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2|回覆: 0

[史學] 兩漢史學:傳統文化的不竭淵藪(2)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7-5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光明日報
再說文化母題。母題(motif)是一個外來詞,一般認為是指『一種反覆出現的、與敘事類型化特徵相關的因素,是為了揭示和描述民間敘事作品存在着各種類型化現象而形成的一個術語』,『它以類型化的結構或程式化的言說形態,反覆出現於不同的文本之中;具有某種不變的,可以被人識別的結構形式或語言形式。』 在傳統文化領域,從雅文化中『秦關漢月』的詠史詩作、俗文化中『楚漢相爭』之類的講史說唱話本,到歷代戲曲中【霸王別姬】等名作,兩漢史學所記載的史事,成為千餘年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母題和創作資源。
『詠史詩』是傳統詩歌中一種源遠流長的體裁。取材於秦漢的歷代作品不勝枚舉,其中的大宗主題是吟詠王朝興廢,如章碣【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墟,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還有一類主題是詠嘆人才遭際,如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再如感慨昭君和親命運的,杜甫【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還有追懷漢朝鏖戰北疆的,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憑弔秦漢史跡,抒發王朝興亡、世事滄桑的歷史感慨,表達揚善除惡的社會理想,鞭撻黑暗暴政,企盼開明盛世,是這些詠史之作最常見的主題。在詠史詩中,秦朝君臣多充當了殘民以逞的反面教員,而漢史則被寄託盛世之治的社會憧憬;在不少作品中,秦漢也被用來作為影射批評當下政治與社會問題的標的。
在俗文化領域,兩漢史事則成為歷代民間文藝的重要母題。在敦煌唐文獻殘卷中,就發現有俗講、變文等話本,這是流行於唐代以來寺院中的說唱體作品。其中有不少取材於西漢立國傳說的變文詞文,如【大漢五年季布罵陣詞文】等。這些話本塑造了大義凜然的王陵母,聰明機智的季布,豁達大度的漢王劉邦,暴虐無道的霸王項羽。近年來,專家學者從俄國收藏的敦煌文獻中,又發現了【漢王與張良】故事殘卷以及【漢將王陵變文】、【王昭君變文】等。據唐人著【樂府雜錄】載,當時的俗講大家文淑講唱時『聽者填咽寺舍』。這類作品運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說唱秦漢故事,化典雅為通俗,變雅言為俗語,使歷史從廟堂走向民間。
宋元以降,在城鎮的勾欄、瓦舍中,小說、講史等新興的文化樣式不脛而走。講史的特色是開端有開場詩,末尾有散場詩。語言以講說為主,半文半白,敘事中常常穿插奏章、詩詞等。北宋的講史,主要有說【漢書】、【三國志】、【五代史】三種。講說【漢書】是其中風行的題材之一,南宋洪邁在【夷堅志】丁集卷三中記述道:『四人同出嘉惠門外茶座中坐,見幅紙云:「今晚講說漢書」。』南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十詩作云:『兒女相攜看市優,縱談楚漢割鴻溝。山河不暇為渠惜,聽到虞姬直是愁。』聽者入情入戲,為古人擔憂的情狀躍然紙上。至今,尚存有宋版【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呂后斬韓信】和【三國志平話】。到了明代,形成章回長篇演義體小說,如【西漢演義】、【按鑒全漢志傳】等。特別值得提到的,是漢末逐漸拉開帷幕的三國風雲,很早就引起後世文人的關注,經過歷代文人的藝術加工和社會傳播,最終結晶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部文學巨著,衍生出一系列三國戲曲,蔚成大型文化成果。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