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五
東漢建國之初,劉秀就提倡尊崇儒學,親自參加講論經理的學術活動,他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32][P47]所謂『柔道』,就是採用漢初黃老無為之治、與民休息的辦法。『【黃石公記】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33][P695―696]劉秀的『有德』、『樂人』思想被其後繼者明帝、章帝所繼承,把『德治』、『孝治』作為治國方略。東漢的社會保障政策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上的。
社會保障思想最早萌芽於安民,撫民思想。在【尚書?臬孤謨】中帝舜就提出要『慎身』和『安民』的問題。西周時,周公的『敬天保民』的思想,先秦諸子中孔子『天下為公』的思想,墨子『兼愛交利』的思想,孟子『仁政』的思想及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等都對東漢的社會保障實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經過從帝舜到東漢時期漫長的發展過程,東漢的社會保障政策已開始走向成熟,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應用和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政治影響。在治理自然災害、賑濟貧弱、安定民生、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時至今日,這些方針政策仍然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耿勛碑】中有這樣的記載:『……歲在癸丑,厥[運淫]雨,傷害稼穡,率土普[議],開倉振澹。身冒炎赫火星之熱,至屬縣巡行[窮]匱。陟降山谷,經營[拔]涉,草止露宿,活食餐千有餘人。出奉錢市口口作衣,賜給貧乏。發荒耕種,賦於寡獨王佳小男楊孝等三百[余]戶。減省[貪]吏二百八十人。勸勉趨時,百姓樂其業。老者得終身其壽,幼者得以全育。【甘棠】之愛,不是過矣。』[34][P165]
參考文獻:
[1][11]林劍鳴・秦漢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3][4][17][32]後漢書・光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12]後漢書・明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34]漢碑集釋修訂本[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7]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莫)[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8]劉志遠,等.四川漢代畫像磚與漢代社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9]資治通簽卷(第六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0]楊振紅.漢代自然災害初探[J].中國史研究,1994(4).
[13][18][19][21][26]後漢書・和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4][23]朱紹侯.中國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5][20][22][25]後漢書・章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6]後漢書・安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4]詩經・小雅・桑扈之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7]後漢書・杜詩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8]後漢書・循吏・王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9]後漢書・循吏・王渙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0]後漢書・方術・許楊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1]後漢書・鮑永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3]後漢書・吳蓋陳藏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