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小架梅花拳網 武術網資料
序言
廣泛流傳在我國河北、山東、 河南廣大農村的梅花拳(古稱梅花樁由於在一百根樁陣上鍛練而得名)是一個源遠流長、古樸而神秘的拳派,它是在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亂中公開傳授並興盛起來的。早在88年之前,我國歷史學家就從文獻和歷史傳說中發現梅花拳在清末義和團反帝鬥爭中是發動者和主力。這種觀點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奧秘,卻是88年年底以後。著名歷史學家路遙教授與梅花拳弟子燕子傑教授等人合作對河北,山東、河南義和團反帝鬥爭激烈或農民起義活躍的地區多次深入調查之後,大量事實證明義和拳就是梅花拳。這個拳派的弟子和許多著名拳師都是歷代封建王朝的造反者或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這個拳派能在歷史上發揮如此重大的作用並不是偶然的。
梅花拳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敬祖師,研究拳理,他們集佛、道、儒三家學說,周易之理為一體,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傳,修身養性,煉神鍊氣,稱為文功。文場老師領導拳派的整個活動,負責教育門內弟子;武場主要進行武功鍛煉,其武術內容豐富多彩,有獨特的練法和風格,一切都與當前流行的武術套路完全不同。它不僅有明顯的強身健體作用,還有極強的技擊實戰能力。他們練武的目的是練形練氣,由外及內、再由內而外,達內外一體,精氣神合一,最後上升到文功。我們調查中就親眼所見,各地許多梅花拳師不僅武藝高強且精通文理,善用陰陽八卦,能行醫治病,他們雖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但體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審時度勢,且有一定的人體特異功能。
梅花拳組織嚴密,信仰堅定,內部團結,有許多優秀的傳統。如:不准稱王稱霸,仗勢欺人;不准打拳賣藝,賣弄炫耀自己。雖然尊敬祖師,但提倡平等互敬,能者為師,經常交流文理拳藝互通有無。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在廣大農民反對歷代封建王朝鬥爭中,梅花拳自然就成了起義軍的核心工具和主要力量。上述社會歷史調查的成果已被人稱為『近代史研究中的突破』,引起了國內史學界、哲學界、醫學界、武術界許多人的密切關注,其部分研究成果我們已寫成專著,在90年10月召開的『義和團運動國際學術會議』上披露。
【梅花拳秘譜】是繼梅拳第五代祖師楊炳(清康熙年(1712年 ) 的武探花)所寫的【習武序】 (1742年)之後的又一梅花拳武功方面的重要文獻,它的主導思想與精神是和【習武序】一文一脈相承的。由【秘譜】看出,梅花拳武功一開始就要煉神、鍊氣、鍊形,要求形氣合一、神氣合一, 內外兼練。梅花樁的拳法、器械中都要注意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梅花樁的步法是其武功的精華。
無論其拳法器械皆有八方變化,對人進行易理八卦思維的訓練。【秘譜】中所講的內丹,實即梅花拳之文功。關於梅花拳文功與武功之關係,【秘譜】說:『仙煉之則為內丹,武練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有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可見武功為文功之基礎。武功鍛煉的目的是『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內外合一堅硬如鐵,自成金剛不壞之體,則超凡入聖上乘可登,若雲制敵猶其小焉者也。』因此武功鍛練主要還是修身養心,先固根本。【秘譜】精闢論述了梅花樁的健身與技擊,和與戰的關係。【秘譜】說:『積精以化氣,積氣以化神,結於丹鼎,會於黃庭,靈妙不測,剛勇莫敵,為內丹之至寶,氣力之根本也。』又說:『氣無形屬陽而化於神,血有質屬陰而化於精,神虛故靈明不測變化無窮,精實故充塞凝聚堅硬莫敵,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氣力乃成。』
在梅花拳門內由武功鍛練基礎上所提煉出來的文理,它被稱為是培養『大將』之才的學問。梅花拳弟子們常說:『拳打腳踢小把戲,只有文理通天地』。【秘譜】認為『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結出自天然。』人稟陰陽之氣以生乃一小天地,拳勢之一陰一陽轉結承遞無不合陰陽造化之理,故能生生不窮,無有止息。
梅花拳拳法『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氣貫串,剛柔相濟,步隨身換,氣隨意發,蓄勁如開弓,發勁如射箭,知寬知窄,隨高就底,靜之如山嶽,按之有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動之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圓躍如三光。』梅花樁之八方行步疾箭躥跳,拗步斜身,橫走豎撞,左右翻轉,前後掃堂,靈活多變,包羅萬象,正如【秘譜】所說:『走如風,站如釘,仰之彌高,俯之彌深,進之則長,退之則促,隨東就西,聲左則右,知己知彼,則百戰百勝。』以上所述拳法如此,陣法、兵法亦是如此。如此鍛煉怎能不啟迪人之深思,開發人之智慧。
【梅拳秘譜】雖系民間手抄本拳書,卻是本才華橫溢的佳作,不但其文字精美,可順口成章,且寓意深遠意味無窮,足見作者不但武功高超,也精通梅花樁文理。否則,不可能有此過人的才智和坦蕩的胸懷。【梅拳秘譜】雖以氣論為主導思想,但在其主要篇章中,如【渾元論】,【聚氣論】,【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等及其他篇章的某些論點中,其理論的深度早已超出了以太極學說為基礎的氣論水平,成了今天指導練功者使拳法進入神化之境的理論基礎。在【梅拳秘譜】的【收肉變色論】一文中說:收肉原本作咽肉,近日問之同鄉,皆雲萇先生吸氣則頃刻大瘦,故曰咽肉也。』可以知此秘譜是清乾隆年間,與當時著名武術家萇乃周同鄉之人所作。據近代歷史學家考證,清乾隆年間梅花樁已傳至第五至八代,其弟子及影響已遍布河北、山東、河南一帶的廣大農村。因此萇乃周之萇家拳也是梅花樁武場中之一支,因其沒有文場共存,而漸不知梅拳之事。梅花拳在清代一直是被封建統治者鎮壓的,因此該派拳術也一直是在民間秘密流傳的,這也是梅拳的理論一直不能與世人見面的重要原因。
【梅花拳秘譜】是梅花樁武功的重要文獻,我們正在學習它,研究它,望梅花拳弟子們對前輩師爺們留下的這一寶貴財富盡力珍惜、愛護。
1990年4月14日
練拳須知
夫人生之最幸福者體格精神之健康也,而金玉權勢之不與焉。何以言之,人生身之不健康,其苦痛而不可勝言者也,雖有權勢富貴,亦不能勝用矣。由斯觀之,身體健康實人之最重者也。然而,人體之強壯非墜生之後即可永久保持其強也,若保持其強必有他方使之致也。但能使其強身者,良方眾矣。
今文明進步科學發達,西洋交通之便利,其種類之繁多不可勝計矣。雖然如是之多,而其對於人之功效,蓋有偏於一方者,有益於四肢者或不健於腦,有益心氣者或不健於四肢。非其無益於人,是其每種有益而不能遍於周身也。夫其有益能遍於全體發展,健壯體格活潑精神,惟學拳是為其良方矣。故云拳術者,吾中華之國粹也。
溯拳雖甚益,其益在身矣,論其害亦不可勝算也。因功及害致有吐血殞命,體態奇形百出者,或互相嫉忌,殺身亡命,此皆當然之理也。其害既及人如是,而人之獨稱為吾國之粹者,其故何也? 此無他,知與不知也。故古人云:知用善用者逢凶化吉,不知而濫用者遇吉成殃,善哉是言也。故練拳須知實吾人不可絲毫忽略之言也。
拳也者種類不一,細微精妙,深遠博奧,望之而無津涯,究之而無底蘊,而我之所知者為何也,曰知師禮藝者是也。人之練拳也,既知拳真練之則可知明師又何為哉。夫練拳之人,尤茫茫之大海中之孤舟乘者,雖盡力搖櫓,奈朦於雲霧一望無際而不辨彼岸;雖力竭喘死,而亦不能抵岸,是故必有善船術者以導之,雖微力轉瞬間亦可至也。習拳者亦然也,如不知明師,雖盡力以練之,因無明師之善誘,其成功亦難希能冀也,宜知明師者此其一也。人當練拳之初,因不知拳之性態,是故練者只知出力而不知所當,然一節稍誤則身心因之而受巨創。又練拳之著則在姿勢,如姿勢不順,即使盡心力練之,而拳力亦難以因之而增長乎,故必須有明師而善效之,始能入勁矣,此宜知明師者其二也。而拳術所貴者,在其對於吾人之益甚大,而其最重者乃其武德也。有拳藝極高者因而恃藝凌人,而人莫能御之,是故國人受其害,偶遇強敵,則因之而身敗名裂,此不知武德之故也。武德之能知者,則必依明師時時善誘之,以正軌行之正路之,由明師而知其真諦,如活命救災見義勇為,此必由明師之可知能實施之於外者也,此宜知明師者之三也。今有三點宜知明師之理,歹夫愚婦無所疑也。
藝之精也,固在人之用功,然必知其練法及與人體各部之生理後,始能得進步之捷徑。練拳之法,不外上、中、下三部,亦即上、中、下三盤也。頭與上肢之部謂之上,腰與胸之間謂之中,而下盤者即俗謂地盤,因其各部之不同,則練之勁路亦因而各異。上盤則以打刁拿鎖帶等力為主,中盤則以欷覷柔化粘黏連隨之力為主,而地盤則必有以鈎掛踩蹁踢撥縮之力。苟不知此,則拳之力難以上身而俱神威。
此拳之練法之不可不知者也。此外人雖百骸,可謂三節九段也,練習之時則必以三節九段為一體,始能全身化而為一整體之力,拳藝乃因之而精。然無步法則拳藝仍難成,因無步法猶如人之無足也,為是藝雖通則與人戰亦不能勝,此步法之不可不知也。至於氣之運用,則練藝知之最重者也。教之師乃吾輩模範也,有過而改之,有錯而勸之,導之以正軌,行之以正路,虔心領教其益非淺。而方能成德高藝精之能者,皆由良師長輩之善教而所得厚益也。宜敬師愛長,敬師即敬業也,此亦練拳須知之最重要者也。
常言之,藝不在多貴在精,雖有千藝不如真傳一點,練百招不如快為先,皆練拳之須知者也。
梅拳概論
夫我國拳術派別之眾百有餘門矣,但溯其源泉則一也。蓋學拳者側重於身體之一部,而展其所長,另創一家,於是門派生焉。迄今尤能保持原有狀態者,僅梅拳耳。梅拳之始因年代之久遠而不可知,傳雲漢時已有之,至今已有百廿余世矣。其內容基本則五勢四門架子八方成拳擰拳梅花樁等。五勢為大順拗小敗五勢是也。勢如梅樹之花葉也,而架子如樹之根干河之源泉,惟其變化又為其特長矣,茲分志之。
(以下為架子中行步與樁步的主要練法)架子四門此拳路也,均為四平大架子,包含四門五勢八方等,亦是學者必由之路,通俗所謂盤架子是也。四門為練步之法,內含擠箭躐跳躍等,步熟之後,可任意橫走豎撞,拗步斜身,亦可曰走如風,站如釘,仰之則高,俯之則深,進之則長、退之則促,隨東就西、聲左則右,知己知彼則百戰百勝,使敵者如墜入五里霧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矣。
五勢之變化則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氣貫穿,剛柔相濟,步隨身換,氣隨意發,蓄勁如開弓,發勁似放箭,知寬知窄,隨高就低,靜之如山嶽,按之有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一動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圓躍如三光。(在架子中行步可練步法之輕靈、動作之迅疾。而樁步則練全身之氣血、養精氣神之合一。此段文字寓意極深,應熟記之。)
大勢屬金,須涵胸拔背,氣斂丹田,靜以觀動,借勁使勁,或曰順人之力借人之勢也。順勢屬水,其變化歌曰:順勢展開一條線,四路來人能改變,手眼身法步等。拗勢屬木,靜勢則斜身拗步,動作橫走豎撞,迎風掌、斜身截步等又為此勢中之得意手也。小勢屬火,站開其穩如釘,其變化尤多矣,刁拿鎖帶,踢趟撥縮,勾掛踩蹁,摧腿截腿尤為其特長矣。敗勢屬土,千變萬化,以快為其母,敗中取勝,是其良技也。
八方又名謂群步,即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是也。為交手時應用之步也。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動似鵠鷹攫兔,靜之則如處女守身,絕手亂拳皆包於其中,講上、中、下三盤。上盤之用法:刁拿鎖帶,崩挑劈截,中盤則歙懈柔化,貼身靠打,下盤則鈎掛踩蹁,踢趟撥縮、前後掃腿皆包於其中,可搏敵如在迷陣也。
梅花樁覽野史閱者可以見之,此為本門獨有之特長,他拳之所無,可交手於樁上,遇敵可操必勝之權。而成拳為學者必由之路,初步有一定之手,如拳架焉,擰拳則無定手矣,亦可謂見勁使勁、引進落空,一力降於十會,一巧破千斤,整學亂用,見空按豆無空手矣。但練習者須經三易寒暑,方可力順氣遍周身,動中求靜,靜中求動,此身化之謂也。待氣隨意發,力隨氣使,則氣化之功又達矣。再練而致神化,神色可以傷人,此達深奧境也。苟吾人盡心學之,雖不能達其巔,亦可以健身自衛矣。簡之,意深筆略,至三節九段內外三合等等,會者皆聞及,學拳之方法規矩海內皆知,筆者均略之。
渾元論
(此論是指導練法、用法最主要的理論,是練形、練氣、練神的主要方法,渾元論是指練功達到的境界)
渾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內藏真精神,真精內藏氣擎停。欲將形形求真形,須將真形合形形,真形合來有真訣,合到真形徹底靈。(形形者一勢一法也,形氣合一也。真形即精氣神合一之象。)
聚氣論(本論講練功過程中聚氣的方法,練功包括架子、成拳、器械等練法)
勢崢嶸氣泓濃,團團聚聚在中宮,隱而不發節節靈。忽然,神以役氣,氣以役形,霹靂交心火動,上下左右遍體行。
中氣論(本論講人體中氣的道理)
中氣者,即仙經所謂元陽醫家所謂元氣也。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備名曰中氣。此氣即先天真乙之元氣。仙煉之則為內丹,武練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有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俗學不諳中氣根源,惟務手舞足蹈欲入元竅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來,稟先天之氣,養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當父母構精初凝於虛危穴中,虛危穴前對臍後對腎,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後,不偏不倚,正居一身之正當中,稱為天根,號曰命門,即易所謂太極是也。真陰真陽俱藏此中,神明賴之,呼吸依之。『此氣靈明發為五臟之神,肺之魄,脾之意,腎之精與志,賴此主持,吸采天地之靈氣,呼出臟腑之濁氣,呼自命門而腎而肝而心而肺,吸自肺而心而脾而肝而腎而命門。』十二經十五絡之流通系焉。經絡者氣血之道路也。人一呼氣血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晝夜八百一十丈,凡行陰陽各二十五度,共晝夜凡五十遍周於一身。自經絡而達於臟腑,自臟腑而歸之於經絡矣,從此生腎而生骨,腎屬水髒,水能生木,肝屬木髒而主筋,筋附於骨乃生肝而長筋,木能生火,心屬火髒而生血脈,乃生心而主血脈,火能生土,脾屬土髒而主肌肉,乃生脾而長肌肉,土能生金,肺屬金髒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長皮毛,五臟以次而長,六腑以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氣妙合而凝氣之聚也,由百骸之臭充實而實,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須臾離也。武備知此,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內外合一,堅硬如鐵,自成金剛不壞之體,則超凡入聖上乘可登,若雲制敵猶其小焉者也。
陰陽入扶論
(此論全身之大陰陽與拳勢之大陰陽。陰陽入扶各篇都說在練法中各種姿勢動作陰陽之氣如何進入丹田的道理,並用氣論的觀點講怎樣練,才達到姿勢的正確)
練形不外陰陽,陰陽不明從何練起。仙經之督脈,行於背之當中,統領諸陽經。任脈行於腹之當中,統領諸陰經。故背為陽腹為陰,下交會陰,上會齦交。一南一北,如子午相對,又如坎卦居北之正中,離卦居南之正中,一定不易也。俯勢為陰勢,卻是陽氣,益督脈,領諸陽經之氣,盡歸於上之前也。
仰勢為陽勢,卻是入陰氣,益任脈,領諸陰經之氣,盡歸於上之後也。
過陽入陰,過陰入陽說
(論前附後仰筋斗旋轉之勢的陰陽)
以背為陽,太附而曲,則督脈交任,過陽入陰,陽與陰附合也。腹為陰太仰而彎,則任脈交督,過陰入陽,陰與陽附合也。陰催陽,陽催陰,循環無端,凡筋斗旋轉勢用之。
入陽扶陰,入陰扶陽說
以俯勢入陽氣,不將陰氣扶起,則偏於陽,必有領拉前栽之患。仰勢入陰氣,不將陽氣扶起,則偏於陰,必有掀推後倒之憂,故俯勢出者,落點疾還之以俯勢使無偏於陰也,陰來陽逆,陽來陰逆,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落點還原,所云停成即是此法。推而至於屈者還以伸,伸者還之於屈,高者還之以低,低者還之以高,側者還之以正,正者還之以側,以及斜歪紐縹,旋轉往來無不皆然。逐勢練去,則陰陽交結自有得心應手之妙,永無失着矣。
陰陽併入,陰陽並扶說(敗勢)
此仄歪勢也。仄勢陰陽各居其中,故左側勢者,右邊之陰陽併入,以左邊之陰陽並扶之。右側勢者,左邊之陰陽併入,以右邊之陰陽並扶之。
陰陽分入,陰陽分扶說
(拗勢、八方中間的開合)
此手膊開合勢也。開胸合背者,陰氣分入陽分,開背合胸者,陽氣分入陰分,『勢分兩邊』,故氣亦從中劈開分入而分疾之。
陰陽旋入旋扶說
(各種跳躍中擺蓮腿、旋風腿等的各種旋轉跳躍的動作)
此平輪紐縹勢,搖晃勢也。勢旋轉而不停,氣亦隨之旋繞而不息,陰入陽分,陽入陰分,接續連綿並無休歇,左旋右旋,陰陽旋相為宮也。
陰陽各相扶說(各種直起、直落勢,順勢、騎馬勢等)
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勢也。直身正勢,陽氣不得入陰分,陰氣不得入陽分,各歸本位,上至百會穴而交,下至湧泉穴而聚,陰陽入扶,只在兩頭也。
陰陽斜偏十字入扶說(此為敗勢也)
此斜偏側身俯仰勢也。左斜俯勢,陽氣自脊右下提於脊左上,斜入左前陰分;右斜俯勢,陽氣自脊左下提於脊右上,斜入右前陰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勢,陰氣自腹右下提於腹左上,斜入左後陽分;右斜仰勢,陰氣自腹左下提於腹右上,斜入右後陽分。斜攉斜提手用此。
陰陽亂點入扶說(此即八方群步也)
此醉形勢也。醉行者忽前忽後、忽仰忽俯、忽進忽退、忽斜忽正,勢無定形,氣亦隨之亂為入扶也。但亂之中隨勢而布,陰陽不相悖謬,亂而卻不可亂也。
以上總論一身之大陰陽,其入扶如此。至於手背為陽,膊外為陽,三陽經行於手膊之外也。『手太陽經起於手小指背,手少陽經起於無名指背,手陽明經起於食指之背,皆上行循膊外而走也。』手心為陰,膊內為陰,三陰經行於手膊之內也。『手太陰經止於大指內側,手厥陰經止於中指內面,手少陰經止於小指內面,皆行膊內止於指也。』足背為陽,腿外為陽,三陽經行於足腿之外也,『足太陽經止於足小指內之次指背,足少陽經止於足大指內之次指背,足陽明經止於足大指內之次指背,三經皆循腿外而止於指背。』足心為陰,腿內為陰,三陰經行於足腿之內也。『足太陰經起於足大指內側下,足厥陰經起於足大指內側上,足少陰經起於足小指過足心湧泉穴,三經皆循腿內也。』其手足尖之伸翹顛踏,膝胯之屈伸提落,雖用法無窮,而陰陽入扶自有一定,形合則氣不牽扯,形不合則氣必濡滯,逐處體驗,無遺纖細為妙。
以上陰陽入扶各論,斜正仰俯左右旋轉諸說,此即形氣合一,一身之勢法也。所謂渾元一氣是也,此即五勢梅花樁行功之勢法也。前進後退,左旋右轉,一身之法俱以五勢為主。五勢者,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是也。正勢大勢也,直出者順勢也,十字勢為拗勢也,曲丁腿勢為小勢,斜側勢為敗勢也。此即五勢梅花拳是也,又為五勢梅花樁,在樁上為梅花樁,在地上為落地梅花也。
論頭
(頭是拳勢之綱領。論頭、手、足三論,說三尖之正確位置及其在練功中的作用)
頭圓象天,為法陽之會,為精髓之海,為督任交會之處,統領一身之氣,陰陽入扶全視乎此。此處合則一身之氣俱入,此處不合則全身之氣俱失。其氣之凝聚落點有一定之處,不可不知。正俯勢為入陽氣,頭必俯而栽,氣落額顱印堂間;正仰勢為入陰氣,頭必仰而掀,氣落腦後風府間;正側勢為陰陽氣俱入,頭必側而栽,氣落頭角耳上也;斜側俯勢為陰陽氣斜入,頭必俯而歪,氣落額角日月間;斜側仰勢為陰氣斜入,頭必仰而偏,氣落枕骨近項間;直勢不仰不俯,不偏不斜為陰陽直入,頭必正而直,氣頂百會正頂心。又要知催氣之法,為不牽扯,如仰勢入陰氣,下頦掀、胸必昂、腹必鼓、手必舉、腳必翹,則三尖一氣陰氣自入?? 矣。俯勢入陽氣,下頦勾、背必弓、手必落、腳根掀,則三尖一氣陽氣自入矣。側勢陰陽俱入,腮必掀、肋必提、一腳顛、一腳落、一膊起、一膊插,則三尖一氣陰陽併入矣。直起勢陰陽上沖,頭必頂肩必聳,腳起縱者翹尖提膝,不起縱者顛尖伸膝,則三尖一氣陰陽俱入矣。斜側仰俯可以類推。
論手(手是兩扇門)
吳氏澄曰:手有五指指有三節,大指一節隱於大指之內象太極也,共十五節,兩手合數共三十節,以象一月三十日。日冬短夏長春秋平,故中指屬心主夏獨長火也;小指屬腎主冬獨短水也;食指屬肝主春;無名指屬肺主秋;肝木肺金,二指等齊春秋早也。大指屬脾主土,旺於四季,兼手四德獨擋一面,故四指缺其三尚能持物,無大指則無用矣。其相合之妙,不假不借不強制自有天然之巧。其指法惟斫手氣入小指外側,盪手氣入後掌,此二手五指並排一片,指尖翻翹,余手俱宜。五指圈措羅列周圍,指節勾握如弓,氣方擎聚不散。如豎手回勾手,大指與小指相對領氣水必合土,天一生水,得地之五而成六也。平陰手平陽手,大指與中指相對領氣,火必合土,地二生火,得天之五而成七也。仰邀手大指與食指相對領氣木必合土,天三生水,得地之五成八也。陰棚手大指與無名指相對領氣,金必合土,地四生金,得天之五而成九也。是金木水火無一可離土也。知此則指之相合有一定不易之理,分毫有錯,氣即不入矣。至於用法則有九則:直出直回一也,仰上攉挑二也,俯下沉栽三也,外勾分攏四也,內勾抱摟五也,斜攉右上六也,斜劈左下七也,斜領左上八也,斜摔右下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乎九宮也。
論拳
拳者屈卷而不伸,握固其指團聚其氣也。其攥法以大指尖掐對食指第二節橫紋,四指卷緊握固,一齊着力,務使分之不開,擊之不散方為合竅。此乃土貫四德五行團聚之法也。其用法也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宮九法,其氣亦滿撲,落點有一定之處,隨勢體驗,不可混施。如平陰拳下栽中指二節領氣,平陽拳上沖者,中指根節領氣,側拳上挑者,大指二節領氣,側拳下劈者小指根節領氣,不拘側平,直撞擊者,小指根節二節中間平面領氣。明乎此,余可類推矣。
論足(足是基礎)
古人云: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又云:手有反覆以象天,足有覆無反以象地,以其能承載一身之重,靜如山嶽,有盤石之穩,動如舟楫,無傾側之憂,如地之鎮靜而不動,平穩而難搖也。其用法虛實,『有兩腳俱虛俱實者,有前虛而後實,後虛而前實者,有左虛而右實,右虛而左實者,有一腳之尖跟楞掌應虛而應實者。總之,不實則不穩,全實則動移不利,有顛倒之患;不虛則不靈,全虛則輕飄不穩,有搖晃之憂,虛實相濟方得自然之妙。足有伸翹,『足尖伸而下入者,氣下降而栽沉也,足尖翹而上勾者,氣升上而飄浮也。』有橫順,『足尖有兩腳齊橫兩腳齊順者,有丁字步,一腳橫,一腳順也,有八字步,兩腳尖微向外開,如八字之鋪也,有雁行步,兩腳半橫半順,排列一樣如雁行之等齊也。』有輪擺,『有半旋輪,倒載車輪,仰俯無底筋斗輪,擺有內擺,有外擺,各有其用也』。有灑蹬,『灑腳後伸,蹬腳前撞。』有踢跺,『踢腳有翹跺腳、橫截腳』。有擰搗,『擰腳尖旋,搗腳跟摧。』能催送一身之氣,『身去腳不去,則牽扯而氣散。』何以扶助前手之力,『前手之氣在後腳,後腳不隨,身氣不入,終止半筋不能充滿。』足為百骸之舟楫,一腿之領袖,少有不合全體之氣俱不入矣。步法之用,不可不細為區別側勢前撲者,雁行步半斜順也,十字前探者,丁字步前微橫後全順也,倒吊曳身者,亦丁字步前順後橫,後步顛順也,小四平落者,八字步腳尖兩邊開也,直身上攻者,雙顛步並齊展,腳背尖直豎也,起縱步一腳起一腳落,前進者後步先動,後退者前步先動,起要翹腳尖,落要伸腳尖,擠步仄身前進者俱橫步,擠步正身前進者,前步微橫後步全順,俱是後步先動,此即擠進後摧前也;搶步仄步前進者,俱橫步。搶步正身前進者,前步橫後步順,俱是前步先動,搶前攜後前帶後也;拉步側身後退者,兩腳俱橫,拉步正身後退者,前步橫後步順,俱是後步先退將前步拉回也;起縱橫剪者,左剪先動右步,右剪先動左步,起翹腳尖,落伸腳尖也。亂點無定步,兩腳尖俱伸擎顛踏任意也。紐縹步輪旋,?? 腳尖俱顛,落點外楞着力,推我後退,兩腳尖顛擎,推我不倒。分摟前栽,弓背磕頭,兩腳齊顛。硬膝退剪車輪腳,伸尖直腿,不可勾腳以回氣,平徜步,兩腳伸直猛蹬,平身直躥。略舉大概,以明變化,總以隨勢順應為妙,不可乖其勢逆其氣,步法之用斯得之矣。
面部五行(說人面部形態顏色要與拳法相合)
怒動肝兮聲動心,鼻縱氣促發肺金,唇吻開撮振脾氣,眉皺睛突腎家尋。五行之氣內合五臟,肝合木,心合火,脾合土,肺合金,腎合水。外通五竅,目為肝竅,耳為腎竅,口為脾竅,鼻為肺竅,舌為心竅,其精華注於目。其五色分應五嶽,額屬南嶽色赤,地角北嶽色黑,左額東嶽色青,右額西嶽色白,鼻準中嶽色黃。又眉側生屬肝木,鼻通清氣屬肺金,眼聚精神屬腎水,舌司聲音發自丹田屬心火,唇司容納屬脾土。凡一動之間,勢不外屈伸,氣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象亦必隨之相合,方得氣實形堅之妙。故收束勢者,氣自肢節收入中宮,面上眉必皺,眼包收,鼻必縱,唇必撮,氣必吸,聲必噎,此內氣收而外像聚也。展拓勢者,氣自中宮發於肢節,面上眉必舒,眼必突,鼻必展,唇必開,氣必呼,聲必呵,此內氣放而外像開也。留心熟練,內氣合外之形,外形順內之氣,內外結成一團,堅硬如石,?? 方用引法,初以掌拍之,次以拳打之,更以石袋木杵擊之,由輕而重漸引漸實,自不慮面上無氣矣。俗學不悟,謂故作神頭鬼臉以怪模樣驚人,豈通元達理之士哉。
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氣力之根源——即精氣神之作用)
神者,氣之靈明也,是神化於氣,氣無精不化,是氣又化於精。蓋人之生也,稟先天之神以化氣,氣化精以成此形骸。既生之後,賴後天水谷之精液以化精,積精以化氣,積氣以化神,結於丹鼎,會於黃庭,靈妙不測剛勇莫敵,為內丹之至寶,氣力之根本也。氣無形屬陽而化於神,血有質屬陰而化於精,神虛故靈明不測變化無窮,精實故充塞凝聚堅硬莫敵,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氣力乃成。夫乃知氣力者,即精神能勝物之謂也,無精神則無氣力矣。武備知此,惟務聚精會神以壯氣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會,是以殫畢生心力而漫無適從也。夫精以神聚,神以氣會,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氣之法,惟將谷道一撮,玉莖一束,使在下之氣盡提於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氣盡力一吸,使在上之氣盡歸於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充,自然由內達外無處不堅硬矣。即南林所謂內實精神之說也。但須練之於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當前,無不堅實,不然如炮中無硝黃,弩弓無弦箭,滿腔空洞,無物可發。欲求猛勇疾快如海傾山倒,勢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為練氣練形之最吃緊者,謹之秘之,慎勿輕傳匪人。
陰陽轉結論(講拳法結構的道理)
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結,出自天然。故靜極而動,繼陽而陰也,動極而靜,陰承乎陽也。推而至於四時,秋冬之後,繼以春夏,收藏極而發生隨之,春夏之後,接以秋冬,發生盡而收藏隨之。
陰必轉陽,陽必轉陰,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窮無有止息。人稟陰陽之氣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勢之一陰一陽轉結承接所不論哉。
高為陽,低為陰;仰為陽,俯為陰;伸為陽,屈為陰;動為陽,靜為陰;正為陽,側為陰;勢高者必落之以低,陽轉乎陰也,若高而更高,無可高矣,勢必不連,氣必不接。勢低者,必起之以高,陰轉乎陽也,若低而更低,無可低也,勢必不連,氣必不續;俯仰屈伸,動靜側正無不皆然。間有陰復轉陰,陽復轉陽者,乃一氣之不盡復摧一氣以促之也,非陰盡復轉陰,陽盡復轉陽也。明乎此則轉關有一定之勢,接落有一定之氣,無悖謬無牽扯矣。蓋勢之滑快,氣之流利中無間斷也,一有間斷則必另起爐灶,是以求快而反遲,求利而反鈍也。
四時行功加減論(天人合一觀點下的練功方法)
四時者春夏秋冬也。由冬至春,天之陰陰中之陽也,由春至夏,天之陽陽中之陽也,由夏至秋,天之陽陽中之陰也,由秋至冬,天之陰陰中之陰也。此為四氣也。四氣之內又分八節,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此為四時八節也。四時八節氣候陰陽變化之不同,人之氣血也隨之變化不同,當春夏行功,人之氣血活躍時當漸增之,當秋冬氣血收藏之時當保持原狀。當遇到交節之時,身體如有疲勞,此換氣也。氣換神疲,神疲則身勞當減練。如久練藝不進者,此為藝疲也,當加功練之。此四時行功加減法,不可不知也。
三節九段論(根據人體的結構,使三節九段成一整體的方法)
三節者,又天地人三才也。人有上中下三節,身體立正兩手上伸,則兩臂為上節,自頭至臀為中節,自胯至足為下節。兩手在上像天之日月星,身體居中像人有精氣神,兩足在下像地有水火風。上三節手腕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中三節,自頭至主心骨為中節之上節,自主心骨至臍為中節之中節,自臍至兩臀為中節之下節。下三節胯為根節,兩膝為中節,兩腳腕為下節。人體之構成有三百六十五節,像一片散沙不能團聚在一塊。身一動有腳去手不去之患,是故習藝之人不懂三節九段,則落點不整,出手不能發出千百斤氣力,能知三節九段,六合如一,身體自然能成一塊,體重一斤,能打十斤,十斤能打百斤,有百斤之體自能打千斤之氣力也。
六合說(內外相合之根本論)
何為六合?人之一身份為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者,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為六合。所謂內三合要動,外三合必隨,心一動全體俱動,少有一處不合,發手必不勇猛,落點必不堅剛,欲求疾快猛,必在練習時起身落點要整,自然能進能退,動如風吹不停,行如流星趕月,自然能達到上乘矣。
三尖為氣之綱領論(在練習用法中三尖領氣的作用)
凡事專一則治,以其有主宰有統率,雖千頭萬緒而總歸於一轍也,如行軍有帥之運籌,治家有家長規則,方能同心協力,於事有濟。練氣練形動性關命,其氣之統領,氣之歸著可不究哉。頭為諸陽之總會,領一身之氣,頭不合則一身之氣不入矣。如俯勢而頭仰,則陽氣不入矣,仰勢而頭俯,則陰氣不入,左側俯勢而頭反右歪,則右半之陰陽不入,右側俯勢而頭左栽,則左半陰陽不入,側仰勢亦然。直起勢頭反縮,則下氣不得上升,直落勢頭反頂,則上氣不得下降,右旋轉而頭反左顧,則氣不得右入;左旋轉而頭反右回,則氣不得左入。三陰經止於手之內,三陽經止於手之背,為背月需往來血氣之道路。
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翹,一有不合則脾氣不入矣。如平仰手直出而或反掌勾手,則氣必不入,平陰手直出或反掌勾手,氣亦不入;陰手下栽者,掌翹則陽氣不入,仰手上沖者,掌翹則陰氣亦不入;平陰手前盪者,平仰手栽打者,腕勾則氣亦不入,側手直打者,跌手則氣不入,側手沉入者,翹手則氣亦不入。余可類推。三陽經起於足之背,三陰經起於足之下,為腿胯往來氣血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楞掌,腳尖之伸翹內外,一有不合則腿氣不入矣。如仰勢踢,腳尖若伸則陽氣不入,俯勢栽,腳尖若翹則陰氣不入,起勢直攛,腳尖若伸則氣不得上升,落勢下墜,腳尖若翹則氣不得下降。余可類推。
過氣論(人在練法用法中,全身之氣摧於一點的方法)
落點堅硬勇猛莫敵,賴全身之氣盡摧一處也。然有用之不去,氣去而牽扯不利,未知過氣之法也。
蓋人身之氣發於命門,氣之源也。著於四末,氣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總要無雍滯無牽扯,方能來去流利,便捷莫測。故上氣在下欲入上,莫牽其下;下氣在上欲入下,莫滯其上;前氣在後順其後,而前自入;後氣在前理其前,而後自去;左氣在右,留意於右,右氣在左,留意於左。如直撞手,入氣於前,不勒後手撐後肘,不得自背而入;沖手下手不下插,不下脫,不得自肋而上升;分擺者胸不開,氣不得入於後;合抱者背不開,則氣不裹於前;直起者須勾其腳,直落者易縮其項。左手氣在右腳,右手氣在左腳,俯勢栽勢前探勢,宜掀其後腳之根也,墜勢當坐其腎,舉勢宜顛其足,栽磕莫翹足,恐上頂也,踢撩莫伸腳,慮下也。擴而充之,勢勢皆然。總之,氣之落也歸著一處,氣之來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源通其流,則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為營,有牽扯不前之患矣。
剛柔相濟論(練法用法中應注意的問題)
勢無三點不落,氣無二盡不盡,此陰轉陰中間一陽,陽轉陽中間一陰之謂也。蓋落處是氣聚血凝止歸之所,宜用剛法。而間陰間陽是氣血流行,宜用柔法。不達乎此,純用剛法,則氣撲滿,牽扯不利,落點必不勇猛;純用柔法,則氣不聚,無有歸著,落點亦不堅硬。應剛而柔,則聚而不聚,應柔而剛,則散而不散,皆不得相濟之妙。故善用剛者如蜻蜓點水,一落即起,過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必如是則剛柔相得宜,方能無氣歉不實,澀滯不利之患。
十二節屈伸往來落氣內外上下前後論
(練法用法中渾身上下要協調)
三尖為氣之領袖,乃氣所歸著之處。人但知此三處宜堅實勇猛,不知落點宜全體堅硬如石,方能不懼人之衝突,不慮我之不敵也。其所以堅硬者,則在逐處之骨節。骨節者空隙也,乃人身之溪谷,為神明之所流注,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氣力方全。手有肩、肘、腕三節,腿有胯、膝、腳三節,左右共十二節,乃人身之大骨節。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賴此。如實沙袋,逐層填實,雖軟物使之堅硬,但氣落隨勢,有前後內外上下之分。如側身直勢雙手前攉者,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驕於上,肩俱脫膝彎後凸,氣填於後,腳脖伸展,氣填於前,胯俱內收,氣頂於內。側身雙手下劈者,肘心氣填於前,手腕摧於下,前肩脫下,後肩提起,前膝屈頂,膝蓋腳脖撅,氣填脖後,膝胯曲,後膝顛伸外側,腳脖伸踏外側,顛提胯,正身前撲。雙手側豎前打者,肘心氣填於中,手腕氣實於外,肩俱脫,膝蓋前頂,氣實於前,腳脖曲握,氣頂於後,胯曲握小四平勢。兩手平脫者,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填於內,肩俱脫,膝分擺,氣實外側,腳脖內側着力,胯外開。余可類推。
三尖照論(頭手腳三尖在練法中之作用,在樁步中)
練形不外動靜,動貴氣擎不散,靜如山嶽難搖,方能來去無失着。每見俗學動靜俱不穩妥,蓋未究三尖之照與不照也。三尖照,則無東斜西歪之患,三尖不照,則此牽彼扯必有搖晃之失。如十字勢左腳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腳尖,頭照右手,則上中下一線,不歪不斜必穩。側身右腳前,右手前順勢者,頭照右手,右手照右腳必穩。余仿此。
三尖到論(在用法中在行步動作中三尖的作用)
三尖到者動靜一起俱到也,不此先彼後,此速彼遲,互有牽扯而不利也。蓋氣之着人,落點雖只一尖,而摧此一尖之氣則在全體,一尖不到即有牽扯,身氣難入矣。自練不靈快,摧人不堅剛,俱坐此失。凡練形者,須刻刻留意此三處,方為合竅。
擎停成論(技擊理論)
此交手訣,非練法也。未交手先將中氣吸聚中宮滿腹堅硬,全體振動,勃然莫遏。如行軍未對之先預將士之聚齊,號令嚴明,鼓齊勇氣,以待敵兵。使氣有根非空洞虛殼也。停者已交手也,落點不先不後不偏不倚,陰陽勻勻停停不多不少也。成者已交手,落點之後仍還原以待再發也,蓋落點而不還原,氣散而不聚,後不可繼,再發無甚發矣。故陰勢陽出者,仍還之以陰,陽勢陰出者,仍還之以陽,成而不散,生生無窮,雖千萬手,氣總不散,更兼內丹素成食氣不絕,即不得食而真氣充足,自無餓餒之患。
歷考古之名將,愈戰愈猛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訣,非別有元竅也。
收肉變色論(練功至純處的現象)
收肉原本作咽肉。近日問之同鄉,皆雲萇先生吸氣則頃刻大瘦,故曰咽肉也。
此練氣練到成處,真源充足,由內達外氣聚血凝結成一塊之候也。人之生也,稟天雖一,得氣則殊。以五行有五性五色之不同也!故稟木氣而生者,其形秀而長,其性多怒其色青;稟火氣而生者,其形短而厚,其性多郁其色黃;稟金氣而生者,其白而美,其志多悲;稟水氣而生者,其形肥而潤其色黑,其性多恐。練氣練到盡處,無以復加,則功成園滿,乃由肌膚隨氣收貼於骨,五形真氣俱現於外,各隨氣所稟以呈,乃有青黑赤白黃五樣顏色。其有一人而五色兼見者,此五氣兼稟而色故雜見也;有遍體如冰者,此真陽收聚中宮不外達也。明乎此則知肉之收也,隨氣而來面色變也,隨氣而化,出於天然,無幻術也。
行氣論(技擊中的行氣)
任他勇猛氣總偏,此有彼無是天然,直截橫兮橫截直,一氣摧二二摧三,由他滑快歸原路,我守安逸自粘連,如問是甚元妙訣,只在行氣一動間。此交手認路占巧法也。手一出,氣必偏着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無橫力,我截其橫,橫出者無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無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無上力,我劈其上,斜正曲伸,無不皆然,此搗虛之法,攻其不備也。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轉手頭催二氣以打之,他再變化,我摧三氣以打之,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也。但需占其行氣方能入殼,蓋方接手彼氣才來,其氣未停,我乘而摧之,則可東可西無不左右逢源。其機只在一動,他動我即動,他自不暇為力,若待他不動而我方動,他反乘我之行氣也,其間不容毫變,學者且宜留心,以五勢梅花樁為主要用功方法。
得門而入論(技擊中進門的方法)
語云:法有外門,非外門乃門外也。蓋拳之摧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如物之藏室,不得門而入,縱神仙拳無由升堂直入探而取之矣。拳之門在手,而手之門有三。手腕一也。此外大門也,肘心二也,此進一層二門也,膀根三也,此更進一層三門也。進此三門,已進內院,可以升堂入室矣。故交手又只在手腕者,則屈伸往來任意變幻無窮無盡,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虧,終不能摧人一點即倒。着意肘心者,雖進一層門,未即近身,尚有變幻,不能操必勝之權。惟一眼註定他之膊根,不論他先出手我先出手,只在此處留心,邀住他手,粘連不離,隨我變化,任意指揮,無不如意,他自不能逃我範圍。師云:言不明,藝不精,先學理,後學藝,理不明,藝不通。
頭手二手前手後手論(接連不斷擊敵的方法)
外門入手相交,多失着者,以其有十失,故不能取勝。未交手不知聚氣,空腔無物,氣發不疾猛一失也。不知兩手交擱胸前,以顧上下衝擊二失也。未交手先擱勢,空隙顯然三失也。閃勢而進不敢直入,舍近就遠,勞而不逸四失也。進必上步,橫身換勢,寬而不窄五失也。交手只在手腕,不知進身六失也。放過頭手,不敢打人七失也。二手救住還不打人八失也。三手四手方才沖打九失也。閃戰隔位,粘連不住十失也。有此十失安得不敗。未交手即聚氣凝神,兩手交擱胸前,看他那腳在前,即粘近身,注意他的膊根,制住他的膊,此閃門之法,以待他之動靜,我先出手,照住他的膊根,一伸手即是頭手,要得手不俟二手。他先出手,我也照住他膊根,一伸手,即不得手,亦必顧住他手,另覓打法,不至手達而又生變。蓋此法乃開寸離尺之巧,照住他膊根開一寸則手梢一尺矣。又有截氣搗虛之法,所謂出其?? 不意,攻其無備,如疾雷不及掩耳者此也。或遇捷手,退恍打我,我不換手不屈膊摧二氣打之。或我擊打他左,他退左進右,我不回手,挪打他右膊根。或我擊他右,他退右進左,我不回手挪打他左膊根,蓋我在圈內他在圈外,他以勞我以逸,任他滑快無不奇中,此前手擊而前手打之秘訣,間亦有繼後者,則用所當用,非強施也,若不當用,動必橫身,每見用此而敗。而迎人沖打者,未見有此失也。欲達上乘之功,必由成拳繼之擰拳之徑,朝夕摩練,遇敵方操必勝之權。
點氣論(內功點氣的效果和方法)
似夢地着驚,似悟道忽醒,似皮膚燃火星,似寒浸腠理打戰悚,想情景疾快猛,原來是真意泓濃,震雷迅發離火焰烘,俗學不悟元中竅,丟卻另尋那得醒。着人肌膚堅剛莫敵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斷營衛則在乎氣。氣之所著未有不疼,疼則不通,理應然也。能斷血氣之道路,使不接連,能壅塞氣血之運轉使不流通,可以粉骨絕筋,斃性命於頃刻,氣之為用大矣哉。但須明其聚,知其發,神其用,乃能入殼,如射之中的,形體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鏃羽停勻,神凝氣充,圓如開弓,弓圓勁滿,其中的之神勇,可穿楊葉撒七札,則在乎撒放之靈與不靈也。故氣發如炮之燃火,如弩之離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詞,自然得之心而應之手,切勿作閒語觀也。
氣論(講各種氣)
陰陽字之祖。應為氣之先,陽者聳乎上,其勢不可攀,陰者伏於下,如雲之復山,莫作呼吸論,只以升降言。承志者承乎上,停志者氣不偏,擎者不可動,沉者氣下鑽,開勁如蕩舟,入者似水淹,盡勁多迴轉,崩如飛炮煙,創勁勢猛勇,劈勁如刀砍,牽勢似拉繩,推勢似推山,敵勢直不回,吃勢如運鉗,粘者即不離,隨者如星趕,閃勢多旁落,驚勢弩離弦,勾者勢多曲,連如藕絲牽,進者不可遏,退者似龍蟠,踏似石觸地,掛如鋼鈎搭,次序休紊亂,大勢須分辨。
二十四氣(把氣與節氣相比較)
二十四氣為一周年,有十二個月,每月有兩節,每節與每節的氣候之不同,即合與拳之二十四勢,有二十四種不同之氣。
陽 猿猴獻桃, 陰 犀牛望月;
承 雙虹駕彩, 停 仙人捧盞;
擎 白鶴亮翅, 沉 雙龍入洞;
開 提戟搜山, 入 巨蟒入穴;
創 猛虎翻身, 劈 懸崖擂鼓;
牽 千金墜石, 推 雙手推山;
敵 真符送書, 吃 猛虎探爪;
沾 片膠入麻, 隨 流星趕月;
閃 白虎靠山, 驚 飛燕投林;
勾 螃蚧合甲, 連 童子拜佛;
進 蝴蝶對飛, 退 狸貓捕鼠;
踏 石柱觸地, 掛 鈍鐮割谷。
五勢梅花樁為崑崙派,五勢梅花拳是一種,八卦是一種,此兩種拳為崑崙派之基本拳。崑崙派之祖師化名雲磐,在西域天磐雲程孝縣,清靜宮玄金殿,在崑崙山,所以有崑崙派之稱。五勢梅花拳為僧門道派,又名父子拳,一名長拳,在家為僧門,出外為道派。此為僧門道派五勢梅花拳,共為一路,內包括四門五勢八方,四門八方為行步,五勢為樁步。行步有三法,一擺法,二撤法,三紮法。樁步為五勢:一大勢、二順勢、三拗勢、四小勢、五敗勢。按圖中方向去練習,圖分八方,為干坎艮震巽離坤兌是也。坎離相對,坤艮相對,兌震相對,干巽相對,是二人相對也。甲在坎北,乙在離南,相對而練也。
周而復始為一趟,樁步為靜,行步為動,此為初學習之門路,俗名盤趟子。樁步練全身之力,行步練兩腳之快也。練習時有甲乙二人,互相旋轉對練者,有四人對練者,有八人對練者,此為練也。梅花拳有三成,上成、中成、下成,下成為身化,為初步練習,中成為氣化,上成為神化,此為三個階段也。第一個階段是練手眼身法步一身之法也。第二步為成拳,是練習應用之手法也,互相對打有一定之手。第三步為擰拳,有了勝敗此為贏拳。
八方論(八方群步之練法用法)
何為八方?八方為散手之母,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別。看敵從何來,以何方應之。小八方落三點,中八方落五點,大八方為亂點。步隨身換,腳隨手出,非學不悟此為交手之活步,為梅花拳之特長。所謂上步須要先上身,腳手齊到才為真。陰出陽入,陽出陰入,總攬四面,支撐八方。所謂八方是也。
五勢梅花拳之練法,分樁步行步。樁步以五勢為本,行步以三法為宗。五勢者: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三法者:擺法、撤法、扎法。五勢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大勢屬金,金能生水,所以能變順勢;順勢屬水,水能生木,所以能變拗勢;拗勢屬木,木能生火,所以能變小勢;小勢屬火,火能生土,所以能變敗勢;敗勢屬土,土能生金,所以能變大勢。五行相生者順、相剋者逆。擺法為行步之首,忽左忽右,忽進忽退,行東就西,忽上就下,妙在活步。撤法為抽撤之迅。扎法求進攻之疾。
初步學習務必求真為要。
易筋經說(如何改變人的氣血與筋骨)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是故習練之功,全在易筋培養氣血為要。欲求易筋之道,須求新陳代謝,欲求新陳代謝,在於汗液,汗液不出,肌肉筋骨氣血,都不起變化。是故要出汗,初行功始見汗,是為微汗,微汗後當加功倍練,要出大汗,是為大汗,大汗後有汗,是為微汗,經過三層出汗水,全身氣血大變矣。初期三年為小期,十年為大期,小期能易筋肉,大期能易氣血。待到二期三期,定達上乘矣。練到骨節通靈處,周身龍虎任意行。『龍者為氣,虎者為血。氣使血行,周身貫通,所謂渾元一氣。』
大勢變化
氣練丹田站當中,留神細看來人形。
南來順他向北往,東來順他向西行。
見勁使勁借他勁,不可爭力逆進行。
順勢變化
單鞭伸開一條線,四路來人能改變。
一變昆錘掛裹手,二變豁山錘當先。
三變手眼身法步,四變掃腿帶地盤。
拗勢變化
拗勢伸開似龍形,合肩扣步走西東。
橫走豎撞迎風掌,斜身拗步令人驚。
左翻右轉橫擺腿,栽捶快捶不留情。
小勢變化
小勢站穩賽如釘,踢點截撞似猴形。
刁拿鎖帶靠身肘,勾掛踩蹁步法精。
摧腿劈腿迎風腿,上下變轉快如風。
敗勢變化
敗勢伸開回頭看,左劈右扣隨時變。
前後左右撐拔腿,前劐後挑上下翻。
腳打七分手打三,千變萬化快為先。
校勘記
【梅花拳秘譜】是山東大學幾位十八代梅花拳弟子根據北京大學1963年11月的油印本抄錄的,該油印本是根據韓其昌老師所收藏的【梅花拳秘譜】手抄本刻印的。原手抄本用毛筆直行楷書抄寫,無標點符號。此原件在十年文革動亂中遺失。現僅留油印本一份,該件由於刻印技術不佳,個別文字重疊,模糊無法復原,請讀者注意。
燕子傑校於1990年4月16日,
1992年5月2日再校,並稍作批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