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7|回覆: 1

[儒家學說] 陶揚鴻讀論語·學而第一·之四

[複製鏈接]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6-22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而第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解曰:賢賢易色最難解,朱子解為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余以為未妥。賢賢易色,乃見人操行之賢而忘人之妍媸。或為人好善之心誠,彼雖丑,不以為意;彼雖美,亦不以為重也。人苟重內修,而忽外表,則德之至也。竭力以事父母,孝之至也;委身以事君,忠之至也;言而有信,義之道也。有此四德,實學之至,他人雖謂之不學,吾必謂之學也。或為天性純良之人,雖然不學,而暗與道合,他人所謂不學者,未熟於禮文也,吾謂之學者,以其合於仁義也。仁義為本,禮文為末,可見子夏之重質也,然若複習以禮文,豈不更成文質彬彬之君子?有質而無文,恐不免於野。朱子謂子夏此言未免生廢學之弊,不如聖人圓融,誠然。

解說: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為孔門十哲之一,以文學著稱。孔子歿後,於魏國西河講學,魏文侯尊以為師,段干木、李悝、吳起皆為其弟子,子夏後學流為法家。

此章蓋對某人而言,大意是此人能做到賢賢易色,且事父母盡孝,事君盡忠,交友有信,他人雖說他未學,但我是相信他是學了的。關於『賢賢易色』,有三解,一解是賢人之賢而變易臉色,以示對賢者的尊敬;二是看重人的品德,不在乎其人顏色的美醜,見德而忘色也;三解是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第一解普遍,第三解乃朱子集注之解,柏楊譏之,吾初亦不信,後讀【朱子語錄】,才知為何如此解。朱子曰:『只變易臉色亦得,但覺說得太淺,斯須之間,人誰不能,未知他果有誠敬之心否,須從好色之說,便見得賢賢之誠處,「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已分明說了。』又曰:『「致其身,竭其力」太重,變易顏色則太輕。』則亦有道理。

衍曰:凡人皆有好色之心,或於顯明之中,或於隱微之際,孰能以好色之心好德乎?夫子曰:吾未之見也。子夏曰賢賢易色,豈不難哉!或解曰賢賢而易其顏色,朱子以為須臾而變顏色,人孰不能,而易其好色之心,則好德有誠耳。人有好色之心,亦有好德之心。好色之心,欲也;好德之心,性也。以其好德之心易其好色之心,性以統欲也,凡人則好色之心勝於好德之心,而欲以牽性矣。夫能賢賢易色,存其本心也,本心即秉夷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然則賢賢易色,是達其良知良能,而自去讒遠色,賤貨貴德,立其大者,則小者去之也。耳目娛於聲色,心官潤於德性,使心從耳目,則本心有牿亡之患,而人慾長,天理滅矣;心官主乎耳目,則耳目有節制之善,而人慾去,天理存也。從於前者,人至成年則慕少艾,而於父母之思少矣;有妻子則慕妻子,而於父母之愛薄矣,五十而慕父母者,孟子曰唯見大舜,豈不以人慾易流,而本心難久哉!荀子曰:『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欲得而信衰於友,爵祿盈而忠衰於君。』人之常情也,能不易其初心,而好德勝於好色,其唯聖賢乎!至於事父母能竭其力,盡孝也;事君能致其身,盡忠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盡信也,皆反人之常情也,誠難能也,人雖曰其未學,吾豈信哉!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解曰:君子之威,顯於其重,君子不以莊重為人,則褻其威;不以莊重讀書,則怠其意。輕則褻,重則威,君子為人豈可不自重哉!輕則懈,重則固,君子為學豈可不重哉!君子主之以忠信,希賢而至希聖,不與不如己者為友。友以輔仁,友不如己,則恐無以輔而反為損也。郭隗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無友不如己者,聖人激勵君子上進之辭,非絕不如己者之交也。與己不相上下,或勝己之人為友,則學日進,德日長,獲益非淺也,若多與不如己者為友,為其短所累,為其行所污,且以長傲,以人皆不如己,則為害也大矣!豈徒交友哉!上之任下亦然。君子交益友,有過而友指之,則不憚改,以保其德,過而憚改,則積過成習,有損君子之威德也。

解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威就是威儀,此威儀非異端流俗所理解的威儀,是蘊藉修養而來,自然莊盛的儀態,一個重字,可見威的由來。威儀是讓人敬畏的,墨家、法家不懂這個威儀,法家刑罰以為威,威非其威矣。東晉重臣陶侃曰:「」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益實用。君子當正其威儀,何有蓬頭、跣足,自謂宏達邪!』【禮記.曲禮下】曰:『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大夫濟濟,士蹌蹌,庶人僬僬。』孔穎達疏:『天子穆穆者,威儀多貌也。諸侯皇皇者,自莊盛也。』漢成帝雖有穆穆之容,而荒於女色,不能以威德馭服臣僚,而權移於外戚,則為表面之威儀,儀式之學習,非君子之學,非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也,何謂威儀?看【左傳】有段記載如此解釋威儀:

衛侯在楚,北宮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言於衛侯曰:「令尹似君矣!將有他志,雖獲其志,不能終也。【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終之實難,令尹其將不免?」公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詩】云:『敬慎威儀,惟民之則。』令尹無威儀,民無則焉。民所不則,以在民上,不可以終。」公曰:「善哉!何謂威儀?」對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像謂之儀。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順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衛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周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訓以威儀也。【周書】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言畏而愛之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言則而象之也。紂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於是乎懼而歸之,可謂愛之。文王伐崇,再駕而降為臣,蠻夷帥服,可謂畏之。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可謂則之,文王之行,至今為法,可謂象之。有威儀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像,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

君子自重其人,而顯示其威儀,篤實學習,而使所學牢固。以忠信為主,熊十力先生說:『忠信可以習禮,篤實可以為學。』毋友不如己者,四書集註解釋不與不如己者為友,案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何必勝己而後為友?似乎矛盾。大概是聖人激勵人向上,不要去與小人流俗為伍,染上不好的習氣。要與君子為友,與傑出的才俊為友。所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王船山【俟解】有段解釋好:『「毋友不如己者」,安所得必勝己者而友之!必求勝己,則友孤矣。恆人之病,樂友不如己者以自表暴,而忌勝己者不與之友,故切以為戒。人之氣質,互有勝劣,動靜敏遲,剛柔儉博,交相為勝。忌其相勝,則取近已之偏者而與友,近己之偏則固不如己矣。以其動振己之靜,以其靜節己之動,以其剛輔已之柔,以其柔抑己之剛,以其敏策己之遲,以其遲裁己之敏,以其儉約己之博,以其博益己之儉,則雖賢不如己而皆勝己者矣。凡見為如己者,皆不如己者也。從己之偏,己既有一偏之長矣,彼無能益而相獎以益偏,此之謂不如己。』

人己各有所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凡聞一善言善行,莫不取法,又不必勝己而後友,則義理不可拘於章句之說。或者解釋是不要友不如自己的言行,要以嘉言懿行為友,多吸收嘉言懿行以補充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學問德行,犯了錯,而不怕改正,友懿行,則不可不勇於改污行。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解曰:儒佛之辨者在此也,儒家以生立道,佛家以死立道。以生立道,則慎終追遠,而重歷史文化之傳承;以死立道,則寄託來世,而重宗教精神之超脫。終者,人之所易忽,故須慎;遠者,人之所易忘,故須追。慎其終所以善其始,追其遠所以保其近,慎終而一如初,追遠而不忘本,如此民德自歸於忠厚。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解曰:溫良恭儉讓五者,夫子之德也,聖人具太和之氣,無矜忿之容,德行充實於內,光輝於外,雖無所求,而侯公自敬之,異於他人有意刻意求之也。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解曰:志者,心之向也;行者,身之所守也。夫子過其父,何遽不改父之道,而曰三年不改者,三年戚於心,誠有不忍也。三年不改,於父之情深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解曰:禮以和為貴,和者從容自然也,禮以和人,非以拘人,拘於禮過嚴,則成束縛,此五四之所以毀禮教也。先王之道,以和為美,小大皆由,有所不行者。然須知和而合,若夫祭祀行陣之禮,莊嚴肅穆,不以禮節之,則為戲謔,亦豈可行哉?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衍曰:信近於義,則有不義之信乎?要盟非義,而神不聽,孔子不守蒲人之盟;恭近於禮,則有不禮之恭乎?恭而過卑,則召人之辱。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解曰:求飽求安,禽獸流俗所為也,君子以道自任,守之篤,進之健,堂堂巍巍,壁立千仞,以自別於禽獸流俗。君子敏於事,猶不敢自是,而必慎言,君子之謙也,謙以寡尤,就有道而正,此聖學與異端之辨也。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解曰:吾雖貧,而不以媚求人,此狷者之節也;吾雖富,而不以驕臨人,此達者之修也。守之以節修,進則能貧而樂,富而好禮,乃貧忘其貧,不羨他人之富;富忘其富,不輕他人之貧,而皆安樂於道中,此須一定之境界修行。切磋者切而復磋,琢磨者琢而復磨,此言精益求精。子貢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為足矣,而不知復有更高之義理也,故夫子告之,子貢會其意,而以切磋琢磨對之,善對哉!故可言詩。告諸往,告示已往之聖賢;知來者,啟示未來之豪傑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曰:人多患人之不知己,患非所患,人不知己,在人不在己;己不知人,在己不在人。君子求其在己者,小人求其在人者。夫人之不知己,人之失也;己之不知人,己之不智也。不省己之不智而亟求人之失,是謂失本。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20-6-23 03: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賢賢易色,指賢人相處,在顏色性情上比較平易近人。就是發而皆中節了。所以這些人事父母很好,事君又不錯。。。。。這種人,雖然沒有學習過如何做賢士,但他們性情如此,我可以說他們是學習過了(言外之意,比學習過的做得還好)。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