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外篇卷7天運詩解3至道自得至人苟簡逍遙無為正心正己
題文詩: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
見於老聃,曰子來乎?聞子北方,之賢者也,
子得道乎?子曰未得.老子曰子,何求之哉?
曰吾求之,於度數也,五年未得;求於陰陽,
十年未得.老子曰然,使道可獻,則人莫不,
獻於其君;使道可進,則人莫不,進於其親;
使道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兄;使道可以,
與人則人,皆與子孫.然而不可,中無主而,
不止外無,證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
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
名也公器,不可多取.仁義也者,先王蘧廬,
只可一宿,不可久處,覯而多責.古之至人,
假道於仁,托宿於義,游逍遙虛,食苟簡田,
立不貸圃.逍遙無為;苟簡易養;不貸無出.
古者謂是,采真之游.以富為是,不能讓祿;
以顯為是,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
操之則栗,舍之則悲,一無所鑒,以窺取其,
所不休者,天之戮民.怨恩取與,諫教生殺,
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
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不以為然,天門弗矣.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1)。老聃曰:『子來乎? 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2)?』曰:『吾求之於度數(3),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 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4),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 使道而可獻(5),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6),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7),中無主而不止(8),外無正而不行(9)。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10);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11)。名,公器也, 不可多取(12)。仁義,先王之蘧廬也(13),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 (14)。古之至人,假道於仁(15),托宿於義(16),以游逍遙之虛(17),食於苟簡之田(18),立於不貸之圃(19)。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20);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21)。以富為是者(22),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23),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24),而一無所鑒(25), 以窺其所不休者(26),是天之戮民也(27)。怨、恩、取、與、諫、教、生、殺 八者(28),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29)。故曰:正者,正也(30)。 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耳矣(31)。』
【譯文】
孔子五十一歲還沒有聞知大道,就往南方沛地去見老聃。老聃說:『您來了嗎?我聽說您是北方的賢者,您已經獲得大道了嗎?』孔子說:『還未得道。』老子說:『您從何處求道呢?』回答說:『我於制度名數中求道,五年而未得到。』老子說:『您還從何處去求道呢?』回答說:『我於陰陽變化中求道,十二年而沒有得到。』老子說:『是的。假使道可以獻給人, 則人無不把它獻給自己的國君;假使道可以奉送,則人無不把它奉送給自己的父母;假使道可以告訴給人,則人無不把它告訴給自己的兄弟;假使道可 以傳給人,則人無不把它傳給子孫。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沒有其他原因,內心沒有與道相應之主見(內心不能自得自悟),道就不能使它留下來;內心之道不得外界之肯定、 認同,就不能推行。道由心中發出,不為外界接受,聖人就不把它拿出來宣傳;由外面來的種種理論,與內心之主見不合(悟得),聖人就不接納。名譽,是眾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仁義,為先王暫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把仁義昭示於人,會招致眾多責難。古代的至人,借路於仁,寄宿於義,以邀游於絕對自由自在的無限虛空,食在馬虎簡略即可得到收成的田間,立在不損己益人自滿自足的園圃上。絕對地自由自在,就是無為;馬虎簡略,就容易養活;不損己益人,故無所出。古時把這稱為採取真意以邀游。
以富有為追求的人,不肯讓出俸祿;以名聲顯赫為正道的人,不肯讓出名譽。貪戀權勢的人,不能把權力讓給他人,他們操縱權力則膽戰心驚,喪失權力則悲傷不已,而對上述危害都不能引為鑑戒,為奪取其所求而不肯休止,這是在經受自然之誅殺。憎惡、慈愛、剝奪、賜給、諫止、教誨、使之得生、處死,這八項是規正人的手段,只有能遵循天道變化而無所滯礙的人能正確運用它。所以說自己正,方能正人正物。內心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心靈就不會對它開放。』
【注釋】
(1)之:往。沛:地名,在今江蘇沛縣。
(2)惡乎:於何。
(3)度數:制度名數。
(4)陰陽:陰陽變化規律。為什麼求於度數要五年,而求於陰陽要十二年。一般認為『五年再閏, 天道大成』,以曆法解說。十二年則為歲星循環一周,標誌陰陽變化經歷一個周期性過程,給人系統認識。說法皆牽強。或以為度數簡明具體,易於研究,故五年;陰陽無形,變化莫測難於把握,故費時較多,用十二年。此說較合理。
(5)獻:獻出、獻給。
(6)進:奉送之意,與獻意相近。
(7)佗:同他。
(8)中:指內心。主:主見。止:留住。這句話的意思為:內心沒有與道相應之主見,道就不能留下來。
(9)正:證,印證,肯定之意。這句話的意思為:內心之道得不到外界的肯定、認同,則不能實行。
(10)聖人不出:大道不得社會認同,無法推行,故聖人下把它拿出來宣揚。
(11)隱:藏,接納。這句話的意思力:外面種種說法、理論,與內心主見不合,聖人就不接納。
(12)名:指事物之名稱,亦指一個人的名譽、聲譽,此處指後義。公器:眾人所用之物。意為好聲譽是眾人所用之物,大家爭着要,所以不可多取,多取則相爭受害。
(13)蘧(qú)廬:用茅草搭成的有脊無柱的茅舍,如今山民所說的馬架子。這種簡陋小屋只能暫留,不宜久住。
(14)覯:見。此指把仁義顯示於人。多責:招致眾多從仁義方面來的責備。
(15)假:借。
(16)托宿,寄宿、暫住。假道,托宿都是比喻之詞,表示聖人不執着於仁義,只是暫且利用一 下,以達到更高的目標。
(17)逍遙之虛:擺脫一切限制,無待無己,絕對自由自在的無限虛空。是莊子幻想的最高境界。
(18)荀簡之田,馬虎簡略加以耕種,即可獲取收成之田。
(19)不貸:指不借物於人,損己益人,只求自滿自足。貸,借。(施與)
(20)易養:容易養活自己。
(21)采真之游:採取真意以遨遊,不為形跡所役使。
(22)是:謂正道。【苟子·勸學】:『使目非是無欲見也。』楊諒注。
(23)權:權力,權柄。
(24)栗:顫慄,惟恐失掉。舍:喪失。
(25)一無所鑒:對上述之危害都無所鑑戒。
(26)窺:借為規,取。不休:不止也。雖富有、名高、權重,仍不滿足,仍爭奪不止。
(27)天之戮民:指這些人為名利權勢相互爭奪不止,受無窮困擾摧殘,這是違背自然本性的自殺,不是外加之刑戮,故稱天之戮民。天,自然。
(28)怨:憎惡。恩:慈愛。取:剝奪。於:賜予。諫:勸止。教:教誨。
(29)大變:天道變化。湮(yān):滯塞。
(30)正者,正也:意思為,自己正,合於天道,方能正物,正人。
(31)天門,心。指與天道合一,隨天道運化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