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1|回覆: 0

[中醫典籍] 傷寒論第6篇-溫病脈證並治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9-9-10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溫病有三:曰春溫、曰秋溫、曰冬溫。此皆發於伏氣,夏則病暑,而不病溫。冬傷於寒,其氣伏於少陰,至春乃發為溫病,名曰春溫。
    夏傷於濕,其氣伏於太陰,至秋燥乃大行,發為溫病,名曰秋溫。
    氣不當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內收,其氣伏於厥陰,冬至後,天應寒而反溫,發為溫病,名曰冬溫。
    春秋病溫,此其常,冬時病溫,此其變。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蓄其氣,及時不病,至春乃發,名曰大溫。此由冬不藏精,氣失其正,春時陽氣外發,二氣相搏為病則重,醫又不曉病源為治,乃誤屍氣流傳,遂以成疫。
    病春溫,其氣在上,頭痛,咽干,發熱,目眩,甚則譫語,脈弦而急,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主之。
    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連三兩 牡丹皮四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溫,其氣在中,發熱,口渴,腹中熱痛,下利便膿血,脈大而短澀,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主之;不便膿血者,白虎湯主之。
    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方
    地黃八兩 知母四兩 黃連三兩 阿膠一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冬溫,其氣在下,發熱,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脈沉實,時而大數,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黃黃芩地黃牡丹湯主之。
    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黃連三兩 黃芩四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黃黃芩地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 黃芩三兩 地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大便利,止後服。
    病溫,頭痛,面赤,發熱,手足拘急,脈浮弦而數,名曰風溫,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藥湯主之。
    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藥湯方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兩 芍藥三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溫,其人素有濕,發熱唇焦,下利,腹中熱痛,脈大而數,名曰濕溫,豬苓加黃連牡丹湯主之。
    豬苓加黃連牡丹湯方
    豬苓一兩 茯苓一兩 阿膠一兩 澤瀉一兩 滑石一兩 黃連一兩 牡丹一兩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消,分溫再服。
    病溫,舌赤,咽干,心中煩熱,脈急數,上寸口者,溫邪干心也,黃連黃芩阿膠甘草湯主之。
    黃連黃芩阿膠甘草湯方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阿膠一兩 甘草一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納膠烊消,分溫三服。
    病溫,口渴,咳嗽,衄不止,脈浮而數大,此溫邪乘肺也,黃芩石膏杏子甘草湯主之。
    黃芩石膏杏子甘草湯方
    黃芩三兩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溫,發熱,腰以下有水氣,甚煮取三升,少腹熱痛,小便赤數,脈急而數下尺中者,此溫邪移腎也,地黃黃柏秦皮茯苓澤瀉湯主之。
    地黃黃柏秦皮茯苓澤瀉湯方
    地黃六兩 黃柏三兩 秦皮二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一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溫,發熱頭暈,目眩,齒枯,唇焦,譫語,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脈急大而數者,大黃香蒲湯主之;若喉閉難下咽者,針少商令出血;若脈乍疏乍數,目內陷者,死。
    大黃香蒲湯方
    大黃四兩 香蒲一兩 黃連三兩 地黃半斤 牡丹皮六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溫病,下之大便溏,當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滿,宜茯苓白朮甘草湯主之。
    茯苓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白朮三兩 甘草一兩(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風溫者,因其人素有熱,更傷於風,而為病也。脈浮弦而數,若頭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湯主之。若伏氣病溫,誤發其汗,則大熱煩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聾,脈大而數者,宜白虎湯;大實者,宜承氣輩;若至十餘日則入於里,宜黃連阿膠湯。何以知其入里?以脈沉而數,心煩不臥,故知也。
   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黃芩三兩 牡丹皮三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湯方(見前)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制)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二兩(制) 枳實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芍藥二兩 黃芩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病溫,治不得法,留久移於三焦,其在上焦,則舌蹇,神昏,宜梔子湯;其在中焦,則腹痛而利,利後腹痛,唇口乾燥,宜白虎加地黃湯;其在下焦,從腰以下熱,齒黑,咽干,宜百合地黃牡丹皮半夏茯苓湯。
    梔子湯方
    梔子十六枚(劈) 黃芩三兩 半夏半斤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三味,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白虎加地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地黃六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黃牡丹皮半夏茯苓湯方
    百合七枚(劈) 地黃汁一升 牡丹皮六兩 半夏一升 茯苓四兩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別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地黃汁,與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溫服一升,日三服。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