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醫藥報 前幾日,寶寶出現腹瀉的症狀,一天拉幾次,都是清水呈噴射狀,常出現在喝奶後,還伴嘔吐,反反覆覆一周多,孩子瘦一大圈兒,於是找到了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
該院主任中醫師何高星介紹,小兒腹瀉很常見,原因有兩種,一是飲食不當,餵養不合理所引起的腹瀉,叫消化不良;二是食物或奶具被細菌或病毒污染,食入後所引起的感染性腹瀉。
中醫將嬰兒腹瀉分為四型。脾濕瀉多發於暑天,大便呈水樣,臭味不大,伴有噁心嘔吐,食慾不好,無煩躁口渴,舌苔白膩,舌質淡紅。脾虛瀉多發生於久病之後,身體虛弱消瘦,面色發黃,皮舒服肌肉鬆軟,精神不振,喜睡懶動,舌質淡白,舌苔薄或舌苔少。濕熱腹瀉多發於夏秋季,腹瀉次數多,每日可達10次以上,呈水樣黃綠色便,味腐臭,可出現疲乏無力,煩躁口渴,舌苔黃膩,舌質紅,尿少而色黃。傷食瀉腹瀉次數不多,大便黏滯不化,味酸臭,噁心,吐奶快,腹部脹硬,食差,面頰發紅,病兒煩急,手、足心熱,舌苔厚膩。
何高星介紹,小兒初現腹瀉症狀,除吃湯藥外,還可以採取家庭自療法:
按摩家長用左手固定患兒拇指,右手拇指推患兒拇指橈側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橈側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橈側100~500次,再揉足三里50~100次。讓患兒仰臥,家長用四指(拇指除外)按順時針方向揉腹患兒中脘至臍中5~10次。最後,患兒俯臥,家長用雙手提捏脊。
灸法取關元、神闕、天樞、中脘、足三里、脾俞穴,按艾炷無瘢痕灸法操作。每次選用2~3個穴位,每穴每次施灸4~5壯,每日1次,5次為1療程,以施灸部倍皮膚紅暈為度。或取神闕穴,按艾炷隔鹽灸法施灸。
刮痧主刮脊柱兩旁,臂內側直至肘窩、天樞、足三里。嘔吐加刮內關經穴部位,腹脹加刮里內庭經穴部位,發熱加刮合谷、曲池經穴部位,瀉甚加刮陰陵泉經穴部位。操作方法,輕刮以上各經穴部位3分鐘左右。
敷貼①胡椒10粒,研成細末,撒於患兒臍上,外用膠布固定。每天1次,連敷4~5天,適用於脾腎陽虛型。
②硃砂、白礬、樟腦、松香各等份,分別研末,再混合研勻,裝瓷瓶內,勿令泄氣,2日後即融合成膏。用時挑少許藥膏捻成綠豆大小,置臍中,以膠布覆。
③吳茱萸、胡椒、蒼朮各30克,丁香6克。用火焙乾研粉,混合均勻,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2克,用茶油或熱米湯拌勻敷貼臍部,外用紗布封貼臍部,每天1次。
熏洗鬼針草30克煎湯,泡洗兩足,每日1次,連用3天。適用於消化不良。
何高星還提醒,小兒尚未發育完全,病情變化較快,腹瀉易發生脫水、酸鹼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預防的關鍵是補充水分和適量食鹽。嚴重脫水的患兒,應到醫院全面檢查,靜脈補液治療。患病以後要減少進食量,嚴重病兒,開始時應禁食8~12小時,以後可給少量母乳或米湯等易消化的食物。要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用濕水沖洗臀部,然後上滑石粉以保持乾燥,對於體質較差的嬰幼,平時要注意防病,餵養要定時定量,增添副食不宜太快,品種不宜太多,且要注意飲食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