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2|回覆: 0

[國學灌水] 古人消暑住"空調房"用"冰箱"吃冷飲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3-7-16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海南日報
時值盛夏,驕陽似火、暑熱逼人,身處熱帶島嶼的都市裡,似乎每日都離不開空調、電扇。人們不由得會遙想古時,沒有電、更沒有電器的年代,他們難道就只能面對蒸籠般的酷暑束手無策麼? 
  其實不然,縱覽古代書籍,古人在應對夏季高溫時,充分借鑑各種自然條件,發揮奇思妙想,吹『電扇』、住『空調房』、用『冰箱』、吃冷飲,把炎炎夏日過得似乎比現代人更清涼、更有滋味。
  手搖扇、『電』風扇
  仲夏時節,手持一柄扇子,輕輕搖動,涼風習習。這早已成為人們心中深深定格的一幕夏日圖景。
  扇子發明的時間應該很早,最早有可能就是一片大樹葉,搖爛了再摘,爬上爬下估計比較費事。後來就慢慢有了蒲葵扇、紙扇、絹扇、羽扇和竹扇,各種扇子形式多樣。
  在晉代學者崔豹的【古今注】中已有扇子的記載,唐代雍裕之【題蒲葵扇】中曾寫道:『傾心曾向日,在手幸搖風,羨爾逢提握,知名自謝公。』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對扇子進行描述:『上古以羽為扇,故字從羽』,從中看見古人造字的良苦用心。
  雖然扇子比樹葉好用多了;但畢竟做功的是自己,到頭來不過是將額頭上的汗轉移到了胳膊上,吃力的同時也涼快不到哪裡去。
  於是,達官貴人們就用上了不用自己出力的『人工電風扇』。
  最早的人工風扇出自西漢時期。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載,『丁緩,(西漢)長安巧工……又作七輪扇,七輪大皆徑尺,遞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就是說,這位能工巧匠把七個一丈長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個七輪扇,一個人就可以扇起讓滿屋子人打寒戰的大風來。
  如果僅從人工風扇的角度來看科技進步,中國古代顯然要高出其他文明很多。據歷史學家考證,西方的人工動力扇最早出現比中國晚八九個世紀,在兩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倫・拉希德時期。這位君主下令讓人在他的座位處安裝一個由粗布製成的大扇子,形似船帆,懸掛在天花板上,由一根連接它的繩子牽動。倘若有人要午睡,可用力拉繩,使扇子在屋裡來回晃動,產生一股股涼風,熱氣便會被驅走。
  而同一時期的唐朝,風扇早已進化到了水力驅動階段。此時,有民間能工巧匠設計出一種木製器具,將水抽引上屋噴淋屋頂;再採用水循環的方法驅動扇輪轉搖,將水霧帶來的涼氣吹入屋內,冷氣襲人。對此,【唐語林】有記載:『玄宗起殿……時毒方甚……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含凍。』由此可見,這種製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隨着時代進步,到了清朝中期,能工巧匠為皇家在圓明園內設計安裝了一套叫『水上明瑟』的機械設備,用水力作動力鼓風降溫,其性能已經非常接近當今的電風扇。
  『空調器』、『空調房』
  在21世紀的今天,空調早已普及到千家萬戶。而在古時候,普通人家往往也有自己的『空調』。
  【紅樓夢】中,薛寶釵曾經出過一個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來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這個謎語的謎底叫『竹夫人』,是古代的一種消暑器具,一種假『空調』。
  這種竹夫人長約一米,是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中間通空,四周有許多洞孔。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能收風竄散,供人取涼,可謂巧妙,常用在床上。陸游【初夏幽居】中就曾提及:『瓶竭重招麴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長夜漫漫,酷暑難耐,不得入眠,於是古人發明了另一種『空調器』:瓷枕。
  李清照曾在【醉花陰】中云:『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詞中提及的『玉枕』,其實是一種青白釉瓷枕,因其瓷青如玉,故稱『玉枕』。瓷枕之所以能夠取涼,就是因為瓷枕一般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透風,而瓷本身有清涼,所以成為古人夏日納涼必備。
  但是,皇家和達官貴人們,則有更先進的『空調房』。南宋時,臨安皇宮內建有專供帝王嬪妃納涼的翠寒堂。對此,元初成書的【武林舊事】中曾追記道:『翠寒堂畔,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寒瀑飛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劍蘭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御第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
  與此同時,高官顯貴們也紛紛建立起私家避暑的『涼屋』,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效仿皇宮,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在享受清涼的同時,更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到了明朝,這種『空調房』開始走向民間大戶人家。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裡就介紹了當時的一種獨特的消暑建築―――霍都別墅:『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復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此時的『涼屋』已經開始巧妙地利用地理環境。
  假冰箱、真冷飲
  中國有句古話叫『夏蟲不可以語冰』,說的是夏天的蟲兒無法想象冰是什麼樣的。然而,在古代,人們在夏天不僅可以享受到冰塊帶來的清涼,而且還有假『冰箱』,甚至還有冰鎮飲料。
  其實,世界上最早發明冷藏和冷飲的是中國人。
  【詩經・豳風・七月】是一篇著名的農事詩,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生活習俗和禮儀。其中記載,『二之日納於凌陰,三之日鑿冰沖沖』。這是兩句互文,就是說,在天寒地凍的農曆臘月和正月將冰採集起來放到冰窖(凌陰)中,以待天熱的時候使用。
  夏天有了冰,就可以製造土冰箱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我國祖先就發明了儲藏食品的『冰鑒』,這種冰鑒最先是陶製的,後來演進為青銅製品。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戰國早期1號墓出土的『曾侯乙銅冰鑒』,就是其代表物。
  冰鑒是宴飲時盛放冰的器具,【周禮】中就有冰鑒儲存食品的記載:『祭祀供冰鑒。』這樣說來,冰鑒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那這種冰鑒長什麼樣子呢?【周禮・天官・凌人】鄭玄註:『鑒如I,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中,以御溫氣。』賈公彥疏:鑒如I者,漢時名為I,即今之瓮也。』
  有了『冰箱』,自然可製冰鎮食品了。春秋末期,已開始在諸侯宴席上出現了冰鎮甜酒。屈原在【楚辭・招魂】中稱:『挫糟凍飲,酌清涼兮』,大意是『喝了冷凍甜酒,口中好清涼啊』。
  到了宋代,冷飲開始大量進入市場,享用者由官宦貴族擴展到平民百姓。人們把果汁、牛奶、藥菊、冰塊等混合調製成品種繁多的飲品。南宋詩人楊萬里曾賦詩一首,稱『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就是對一種名為『冰酪』的冷飲的讚賞。北宋汴京還有『沙糖冰雪冷元子』、南宋臨安也有『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也都屬於此類。
  隨着時代的發展,冷飲的水準越來越高。元代商人在冰中加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飲質量有進一步提高。元世祖忽必烈更用牛奶和冰水製成冰雪狀食品。不過,這種製冰酪的技術在中國未能發展,被馬可・波羅帶回國,後來漸漸演變成今天的冰淇淋。
  明清時代,不僅冷飲花樣更為繁多,且質量也越來越高,當時以北京的『冰鎮酸梅湯』最負盛名。『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郝懿行【都門竹枝詞】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幅市井消夏圖!(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來源:海南日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