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9|回覆: 0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24議對詩解2通古觀今約以正辭文對策陳政射策獻說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9 15: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24議對詩解2通古觀今約以正辭文對策陳政射策獻說
題文詩:
動先擬議,明用稽疑,敬慎群務,弛張治術.
大體所資,故必樞紐,經典采故,實於前代,
觀通變於,當今者也.理不謬搖,其枝字不,
妄舒其藻.郊祀,必洞於禮,戎事也,
必練於兵,佃谷之論,先曉於農,斷訟之議,
務精於律.如是然後,標以顯義,約以正辭,
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
為美不以,環隱為奇:綱領大要.不達政體,
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
最終固為,事實所擯,設得其理,亦為游辭,
所埋.秦女嫁晉,從文衣媵,晉人貴媵,
而賤;楚珠鬻鄭,為薰桂櫝,鄭人反而,
買櫝還珠.文浮於理,末勝其本,秦女楚珠,
復存於茲.又對策者,應詔陳政;射策也者,
探事獻說.言中理准,射侯中的;二名雖殊,
議之別體.古者造士,選事考言.漢文中年,
始舉賢良,晁錯對策,蔚為舉首.孝武益明,
旁求俊乂,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
甲科入仕:選賢要術.晁氏之對,驗古明今,
辭裁以辨,事通而贍,超升高第,信有徵矣.

 【原文】全文2  夫動先擬議,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務,弛張治術。故其大體所資,必樞紐經典,采故實於前代,觀通變於當今。理不謬搖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於禮,戎事必練於兵,佃谷先曉於農,斷訟務精於律。然後標以顯義,約以正辭,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環隱為奇:此綱領之大要也。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固為事實所擯,設得其理,亦為游辭所埋矣。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賤女;楚珠鬻鄭,為薰桂之櫝,鄭人買櫝而還珠。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則秦女楚珠,復存於茲矣。  又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古者造士,選事考言。漢文中年,始舉賢良,晁錯對策,蔚為舉首。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選賢要術也。觀晁氏之對,驗古明今,辭裁以辨,事通而贍,超升高第,信有徵矣。
【原文分段釋解】2
 夫動先擬議1,明用稽疑2,所以敬慎群務,弛張治術3。故其大體所資4,必樞紐經典5;采故實於前代6,觀通變於當今7;理不謬搖其枝8,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於禮9,戎事必練於兵10,田谷先曉於農11,斷訟務精於律12。然後標以顯義13,約以正辭14。文以辨潔為能15,不以繁縟為巧16;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此綱領之大要也。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17,穿鑿會巧18,空騁其華,固為事實所擯19,設得其理,亦為游辭所埋矣20。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21,晉人貴媵而賤女22;楚珠鬻鄭23,為薰桂之櫝24,鄭人買櫝而還珠25。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26,則秦女楚珠,復在於茲矣。

 【譯文】
 凡有行動,首先要加以議論;要明了事物,必須把可疑的問題考察清楚。這是為了嚴肅慎重地處理各種政務,使治國之道緩急適度。所以,寫議奏的主要依據,必須以儒家經典為典範,繼承前代的傳統,研究當今的變化;說理不應在枝節問題上大發謬論,用詞不應在文采藻飾上過分鋪張。論祭祀,必須深悉禮儀;寫戰爭,必須懂得軍事;講種田,首先要通曉農業;議斷案,務須精通法律。然後突出其重大意義,運用公允嚴正的文辭。議奏文以明辨簡潔為能,不以繁富的采飾為巧;論事以明白核實為美,不以深幽隱晦為奇:這就是議奏文的基本要領了。如果不通曉國家政治,而隨意搬弄文墨,東拉西扯地構成文辭,牽強附會地湊成小巧,這種徒然施展華麗的文章,固然要被事實所拋棄;即使講出一些道理,也被大量的文采所淹沒了。從前秦穆公的女兒嫁給晉國的公子,隨從大批服飾艷麗的陪嫁女,晉國人便重視陪嫁人而輕視秦穆公之女;楚國有人賣珠給鄭國,用熏了桂香、裝飾了玫瑰的精製匣子,鄭國人只買盛珠的匣子而把珠退回。如果文飾淹沒了所講的道理,形式勝過了所表達的內容,那末,秦人嫁女、楚人賣珠的故事,便又出現在今天了。 
 〔注釋〕

  1 動先擬議:【周易·繫辭上】:『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孔疏:『擬之而後言者,……聖人慾言之時,必擬度之而後言也。議之而後動者,……謂欲動之時,必議論之而後動也。擬議以成其變化者,言則先擬也,動則先議也,則能成盡其變化之道也。』擬:揣度。

  2 明用稽疑:【尚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次七曰明用稽疑。』孔傳:『明用卜筮考疑之事。』稽:查考。

  3 弛(chí池)張:指放鬆和拉緊相配合。【禮記·雜記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4 資:憑藉,依據。

  5 樞紐:關鍵。以經典為關鍵,即以儒家經典為遵循、學習的典範。

  6 故實:傳統舊事。

  7 通變:【太平御覽】卷五九五作『變通』,指發展變化。

  8 搖:振動,喻論說。枝:指瑣屑小事。

  9 郊祀:祭祀天地。洞:深刻了解。

  10 戎事:指戰爭。練:熟悉。兵:指軍事。

  11 田谷:種穀。

  12 斷訟(sòng頌):判案。訟:在法律上對是非的訴說或爭辯。

  13 標:標明,突出。

  14 約:約束,指用辭而言。

  15 辨潔:明辨簡潔。

  16 縟(rù入):繁采。

  17 支離:分散。

  18 穿鑿:牽強附會。會:聚,這裡是拼湊的意思。

  19 擯:排除,拋棄。

  20 游辭:虛浮不實的言辭。

  21 文衣:華麗的衣着,媵(yìng映):諸侯之女的陪嫁女人。

  22 貴媵賤女:【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引田鳩語:『昔秦伯(秦穆公)嫁其女於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

  23 鬻(yù遇):出賣。

  24 櫝(dú毒):匣子。

  25 買櫝還珠:【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引田鳩語:『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26 末:指文辭。本:指內容。
 【原文】3
又對策者1,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2,探事而獻說也3。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4,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古之造士5,選事考言6。漢文中年7,始舉賢良8,晁錯對策9,蔚為舉首10。及孝武益明11,旁求俊乂12。對策者以第一登庸13,射策者以甲科入仕14:斯固選賢要術也。觀晁氏之對,證驗古今,辭裁以辨15,事通而贍16;超升高第,信有徵矣17。

  【譯文】
     又一種叫做『對策』,是應帝王的詔命而陳述政事的;一種叫做『射策』,是就自己探取的試題而呈獻意見的。對答中旨,說理準確,就像對着箭靶以射中目的。所以,『對策』、『射策』雖是兩個不同的名稱,但都是奏議的體制之一。古代學成的人,是通過口頭上考核入官。到西漢文帝中期,選任官吏才開始有舉賢良的制度;晁錯的【舉賢良文學對策】,是當時高中的優秀作品。到漢武帝時期,策士制度大放光明,廣泛搜求傑出人才。參加對策的人,第一名提升任用;參加射策的人,考入甲科者授官:這的確是選拔賢才的重要方法。讀晁錯的【賢良文學對策】,引用古今事理為證驗,措辭簡潔,用事貫通而豐富,他的試策名列前茅,事實證明他確是寫得不錯的。
 〔注釋〕

  1 對策:漢代取士的考試制度之一,回答寫在簡策上關於政事、經義方面的問題。

  2 射策:漢代取士的考試制度之一。主試者將疑難問題寫在簡策上,由應試者自己取答。

  3 探:摸取。射策的試題內容不是顯露的,所以應試者的自取是探取。

  4 射侯:箭靶。

  5 造士:學成的人。【禮記·王制】:『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鄭註:『不征,不給其繇(yáo搖)役。造,成也。能習禮,則為成士。』

  6 選事:指選取官吏。選:銓選。考言:據下文所說,書面的策士制始於漢代晁錯,則古代選事,是口頭上的考核。【尚書·舜典】中有『詢事考言』之說。

  7 漢文:指西漢文帝劉恆。

  8 舉賢良:推舉有文才之士,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漢書·文帝紀】載,前元二年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這是漢代舉賢良之始。

  9 晁錯:西漢初年文人。對策:晁錯有【賢良文學對策】。載【漢書·晁錯傳】。

  10 蔚:草木繁盛,引申指文采之盛。舉首:【漢書·晁錯傳】載,漢文帝『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文帝於前元十五年九月『親策詔之』,晁錯應詔上【賢良文學對策】;『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

  11 孝武:指漢武帝劉徹。益明:更加顯著。【漢書·武帝紀】載,漢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12 旁求:廣求。俊乂(yì義):【尚書·皋陶謨】:『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孔疏:『馬(融)、王(肅)、鄭(玄)皆云: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

  13 登庸:升用。

  14 甲科:漢代射策,按試題大小難易分甲乙科。

  15 裁以辨:即上文所說的『辨潔』。【誄碑】篇曾說:『【桓彝】一篇,最為辨裁。』『辨裁』與『裁以辨』意近。

  16 贍(shàn善):富足。

  17 征:證驗。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