30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数量为6000余篇。总体上看,零散的研究多,系统的研究少;小样本的研究多,大样本的研究少;短期的研究多,长期跟踪的研究少;医疗机构的研究多,非医疗机构的研究少;临床的研究多,基础的研究少。
因此,为了罐疗更好、更快发展,要加强罐疗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大样本的罐疗效果评价研究。罐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大样本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但在大人群中,按照罐疗的适应症,应用罐疗规范治疗后,治愈率是多少?显效的百分比是多少?有效的百分比是多少?无效的有多大比例?综合治疗中包括罐疗的,通过设置对照组比较分析,罐疗的作用有多大?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各占多大比例?罐疗在治未病方面的应用,更需要开展相应的效果评价研究。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更为薄弱。罐疗效果评价研究的设计可以参照西医研究进行,覆盖面要广。
第二,罐疗机理研究。目前,既要开展中医学的罐疗机理研究,也要开展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罐疗的文献学研究,发掘、整理罐疗在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治病、养生中作用的记载。既要在中医内部开展罐疗文献的中医典籍研究,也要和史学、文化学者联手,共同发掘罐疗的文献。文献学研究虽然不是罐疗机理研究,却可以为罐疗机理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比如,罐疗是怎样发挥疏通经络作用的?是怎样发挥调理气血阴阳作用的?还要研究走罐、药罐、水罐、刺络拔罐等不同罐疗方法的具体作用机理。
另外,也要从西医学角度开展对罐疗机理的研究。目前,大家接受的认识是,罐内形成的负压,使人体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瘀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人体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加强新陈代谢,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了机体的抵抗力。罐疗负压对肌肉的牵拉,刺激肌纤维收缩,可以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反射弧周期,增加肌肉的机械性能,对其代谢和功能有不同的影响。
第三,罐疗标准研究。包括罐疗临床应用标准研究、罐疗非临床应用标准研究、罐疗器械标准化研究、罐疗手法量学标准研究、罐疗安全性研究等。
《重视罐疗人才培养》
石学敏指出,必须重视罐疗人才培养:一是要加强中医专业学生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罐疗临床教学和技能实训;二是创建非临床罐疗技师培养体系。
目前,罐疗已经进入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但总体上看,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存在着重操作轻理论、操作缺乏理论指导的倾向。罐疗源于实践,但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实践只能是经验。经验重要,从经验中归纳、总结、凝练出的理论更重要。因为,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才不盲目。中医药院校的罐疗教学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要强调中医理论、方法对罐疗技术应用的指导,强调辨证施罐,强调罐疗与其他中医治法的综合应用。罐疗理论、操作教育教学,要配备高水平的教师,要组织有关专家编写高水平的教材。
基于罐疗的非临床广泛应用和应用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应当加强罐疗技师的培养。可喜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 年7月29日颁布)将保健调理师细分为保健刮痧师、艾灸师、拔罐师、砭术师,为从事各类保健活动的罐疗人才的职业化奠定了基础。与之相对应,在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保健调理师专业,培养掌握罐疗、痧疗、灸疗等技能的技术人才。同时,为在各类养生保健机构应用罐疗的人员提供规范化在岗进修、培训的机会。
《重视罐疗的国际化》
石学敏认为,罐疗将会是继针灸之后迅速被国际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
里约奥运会上菲尔普斯臂膀上拔罐印引起的新闻效应虽然会逐步弱化,但我们对其提示的中医国际化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医国际化的脚步在加快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医诊疗走出了国门,中医名家为外国政要诊治疾病,越来越多的中医师在国外行医,中医在许多国家有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中医国际化的本质是外国人接受中医。人家不接受,你动机再好也无济于事。外国人为什么能够接受中医呢?很简单,因为中医治疗效果好。但必须看到,中医的国际化并不是理论、方法、各种技术齐头并进,而是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的技术先行。换句话说,外国人接受中医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针灸率先国际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罐疗就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的技术。现在要做的是,要制定罐疗的国际标准,编写便于外国人使用的教材,培养更多的能够开展国际教育的人才。有了标准、教材和人才,罐疗一定会在中医国际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