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1|回覆: 0

[其他] 【貞觀政要】卷17誠信詩解3不信害霸佞人不聽善善惡惡審罰明賞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1 14: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7誠信詩解3不信害霸佞人不聽善善惡惡審罰明賞
題文詩:
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必在於,內外無私,
上下相信,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
無以事上,信道大矣.昔齊桓公,問管仲曰:
吾欲使酒,腐於爵內,肉腐於俎,無害霸乎?
管仲曰此,非其善者,無害於霸.桓公曰何,
而害霸乎?管仲:不能知人,害霸也知,
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
信而又使,小人參之,霸也.中行,
穆伯攻鼓,經年弗下,饋間倫曰:鼓之嗇夫,
間倫知之;請無疲其,國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應,左右:不折一戟,不傷一卒,
而鼓可得,君奚不取?穆伯:間倫為人,
佞而不仁,若使間倫,下之吾可,不賞之乎?
若賞之是,賞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晉國,
之士舍仁,而為佞邪.雖得鼓國,將何用之?
穆伯雖為,列國大夫,管仲霸者,良佐猶能,
慎於信任,遠避佞人,也如此況,乎為四海,
大君應千,齡之上聖,可使巍巍,至德之盛,
將有所間?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雜,
懷之以德,待之以信,厲之以義,節之以禮,
然後善善,惡惡,審罰明賞.小人絕其,
私佞君子,自強不息,無為之治,何遠之有?
善善而不,能進惡惡,而不能去,罰不及於,
有罪賞不,加於有功,則危亡期,或未可保,
永錫祚胤,將何望哉!太宗覽疏,嘆曰若不,
遇公何由,得聞此語!是非分明,任賢遠佞.
【原文】

夫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必在於內外無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道大矣。昔齊桓公問於管仲曰:『吾欲使酒腐於爵,肉腐於俎,得無害霸乎?』管仲曰:『此極非其善者,然亦無害於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晉中行穆伯攻鼓,經年而弗能下,饋間倫曰:『鼓之嗇夫①,間倫知之。請無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應,左右曰:『不折一戟,不傷一卒,而鼓可得,君奚為不取?』穆伯曰:『間倫之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間倫下之,吾可以不賞之乎?若賞之,是賞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晉國之士舍仁而為佞。雖得鼓,將何用之?』夫穆伯,列國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猶能慎於信任、遠避佞人也如此,況乎為四海之大君,應千齡之上聖,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將有所間乎?【注釋】

①嗇(sè)夫:掌訴訟賦稅的地方官。

【譯文】
如要君王尊禮,臣下盡忠,就必須內外無私,君臣之間相互信任。信任對於治理國家至關重要。過去,齊桓公對管仲說:『我想使酒在酒器中變壞,肉在鍋中腐爛,這樣做對治國無害吧?』管仲說:『這樣做不好,但對治國也無害。』齊桓公問:『那麼什麼會危害國家呢?』管仲說:『不能識別人才有損於霸業;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當地任用有損於霸業;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損於霸業;信任而又讓小人從中摻和有損於霸業。』晉國的中行穆伯攻打鼓這個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饋間倫說:『鼓這個地方的百姓,我是知道的。不必興師動眾、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這個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員說:『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為什麼不聽饋間倫的意見呢?』穆伯說:『饋間倫的為人,奸詐不仁義。如果他奪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賞他嗎?如果賞賜了他,不是在賞賜奸邪小人嗎?如果讓小人得志,那就是讓晉國的人放棄仁義而宣揚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麼用呢?』穆伯,是戰國時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們尚且能夠如此的被重視信用,疏遠小人,更何況陛下是德冠千古的聖明君主,怎能有損於巍巍盛德呢?

【原文】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雜,必懷之以德,待之以信,厲之以義,節之以禮,然後善善而惡惡,審罰而明賞。則小人絕其私佞,君子自強不息,無為之治,何遠之有?善善而不能進,惡惡而不能去,罰不及於有罪,賞不加於有功,則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錫祚胤①,將何望哉!太宗覽疏嘆曰:『若不遇公,何由得聞此語!』
【注釋】

①永錫祚胤:錫,賜。祚,皇位。胤,子孫後代。這裡的意思是把帝位長久傳下去。

【譯文】
要使君子小人判然有別,是非分明,君王必須用恩德來安撫他們,用誠信來對待他們,用道義來勉勵他們,用禮儀來節制他們,然後表揚善行,摒除劣跡,謹慎處罰,明白賞賜。如果這樣做,小人就會無處藏身,君子就會自強不息,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就為期不遠了。如果表揚善行卻不能發揚善行,摒棄劣跡卻不能杜絕惡行,刑罰不加於有罪的人,賞賜不加於有功之臣,那麼危亡之期,也許保不久就要到來,永遠使子孫後代享受昌盛國運、永享太平,還有什麼指望呢?

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嘆道:『如果不遇到魏徵,我怎麼可能聽到這樣的肺腑之言呢?』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