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1|回覆: 0

[史學] 諸葛亮學習方法不墨守成章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1-3-25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天津日報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e陽都人。早年隱居襄陽隆中時,劉備三顧茅廬,他在著名的【隆中對】中,提出了進取荊、益,和孫拒曹,積蓄力量,以圖恢復漢室的建議,表現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華。在他的輔佐下,劉備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勢。他在任蜀漢丞相時,內澄政治,發展生產,選賢與能,賞罰必信;外統軍事,南服孟獲,北出祁山。他對西南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尤其是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不但感動激勵了封建時代中許多報國忠君的志士們,即使今天,我們又何嘗不應以此自勉、盡瘁於人民的事業呢!
  

諸葛亮由『躬耕隴畝』的『布衣』,一舉登上當時風雲變幻、群雄角逐的政治舞台,發揮了他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他的才力智慧從何而來?這和他在青少年時經歷了長期的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人生道路,在極艱辛的生活磨鍊中,立定大志,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
那麼,東漢的陽都現在是哪裡呢?對此過去多有附會。有的說是臨沂的諸葛城,有的說是葛溝,還有的說是沂水的諸葛寨。現據史料記載與實地考證,較一致地認為陽都在今沂南縣,今沂南縣磚埠公社東汶河與沂河交匯處的前、後黃疃一帶,仍有古陽都城遺址。遺址東面緊靠沂河,河岸有一段露出土面、厚石砌成的古城牆基。遺址北臨東汶河,河岸上也有一段約1500米的故城基址。在古城遺址附近還發現了漢墓、漢畫刻石以及石器、銅器等文物。
陽都諸葛在東漢時是一個世代官宦的士族門第,但到了諸葛亮出生後,由於種種變故,他的這一支族已經破落。他的父親諸葛,只仕至泰山郡丞(郡太守的助手),便因觸犯上官解職歸鄉。諸葛亮幼年,父母相繼故去,他和哥哥、姐姐、弟弟的生活陷入了艱難的境地。諸葛亮十四歲時不得不南下投奔叔叔諸葛玄。這時正值豫章(今南昌)太守周術病死,袁術表奏諸葛玄繼任,但不久這個職位便被別人奪了去。諸葛玄不得不帶着全家和諸葛亮姐弟往荊州另投劉表。這時只有諸葛瑾年事稍長,到孫權那裡謀事去了。
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又在憤懣中離開人世。十七歲的諸葛亮,不得不遠在異鄉挑起生活的重擔。他和姐姐、弟弟,寄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村,自己搭起茅舍,『躬耕隴畝』,維持着清貧的生活。
諸葛亮在隆中度過了十個寒暑,這十年中,他白天『田家作苦』,夜間秉燭攻讀。他除了學習儒家的經典外,還博覽戰國時的申、商、韓以及兵、農、陰陽各家典籍,凡是能借到的,他無不精讀深思。
他的學習方法不墨守成章,既不同當時東漢『今文家』的空談微言大義,也不像『古文家』那樣死鑽訓詁,更不像『辭賦家』那樣尋章摘句,而是把前人留下的浩瀚知識,結合時勢,總結出安邦治國的道理。他解除疲勞的方法,常是抱膝高歌【梁父吟】一首,顯示出他在艱辛生活中的坦蕩胸懷。
在這十年中,他還尋師求友,拜識了襄陽德高望重的名士龐德公,他每次登門求教時,都是謙恭有禮。龐德公也認定諸葛亮是一位舉世難得的人才,對他格外器重,有問必答,有求必教。龐德公還把諸葛亮和自己的侄子龐統分別譽為『臥龍』,『風雛』,又為兒子龐山民聘娶諸葛亮的姐姐為妻室,結成姻親。這時,諸葛亮還結識了從中原寄寓襄陽的徐元直(庶)、石廣元(韜)、孟公威(建)、崔州平諸名士,時常聚會,縱談古今,評論局勢,各抒懷抱。
諸葛亮二十歲時,還未成家立室,他看不慣那些貪圖享受追求美女的世俗之舉。友人每每提及,他總是微微一笑道:『亮生平求一志同道合者作終身伴侶足矣。』此時沔南名士黃承彥有一女兒,其貌不揚,而天資聰穎,知識淵博,品性賢淑,有才女之名。當黃承彥示意願招諸葛亮為婿時,他欣然應諾。當時雖有一些人嘲諷,但諸葛亮安然對之,夫妻和睦,終身不悔。後來諸葛亮的軍政建樹,也是與這位賢內助分不開的。
公元207年,諸葛亮在人生道路上發生了轉折性變化。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求得了二十七歲的諸葛亮。隆中一『對』,鼎足三分,開創了三國對峙的四十餘年歷史。就連當時敵對的魏、吳,對他都不得不嘆為『天下奇才』!
諸葛亮一生清廉自持。劉備初得成都,對諸葛亮以及其他勛功將領,都頒給了極豐厚的金、銀、錦帛和田宅的賞賜。諸葛亮以丞相之尊,掌權二十餘年,卻從不聚斂,自奉儉約,家無珠玉,給子孫留下的僅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還不到原來劉備賞賜的數字)。這在當時是少見的,一千餘年來始終受到人們的敬仰。詩人頌他是『諸葛大名垂宇宙』『萬里雲霄一羽毛』『出師一表真名世,千古誰堪伯仲間?』對這些,他確是當之無愧的。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