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新序】卷2雜事2詩解9反裘負芻厚斂民窮叔敖勸王與臣大夫共定國是忠信者士之行言語者士之路 題文詩: 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負芻.文侯問故, 對曰愛毛.侯曰若不,知其里盡,毛無所恃? 明年東陽,上計錢布,十倍大夫,畢賀文侯, 曰此非所,以賀我也.譬無異夫,路人反裘, 而負芻也,將愛其毛,不知里盡,毛無所恃; 今吾田不,加廣士民,且不加眾,而錢十倍, 此必取之,士大夫也.吾聞之下,不安者上, 不可居也,故此非所,以賀我也.楚莊王問, 孫叔敖曰:吾未得所,以為國是.孫叔敖曰: 國之有是,眾非之所,惡也臣恐,王不能定. 王曰不定,獨在君乎?亦在臣乎?孫叔敖曰: 國君驕士,曰士非我,無逌富貴.士驕君曰: 國非士無,逌安強也.人君或失,國而不悟, 士或至飢,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其則國是, 無逌定矣.夏桀殷紂,不定國是,以合其取, 舍者為是,而以不合,其取捨者,為非故致, 亡而不知.莊王曰善;願相國與,諸侯大夫, 共定國是,寡人豈敢,以褊國而,驕士民哉! 楚莊王蒞,政三年不,治好隱戲.社稷危國, 將亡士慶,問左右群,臣曰王蒞,政三年不, 治好隱戲,社稷危亡,胡不入諫?左右對曰: 子其入矣.士慶入再,拜而進曰:有大鳥來, 止南山陽,三年不飛,不鳴不審,其故何也? 楚莊王曰;子其去矣,吾知之矣.士慶諫曰: 臣言亦死,不言亦死,願聞其說.王曰此鳥, 不蜚以長,羽翼不鳴,以觀群臣,之慝是鳥, 其雖不蜚,蜚必沖天;雖不鳴其,鳴必驚人. 士慶稽首,曰所願聞.王乃大悅,士慶之問, 拜為令尹,授之相印.士慶出門,顧左右曰: 吾王成王.中庶子聞,之跪泣曰:臣尚衣冠, 御郎十三,年矣前為,豪矢後為,藩蔽王賜, 士慶相印,而不賜臣,臣死有日.王曰寡人, 居泥塗中,子所與言,者內不及,國家而外, 不及諸侯.如子者可,富不可貴.於是乃出, 其國寶璧,玉以賜之.曰忠信者,士之行也; 言語者士,之道路也,道路不修,士無所行. 【原文】 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364] 。文侯日:『 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日:『臣愛其毛。』文侯日:『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365] 矣。』明年,東陽上計[366] ,錢布[367] 十倍,大夫畢賀,文侯日:『 此非所以賀我也。譬無異夫路人反裘而負芻也,將愛其毛,不知其里盡,毛無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廣,士民[368] 不加眾,而錢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聞之,下不安者,其上不可居,此非所以賀我也。』 【注釋】 [364]反裘而負芻:反穿皮衣,背着柴。
[365]恃:依賴;憑藉。
[366]上計: 戰國、秦、漢時地方官於年終將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項編造計簿,遣吏逐級上報,奏呈朝廷,
藉資考績,謂之上計。
[367]錢布:錢幣。布,古代一種鏟形的貨幣。
[368]士民:泛指人民、百姓。
【譯文】 魏文侯出外遊玩,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反穿皮衣背着柴草,於是魏文侯就問他:『 你為什麼反穿着皮衣來背草呢?』那個人回答說:『我是愛惜皮上的毛。』魏文侯說:『 你難道不知道皮子磨掉了的話,那些毛不就無處依附了嗎?』第二年,魏國東陽的地方,呈上的計簿顯示上交的稅款比往年多了十倍,朝臣全都來道賀。魏文侯說:『 這不是應該祝賀我的事。這和路上那個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沒有什麼不同,他只是愛惜皮上的毛,卻不知道皮子磨沒了,那些毛也就沒有依附了。現在我們國家的耕地沒有擴大,人民沒有增多,而錢卻增加了十倍,這一定是各級官吏從百姓那裡剝削得來的。我聽說過,人民生活不安定的,在上位的人也不會穩固,所以這不是什麼值得向我道賀的事啊!』
【原文】 楚莊王問於孫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為國是也。』孫叔敖曰:『國之有是,眾非之所惡也。臣恐王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獨在君乎?亦在臣乎?』孫叔敖曰:『國君驕士曰:'士非我無逌富貴。」士驕君曰:'國非士無逌安強。」人君或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饑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國是無逌定矣。夏桀殷紂,不定國是,而以合其取捨者為是,以不合其取捨者為非,故致亡而不知。』莊王曰:『善哉!願相國與諸侯士大夫共定國是,寡人豈敢以褊國驕士民哉!』 【注釋】 1,逌:釋義:1.古同『悠』,悠閒自得。 【譯文】 第一句話,楚莊王說他不知道拿什麼來做為『國是』,『是』在這裡有確定的意味,有『正確』的意思,也有人解釋為『是,則也』,也就是法則的意思。無論意思如何,國是在這裡就是一個國家確定下來的,認為正確的事情。這裡的『是』與『非』相對,所以孫叔敖回答『國之有是,眾非之所惡也』,把一些事情、政策定為『是』,與之相反的意見就是『非』,『國是』必定會遭到反對派的詰難,持『非』意見的人,必定會厭惡這個『是』。這就是『眾非之所惡也』。所以一件事是不是『國是』,不是君王輕易能定的(臣恐王不能定也)。於是楚莊王就說:單單君王不能定嗎?是不是臣下也定不了?孫叔敖回答:……君臣不合,國是就定不下來。夏桀、殷紂沒有和士大夫共同定下一個『國是』(國家定下來的認為正確的事情準則政策等等),而是合自己心意就定為『是』,不合自己心意就定為『非』(以合其取捨者為是,以不合其取捨者為非),所以到國家滅亡都不知道原因所在。楚莊王說:很好!願相國和諸侯士大夫們一起定下『國是』,我不敢恃國而驕。 評論: 從『國是』出處這段典故來看,『國是』中的『是』始終是與『非』相對應的。正確的叫做『是』,不正確的叫做『非』,這裡是由一個人的是非引申到一個國家的是非,一個國家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選擇哪些作為『國是』,哪些作為『國非』。這樣解釋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國是』不同於『國事』,『國事』是一個中性詞,而『國是』不是中性的,它是代表一個國家確定下來認為正確的東西。當然,『國是』由誰來定,要分不同情形,像夏桀和殷紂憑由於處在君王的地位,憑自己的意願來定『國是』,結果只能是『亡國而不知』。 【原文】 楚莊王蒞政三年,不治,而好隱戲。社稷危,國將亡,士慶問左右群臣曰:『王蒞政三年,不治,而好隱戲,社稷危,國將亡,胡不入諫?』左右曰:『子其入矣。』士慶入再拜而進曰:『隱有大鳥,來止南山之陽,三年不蜚不鳴,不審其故何也?』王曰:『子其去矣,寡人知之矣。』士慶曰:『臣言亦死,不言亦死,願聞其說。』王曰:『此鳥不蜚,以長羽翼;不鳴,以觀群臣之慝,是鳥雖不蜚,蜚必沖天;雖不鳴,鳴必驚人。』士慶稽首曰:『所願聞已。』王大悅士慶之問,而拜之以為令尹,授之相印。士慶喜,出門顧左右笑曰:『吾王成王也。』中庶子聞之,跪而泣曰:『臣尚衣冠御郎十三年矣,前為豪矢,而後為藩蔽。王賜士慶相印而不賜臣,臣死將有日矣。』王曰:『寡人居泥塗中,子所與寡人言者,內不及國家,外不及諸侯。如子者,可富而不可貴也。』於是乃出其國寶璧玉以賜之。曰:『忠信者,士之行也;言語者,士之道路也。道路不修,士無所行矣。』 【注釋】 1,楚莊王:即荊莊王,春秋時期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韓非子·有度】:『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 2,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轂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譯文:楚莊王執政三年,沒有發布過命令,沒有處理過政事。右司馬侍座,用隱語對莊王說:『有一隻鳥栖息在南邊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飛不鳴,默然無聲,這鳥該怎麼稱呼?』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用來長羽翼的;不飛不鳴,是用來觀察民眾的習慣。雖然沒有起飛,一飛必定沖天;雖然沒有鳴叫,一鳴必定驚人。』
從那以後,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看到稱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對一個破壞生產的河地大夫,扔進油鍋處死。接着,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