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 日前,寧夏水洞溝舊石器時代遺址開始了第六次考古發掘。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水洞溝研究院副院長王惠民在發掘現場告訴記者,短短十幾天時間,就在水洞溝的T3地點發現了千餘件石器和一些灰燼、木炭遺蹟,證實水洞溝確實具有多元文化的特點。隨着發掘的深入,水洞溝的文化脈絡也將更加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自1923年以來,水洞溝先後經歷了5次正規的考古發掘,出土各類石器、化石及裝飾品總量有數萬件之多。第六次考古發掘繼續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亞洲舊石器考古聯合會副主席、中科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高星出任領隊。中科院、蘭州大學、西北大學、浙江大學、鄭州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和部分學生參加本次發掘,有些外國考古專家也積極加盟。此次考古發掘,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涉及舊石器考古、古人類、第四紀地質學、環境學、埋藏學等諸多學科。本次發掘地點,位於一處斷崖之上,與此前發掘的地點『隔溝相望』。在正式發掘之前,高星等專家對參與人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培訓。
曾經3次到水洞溝參加考古發掘的博士後彭菲,現在已經是中科院的一名研究人員。這次,他又參加了新一輪發掘。彭菲向記者透露,這次將採用更加先進的技術進行考察、測量,可以更加準確地考察地層堆積、石器分布和先民的生活形態,揭示水洞溝更加豐富的文化信息。(記者莊電一)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