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4|回覆: 0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22章表詩解1章以謝恩章明表標表以陳請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8 10: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22章表詩解1章以謝恩章明表標表以陳請題文詩:
設官分職,高卑聯事.天子也者,垂珠以聽;
諸侯也者,鳴玉以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堯咨四岳,舜命八元,固辭再讓,之讓俞往,
欽哉之授,陳辭帝庭,匪假書翰.敷奏以言,
章表之義;明試以功,即授爵典,至太甲立,
伊尹書誡,思庸歸亳,作書又贊.文翰獻替,
事斯見矣.周監二代,文理彌盛.再拜稽首,
對揚休命,承文受冊,敢當丕顯.言筆未分,
陳謝可見.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於王,
皆稱上書.秦初定製,改書曰奏.漢定禮儀,
則有四品:一章二奏,三表四議.章以謝恩,
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者明也.
詩經有云:為章於天,謂文明也.其在文物,
赤白曰章.表者標也.禮表記謂,德見於儀.
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蓋取諸此.
七略藝文,謠詠必錄;章表奏議,經國樞機,
然闕不纂,各有故事,布在職司.前漢表謝,
遺篇寡存.後漢察舉,必試章奏.左雄表議,
台閣為式;胡廣章奏,天下第一:當時傑筆.
觀胡廣其,謁陵之章,足以見其,典文之美.
晉文受冊,三辭從命,由此是以,漢末讓表,
以三為斷.曹公為表,不必三讓,勿得浮華.
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求其靡麗,則未足美.
【原文】全文1
章表第二十二

  夫設官分職,高卑聯事。天子垂珠以聽,諸侯鳴玉以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故堯咨四岳,舜命八元,固辭再讓之請,俞往欽哉之授,並陳辭帝庭,匪假書翰。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也。至太甲既立,伊尹書誡,思庸歸亳,又作書以贊。文翰獻替,事斯見矣。周監二代,文理彌盛。再拜稽首,對揚休命,承文受冊,敢當丕顯。雖言筆未分,而陳謝可見。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於王,皆稱上書。

  秦初定製,改書曰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者,明也。【詩】云"為章於天",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標也。【禮】有【表記】,謂德見於儀。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
   按【七略】、【藝文】,謠詠必錄;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然闕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布在職司也。前漢表謝,遺篇寡存。及後漢察舉,必試章奏。
左雄表議,台閣為式;胡廣章奏,天下第一:並當時之傑筆也。觀伯始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昔晉文受冊,三辭從命,是以漢末讓表,以三為斷。曹公稱"為表不必三讓",又"勿得浮華"。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求其靡麗,則未足美矣。
【原文】1
  夫設官分職,高卑聯事1。天子垂珠以聽2,諸侯鳴玉以朝3。敷奏以言4,明試以功5。故堯咨四岳6,舜命八元7;固辭再讓之請8,俞往欽哉之授9,並陳辭帝庭,匪假書翰10。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也11。至太甲既立12,伊尹書誡13;思庸歸毫14,又作書以贊15。文翰獻替16,事斯見矣。周監二代17,文理彌盛18。再拜稽首,對揚休命19,承文受冊20,敢當丕顯21;雖言筆未分22,而陳謝可見。降及七國23,未變古式,言事於主,皆稱上書。
     秦初定製,改書曰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24: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25,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者,明也。【詩】云26:『為章於天。』27謂文明也。其在文物28,赤白曰章29。表者,標也。【禮】有【表記】30,謂德見於儀31。其在器式32,揆景曰表33。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  
【譯文】
  朝廷設官各司其職,各級官吏共同治理國家大事。天子戴着皇冠受理政事,諸侯佩着玉器前來朝見。群臣上奏各種政見,帝王便據以查核其功績。相傳古代帝堯曾向諸侯之長提出詢問,帝舜曾任命八個賢人;於是臣下有再三辭讓的請求,帝王用信任和肯定的話授以重任:這些都是在朝廷上口頭的對答,並未通過紙筆寫成書面文件。可是,用言辭向帝王陳述,就具有進奏章表的意義了;帝王對臣下功績的查核,也就是一種授予爵位的儀式了。到商代的太甲立位,大臣伊摯曾寫【伊訓】來訓誡太甲;及至太甲改過而思念常道,從被流放的地方回到毫都,伊摯又作【太甲】三篇來讚美他。用書面文辭來揚善棄惡,就從此開始了。周王朝繼承借鑑夏、商兩代的制度,禮儀更為隆重。臣下對帝王常稱:再三叩頭、報答美命、敬受冊封、敢當重任等,這些雖是口講筆寫兼用,但陳辭謝恩之義是明顯的。到了戰國時期,仍用商周格式,對帝王呈文,都叫『上書』。
秦初確定製度,才改『書』為『奏』。漢代規定禮節儀式,便把對帝王的上書分為四種:第一種叫『章』,第二種叫『奏』,第三種叫『表』,第四種叫『議』。『章』用於謝恩,『奏』用於揭發檢舉,『表』用於陳述請求,『議』用於提出不同的議論。所謂『章』,就是明。【詩經】中說,銀河『為章於天』,意為文采明顯。對於有文采的事物來說,紅白交錯就是『章』。所謂『表』,就是表明。【禮記】中的【表記】,就是君子的品德外現於儀表的意思。對於用作標誌之物來說,測量日影的器具就叫『表』。『章』、『表』的名稱,就取之於這種意義。
〔注釋〕
 1 聯事:聯合處理政事。
  2 垂珠:古代帝王的禮冠上有十二條絲繩,繩端系白玉珠。蔡邕【獨斷】稱,漢明帝『詔有司采【尚書·皋陶篇】及【周官】【禮記】定而制焉,皆廣七寸,長尺二寸,……系白玉珠於其端,是為十二旒(liú流)』。聽:指聽政,受理政事。
  3 鳴玉: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時,身上佩玉,進退有聲。
  4 敷:陳述。奏:進言。
  5 試:檢驗。這兩句是借用【尚書·舜典】中的話:『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孔疏:『敷者,布散之言,與陳設義同,故為陳也。奏是進上之語,故為進也。諸侯四處來朝,每朝之處,舜各使陳進其治理之言,令自說己之治政。既得其言,乃依其言明試之,以要其功,以如其言。即功實成,則賜之車服,以表顯其人有才能可用也。』
  6 咨(zī姿):商議,詢問。四岳:傳為古代四方諸侯之長。漢代孔安國認為:『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諸侯。』(見【尚書·堯典】傳)明代楊慎認為四岳是一人。(見【升菴經說·四岳為一人】)
  7 八元:傳為高辛氏的八個好兒子。元:善。【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8 固辭再讓:臣下對帝王的任命,再三表示推讓。【尚書·舜典】中說舜、禹、垂、益、伯等人受到任命時,都曾表示辭讓。

  9 俞:表示同意、肯定的應答之詞。欽:敬佩。【堯典】、【舜典】中常用『欽哉』、『俞,往哉』等話。

  10 匪:非。假:借用。

  11 典:儀式。

  12 太甲:商王,商湯王的孫子。

  13 伊尹:商湯王的大臣,名摯。相傳湯死後,太甲昏庸,伊摯作【伊訓】以教導太甲。今存【尚書】中的【伊訓】是後人偽托的。

  14 思庸歸毫(bó博):【尚書·太甲序】中說:『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於毫,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庸:常,這裡指常道。毫:商都,在今河南商邱。

  15 作書以贊:【史記·殷本紀】詳載其事:『帝太甲居桐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現存【尚書】中的三篇【太甲】,也是後人的偽托。

  16 獻替:指勸善規過。獻:進。替:棄。

  17 周監二代:這句是借用【論語·八佾(yì義)】中的:『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監(jiàn踐):借鑑。二代:指夏、商兩代。

  18 文理:這裡指禮儀。【荀子·禮論】:『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禮之殺也。』彌:更加。

  19 再拜稽首,對揚休命:【尚書·說命下】載商王任命傅說(yuè悅)為相,『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稽首:引首至地的跪拜禮。對:答。休:美好。

  20 冊:冊命,帝王封爵的命令。

  21 丕(pī批):大。

  22 言筆:劉勰的解釋是『發口為言,屬翰曰筆』(【總術】)。即口頭上說出來的是『言』,用文字寫成的是『筆』。

  23 七國:指戰國時期。

  〔注釋〕
   24 品:類。蔡邕【獨斷】:『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

  25 按、劾(hé河):都是檢舉揭發的意思。

  26 【詩】:指【詩經·大雅·棫(yù遇)朴】。

  27 為章於天:原詩是『倬(大)彼雲漢,為章於天。』指銀河成為天的文章。這裡的『章』有文而明之的意思。

  28 文物:指有文采的事物。

  29 章:【考工記·畫繢(huì匯)之事】:『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

  30 【禮】:指【禮記】,【表記】是其中的一篇。

  31 儀:儀表。鄭玄【三禮目錄】:『名曰【表記】者,以其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禮記正義】卷五十四引)

  32 器式:指用作標誌的器具。式:法。

  33 揆(kuí葵):察度。景:日光。表:古代用以測日影的計時器。【史記·司馬穰直列傳】:『立表下漏。』索隱:『謂立木為表以視日景。』  
 【原文】2  
按【七略】、【藝文】1,謠詠必錄;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2,然闕而不纂者3,乃各有故事而在職司也4。前漢表謝,遺篇寡存。及後漢察舉5,必試章奏。左雄奏議6,台閣為式7;胡廣章奏8,天下第一:並當時之傑筆也。觀伯始謁陵之章9,足見其典文之美焉10。昔晉文受冊11,三辭從命12,是以漢末讓表,以三為斷。曹公稱13:『為表不必三讓,又勿得浮華。』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求其靡麗14,則未足美矣。
【譯文】
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各地歌謠也有聞必錄;章、表、奏、議等治理國事的重要文件,其所以沒有編錄進去,是由於奏議的掌管各別而編纂者分工不同的原因。前漢時期的章表,留傳下來的很少。到後漢時期,選拔官吏必須考試章表。左雄的奏議,成了尚書台的典範;胡廣的章奏,被安帝稱為『天下第一』:這都是當時傑出的作品。讀胡廣『謁陵』的章奏,可見其典範之作確是寫得很美的。從前晉文公受周襄王冊封時,曾三次辭讓然後接受冊命,所以漢代末年的讓表,也以推讓三次為限。曹操曾說:『寫讓表不需要三次,又不應文辭浮華。』因此,魏初的章表,大都就事論事,按實而書;按照華麗的要求來看,這時的作品是不夠美的。
〔注釋〕

  1 【七略】:西漢劉歆(xīn欣)所編古書目錄,是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今不傳。【藝文】:指【漢書·藝文志】,是班固在【七略】的基礎上編寫的。

  2 樞機:指主要部分。

  3 闕:同『缺』。纂:編輯。【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中所錄【尚書】類有議奏四十二篇,【禮】類有議奏三十八篇,【春秋】類有議奏三十九篇,【論語】類有議奏十八篇等,這些『議奏』,均屬石渠論,不屬本篇所說的奏、議,故曰『闕而不纂』。

  4 故事:舊事,典章制度,這裡略近於檔案的意思。而:【太平御覽】卷五九四作『布』。司:主管。范文瀾注此句:『謂如【漢志】【尚書】類、【禮】類、【春秋】類、【論語】類各有議奏若干篇。又法家有晁錯、儒家有賈山、賈誼等,諸人奏議皆在其中。』這與劉勰『闕而不纂』之說不符。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認為:『蓋謂書奏送尚書者,則藏於尚書;送御史者,則藏於御史;送謁者者,則藏於謁者也。』此說近是。按【漢書·藝文志】有云:『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所謂『各有故事布在職司』,殆即指此而言。

  5 察舉:選拔官吏。

  6 左雄:字伯豪,東漢順帝時的尚書令。他的奏議今存【上疏陳事】等,見【全後漢文】卷五十九。

  7 台閣:指尚書台,東漢掌管帝王章奏文書的官署。式:楷模。

  8 胡廣:字伯始,東漢桓帝時的司空,靈帝時為太傅。【後漢書·胡廣傳】說廣『察孝廉,既到京師,試以章奏,安帝以廣為天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