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0|回复: 0

[讲古] 汉景帝时期晁错为何力主削藩?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8-2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景帝即位之后,依然延续了与民修养生息的国策,因此历史上将其与其父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也发现了父亲汉文帝政策上的一些瑕疵,并予以改正。

就拿汉文帝废除肉刑来说吧,本来汉文帝的意思是减轻惩罚,给罪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经常有犯人被打三百板子、五百板子的时候,被活活的打死。

本来罪不至死,原来被割掉鼻子,或者砍去一只脚,好歹还活着,现在可好,直接打死了,所以善政变成了更严厉的惩罚。

汉景帝经过调查,先后两次将打板子的数量减少,并规定只准打屁股,这样就很少有罪犯被打死的情况发生了。

汉景帝为了将天下治理好,也是在不断的提拔有用的人才。他发现晁错有大才,于是提拔晁错为内史,并经常与晁错单独谈论国政,对晁错几乎是言听计从,倚为心腹。后来又将晁错提升为御史大夫。

晁错对汉景帝当然也是忠心耿耿,尽心尽责的为汉景帝谋划治国方针。

在晁错的眼里,现在对大汉朝廷最大的威胁,就是那些刘氏诸侯王,他们已经不怎么受朝廷约束了,如果不早想办法,早晚必成国家大患。因此,晁错正式向汉景帝上《削藩策》,强烈建议削藩,就是废除诸侯王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这里的诸侯王,主要是当年刘邦在铲除异姓王之前、之后,分封的刘氏诸侯王。到这个时候,也已经经历了两三代。这些诸侯国,疆域广阔,户口众多,有些诸侯国更是拥有着强大的军力,而且,这些军队只听从自己这个诸侯国国君的调遣,基本不接受皇帝的命令。各诸侯王在自己封国内大权独揽,拥兵自重。他们自己收税,铸造钱币。除了表面上承认皇帝的最高权威之外,基本处于独立的状态。

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这些诸侯王都是刘邦的亲人,对刘邦也算得上忠心,对汉朝刚建国时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

但是,到汉文帝时期,随着血缘关系的渐渐疏远,再加上刘恒属于庶子即位,不那么令那些诸侯王信服,这些诸侯王已经开始变成了不安定因素。汉文帝期间,就曾经发生过数次诸侯王叛乱的事情。好在都被汉文帝及时扑灭,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汉文帝也已经意识到诸侯王的问题,但是限于当时的情况,没有下狠手削藩,而是采用贾谊《治安策》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其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的建议,用比较和缓的方式,慢慢削减诸侯王的实力,就是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将一些大的诸侯国分成两、三个,甚至多个小诸侯国,将原来那个诸侯王的儿子都封成王,将原来的封地分成多份,这样每个诸侯国的势力就衰弱了,也就无法和皇帝的权威相抗衡了。

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只是将这个矛盾的爆发推后而已。

晁错一直就是坚决的削藩派,力主削藩。现在见汉景帝如此信任自己,就明确的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议。

当然,这里的削藩不是将这些诸侯王彻底废除,或者杀掉,而是将他们的封地大规模削减,废除他们的部分特权而已。但是,即使如此,那些诸侯王也必然不会善罢甘休。毕竟,这可是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啊。

汉景帝也有这方面的顾虑,和晁错商议:“能顺利削去他们的封地,对国家来说,当然是件大好事,但是万一逼得他们造反怎么办?”

晁错却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jí),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的意思是,这些诸侯王,早晚会造反,你削藩会反,不削藩也会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现在削藩,可能会逼得他们立刻造反,但是因为他们行事仓促,即使造反,危害也应该不会太大,如果听之任之,等到他们羽翼丰满、时机成熟的时候,主动造反,危害可就更大了。

如此大事,仓促间,汉景帝也拿不定主意,于是找来大臣商议。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其中,窦婴坚决反对立即削藩。

这个窦婴,是汉景帝的母亲,也就是窦太后的娘家侄子,所以论起来,和汉景帝是姑舅的表兄弟,典型的皇亲国戚,本身也有颇为不凡的见识和本领。

本来汉景帝就处于犹豫状态,现在见有人反对,也就暂时将这件事搁置下来。

这里的晁错和窦婴,属于政治见解不同,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说不上谁忠谁奸、谁对谁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