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2|回覆: 0

[醫藥臨床] 劉渡舟治胃痛十二法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5-17 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劉渡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已故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倡仲景之學,上溯岐黃之道,下逮諸家之說,博採眾長,學驗宏富,形成了鮮明的學術思想和醫療風格。本文對劉渡舟治療胃痛十二法進行系統總結,以期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溫胃散寒 行氣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過食生冷,而致寒積於中,寒為陰邪,其性凝滯而致氣血遲澀,其性收引而致脈細急,故發胃痛。

症見:胃痛甚劇,每因受寒感涼或飲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熱食,畏寒喜噯,得熱痛減。舌苔白,脈弦緊或弦遲。

治則: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以良姜止痛飲治之。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蘇9g,吳茱萸9g,炙甘草6g。若胃冷痛,腹肌痙攣甚至胃寒痛,脈沉遲而微,手足涼,苔白者,用大建中湯治之。

消食導滯 清利濕熱法

若飲食積滯日久,生濕化熱,或素有濕熱又與食積互結於腸胃,食積內停,阻滯氣機,則胃脘脹痛。

症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氣味腐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下利泄瀉、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沉有力等。

治則:消食導滯,清利濕熱。劉渡舟常用枳實導滯湯清理胃腸、祛濕導滯以治之。而對於小兒食滯胃脘之脘腹脹滿疼痛,則常用保和丸加減。

劉渡舟指出:今之小兒諸病,以傷食為多見,緣由小兒臟腑嬌嫩,易受損傷,加之小兒自制力差,大人疼愛有加,各種食品琳琅滿目,食之過多,脾胃無力運化,食滯胃脘,出現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惡聞食臭、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舌苔濁垢膩、脈滑等症,尤以厭食或食少為突出,此時大人又唯恐營養缺乏,想盡一切辦法進食進補,使之雪上加霜。劉渡舟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陳皮6g,連翹10g,萊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療此症而獲愈。

燥濕運脾 行氣和胃法

蓋脾屬土,濕為土之氣,因濕屬陰邪,其性黏滯,若濕滯脾胃,運化失職,阻遏氣機,氣滯不行,故胃脘脹痛,

症見: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伴見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等。

治則: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劉渡舟常用平胃散以治之。劉渡舟認為使用本方,當着眼於濕、食二證。蓋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為濕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胃脘脹痛、噯氣呃逆、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等證。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滯,祛除胃中濕邪之義。濕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濕消食之功。

臨床用於濕邪傷胃,飲食不化之證,則相得益彰。劉渡舟臨床應用本方,以舌苔厚膩為指征,並經常合用不同方劑,治療各種疾病。如食滯傷胃、中焦濕濁不化、濕郁化熱、食後胃脹痞滿、嘈雜泛酸、胃脘疼痛、口舌生瘡、舌苔白膩、脈沉滑等患者,則用本方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劉渡舟用此二方接軌治療濕熱食滯,乃是受【醫宗金鑒】清胃理脾湯的啟發。

行水消痞法

蓋脾胃主受盛運化,運化不利,則痰濁水飲最易生成,若水飲停於胃中,阻滯氣機,則胃脘脹滿疼痛。

症見:心下痞滿疼痛、噁心噯氣、納食不馨、心悸、眩暈、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弦等。

治則: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劉渡舟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之。方中生薑、半夏溫化寒凝,行水散飲,降逆止嘔;茯苓健脾益氣,滲利水濕,導水下行,有降濁升清之功。劉渡舟臨床用本方時,半夏、生薑劑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則難以取效,強調生薑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錢幣大小厚薄為宜。

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陰經脈挾胃,胃為陽明燥土,其經別合諸經之氣,肝與胃雖是一髒一腑,但在肝病過程中,肝氣犯胃尤為多見,可謂『肝胃之氣,本又相通,一髒不和,則兩髒皆病』。

症見:脘腹脹痛、嘔吐酸水、嘈雜不適、脈弦滑、舌邊尖紅、舌苔白膩等。

治則:疏肝和胃之法,劉渡舟常用萸連二陳湯。組成:吳茱萸9g,黃連9g,川楝子6g,陳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薑9g,香附9g。方中吳茱萸配黃連名左金丸,能治肝經火郁,嘔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氣;半夏、陳皮、生薑、茯苓等和胃化痰,諸藥合用,共奏其功。

疏肝清熱法

若肝胃不和,氣機郁滯,久而化熱,氣有餘便是火,肝火邪熱犯胃則痛。

症見:胃脘疼痛、痛勢急迫、嘈雜泛酸、口乾口苦、渴喜冷飲、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滑等。

治則:疏肝和胃,清熱解郁法,劉渡舟常用丹梔逍遙散加左金丸以治之。若泛酸明顯,則用加味烏貝散:海螵蛸30g,浙貝母6g,雞內金9g,黃連6g,顛茄片10片,共為細末,每次服4.5g,日3次。又若少陽熱邪不解,而又並於陽明,胃中熱結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

症見:胃脘及腹急痛,脅滿脹疼,痞硬發滿,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厚,脈來弦滑有力等。

治則:大柴胡湯疏利肝膽,清泄胃腸。方中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和解少陽之邪,另加大黃、枳實疏導陽明胃家之結熱;又以白芍平肝膽以伐木氣之橫逆。此證為少陽病挾里實,故不用參、草之滯;單用大棗者,則為保胃存津。

劉渡舟指出:本方既可疏利肝膽氣逆,又能清泄腸胃實熱;既治氣分又調血分,所以大柴胡湯對外感病可用,內傷病也能用,只要見到肝胃不和、氣血不利的證候就可使用。近年來多用本方加減治療潰瘍病急性穿孔、肝膽系統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症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

活血行氣止痛法

若胃痛日久,絡脈血行不暢,氣機阻滯,終則瘀血內停,胃絡壅塞,不通則痛。

症見:胃脘疼痛較劇、拒按、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等。

治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法,劉渡舟常用烏及湯治之。組成:海螵蛸30g,白及9g,當歸9g,赤芍9g,生蒲黃9g,五靈脂9g,炒白朮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脈細者,加人參、黃芪、白朮、炮姜,去五靈脂;虛而有熱,舌質光紅,脈細數者,則加生地黃、玄參、牡丹皮,去五靈脂。劉渡舟有時亦用三七粉簡易療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又若七情所傷,氣滯血結,心下作痛,脹滿窒塞,脈沉,舌暗者,劉渡舟則用分心氣飲行氣活血止痛以治之。組成:霍香9g,紫蘇6g,茯苓6g,半夏6g,炒白朮6g,桔梗6g,木通6g,廣木香9g,香附9g,麥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檳榔6g,莪朮6g。

疏肝理脾 調和氣血法

蓋肝屬木,脾屬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鬱傷肝,憂愁思慮傷脾,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肝脾不和,氣血失調,則胃脘疼痛作矣,劉渡舟常用柴胡桂枝湯治之。【傷寒論】中本方證條文即有『心下支結』之論述,是由太陽、少陽兩經氣機郁滯所致。本方由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而成,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辛散,內和脾胃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展樞機,內和肝脾柴胡桂枝湯於外感病則為太少表里雙解之劑,於內傷雜病則是調和肝膽脾胃、氣血營衛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療脾胃疾病的方劑,臨證之時,需要加入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藥,以增強其功效。

寒熱同調 和胃消痞法

若脾胃之氣不和,升降之機乖戾,寒熱錯雜之邪氣痞塞於心下而致胃痛。蓋脘痛痞滿之證,雖有寒、熱、虛、實之異,屬氣屬血之分,然寒熱錯雜,虛實互見者尤多。對此等病例,劉渡舟常以半夏、甘草、生薑三瀉心湯分證治之。其中,半夏瀉心湯系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加黃連、乾薑而成,屬於和解劑之一。本方寒溫並用,辛開苦降甘調於一爐共治,為和解脾胃寒熱而設之方。劉渡舟指出半夏瀉心湯實為治療脾胃疾病開闢了一條途徑,在臨床上,對單純的脾胃熱證或寒證較易醫治,而對於脾胃運化失常所產生的寒熱錯雜、升降乖戾之證,若不明和解脾胃陰陽之法,則往往令人束手無策。

劉渡舟認為此方『苦降辛開甘補,散飲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臨床應用每收捷效。而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人參,加重甘草之劑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義在緩客氣之逆,益中州之虛佐以大棗之甘,加大扶虛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連清其客熱,乾薑溫其里寒。務使中氣健運,寒熱消散,胃氣不痞,客氣不逆則愈。

滋養胃陰法

胃稱陽明,兩陽合明,標誌着陽氣的隆盛,所以胃氣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陽明之氣為燥,故同太陰為表里,胃陽雖盛而不致亢,賴有津液之陰以濟其剛,故胃氣得以下行為順,若胃液不足,盛陽無制,則燥氣得逞,胃失和降則成病,臨床症見: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後胃痛更甚,或燒心、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

此時治療當以滋養胃陰為主,劉渡舟常選用益胃湯加減。方藥為玉竹10g,生地黃10g,麥冬30g,沙參10g,冰糖10g等。

劉渡舟治療陰虛胃痛,常在大量滋陰藥物的基礎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於防止滋陰藥膩胃。此二藥並用有治療肝胃氣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本草正義】),對於慢性胃炎之陰虛者,實有一舉兩得之妙。

益胃和肝法

對於肝陰虛為主的肝胃不和,臨床症見胃脘痞脹或疼痛、胸脅滿悶、噯氣或呃逆、伴見不欲飲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發乾、尤其以晨起為甚等,或兼低熱、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數等。劉渡舟常用柔肝滋胃湯以治之。組成: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白芍、川楝子、佛手、橘葉、牡丹皮。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調氣之功,又滋養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氣而不犯香燥劫陰的特點。如果胃中灼熱,加大石斛、黃精、山藥等藥以和其陽熱之氣;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鬱金、綠粵梅、佛手等,調理氣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蠣,甚者加烏梅;心煩寐差者則加夜交藤、合歡花等。

溫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陽不振,寒自內生,故胃痛綿綿,因寒得溫而散,得冷則凝,故喜噯喜按,喜熱飲食,遇冷痛甚。臨床症見胃痛綿綿、遇冷痛甚、喜按喜噯、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熱飲食、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弦等。治則:溫中健脾,益氣止痛。劉渡舟常用黃芪建中湯治之。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薑9g,大棗6枚,黃芪5g,炙甘草6g。若胃虛而寒、上脘作痛、時發時止、悠悠而痛、飲食減少或乏味等,或消化不良,或作嘔、體瘦面白、舌嫩脈弱等症狀者,劉渡舟又用香砂六君子湯治之。而對於胃潰瘍屬虛寒者,見胃痛、頭痛、呃逆、泛酸、時有煩躁等症者,則治以吳茱萸湯溫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薑至巧,以收佳效。

(作者:閏軍堂 劉曉倩 馬小娜 趙宇明 王利敏 梁永宣 王慶國,摘自【吉林中醫藥】)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