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6|回覆: 0

[醫藥臨床] 清熱燥濕和胃湯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陶漢華 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主持並完成國家及省自然基金課題多項。師從山東中醫藥大學建校『九老』之劉獻琳教授,從醫40餘年主要研究仲景學術思想及中醫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規律,對於溫病學亦研究頗深。

組成:黃連、梔子、枳實、竹茹、木香、草豆蔻各10克,蒲公英、茵陳各15克。水煎服。

功效:清熱燥濕,健脾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酸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統疾病,證屬濕熱阻滯脾胃者,均可應用。

方解:脾胃以膜相連,同居中焦,脾體陰用陽,胃體陽用陰,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臨證需明辨脾、胃之差異性,又要重視脾胃的聯繫性,這一理論即脾胃和諧觀,是陶漢華教授脾胃病診療的核心思想。梔子、茵陳、黃連、蒲公英4藥味苦性寒,直中胃腸,清熱祛濕,具清泄苦降之能,着眼於胃;枳實、木香、草豆蔻氣味芬芳,理氣健脾,燥濕和運,有醒、健、運、燥之功效,着眼於脾,取『氣化則濕亦化』之意,方中竹茹柔而清潤,合胃腑之性,而不至於滋膩,此乃取陶漢華之師劉獻琳常用的『燥潤合用』理念。諸藥相合清熱燥濕,健脾和胃。濕熱之病,重在辨舌,舌質紅,苔黃膩,為應用此方的關鍵之處。

醫學統旨】有清中湯(陳皮、茯苓、炒黃連、炒梔子各6克,姜半夏、炙甘草、草豆蔻各3克,生薑3片)清利濕熱。該方以二陳湯為主方,加草豆蔻及炒黃連、炒梔子以清熱燥濕運脾,偏於治脾。『清熱燥濕和胃湯』較清中湯量大力宏,且用藥燥烈之中兼以柔潤,脾胃兼顧,重於治胃。

方藥加減:本方之用,把握濕熱阻滯中焦證型特點,其化裁,着眼濕熱二邪,脾胃二髒,濕重責脾,熱重治胃。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酌加黨參、黃芪、炒白朮,或與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合方;濕重於熱,困脾阻氣,酌加蒼朮、砂仁,或與二陳湯、平胃散合方;熱重於濕,傷胃灼脾,則加重黃連、蒲公英等清熱藥用量;土虛木侮,若兼肝鬱者,酌加香附、柴胡等疏肝理氣之品,或與四逆散、逍遙散合方,兼肝火者,加丹皮、赤芍、桑葉角藥;熱則傷陰,兼胃陰虛者,酌加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等清靈薄味滋養;兼胃腑不通,證見腹脹、痞滿者,加厚朴、枳實、杏仁等通腑下氣;慮方中苦寒藥物之弊,常加炒白朮、炒山藥等炒制芳香之品,以醒脾開胃,制苦寒之弊。醫家每以苦寒涼遏,畏之如虎,需明熱邪熾盛,非苦寒難清,濕熱相兼,非苦寒難折,濕滯於中,但以清涼杯水車薪,無濟於功,醫者立法組方,倘心有定見,不能依病據證,辨而用之,雖立法而難效。筆者遵陶漢華之法,將中焦濕熱分『脾濕』『胃濕』兩型,『胃濕』以此方療之,『脾濕』則選用劉河間桂苓甘露飲、雷少逸芳香化濁法治之。(遼寧中醫藥大學 姚鵬宇整理)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