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4|回覆: 0

[論史] 宋元時期的瘴疾與文化變遷(5)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9-5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從李G和張致遠兩人的【瘴瘧論】來看,南宋初年醫家在辨證施治時,都非常強調異法方宜的原則,這可說是對嶺南陋醫的撥亂反正,此前嶺南的醫家全然不顧地方的風土以及民眾的體質迥異於北方,盲目執守成方,將嶺南之瘴與嶺北之瘧視作同種疾病進行療治,結果常常造成誤診,甚至葬送患者的生命,所以李G感慨萬分,嘆息『瘴癘未必遽能害人,皆醫殺之也』。章傑的【嶺表十說】比較注重瘴疾的預防,他抨擊了當時嶺南之民喜食檳榔、北來之人往往飲酒避瘴的做法,同時認為嶺南之病不能全都概括為瘴疾,『嶺外雖以多暑為患,而四時亦有傷寒、溫疫之疾,其類不一,土人不問何病,悉謂之瘴,治療多誤,天閼者何可勝數。』『仆觀古方,飲溪澗水中毒,令人失音,則知凡失音者,未必皆瘴也。』(註:【嶺南衛生方】,第4、58、60頁。)王的【指迷方瘴瘧論】是他遊宦桂林等地時,在研究嶺南的方書和李、張二文的基礎上,以自己的醫療經驗對瘴病的救治和預防作了一番評價。在他的時代,嶺南的醫療水平已大有提高,醫家不再將所有的病都稱為瘴了,往日的瘴瘧也被細分為冷瘴、熱瘴和瘂瘴,只是在治療方面還不如人意。王氏認為冷瘴就是嶺北的^瘧,熱瘴乃熱氣蒸郁或飲食積熱所致,瘂瘴疑為傷寒失音之證或中風失語之證;周去非則說『冷瘴以瘧治,熱瘴以傷寒治,瘂瘴以失音傷寒治』。從這些病名和治則的比照可以看出,瘴疾不斷地向着瘧疾、傷寒等嶺北的疾病靠攏,這就在無形之中拓寬了醫家對瘧疾的認識。到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許洪編纂【指南總論】時,又對傷寒與瘴瘧等疾病進行細分和區別,它提出了十六條傷寒之證,濕溫、溫毒、熱病、溫病、溫瘧、晚發疫癘等名列其中,繼而特別指出:『中暑、傷痰、食積、虛勞、瘴瘧、腳氣與傷寒相似,而實非傷寒。此證人不曉,皆言即傷寒也。』(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指南總論】卷中。)這種精細的認識隨着時代的發展又出現由博返約的趨勢,南宋末年時,醫家對瘧疾進行了理論上的歸類整合,如楊士瀛的【仁齋直指】卷12在闡述^瘧時,就只把瘴瘧與風瘧、寒瘧、暑瘧、濕瘧、牝瘧、食瘧等數種平行列出,而於其總論曰:『風寒暑濕,邪自外來;飲食居處,邪由內作,此^瘧感受之胚胎也,豈特夏傷於暑,秋必為瘧哉!古人蓋以其受病最多者言之耳。』雖為古人開脫,其實表達了醫家對^瘧病因認識的突破,它不僅是對傳統中醫理論的更新,而且暗示着中醫所涵蓋的地域範圍的擴大和環境適應性的加強,其中北人南遷所帶來的文化的擴張與包容,當不可小視。



    當然,按照【素問】中的思想,高明的醫家應該『治未病』,即提醒人們既要亡羊補牢,但更應未雨綢繆,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攝節有致,未病先防。北方人認為南方水土惡弱,極不利於人的健康,故而在南行時,往往採取很多措施來防治可能侵害人體的疾病,如隋唐時期有人佩帶絳囊防治瘴氣,(註:參考范家偉【中國中古時期絳囊系臂與辟疫觀念】,【『潔淨』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2000年,第275-302頁;【從醫書看唐代行旅與疾病】,【唐研究】第7卷,2001年,第205-228頁。)兩宋時醫家強調要講究修養之法,避色節慾等等,這些旨在馴化風土的措施,多以中原醫學的防病養生思想為依據,注重增強南來北人的抗病能力。無論效果如何,其所提示的思想,乃是積極地適應地方風土,以求與土著居民一樣,『久而與之俱化』。當然,這並不是說土著居民從來不會罹患疾病,而是說『生於凌者安於凌』,(註:【聖濟總錄纂要】卷5,諸瘧統論之瘴氣條。)土人已經適應了生在其中的風土。其實,據史料記載,直到宋元時期,嶺南依然是缺醫少藥的地方,當地居民也缺乏基本的醫療衛生意識,『嶺南無醫,凡有疾病,但求巫祝鬼,束手待斃』。(註:【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59,紹興十九年六月辛酉。)針對這種信巫不信醫的習俗,或有任職嶺南的官員請求朝廷頒賜醫書醫藥以接濟百姓,此乃中原醫學知識漸被南方的要因,與醫家的願望相當一致:『夫民雖至愚,而孰不能趨利避害?況性命所系,曉然易見,若醫者能愈人疾,彼何若不用?蓋嶺外良醫甚鮮,凡號為醫術者,率皆淺陋,又郡縣荒僻,尤乏藥材,會府大邦,間有醫藥,且非高價不售,豈閭閻所能辨,況於山谷海嶼之民,何從得之!彼既親戚有疾,無所控告,則不免投誠於鬼,因此而習以成風者也。近歲北醫漸至,長吏父老,倘能使之轉相傳習,不亦善哉。』從這些呼籲中可以感受到,北醫南至對於改善嶺南的醫療衛生條件當功不可沒,雖然這些人在治療瘴疾時可能因率爾操觚,『用北方傷風、傷寒法,或汗或下』,使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畢竟慢慢地改變了『過桂林以南無醫藥』的狀況。不僅如此,在改善生活條件以幫助當地居民抵禦疾病侵襲方面,醫家也提出了建議:『嶺外雖以多暑為患,……間有一歲盛寒,近類中州,而土俗素無蠶績,冬不挾纊,居室疏漏,未嘗塞向戶。忽遭歲寒,則次年瘟疫必興。醫者之治瘟疫,當以本法治之,而隨其風土氣候,與夫人之強羸,少出入焉可也。長吏父老,當化其民俗,使有禦寒之具,庶不蹈於疾M。』(註:【嶺南衛生方】,第60、10、14、58-59頁。)這些改良南方風土、化成民俗的建議是否得到實施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它透露出的信息不言而喻。醫家既協助北人適應南方的自然條件,又在努力改善南方居民的生存環境,二者相輔而行,結果就是重塑了南方的社會文化景觀,或許南遷之北人所見所感的『中州清淑之氣』,就呈現在這樣的景觀之中。
總之,宋元時期的醫家在瘴疾的救治方面,顯示出這樣一條軌跡,即在理論上不斷調適深化、在證治上逐漸提高細化,最終使傳統中醫理論得到升華,具有了更強的解釋能力;在瘴疾的預防方面,醫家不僅強調習其風土的重要性,而且更多地表現出以中原醫學知識改造南方風土的熱情,這種嘗試對於促進南方民眾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的改變,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