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醫學中有『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說法,由此可看出痰是引起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怪病、頑證,如果從痰論治,往往能取得不錯的療效。掌握治痰之要,對臨床大有裨益。如何化痰呢?今天為大家介紹8組治痰藥對,我們一起來看看馬智教授是如何運用它們治痰的。
茯苓飲片
茯苓 茯苓,桂枝 茯苓藥性無寒熱之偏,味甘而淡,甘能補,淡能滲,功善滲泄水濕,可使濕無所聚,痰無由生,貴在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消腫之要藥,【世補齋醫書】曰:『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行濕。』眩暈之『治痰藥對』多由茯苓組成,與不同中藥相合則有不同功用。
桂枝飲片
桂枝 馬智教授常將本藥對用於治療眩暈之脾腎陽虛證等。桂枝甘溫,既可溫扶脾陽以助運水,又可溫腎陽、逐寒邪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濕痰飲之邪,為治療痰飲病的常用藥。茯苓、桂枝相合,實乃張仲景最為常用之『苓桂劑』,桂枝得茯苓則功在行水而不在發表,茯苓得桂枝則可加強化氣行水之力,二藥參合,相互為用,治療眩暈之脾腎陽虛證,療效尤顯。 茯苓,陳皮 本藥對常用於治療眩暈之痰火鬱結證、痰濁中阻證後期、痰瘀互結證、肝風夾痰證等。陳皮辛香而行,善疏理氣機、調暢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脾健則痰無由以生,氣順則痰自消。
陳皮飲片
陳皮 陳皮又可燥濕化痰、溫化寒痰,為治痰之要藥。茯苓合陳皮,前者偏淡滲利濕,後者偏理氣健脾,前者治標,後者治本,本藥對標本兼顧,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眩暈之『治痰藥對』。 茯苓,半夏 本藥對常用於治療眩暈之痰火鬱結證、痰濁中阻證、痰瘀互結證、肝風夾痰證等。
半夏飲片
半夏 半夏是燥濕化痰之要藥,【主治秘要】云:『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茯苓與半夏相合,一偏利濕,一偏燥濕,利濕與燥濕兼顧則濕邪自去。 茯苓,白朮 本藥對常用於治療眩暈之痰火鬱結證、痰濁中阻證、痰瘀互結證、肝風夾痰證後期等。
白朮飲片
白朮 白朮被前人譽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以健脾燥濕為主,茯苓以利水滲濕為要,茯苓合白朮,一健一滲,『健』能使濕除、腫消、飲化,『滲』可使水濕有出路,一健一滲則諸恙悉除。 茯苓,澤瀉 本藥對常用於治療眩暈之痰濁中阻證、脾腎陽虛證等。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作用較強,可導濁陰下行,又能泄下焦之濕熱。
澤瀉飲片
澤瀉 澤瀉功善利水,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濕之功倍增,茯苓味甘能補,澤瀉得茯苓則利而不傷正。茯苓、澤瀉相合治『痰』,利水滲濕祛痰之力強,而又無傷正之虞。
陳皮,半夏 本藥對常用於治療眩暈之痰火鬱結證、痰濁中阻證、痰瘀互結證、肝風夾痰證等。陳皮既可燥濕化痰,又能溫化寒痰,是治痰之要藥,且陳皮有理氣健脾之功,治痰之時體現了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消之意;半夏辛溫而性燥,善於燥濕化痰,為治痰濕之要藥,【本草從新】謂之曰:『治濕痰之主藥。』兩藥相合,燥濕化痰之力強,脾可健,濕可去,痰自消,諸症自愈。 陳皮,白朮 本藥對常用於治療眩暈之痰火鬱結證、痰濁中阻證、痰瘀互結證等。陳皮、白朮均可健脾燥濕,陳皮性溫,燥而不烈,其辛散走竄,以散為要;白朮性緩,健脾力強,補多於散。兩藥相合,一散一補,中焦得健,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水濕不能聚而為痰,痰證自除。 陳皮,甘草 本藥對常用於治療眩暈之肝風夾痰證、痰火鬱結證、痰濁中阻證後期、痰瘀互結證等。陳皮辛散走竄,具理氣健脾祛痰之功,【本草綱目】言:『其治百病,總取其理氣燥濕之功。』炙甘草善入中焦,具有補益脾氣之力,兼具緩和藥性之功,【本草匯言】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兩藥相合,炙甘草既可緩和陳皮辛散之性,又可助其和中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所謂『用藥如用兵』,不同藥物配伍可產生不同的作用,若用得好,效果甚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