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醫藥報 扶正固本是冬病夏治的機理
了解冬病夏治首先要明確其機理。【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的說法。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濕病科主任姜泉介紹,冬病夏治是指在盛夏陽氣最旺之時,取『春夏養陽』之意,通過中藥內服、穴位貼敷、拔罐等治療措施提升人體陽氣,扶正固本,祛除體內沉積之寒氣,調整人體達到陰平陽秘,從而減少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虛寒里陰病證,如關節冷痛僵硬、怕冷、咳嗽、哮喘、慢性泄瀉、體虛易感等的發作,起到緩解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治療方法。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是穴位貼敷療法,是融經絡、穴位、藥物為一體的複合性治療方法。這種方法集內治外治於一身,融藥療與理化刺激於一體,從多位點調節身體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人體過敏狀態。方便操作,且無內服藥的諸多弊端。除此之外,『冬病夏治』還有針刺、艾灸、理療、按摩以及內服溫養陽氣的中藥和食物等方法。
『冬病夏治是中醫的一種傳統方法。中醫認為,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旺盛的時期,而頭伏的第一天陽氣最旺,我們常採用穴位貼敷療法,這時背腧穴最為開瀉,藥物更容易吸收,對穴位的刺激作用更強。』姜泉解釋,每年頭伏第一天當天來貼敷的患者都特別多,但一般認為頭伏的前七天內都是可以的,大家也不必『扎堆』。
穴位貼敷治風濕要辨證施治
風濕病中,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病、軟組織風濕症、產後風濕症、乾燥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中醫辨證屬於正氣虧虛的患者,均適用於穴位貼敷療法。『穴位貼敷對於關節疼痛、腫脹反覆發作,關節怕風怕涼,冬季及受寒後症狀明顯或加重的患者,也是一種主要的治療手段。』姜泉補充,『有的患者就只貼敷,並不服用其他藥物,也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我們根據中醫扶正祛邪理論,選擇以肝、脾、腎俞三穴及命門作為風濕病「冬病夏治」的選穴,意在達到扶正培本,使體內陰寒之氣易解的作用。』姜泉介紹,背腧穴是臟腑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可治療與該臟腑有關聯的肢體病。風濕病多易侵犯肝、脾、腎三髒,而命門又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內藏真火,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溫煦五臟六腑,充養皮肉筋脈。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所用藥物主要有蓽茇、白芥子、生薑等。其中蓽茇辛散溫通,能溫中散寒止痛,溫中下氣,補腰腳;白芥子溫通經絡,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腫散結止痛;生薑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這些藥物共用,能更好地振奮陽氣、散寒止痛。姜泉解釋:『由於貼敷多為辛散類藥物,貼藥後皮膚有時會有發熱感、灼痛感,有些皮膚敏感的患者可能還會出現起泡,這些都屬正常現象。』
姜泉特別提醒,有關節熱痛,發熱,不怕涼、反怕熱等症狀,屬於熱證的風濕病患者,應當慎用或忌用穴位貼敷。並且,年老有多系統慢性病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背部有皮疹者、瘢痕體質者、皮膚過敏者慎用。孕婦更是應該禁用。
『另外,冬病夏治穴位貼敷並不是「藥到病除」、「一貼即靈」。貼敷藥物主要是循序漸進地起到扶正的作用,而不是立即止痛。所以要堅持每年「三伏」都治療。』姜泉建議患者選用穴位貼敷治療前,先向醫生諮詢,簡述自身病情、檢查體質情況,以便辨證施治。一些年老體虛的患者易感風濕病,也可諮詢醫生後,使用穴位貼敷對風濕病進行預防。同時,要儘量堅持治療,有些疾病還必須堅持貼敷幾年,以達到最佳效果。
除穴位貼敷還有其他療法
對既往貼敷的風濕病患者回顧性調查研究表明,冬病夏治三伏天穴位貼敷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病、復發性風濕症等疾病偏寒證型有很好療效,對關節疼痛、關節腫脹均有明顯的緩解作用。三伏穴位貼敷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效率54.29%以上,可有效改善關節疼痛、畏寒肢冷等症狀,對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腫脹、晨僵、疲乏等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且穴位貼敷安全性較好,僅出現輕微的皮膚刺激。
姜泉在門診時,就遇到一位來預約『三伏貼』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她給我看了去年貼敷後,自己詳細記錄身體感受的小本,說自己只是在頭伏和二伏稍起了一些皮疹、皮膚有刺激感,等到三伏再來貼敷時,就出了很多汗,之前關節冷、痛的症狀基本都消失了。後來這位患者還內服了一些中藥,效果很不錯,今年就又來預約了。』姜泉補充,除了『三伏貼』,對於風濕病患者來說,一年四季也都可進行關節穴位貼敷治療,對緩解局部關節不適的症狀有很好的效果。
除了穴位貼敷,中藥泡洗也是風濕科常見的『冬病夏治』方法之一。在穴位貼敷期間患者還可以用一些溫通類藥物,放入水中泡洗足部。通過藥物的溫陽作用,使得體內的寒氣發散,緩解關節疼痛、怕涼、發緊等不適症狀。
『除了我們推薦的藥方,患者在家用一小把花椒加入溫熱水中就可以,泡洗半個小時,達到身體微微出汗即可。』姜泉建議,泡洗用的水不宜過熱,泡洗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大量出汗後,會影響穴位貼敷藥物的固定,並且,貼敷當天最好不要進行泡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