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9|回覆: 0

[狹義文字學] 『文字始祖』甲骨文的書法藝術 (四)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0-12-7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經濟網
  董作賓(1895--1963年),號堂彥,河南南陽人,是我國甲骨學和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是殷墟科學發掘的開創人、甲骨學一代宗師。董作賓家境貧寒,曾輟學經商。1915年他從縣立師範講習所肄業留校任教。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師從王國維大師。後來,他先後在福建協和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任教。
  
201012713399947.jpg

董作賓畫像


    1927年,蔡元培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決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董作賓對安陽小屯殷墟甲骨文出士發掘調查。1928年8月,董作賓乘上京漢鐵路火車,風風火火地趕到安陽。此時,董作賓大概沒有想到,他的這趟安陽之行,就把自己的命運與殷墟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一生從事甲骨文研究,正如他後來所說:『一生事業,其將以枯龜朽骨之鑽研而為余之止境乎?興念及此,擱筆太息!』他到安陽殷墟得出了『甲骨挖掘之確猶未盡』報告,沒有幾天,董作賓再次來到安陽,從此拉開了中國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的科學發掘序幕。從1928年至1937年共進行十五次科學發掘,董作賓先後九次主持科學發掘,開創之功,功不可沒。由他發端的殷墟發掘,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  
    董作賓將殷墟科學發掘所得甲骨文輯為【殷墟文字甲編】和【殷墟文字乙編】。【甲編】收錄甲骨文3938片,【乙編】9105片,總計13043片,囊括了全部科學發掘所得甲骨文的精華。董作賓由於親自參加殷墟科學發掘的實踐,掌握第一手資料,使他在甲骨學研究上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他對甲骨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甲骨斷代學。甲骨文被王懿榮發現後。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它研究是我國歷史上哪一朝代的遺物?從甲骨文為商代晚期遺物確定以後,學者們才有可能思考每片甲骨屬於某王時代這一問題。也就是『分期斷代』問題。『分期斷代』,實際是對晚商二百七十三年進行分段。有關分期斷代一直存在多種看法,比如:陳夢家的『九期』、『三標準』,胡厚宣的『四期分法』等。  

   2010127133917308.jpg
1930年殷墟發掘現場  


    1933年他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是一篇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名著,董作賓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將盤庚遷殷至紂王滅亡這二百七十三年間的殷墟甲骨文,分為五個不同時期。這五個不同時期,是用下述十項標準得出的: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
    這『十項標準』猶如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看似是『渾沌』一團的十餘萬片甲骨時代的大門,使其『各歸其主』,有條不紊的劃歸五個不同時期,隸屬八世十二王的名下。董作賓的『十標準』、『五期』分法,至今還是國內外甲骨學界和商史研究中所普遍使用和承認的基本方法。  
    他知識淵博,廣泛涉獵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藝術等,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學術著作。董作賓重視對甲骨的描摹,抗戰期間,1938年在昆明龍頭村時,他對發掘出土的甲骨大量描摹,為日後書寫甲骨書法對聯打下了基礎。他的甲骨書法,為世界許多名家所收藏。  
    1949年,董作賓到了台灣以後,受聘為台灣大學文學院教授,後擔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由於離開了祖國大陸,離開了殷墟,困守孤島,晚年的董作賓對甲骨學的發展趨勢十分悲觀暗淡。

2010127133925279.jpg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字鼎堂。四川樂山縣人。郭沫若從1928年着手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時開始,即注意分析甲骨文和金文資料。1928年6月,在日本東京的書店,他看到了王國維寫作的【殷墟書契考釋】,開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幾乎訪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實物資料。1929年8月,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這以前,他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就已經收錄了他的【卜辭中之古代社會】一文。從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顛峰時代。幾經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辭通纂】(1933)也問世了。郭沫若從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後。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超過了前人。      
    郭沫若在20世紀30年代編撰的甲骨學著作,其主要貢獻是:根據商代社會歷史研究的需要,精選殷墟發掘以前出土的甲骨,按照一定的類別匯編成書,並進行簡明的考釋和適當的歸納,藉以考察當時的生產狀況、社會關係和意識形態。從而把零散的甲骨文變為系統化的商史研究資料。  
    1959年8月郭沫若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陽殷墟。  
    1978年郭沫若為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開始陸續出版,這是甲骨學史上新的里程碑。  
    【甲骨文合集】對甲骨文發現八十多年來已著錄和未著錄的十幾萬片甲骨材料進行系統的科學整理,廣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資料,分期分類,共收甲骨約41956片,編為十三冊,1978年至1982年陸續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統的資料。  
    全部甲骨文字4500字,近100年來,經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等數十位甲骨文字學家的考釋詮解,人們已經認識了其中的1000多個甲骨文字,餘下的3000多個字,難以突破,被稱為『天書』。近期徐州教育學院美術系副教授潘岳,出版了【三千未譯甲骨文集解】一書,自稱攻破3000甲骨文字。作者認為:全部甲骨文字都是卜辭,是殷商600年占卜文化的信息載體,是按陰陽相合的規律造出來的。【三千未譯甲骨文集解】依照作者獨創的邏輯理論,對每一個甲骨文字的直接關係和旁系屬性,均進行了考證和詮解,推斷出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是殷商時代,而是神話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這就將中國有文字的歷史追溯到8000年前。那時中國還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代,中國的甲骨文,特別是上古時代流傳的800多字,大多與女性相關,這在甲骨文的形、聲、義等各方面均有深刻的反映。殷人重陰,還保存着大量的母系氏族社會殘餘,因而能釋讀並使用這些文字。如今,男性占社會絕對統治地位,人們的思維方式亦完全改變了,故而難於破譯。他痛感沿襲前賢之路已走不通,遂掉轉頭來,由甲骨文這一載體,探索中國母系氏族的社會生活與古代文明,遂豁然洞開,屢有收穫,乃至終獲成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