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來源: 光明社區 『不以成敗論英雄』是司馬遷對項羽的基本看法,他在編寫【史記】時,以『在權不在位』之名把項羽列於本紀一系;在【項羽本紀】中處處流露出對項羽的讚賞和敬佩之情。項羽還沒出道,就說要『學萬人敵』 (要學習成千上萬人才能抵擋的本領(兵法));面對揚威巡遊的秦始皇,他站在觀看的人群中說:『彼可取而代也』( 他的位子我可以取而代之!)在記述反秦之鉅鹿一戰時說:『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項羽便領全軍渡過漳河;渡河之後,把船隻全部沉沒,鍋甑全部敲破,房屋全部燒掉,僅保留三天的糧食,以向士兵表示,不勝則死,沒有退路;士卒乃無一人有退返之心。於是楚軍一過漳河,便圍住了王離,與秦軍戰,九戰九勝,並阻斷了甬道,大破秦軍,殺了蘇角,虜獲了王離;)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坐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大戰之時,楚兵勇冠諸侯。諸侯軍前來救趙兵到鉅鹿者,有十多個營壘,都不敢出戰。項羽兵攻擊秦軍時,各諸侯軍都躲在壁壘之上觀望。而楚軍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勇猛向前,呼喊叱咤,聲震天地。諸侯軍即使躲在壁上觀望,都無不人人恐懼,驚駭萬分)。把項羽勇猛神威的英雄氣概刻劃得淋漓盡致。他評價項羽說:『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然而項羽並沒有尺寸之地,卻乘勢起事于田野之中,三年間,竟能成為五國諸侯的統帥而滅秦!是時威服諸侯,裂土而封王侯;政事由項羽出,自號「霸王」;位雖未能終久,而近古以來,未嘗有如此之人物啊!)當然,他也嚴肅地指出了項羽的過錯和無知,說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項羽因功驕矜,惟信一己之智能,而不師法古人;以為霸業已成,要以武力征管天下,僅五年就致亡國,本人也身死東城,還不覺悟,不檢討,實在是大錯特錯!卻說:「是天要亡我啊,不是用兵之過。」豈不是大謬嗎!』)但總的來看,項羽在司馬遷的眼裡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而對劉邦的評價,雖然他當時處於劉氏王朝之中,但仍然不很客氣,說劉邦是『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對公所中的吏人,無不加以輕侮,且好酒好女色。) 蕭何也說他『固多大言,少成事。』(劉季這個人說大話很多,能作成的事很少。)他因公羞到咸陽,看到皇宮的威儀盛勢時,競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啊呀!大丈夫在世應當這樣過日子啊!)後來他取得天下登上了皇位,競大言不愧地對他父親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早先,大人常指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二哥劉仲殷勤用力。如今我成就的產業,和二哥劉仲相比,看是誰的多?)【高祖本紀】他一心想着的是如何出人頭地,如何作威作福。而且,劉邦還是一個薄情寡義之人。有一次他與項羽交戰,項羽把他父親推出去說要烹了,他競然說『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G羹。』(你如果一定要烹殺父親,則請你分給我一杯羹!)【項羽本紀】根本就不把父親的生死放在眼裡。還有一次,他被項羽的軍隊追趕,十分危急,為了逃命,他競拋棄自己的一對親骨肉;他的部下夏侯嬰幾次救起被他拋棄的兒女時,競要殺夏侯嬰。『至彭城,項羽大破漢軍。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河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 (漢軍進軍彭城,被項羽打得大敗。漢王兵敗不妙,乘車馬急速逃跑。半路上遇上了孝惠帝和魯元公主,隨將夏侯嬰把他們救上車來。馬已跑得十分疲乏,敵人又在後面緊追,漢王急得沒辦法,好幾次用腳把兩個孩子踢下車去,但夏侯嬰每次都下車把孩子抱上來,一邊趕着車子,一邊放慢車速,讓兩個孩子抱緊自己,才駕車奔馳。漢王為此非常生氣,有十多次想要殺死夏侯嬰,但最終還是逃出了險境,把孝惠帝、魯元公主安然無恙地送到了豐邑。)【樊酈滕灌列傳】可以說,雖然劉邦戰勝了項羽,登上了皇位,但在司馬遷看來,他始終是一個薄情寡義、自私自利的小人。
如果站在較高的角度來評價這兩個人,則項羽應該是一位優秀的戰術家、蹩腳的戰略家、幼稚的政治家,並且心地善良(對親人、朋友)但又很殘忍(對敵人)。作為一個優秀的戰術家,在鉅鹿之戰中表現得非常透徹,他的動作,他的神勇和威猛,在當時各路諸侯中,無人可比。『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召見各諸侯將,諸侯將進了轅門,都跪倒在地,膝行向前,不敢抬頭仰視!)【項羽本紀】作為一個蹩腳的戰略家,他的戰略決策確實大差。由於他本身是一位英勇無畏的猛將,當時無人敢與他單獨對陣;因此,在他看來,武力可以勝敵,可以解決一切,所以他只知道勇猛作戰,不懂得長遠決勝之道。在取得反秦完全勝利之後,他原本在諸侯中具有絕對的威勢;但他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一有利因素,駕馭各路諸侯,而是在劉邦集團的操撥之下,東戰西擋,顧此失彼,弊於奔命,最後垓下一戰,競全軍復沒,自刎而亡。作為一個幼稚的政治家,其實他根本就不懂政治。首先,除了秦王朝之外,他不知道自己的敵人是誰,因而使劉邦在幾次險境中得以逃脫。再是他沒有果斷的政治手腕,在鴻門宴中,原本已作好了充分準備,要在宴席中斬殺劉邦;但他在謊言說動之下,輕易地放走了劉邦,並把自己安排在劉邦營中的奸細也透露給劉邦,至使『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沛公回到軍中,立刻斬殺了曹無傷)【項羽本紀】劉邦可沒有他那麼本分。而且他與劉邦對戰時,一般來說是勝多敗少,但他在取得勝利之後,不是乘勝追擊,置敵人於死地,而是多次放過機會,讓劉邦得以逃脫。三是輕信敵人的甜言謊語,經常被政治對手的假象所蒙蔽。戰爭進行到後來,項羽也認清了他的真正敵人是劉邦;但在和劉邦取得和約之後,競完全放鬆了警惕,引兵東歸,被劉邦突然反擊而遭到徹底失敗。為什麼會出現如此之結果呢?首先是項羽出道太早,沒有人生經驗和政治閱歷。他24歲帶兵反秦,26歲就成了各路諸侯之首,直到他戰敗自刎,也不過是31歲!再者他是楚國名將之後,遺傳着一種武門將風,即對敵人殘忍,對親人慈善,但他又認不清真正的敵人和真正的朋友。在反秦戰爭中,經常出現屠城或斬殺戰俘的現象,把敵方城池中的老百姓和普通士兵也當作敵人加以殺害,使得他漸失人心。但在和劉邦的作戰中很少屠城或殺戰俘,而劉邦則在和項羽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時卻屠城父,追殺項羽斬首8萬。另外,高貴名門的出身,使他沾染了一股自負之氣,聽不進旁人的意見,自身決策不精,故連連失誤。這幾宗不足,特別是年輕氣盛,輕敵好戰,斷送了他的事業和政治前途。
對於劉邦而言,他沒有項羽那樣盡出過失。由於他出身於布衣,沒有高高在上之態,能平易近人,善於與人交往,也能聽從別人的建言。他出道得晚,出道之前還做過亭長那樣的小官,有一定的政治閱歷。47歲舉兵反秦,與項羽對決時已經50歲了。雖然他不是什麼出色的戰術家,更談不上戰略家,但他知道別人的長處,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因而他善於捏拿自己,把握時度。在力道不足時,他低調做人,善於偽裝,蒙蔽對手。他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在他沒有戰敗對手之前,他能把一大批人才網羅到自己的身邊,而且特別善於把項羽手下的人才到自己一邊來,韓信、黥布、彭越等名將都是從項羽手中過來的,為他最終戰勝項羽發揮了關健性的作用。然而他絕對是一個十足的政治流氓,在他需要你的時候,他會高官許願,厚賞晉爵,招得你為他賣命。他初與項羽對壘被打敗時,就放言說誰能與他共圖大事,他就與誰共治天下。『至彭城,漢敗而還。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漢軍到彭城,又打了個敗仗。回到下邑,漢王下馬休息,蹲在馬鞍上問道:『我想捐棄函谷關以東所有的土地給天下壯士,誰能與我共圖大事?』)【留侯世家】垓下一戰,開初打得並不順利,他被楚軍大敗,退守城中,深塹自守;而韓信、彭越等不從約。他就聽從張良的建議,厚封重賞土地,吸引得韓信、彭越等各路諸侯相幫,才徹底戰勝項羽。『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Y城與彭相國。」』( 於是漢王派使者告訴韓信和彭越說:『你們發兵來合力攻楚。楚破之後,自陳地以東,到海邊為止,都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到谷城為止,都給相國彭越』。)【項羽本紀】不要你的時候,他就處處設防,恐你有變;對於那些能動搖他統治基業的人,不管你有沒有反叛行為,或有沒有反叛之心,他都要加以斬殺,以絕後患。憑心而論,韓信、彭越、黥布等人胸中並無大志,只要能夠封個官侯也就滿足了;而當時人們也普遍主張象周初那樣,設立諸侯國,他們三人頂多希望當一個諸侯王罷了;不是劉邦處處相逼,他們絕不會走向謀反之路。項羽一破,劉邦就奪去韓信的兵權,把他從齊王列為楚王。(當時齊王的位置比楚王更重要,權力更大)『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項羽被打敗之後,劉邦乘韓信毫無準備,奪去了他的軍權。漢五年正月,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都城在下邳)【淮陰侯列傳】後來又借信韓信謀反,把他降為淮陰侯,且留置於京中,不得到任上去,終於把他逼反;然而,韓信最終都只是心裡想反,沒有實際上的謀反行為,但還是被劉邦的老婆呂后殺了。黥布因恐於韓信的被殺而謀反,彭越更是因一點過失而被殺,此三人都不是因為有罪而該殺,而是因為不能留而該殺。『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 呂后向皇上劉邦陳述說:『彭王越是豪壯的勇士,如今把他流放到蜀地,這是給自己留下禍患,不如殺掉他。』) 而此三人的被殺,把那些心懷二心的人都逼上了反路,也當然地被劉邦一個個加以殺滅。不僅如此,就是他的親信,他也不放心。蕭何是和他在沛上一同起事的人,並誠心誠意地幫助他成就帝業;但因蕭何為人寬厚仁慈,久居關中,深得人心;劉邦為此深為顧忌,『畏君傾動關中』(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動搖關中),『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黥布謀反,高祖統軍討伐,在軍中多次派遣使者來問相國在做些什麼。)【史記・蕭相國世家】 蕭何在一手下人的勸說下,不得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污』(多買些田地,並低價賒購、借貸來玷污自己)【史記・蕭相國世家】,自廢名譽,引得高祖對自己的懲罰,以求身安。而項羽,雖不能相用,但不會因疑殺人,更不會隨便殺有功之人。
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登上了皇位。就一般歷史事件來說,並沒有它的特殊之處,勝則為王、敗則為寇,這是歷史變化的一般規律。然而,站在歷史的高處來看,劉邦和項羽卻代表着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個方向。當時天下人苦秦,並都參加了激烈的反秦戰爭,分封建國是當時一般人的普遍想法。劉邦手下第一名臣張良也主張封侯,曾一度離開劉邦回到韓王那裡,只因項羽把韓王殺了,才回來繼續幫助劉邦。就是劉邦本人,在他還沒有占領天下的時候,也贊成韓信因功封王的說法。而項羽是這一思潮的總代表,在推翻暴秦之後,就大封各路諸侯,並自封為西楚霸王,統領各諸侯國,實行周初那樣的政體。而劉邦卻全面繼承了秦始皇的衣缽,在取得天下之後,即刻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劉氏極權王朝,因功封王也變成了非劉不王。
有人會說,項羽分封諸侯是裂土封疆,是把國家引向分裂。果真是如此嗎?我們來對此作點探討。
我國從公元前822年開始,就有了史官,負責記錄國家的各項大事,形成文字檔案,這些文字檔案歷代由史學家率心整理,形成記載歷史的史書,成為後來研究歷史的基本證據。公元前822年之前,雖然沒有由文字檔案所形成的史書,但【尚書】、【史記】這兩部書補充了這段歷史,這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此書中都有反映,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主要資料。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知:大禹以前,國君由公推禪讓產生。如堯帝年老時,就召集四方諸侯,徵求誰能代替他登上帝位,說『明明揚側陋。』(不管是高位權貴,還是民間下人,只要他確實賢能高尚,就讓他登帝位吧!【尚書・堯典】)而不是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自禹的兒子啟開始,雖然國君轉向世襲制,但國君和諸侯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從屬和歸附關係,諸侯是受封制,而不是委任制;某地一旦受封,則屬諸侯領地,由其子孫世襲;諸侯內部的事,一般由諸侯自已管理,不必告知國王。國王和諸侯之間互相依存,共商國事,重大的事情都是在和諸侯協商後實施的。『舜格於文祖,詢於四岳,辟四門,達四德。』(舜到文祖廟,和四方諸侯之長共商國事,開明堂四門宣布教化,明察四方政務,傾聽四方意見。【尚書・堯典】)周武王曾問政於箕子,提到遇有疑難之事時,箕子回答說:『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謂大同。』(假如你遇有重大疑難問題時,首先,你自已要認真考慮周全,然後和卿士商量,再和庶民商量,最後問及卜筮。你自已同意,龜卜同意,筮同意,卿士同意,庶民同意,這就是大同。【尚書・洪範】)如果國王荒淫昏庸,暴虐無道,則國中其他人可以處置國王,諸侯也不來參拜。『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太甲帝臨政三年,昏亂暴虐,違背湯王法度,敗壞德業,因此,伊尹就把他禁閉在湯的墓地桐宮。此後,伊尹代行政務,主持國事,朝會諸侯。…太甲在桐宮住了三年,悔過自責,重新向善,於是伊尹又把他迎回,朝政也交還給他。)『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自中丁帝以來,廢除嫡長繼位制,可以擁立諸弟兄及諸弟兄的兒子繼位,使其中有些人為了取得王位而互相爭鬥,造成了連續九代的混亂,於是諸侯也沒有來朝見了。)【史記・夏本紀】商以前,國家更是一個部落聯盟的性質,各諸侯國的國君不一定是夏王朝或商王朝國王的家族,大部分應該是各地的部落首領。現在流傳下來的歷史小說【封神演義】也有800諸侯助武王攻伐紂王之說。到了周朝,才開始分封建國(這是封建一詞的真正起源),各主要諸侯國的國君都是周王的家族,或立有大功的大臣,如當時的開國功臣姜尚就被封為齊國的諸侯。諸侯分五序(公、侯、伯、子、男五個層次),賞受着不同的侍遇。但這時,國家大事仍然由國王和各諸侯共同管理,只是到了春秋以後,特別是戰國時期,王室衰落,諸侯國才不受王室管制。由此可知,先秦時期的政體基本上是一種共和政體,特別是商以前,還是一種民主共和政體。而堯、舜時期更是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世界。從堯、舜、到夏、商,周,我國基本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且統一的時間也很長,前後近2000年(夏400年,商600年,周朝從開國到周平王遷都以前也有200多年,春秋時期,人們同樣尊周室為天子,就是戰國初期,人們還分天子和諸侯王,只是後來秦莊襄王把周王室滅了,才使天下無主),其中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最穩定的一個朝代。在這種共和政體中,人們只要尊循一定的道德要求,思想行為並沒有大多的禁固和阻力,可以健康自由地向各方面發展,加上當時儒家思想的普遍盛行;因而在先秦階段,我國社會經濟就出現了超前的發展,進入到一個高度文明的發展時期,在文化方面更是出現了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也就成了我國歷史發展的黃金時期。反觀秦始皇以後的極權政體,表面上看,好似統一強大,而實質上,禁固人們的思想行為,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和反抗;而權利的爭鬥,更是使社會經常陷入混亂之中,陷入不斷改朝換代的怪圈當中,因而在後來的極權社會裡,一個朝代時間最長的也不過是三、四百年,少的幾十年,或十多年,秦始皇以極權建國,拋棄一切道德和仁愛思想,其政權僅存續15年。因此,說項羽裂土封疆,把國家引向分裂,是根本說不通的。
歷史沒有假設。如果在楚漢爭鬥中,項羽戰勝了劉邦,建立象周初期那樣的共和政體,使社會呈現出一種自由的、健康向上的、人智得以高度發揮的氣氛,並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實現經濟社會的超前發展,實現思想文化的高度繁榮,則會大大加速我國社會文明的進程。而劉邦戰勝項羽的結果,是傳承着秦始皇的極權政體,並延續了2000多年,給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所帶來的災難和傷痛則罄竹難書。因此,秦始皇創立極權政體,劉邦繼承延續極權政體,他們兩人應該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台上;而項羽的悲劇,則是當時社會的悲劇,更是中國歷史的悲劇。 (asdgxw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