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醫藥報 對於疑難病、系統病(整體的、複雜的、涉及全身系統的疾病),如何才能用中醫的方法從容以對?筆者找到一個大法,即『見病知源』。
【莊子·天地】中有一句話叫『通於一而萬事畢』,中醫【內經】中有類似表述『知其要者一言以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和『治病必求於本』。當我們將醫學的目標重新定位於人和健康、而不是疾病和治病的時候,會發現健康的道理才是醫學最本質的內容。如果非要從疾病的角度來解讀健康,則必須重視一個詞——病源。
病源是健康和疾病的轉折點,明白病源,未病先防,既病從源頭治理,醫學便可以『通於一而萬事畢』。(醫學,應該是以人為本,以健康為目的,關注人體健康狀態的正常和偏移的學問。)
『回歸仲景讀懂傷寒』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傷寒論】序中講『見病知源』,【傷寒例】中講『不知病源,為治乃誤。』這兩個『源』,從正反兩個角度說明了『病源』的重要性。
從正面談。仲景諄諄教導『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仲景是說,找到了學中醫、用中醫的方法,搜集了很多的理論、治法和方藥經驗,幫助後學者思考和應用。如果學懂了【傷寒論】中的理法,並且舉一反三,不一定能把病全治好,但能知道疾病的來龍去脈,就可以先發治病,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並且可以制訂出防病治病的臨床路徑。
從反面談。『不知病源,為治乃誤』講得何等直接。不知病源,不針對病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地治療,貌似有效卻害人的治療並不在少數。治療的有效應該是有判斷依據的——最簡單的依據就是:病是越來越少了、身體越來越壯了,還是相反。前者屬於真正的有效,後者可能有短期效果,卻傷了人,不僅不能叫有效,從治人的長遠角度來說,是有害的。
病源,指病的來路。知道病的來路,讓病來個180度的大轉彎,走上回頭的路,才會讓病人越來越健康。在離健康越近的同時,也離疾病越來越遠。
『不知病源,為治乃誤』的危害是巨大的。以銀屑病患者為例,他們中很多人有共同的病源——對於發熱的誤治。起病可以追溯到一次外感,先是『感冒』,惡寒發熱,用感冒和消炎藥後『感冒好了』,然後開始喉嚨疼痛——扁桃體的問題,再用消炎藥,『扁桃體好了』,隔2~4周,出現銀屑病破損。最初出現銀屑病皮損者,有不少是急性泛發性點滴型者,為陽證銀屑病,隨着消炎、清熱涼血藥物的使用,皮損變暗、變厚、變局限、質地變緊——陰證銀屑病。連續的誤治一再推動疾病的發展,讓疾病由易治到難治,由陽證變陰證。
如果懂得,很多症狀是人體自發『給邪出路』的一種反應,不以壓制症狀為治療目標,則疾病便不會一再深入。在發熱的時候,懂得發熱是身體解決疾病問題的自愈反應,順應發熱外散的趨勢,應用『得汗』的方法,幫助疾病更快地變通,則病去熱自降,而不是壓製發熱。
如果在第一次寒涼誤治後,病邪聚在扁桃體,知道是從表而來的病,需要表散的方法治療,則還有『得汗』而解的可能。繼而,扁桃體的問題誤治,出現陽證銀屑病;陽證銀屑病誤治,出現陰證銀屑病……這些過程連起來看是一個醫生不斷誤治、疾病不斷深入的過程。
但如果把體表發熱當做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扁桃體炎症當做第二道防線,里邪外散泛發的皮損當做第三道防線……越往外則疾病所表現的的正邪交爭越劇烈,症狀越容易表現為陽性。
把會發熱的病治成不會發熱的,把會發炎的治成不會發炎,把泛發的、顏色鮮紅的陽證皮損治成局限的、色暗的皮損……這些似乎都是有效的。
如果換個方向思考,治療的目的是打擊人體的陽氣,讓症狀表現減輕嗎?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有效的,但從『必求於本』、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還能說治療是有效的嗎?
因此,『見病知源』首先可以保證治療在方向上的正確。如果連方向正確都保證不了,『為治乃誤』的悲劇會一再出現在不講理、只講『有效』的醫生手中。同道需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