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醫藥報 唐憲宗李純時期的宰相兼大詩人武元衡和宰相兼良醫李絳與馬齒莧有一段小故事。
話說安史之亂後,各地藩鎮割據,拒不繳獲賦稅。憲宗剛即位時,西川節度使韋皋病逝,以劉闢為首的將領乘機叛亂。考慮到西川是國家軍事重地,憲宗決定派宰相武元衡為西川節度使,平定叛亂。
不料武元衡到任後不久,時值炎夏,他的脛骨上卻生了個臁瘡,病情反覆,以致瘙癢發熱,肌肉腐爛,膿血淋漓,把他折磨得痛楚不堪,神疲恍惚,食慾減退,最後竟無法勝任鎮撫西川的重大任務。憲宗無奈,只好把他調回京都長安,命太醫石礞等名醫調治,但也久治不愈。
一天,武元衡正悶悶不樂地坐着,一位新來的小吏問道:『您如此苦悶,莫非染恙於身?』武元衡便把病況說了。小吏一聽,即刻說道:『下官倒有一方,專治多年惡瘡,即便頑惡瘡瘍,不過幾次就可治癒,您不妨一試。』『方藥為何?快快道來。』小吏答:『方也簡單,采些鮮馬齒莧,搗爛敷在瘡口,每日換藥就成。馬齒莧遍地生長,可食用,亦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之藥性。』武元衡非常高興,如法用了幾次,臁瘡果然就漸漸痊癒了。他由此十分感激小吏,也多次提到馬齒莧。
後來,對岐黃素有研究,同為宰相的李絳聽說了此事,便把它載入其所著的醫學專著【兵部手集方】中,流傳下來。再後來,到了明代,醫藥大家李時珍據此把馬齒莧『清熱解毒,攻血消腫』之功效寫入【本草綱目】中。
的確,馬齒莧是夏季十分易得的肉質草本植物,藥食兼優。其性味酸寒,突出功效是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除擅治熱毒瘡瘍外,治療濕熱瀉痢、崩漏、便血、熱淋血淋等病症也有顯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