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6|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清季圍繞語言文字的思想論爭 (6)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10-22 1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檔案春秋
這一政策在湖北、陝西均得到貫徹,樊增祥說:『今之少年,稍獵洋書,輒拾報章余唾,生造字眼,取古今從不連屬之字,鬮合為文。實則西儒何曾有此,不過繹手陋妄,造作而成。而新進無知,以為文中著此等新語,即是識時務之俊傑。於是通場之中,人人如此;畢生所作,篇篇如此。』針對這一傾向,『去年鄂闈,端中丞詳加戒諭,如改良、起點、反影、特色之屬,概不准闌入卷端』。同年陝西『大學堂稽課卷,因榜首用文明、野蠻字,經本司嚴批痛斥。近南鄭稟牘,用起點字,又經撫憲切責』。然似未能扭轉風氣,次年陝西學律館一游姓令即在其課卷中『自鳴得意,以起點二字示其學有本原』。樊氏以為此實『吾輩之恥』,『誓以天帚掃此垢污』;並警告說,『以後凡有沿用此等不根字眼者,本司必奮筆詳參,決無寬貸』。有意思的是,此卷雖被樊氏『特置榜末示儆』,卻曾是『幕友原取第一』,可見當時不少人確以此為『學有本原』而識時務(註:樊增祥:【批學律館游令課卷】,【樊山政書】卷6,24-25頁。按此『鄂闈』若為鄉試,端方任鄂撫在光緒二十七年至三十年間,鄉試僅光緒二十九年一次,是此文應作於光緒三十年。)。
民間的國粹學派觀察到同樣的現象,不過鄧實起初認為詩文比名詞更重要。與其他人一樣,鄧實也承認中國『凡百政法藝術,其不如歐美信矣。若夫詩歌之美,文藻之長,則實優勝之。此其特異之性質,固自其土地山川風俗民質歷史政教所陶鑄而來者也。不自保其特美之性質,則國失其精神,而國非其國,凡百作為,舉無幸焉。能獨立而保存之,則異族之能亡者,不過亡吾國之名詞,其立國之精神固未嘗亡也。精神不亡,則國魂必有復甦之一日。』(註:鄧實:【雞鳴風雨樓獨立書・語言文字獨立】,【癸卯政藝叢書・政學文編卷七】,175頁。)鄧實此文用了不少學部【綱要】不欣賞的新名詞(『國魂』即其一),多少也有些『文字務求怪異』的意味,然其關懷和憂慮,卻與學部相當接近。
這裡其實還隱伏着中國傳統學問的內在差異,鄧實生長於上海,青年時返廣東從簡朝亮學;以乾嘉樸學之正統言,其受學大體已在『禮失求諸野』的範圍內,所以他能認為『文藻』重於『名詞』。對希望由訓詁以見道的正宗清代漢學家說來,恐怕『名詞』遠更重要。不過,在西潮衝擊之下,所有中學的派別門類在一定程度上漸成同盟(此過程甚長,直到北伐乃至『九一八』之後才最終確立,詳另文),且『語言文字』這一清季開始流行的詞彙也具有兼容『文藻』與『名詞』(及其所代表的兩派)之功能,故『文體』得以成為不同學術背景的士人之共同關注點。
到1905年【國粹學報】創刊,其【略例】即曰:『本報撰述,其文體純用國文風格,務求淵懿精實,一洗今日東瀛文體粗淺之惡習。』(註:【國粹學報】1年1期。)明確將『東瀛文體』作為該刊打擊的對象,此後這一宗旨成為該刊一個特色,類似的言論時常可見。頗受【國粹學報】影響的青年錢玄同在1906年便認為『東洋文體粗率之書實不足觀,且亦無甚道理』(註:錢玄同日記,1906年3月29日,轉引自楊天石【振興中國文化的曲折尋求――論辛亥前後至『五四』時期的錢玄同】,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等編【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990頁。)。
四川總督錫良和學政鄭沅注意到,因『風會所趨,少年學子,本原未裕,競思捷獲,掇拾一二外國名詞,自命新學,蔑視經史;而有識之徒,或發憤為保存國粹之說。昔也漢宋,今也新舊,疊成聚訟』(註:四川總督錫良、學政鄭沅:『添設致用學堂以廣儒效而豫師資折』,光緒三十二年三月初四,【光緒朝硃批奏摺】105輯,中華書局,1985年,731頁。本條資料承徐躍先生提供,謹此致謝。)。不久高鳳謙也觀察到,『今之言保存國粹者,大抵有積極消極二主義。其持消極主義者,曰禁用新名詞以絕莠言也;其持積極主義者,曰設立存古學堂以保舊學也』(註:本段與下兩段引文,見高鳳謙【論保存國粹】,載【教育雜誌】1年7期(宣統元年六月),547-548頁。)。雙方所看到的現象是一致的,然對這一新舊之爭的態度卻不甚同。
錫良和鄭沅主張通過讀經來保存國粹,然亦不排斥新學。而高氏更主張,『今之所謂新名詞,大抵出於翻譯,或徑用東鄰之成語,其I格不通者,誠不可勝數』,但又不能一切摒棄不用。世界既然不斷變遷,新事物就不斷出現,『後起之事物既為古之所無,勢不能無以名之;此正新名詞之所由起,固不必來自外國而始得謂之新也』。其實『新舊二字,本對待之詞,其界說孰能從而畫之』?從十三經到【康熙字典】,所用之字從五千餘發展到四萬餘,後之所增者皆經傳未見之『新』字,歷代都在使用。而且,像『可汗』這樣的外來名詞也早已為文人所習見。『世界交通,文明互換,外來之事物苟有益於我國者,既不能拒絕之』,又何必『計較於區區之名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