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3|回覆: 0

[史學] 統一與分裂 第二章 分與合(2)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7-21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文化中國
二 分合大勢之一   

  中國的傳說社會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時代,有關的記載雖然都是後人記錄的,但   
從目前已有的考古發現看,在黃河流域普遍分布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以及在其他地區發現   
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大致可以證實這些傳說所反映的歷史事實。不過,這些發現也同樣   
證實了當時還不存在能夠統治大半個中國的政權,一般還處在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階段。傳說   
中的夏朝,也就是從大禹的兒子啟開始至最一位君主這一段歷史,還有待考古發現的證實。   
不過從商、周二代的情況看,我們也可以肯定,當時的夏政權(如果的確存在的話)所能管   
轄的範圍是相當有限的。   

  從萬國到七國   

  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證明史書上記載的有關商人的活動和商朝的歷史基本是可信   
的。在商人取代夏朝前有過八次遷移,商朝建立以後,都城還是經常遷移;但都不出今河   
南、山東、河北三省的範圍,而且沒有到達這三省的全境。當然它的統治區還可能大些,但   
不會超出黃河中下游的範圍。只是到了末年,商朝的勢力才擴展到淮河流域。   

  周人起源於關中,到公劉氏遷到豳(今陝西橡邑縣西)。傳至古公顫父(約公元前   
12世紀)時,遷至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境)。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文王(姬   
昌)建了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南灃河以西)為都城,又向東遷移了一次。武王(姬發)建   
的鎬京與豐相距不遠。   

  武王滅商以後和其後的成王時代(約公元前11世紀)分封了一大批諸侯國,其范   
圍大致北起燕山,南至長江中下游,西起關中盆地的西緣,東對山東半島中北部。以後,各   
個諸侯國分別征服了周圍的一些其他部族或小國,範圍擴大了,西周名義上的統治區也隨之   
有所擴大。   

  可見,要說商、周時已經統一了中國,那是絕對不能成立的;更不用說在此以前的   
夏朝了。   

  那麼能不能說商、周時已經統一了黃河流域或中原呢?也不行。因為當時的實際情   
況是諸侯林立,還談不上是統一的國家。即使是由周朝分封的諸侯,它們與周天子的關係也   
不是後代的行政管轄及歸屬的性質,而是『分土而治』的。就拿西周來說,從建國開始,它   
所控制到的土地就被分封給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了,天子直接統治區--王畿的面積很有限。   
而在各個諸侯國中,情況同樣如此,諸侯又把國都以外的土地分組合給本國的卿大夫,自己   
只直接統治國都。卿大夫也可以把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給子弟和家臣。自上到下的層層『分土   
而治』的結果,是從天子到每一個最小的受封人都沒有多少直接統治的地方。   

  在商、周的統治區,或者說它們的分封區之外,還有不少其他部族,有的已經形成   
了原始的國家,有的還處於部落聯盟的階段。如商朝時,在四川盆地有蜀和巴,長江中下游   
有楚、濮、南巢氏、越,淮河流域有淮夷,山東半島東部有萊夷,湟水流域有羌,陝、甘、   
川相交地區有氐,北方有鬼方,渭北高原有戎,東北有肅慎等等。西周時,除了江淮、江漢   
一帶屬於商、周系的諸侯有較大的擴展以外,其他周邊地區的變化不是很大。   

  總之,在當時並無統一可言。在林立的諸侯國和部族之間,也還不存在較大範圍的   
真正統一的國家。   

  經過春秋時期(前770-前475年)的激烈兼併,到戰國開始時就只剩下十多   
個主要的諸侯國了。除了秦、楚、齊、燕、韓、趙、魏這七國外,還有越、魯、宋、鄭、   
陳、中山等國。到戰國後期,形成了七國爭雄的局面。   

  在各國統治區擴大的過程中,行政區域開始出現,並逐步形成制度。新設置的郡、   
縣都是國君的直接統治區,與以前的大小封國或封邑完全不同。隨着郡、縣的普遍建立,   
『分土而治』過渡到了『分民而治』,一個國真正成為一個統一體。就這樣,統一首先在七   
國內部完成了。   

  六國滅,四海一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將內史騰滅了韓國。十九年,秦將王翦攻入邯   
鄲(今河北邯鄲市),俘獲了趙王遷,趙國亡。趙國的公子嘉逃往代(今河北蔚縣東北),   
稱代王。二十二年,秦將王賁破大梁(今河南開封市),魏王投降,魏國亡。二十四年,秦   
將王翦、蒙武攻破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楚王負芻,楚國亡。二十五年,王賁攻占遼東,   
俘燕王喜,燕國亡。接着又攻下代,俘代王嘉。第二年(前221年),王賁自燕南下,攻   
下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齊王建投降。僅僅十年時間,稱雄二百多年的六個諸   
侯國就從中國地圖上消失了。   

  就在王翦等平定楚國的江南和越國舊地以後,秦軍就越過崎嶇的山嶺和茂密的森   
林,進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當地的越人政權,設置了閩中郡。秦始皇二十九年   
(前218年)前後,尉屠睢率領五十萬秦軍翻越南嶺,開始了對南越人的征服。三十二   
年,秦始皇派史祿開通了連接湘江和灕江的運河--靈渠,開闢了通向嶺南的水路。秦軍再   
次南下,奪取了今廣東、廣西和越南東北一帶,設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趕走了在河套一帶的匈奴   
人,收復了戰國時趙國的舊地。第二年,在陰山以南,黃河以東設立了九原郡,管轄新設的   
三十四個縣(一說四十四個)。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又將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的長城連   
接起來,加以修繕補建,築成了一條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沿黃河、陰山,東至遼東   
(今朝鮮平壤西北海濱)的萬里長城。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為基地,向西、北兩方面擴張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   
上游,占據了邛(今四川滎經縣東一帶)、作(今峨邊縣一帶)、冉(今松潘縣一帶)和毿   
(今茂汶縣北一帶)等部族地區。向南又開通了一條『五尺道』,從今天的四川宜賓延伸到   
雲南的曲靖,並在沿線控制了不少據點,設置了一些行政機構。 這樣秦朝擁有了北起河   
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東北和廣東大陸,西至隴山、川西高原和雲貴高   
原,東至於海的遼闊疆域。能在如此大的範圍內建立起一個統一國家,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   
第一次。   

  但是也應該看到,並不是在秦朝的全部疆域中都已經達到了如此程度的統一。在南   
方新占領區,秦朝還沒有取得完全的控制。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雲南、貴州、四川南   
部、廣西西北等地往往只控制了交通線和沿線的據點,當地的部族的『君長』依然保持着他   
們的權力。   

  這個帝國也沒有像秦始皇設想的那樣維持『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就在   
他死後的第二年(前209年),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揭竿而起。各地   
農民紛紛響應,六國貴族也趁機起兵,當年關東(函谷關以東,指今河南靈寶、太行山一線   
以東)的大部分已不在秦朝的統治之下。到公元前206年,劉邦、項羽的軍隊先後進入咸   
陽,秦朝就滅亡了。   

  如果從秦滅六國算起,到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秦朝的統一維持了十二年。如果從   
秦始皇完成疆域的開拓算起,統一隻保持了六年。   

  由楚河漢界建起的西漢帝國   

  秦亡以後,項羽憑藉他的軍事實力奪取了反秦盟主的地位,自立為西楚霸王,又分   
封了十八個諸侯國。被封為漢王的劉邦只占有巴蜀,即今秦嶺以南的陝西南部和四川大部。   
經過三年多的苦戰,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發動垓下之戰,消滅了項羽,但他卻遠遠沒有恢   
復統一。   

  北方的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率下,向西占據了以西地區,進而趕走了原在河西走廊   
的月氏,威脅着烏孫,使西域(今新疆和中亞地區)大多數國家不得不服從它的統治。往東   
併吞了東胡各族,控制了今大興安嶺兩側。向南奪回了『河南地』(河套地區,今黃河支流   
烏加河以南),而且一度推進到今陝西、山西的北部。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劉   
邦親率30萬大軍出擊,結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以東的白登被冒頓圍困了七天七   
夜,派人向冒頓的妻子送了厚禮後才突出重圍。漢朝缺乏對付匈奴的實力,只得採取『和   
親』政策,即把皇族女子冒充公證嫁給單于,但匈奴的侵擾並沒有停止。   

  東南原閩中郡境內的越人君長在秦末恢復自立,並起兵助漢。漢高祖六年,閩越首   
領無諸被立為閩越王,以今福建閩江下游為中心建立了閩越國。漢惠帝三年(前192   
年),封勾踐後人搖為東海王,因國都在東甌(今浙江溫州),所以又稱東甌王。這兩個政   
權表面上服從漢朝,實際上並不受約束。   

  嶺南原來擔任秦朝龍川縣(治今廣東龍川縣東)令的中原人趙佗,在秦末代理南海   
郡的尉(負責郡內軍事和刑事的長官)。秦亡後,趙佗起兵吞併了南海、桂林、象郡,在公   
元前206年自立為南越王。大約在公元前一八一年前後,南越滅安陽國,疆域擴大到今越   
南北部和中部,直到北緯13度今巴江下游一帶。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陸賈出使   
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雖然接受了封號不再自稱皇帝,但依然保持着獨立的地位。   

  在漢朝內部也處於實際上的分裂之中。為了藉助各路諸侯和將領的力量對付項羽,   
劉邦不得不承認或封予他們諸侯的地位,所以在他稱帝後也建立了7個以功臣降將為王的異   
姓諸侯國。出身『細微』的劉邦為了鞏固他的家天下,在逐步廢除6個異姓諸侯國的同時,   
又封了自己的子弟家屬為王,設置了9個同姓諸侯國。因此,朝廷直屬區只有15個郡,相   
當於今陝西、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西部、湖北、四川大部、黃河以東南的寧夏和甘肅,   
而以東的大多數郡就是十個諸侯國的統治區。這些王國自己任命郡守以下的官員,徵收賦   
稅,用種種方法與朝廷抗禮。   

  到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同姓諸侯國的分裂終於爆發為以吳王濞、楚王戊為   
首的七國之亂,但也為消除這一分裂因素提供了機會。在叛亂平息後,朝廷採取了一系列削   
弱諸侯國的措施,國內的分裂威脅基本消除了。   

  經過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帝初年時,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官方的積蓄也相當   
充足。在這樣豐富的物質條件下登上帝位的漢武帝,自然要施展他的雄才大略,漢朝的疆域   
也就擴展到了空前的範圍。   

  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受到閩越圍攻,向朝廷求援,武帝立即派出軍隊迫   
使閩越解圍,並就此將東甌人全部遷至江淮之間,取消了東甌國。   

  從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漢軍向匈奴連續發動進攻。元朔二年(前127   
年),衛青率漢軍從雲中(今內蒙古默特川一帶)和隴西(今甘肅東部)兩路出擊,驅逐了   
匈奴的樓煩、白羊王,收復了『河南地』,使邊界恢復到了陰山山脈一線。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軍主力在霍去病的指揮下從西路出擊,攻入河西走   
廊。在漢軍的接連打擊下,匈奴的渾邪王殺了休屠王,率四萬人投降。漢朝的疆域擴大到了   
整個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   

  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曾徵發巴、蜀二郡的士兵從棘道(今四川宜賓市安   
邊場)向羊可江(今北盤江和紅水河)築路,並在『西夷』地區(今四川西昌、鹽源一帶)   
新置了行政區。因要集中全力對付匈奴,暫時停止了在西南的開拓。元狩元年(前122   
年),武帝恢復了對『西南夷』的推進。經過幾年經營,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的部族都已納   
入漢朝的統治,在這些地區新設置了五個郡。元封二年(前109年),又在滇和昆明這兩   
個部族地區設立益州郡,漢朝的西南界推進到了今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   

  從戰國後期開始,燕國和秦朝先後控制過朝鮮半島的北部。西漢初,燕國人衛滿率   
數千人進入朝鮮半島北部,以燕、齊(今山東半島)移民為基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這個朝   
鮮國的範圍大致包括今遼寧東部、吉林西部和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元封二年,武帝用兵朝   
鮮,次年朝鮮投降。漢朝設置了四個郡,轄境南至今朝鮮半島中部江華島一線。   

  對嶺南的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漢軍分四路越過南嶺,   
次年冬攻下南越的都城番禺(今廣州),滅南越。南越的舊地被分為九個郡,其中的交趾、   
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珠崖和儋耳二郡在今海南島上。滅南越的漢軍又在   
第二(元封元年)滅了閩越。   

  但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卻進行了很長的時間。武帝曾出動十來萬軍隊、十來萬   
民工和十幾萬頭牲口征服了大宛(在原蘇聯費爾干納盆地)。由於交通線太長,補給困難,   
漢朝雖然控制了天山南路,卻還不能穩定地占有天山北路,那裡的國家還受到匈奴的威脅,   
不敢完全服從漢朝。又經過了多次戰爭,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漢朝終於取得了決   
定性的勝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並設置了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的轄境包括自玉門   
關、陽關(均在今甘肅敦煌市西)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爾喀什湖、費爾干納盆地和帕   
米爾高原以內的範圍,所轄的國有五十餘個。   

  武帝后,漢朝的疆域有所調整收縮,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海南島上行政區域的撤   
銷。由於島上的土著居民不斷反抗,漢元帝接受賈捐之的建議,在初元三年(前46年)將   
行政機構全部內遷。   

  此後西漢的疆域保持穩定,直到公元九年王莽代漢。這一疆域比秦朝擴大了很多,   
東北由朝鮮灣沿岸一角擴大到今江華一線以北部分,南方延伸到了北緯十三度,西北增加了   
河西走廊和西域都護府的轄境。   

  王莽代漢後,全面挑起了邊疆地區的戰爭,不僅引起匈奴的對抗和入侵,東北高句   
麗人的逃亡,而且導致與西域交通的斷絕和西域都護府的廢棄。天鳳四年(17年),王   
匡、王鳳為首的綠林起義和各地的起義先後爆發,到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權覆滅,形   
成分裂割據局面。   

  如果從漢朝恢復了秦朝疆域的元封三年(前108年)算起,統一維持了一百三十   
年。   

  但即使在西漢疆域的極盛時期也還沒有包括整個中國,在西漢以外存在着匈奴及其   
他政權。   

  匈奴的冒頓單于於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即位後,就開始了武力擴張,成   
為一個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強大的游牧國家,也是漢朝以外疆域最遼闊的一個政權。經過與   
漢朝的連年戰爭,實力遭到很大的損失,擴展的疆域先後喪失,又遇到了自然災害,從此一   
蹶不振。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內部分裂,五個首領爭當單于於不久形成   
南、北單于對峙的局面。南單于呼韓邪被北單于擊敗,於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向漢朝   
投降。公元前49年(恐龍元年)北單于率部西遷,以後在中亞的康居國東部(原蘇聯塔拉   
斯河一帶)被殺。   

  南單于降漢後,漢朝讓他留駐在邊塞附近,給予糧食和物資的資助。幾年後,南單   
於部眾增加,實力恢復,漢朝與他締結了互不侵犯的盟約後,同意他返回蒙古高原復國。漢   
匈之間以長城為界,邊境的和平延續了六十年。   

  在匈奴以東,今大興安嶺東西是鮮卑人,西遼河和沙拉木倫河流域是烏桓人的聚居   
區。他們都是東胡族的一支,在匈奴打擊下由西部遷來。黑龍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直到日本   
海沿岸,居住着夫余、肅慎、沃沮等部族,這些部族雖然還很落後,但都已具有初期的政治   
實體,有了大致穩定的活動範圍。   

  西南今瀾滄江流域和緬甸東北部是哀牢人的部族政權。青藏高原上有吐蕃的先民唐   
旄和發羌的部族。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