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96|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內篇卷5德充符詩解5才全真情和通順時德不形者物不能離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6 17: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內篇卷5德充符詩解5才全真情和通順時德不形者物不能離
題文詩:
仲尼嘆曰: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
人授己國,恐其不受,是必才全,德不形者.
哀公:何謂才全?仲尼:死生存亡,
窮達貧富,賢與不肖,之與,饑渴寒暑,
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智,
不能,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
入於靈府.使之和豫,真情達,不失於兌,
日夜無郤,與物為春,是接,順四,
於心者也.是謂才全.又問何謂,德不形也?
曰平者,水停之盛.其可為法,內保之而,
外不盪也.德者,和之脩也.德不形者,
物不能離.至德無形,無形有情,情通萬物.
德全真情,真情不變,非始非終,知始知終.
哀公異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天下,
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
今吾,至人之言,恐吾無實,輕用吾身,
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 
【原文】
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28)。』  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29),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30);日夜相代乎前(31),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32)。故不足以滑和(33),不可入於靈府(34)。使之和豫(35),通而不失於兌(36),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37),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38)。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39),內保之而外不盪也(40)。德者,成和之脩也(41)。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42):『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43),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譯文】
(仲尼嘆曰:)如今哀駘它他不說話也能取信於人,沒有功績也能贏得親近,讓人樂意授給他國事,還唯恐他不接受,這一定是才智完備而德不外露的人。』
     
    魯哀公問:『什麼叫做才智完備呢?』孔子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能與不肖、詆毀與稱譽,飢、渴、寒、暑,這些都是事物的變化,都是自然規律的運行;日夜更替於我們的面前,而人的智慧卻不能窺見它們的起始。因此它們都不足以攪亂本性的諧和,也不足以侵擾人們的心靈。要使心靈平和安適,通暢而不失怡悅,要使心境日夜不間斷地跟隨萬物融會在春天般的生氣里,這樣便會接觸外物而萌生順應四時的感情。這就叫做才智完備。』魯哀公又問:『什麼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說:『均平是水留止時的最佳狀態。它可以作為取而效法的準繩,內心裡充滿蘊含而外表毫無所動。所謂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順和的最高修養。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離開他了。』

  有一天魯哀公把孔子這番話告訴閔子,說:『起初我認為坐朝當政統治天下,掌握國家的綱紀而憂心人民的死活,便自以為是最通達的了,如今我聽到至人的名言,真憂慮沒有實在的政績,輕率作踐自身而使國家危亡。我跟孔子不是君臣關係,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呢。』
莊子內篇憨山釋德清註:
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惟恐其不受也(言哀駘它未與魯君一語,而見信若此,且無功即授之以國,惟恐其不受,豈無謂哉),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哀公曰:『何謂才全(言才者,謂天賦良能,即所謂性真。莊子指為真宰是也。言才全者,謂不以外物傷戕其性,乃天性全然未壞,故曰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仲尼言才全,而先言此十六事者,蓋此諸事,皆戕生傷性之事變,而世人未有不被其傷損其性真者,故先言之)。日夜相代乎前(此十六事,人生於世,日夜相代於前,未嘗暫免者,是皆戕生傷性之具也),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言上十六事,日夜相代,而以知規規求之,不知所由來。蓋達其性真,本不涉其變)。故不足以滑和(滑,音汩,謂汩涓也。和,謂本元中和之體也。言以上諸事,雖常情之變,但了其本無,故不足以汩和),不可入於靈府(靈府,所謂靈台。言諸變不可以搖動其性也)。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和者,即中和之和,謂性真達於事變,渾然而不失其體也。豫者,安然自得而悅豫也。通者,謂達於事變而不滯也。兌者,即老子『玄牝之門』,謂虛通應物而無跡者也。言真人所以才全者,蓋保其性真而不失也)。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郤,亦作隙,謂縫隙也。言真人之一性綿綿,日夜無隙,未嘗間斷;但於應物之際,春然和氣發現,令人煦然而化也),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時者,謂接物應機,時行時止,與物俱化,未嘗逆也。若夫愚人,則與接為構矣)。是之謂才全(此言真人應物一味,性德流行,無一息之間,故謂之言全)。』『何謂德不形(此哀公問也)?』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德者,謂性之德用也。以性德之用,難以言語形容,故以水平為喻。蓋言水之平者,乃停之盛,謂湛淵澄靜之至,故可以取法為準。言性體湛淵澄淨,寂然不動,則虛明朗鑒。乃內保之而外境不盪,為守宗保始之喻。謂性靜虛明,則可以鑒物為用也)。德之成,和之修也(言虛明朗鑒,乃德之成。蓋從中和用功,修而後得者,非漫然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不能離者,謂與物混一而不分,故人但見其物之變,而不知性之真,故其德不易形著於外。所以人但見其貌惡,而不識其才德之全耳。觀孔子對哀公之言,發明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之意,何等正大精確)。』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言自以為至通於道也)。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此章形容聖人之德,必須忘形全性,體用不二,內外一如,平等湛一,方為全功。故才全德不形,為聖人之極致。蓋才全,則內外不二;德不形,則物我一如。此聖人之成功,所以德充之符也。故魯君聞之,亦能忘分,感化而友於聖人也。

 
 【注釋】
  (28)形:表露在外的意思。

  (29)窮:困窘,走頭無路。達:通暢、順利。

  (30)命之行:自然的運行,指非人為造成的情況變化。

  (31)相代:相互更替。

  (32)規:窺。

  (33)滑(gǔ):通作『汩』,亂的意思。和:諧和,均衡。

  (34)靈府:心靈。

  (35)豫:安適。

  (36)兌(yuè):悅,歡樂。

  (37)郤(xì):通作『隙』,間隙的意思。

  (38)接:接觸外物。時:順時,順應四時而作的意思。

  (39)法:仿效,借鑑。

  (40) 盪:動。

  (41)成和之脩: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順和的極高修養。『脩』同『修』。

  (42)閔子:人名,孔子的弟子。

  (43)紀:綱紀。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