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主要為咽黏膜慢性炎症,並多伴咽淋巴組織的炎症,常為急性咽炎轉為慢性所致。不良習慣(如嗜好煙、酒及刺激性食物)、常在刺激性氣體或多塵環境中生活及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等均可誘發。本病的主要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或有燒灼感,夜間或多言後更為嚴重,有時咽癢致咳,難以控制,在飲水後可緩解,咽部有異物感或覺有黏痰附麗而清嗓頻頻。檢查見咽後壁呈慢性充血,色淡紅或暗紅,黏膜乾燥少津,小血管暴露、擴張網布,淋巴濾泡顆粒樣突起或相互融合呈團塊樣。在臨床中,很多患者雖能明確診斷,卻久治不愈。
詳參細節 審因辨證
江蘇省中醫院干祖望教授診治此病經驗獨到,在慢性咽炎的臨床辨證中注重細節,細緻入微地觀察和分辨患者的症狀:如咽痛隱隱而作,午後明顯為陰虛,多言後咽痛加劇是氣虛;那些長期嗜好煙酒辛辣以致咽痛、咽黏膜呈深紅色者,是脾胃熱盛熏蒸咽喉所致;而對一些咽後壁充血、乾燥無津且伴舌紅少苔的咽痛者,是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
他在患者述咽干時,即追問飲水情況:思飲者為津虧,不思飲者為氣虛;飲水喜溫者屬陽氣不足,飲水擇涼者內熱或陰虛火旺;咽部黏膜充血,多為火熱上炎。
古人曾有咽喉諸病皆屬於火之說。然而火有虛火實火不同。干祖望對於一些從事腦力工作,事務煩忙而又夜寐不寧者的咽痛、咽黏膜充血、毛細血管擴張,認為是君火獨盛;咽部淋巴濾泡散在性增生屬陰虛;淋巴濾泡相互融合呈團塊樣增生則屬脾虛痰凝。
除了咽干、咽痛、灼熱、咽癢、咯痰不爽、異物感等症狀外,在臨床中干祖望還總結出其他常見的幾個症狀,可以幫助診斷:
一是胸悶:病人有明確的主訴。在胸前及兩膺有悶塞感覺,嘆息之後可舒暢片刻。干祖望認為所以然者,是宗氣來源於脾,積於胸中,其病當然如此。
二是雙側頸部有牽掣感:尤以晨起最為明顯,嚴重者甚至誤以為是落枕。干祖望認為:津血同源,共榮同辱,津枯者血也虛,血虛難以榮經,經(筋)脈失養而致拘急不舒
三是咽部反射感常:晨起漱口刷牙,即引起噁心嘔吐,檢查咽部時,壓舌板尚未觸及舌體,即可泛惡。干祖望認為:是脾氣一損,則胃氣上逆所致。
四是偶有耳鳴,聽力障礙,也有耳中憋氣作悶者:干祖望認為此即李東垣所謂:胃(脾之里)氣一虛,耳、目、口俱為之病。
虛火上炎 治在脾腎
中醫歷來認為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為本病的主要病因。因勞傷損氣,肺怯金虧,咽喉失於滋養,或腎虛火旺,燥津灼液,無以上濡咽喉所致。
干祖望則認為,脾虛難化精微,津液難以上承咽喉,亦是本病的重要病理之一,這與現代環境變化、精神壓力、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甚至認為臨床上十有七八屬於脾土虛弱證。
他指出:因咽需液養,喉賴津濡,而脾主運化,為精微生化之根本。若脾氣虛弱,運化失常,精微生化無源,則無以上承咽喉,咽喉乾枯失潤則病。所以【素問•陰陽類論】指出:咽喉乾燥,病在土脾。
所以,干祖望治療本病,亦重在脾土,常用補脾培土生金法。因咽喉屬清竅,其位在上,故可參用升麻、葛根、柴胡等升清利咽;但諸藥有升壓作用,故有高血壓者應少用或慎用。
咽癢有虛實之分,如咽癢急性發作伴有外感,多為風熱所致,治擬清疏,用藥如荊芥、薄荷;久病咽癢嗆咳,伴有咽干思飲,多為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治擬滋陰降火,藥如:知母、黃柏;介於兩者之間,往往見於風熱所致的咽喉病,失之於表,濫用甘甜斂藥,致邪不得泄,束困肺經,治療仍宜清宣。
脾虛有脾陽虛與脾陰虛之分:脾陽虛者,見咽痛,咽干,不思飲或喜溫飲,痰多而稀,咽後壁不充血,黏膜濕潤,淋巴濾泡呈團塊樣增生;脾陰虛者見咽痛咽干,思冷飲,有燒灼、咽癢及咽部異物感,痰少而稠,咽部充血,黏膜乾燥或蔞縮,淋巴濾泡呈散在顆粒狀增生,小血管擴張暴露。
干祖望將慢性咽炎的治療,分為以下幾型:
肺怯金虛:大多見於急性咽炎反覆發作,或嗜煙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者。見咽干微痛,乾咳多痰,伴有神疲乏力,勞累尤甚,咽部充血紅艷,後壁淋巴濾泡顆粒樣增生,咽側束亦可增生隆起,舌紅脈細數。治宜益肺培金,方選百合固金湯,養陰清肺湯。用藥如生地10克,沙參10克,麥冬10克,桑白皮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天花粉10克等。
如咽痛較甚,局部充血明顯者,可加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淡竹葉10克,薄荷6克(後下);大便乾結者,加全瓜蔞15克,當歸10克;痰多者,加天竺黃6克,貝母10克;口渴多飲者,加蘆根30克。
腎虛火旺:咽喉乾燥嚴重,頻頻飲水以求緩解,有燒灼及刺痛感,常伴有陣發性咽癢,因癢而致咳,但咳之不清,痰少難咯,大便乾結,並伴有眩暈、煩燥,夜寐不佳, 咽黏膜晦暗性充血,小血管暴露網布,後壁淋巴濾泡散在性增生,部分黏膜萎縮,呈紅白相間,斑斕污紅狀,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宜潛陽育陰,生津養液。方選知柏八味湯、左歸丸及大補陰丸。用藥如知母10克,黃柏6克,熟地10克,山藥10克,茯苓10克,丹皮6克,澤瀉6克,桔梗6克,甘草3克。
咽干較甚或咽部黏膜萎縮者,常加烏梅10克,玉竹10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以助生津;黏膜萎縮較甚者加龜板10克,鱉甲10克;大便乾結加全瓜蔞15克,柏子仁10克,當歸10 克;少寐多夢者加酸棗仁10克,柏子仁10克。
脾虛土弱:咽頭不舒,乾燥而不多飲,病程較長,身疲乏力,納食不香,大便溏薄或不成形,胸悶不適,咽部黏膜充血不明顯,但有腫脹感,後壁淋巴濾泡團塊樣增生,舌質淡胖而嫩,邊有齒痕,舌苔薄膩,脈細弱。治宜補脾培土,方選參苓白朮散,用藥如太子參10克,山藥10克,茯苓10克,白朮6克,薏仁10克,白扁豆10克,陳皮6克,桔梗6克,甘草3克。並可參以升提清氣之品,如升麻、柴胡、葛根。
如伴有咽干思冷飲,咽部黏膜充血乾燥,小血管擴張者,則偏於脾陰不足,治療除健脾利咽外,還當參以養陰之品,方如益胃湯、增液湯、沙參麥冬湯之類。用藥如太子參10克,沙參10克,生地10克,麥冬10克,山藥10克,白扁豆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或可加石斛、黃精、花粉、蘆根等。
如入冬即甚,畏寒肢冷,痰涎清稀,咽黏膜淡紅者為脾陽不足,治宜溫補脾陽,方選補中益氣湯、益氣聰明湯,加附子、肉桂等。
對於脾土虛弱的問題,干祖望提出健脾利陰,勢在必行。並歸納了3種治法。
健脾益氣法:適用於脾運不健而氣虛症狀明顯者,見面色無華,少氣懶言,聲低氣怯,畏風寒而易感冒者,常用方如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等。
健脾滲濕法:適用於脾運不健兼有濕濁不化者,見咽部黏膜水腫明顯,脘腹脹滿,大便溏稀,舌苔膩。常用方為參苓白朮散。
健脾潤燥法:適用於脾氣虛弱,兼有陰虛津虧者,見口乾咽燥,飲不能解,四肢乏力,或有低熱,咽黏膜萎縮或乾燥,常用方為生脈散加味,其中人參可用太子參或黨參代用。
古代中醫認為:二術(蒼朮、白朮)不入喉科,因二術性溫而燥有傷陰之弊。干祖望認為脾虛濕阻,清陽不升致咽喉失養而乾燥者,取白朮健脾化濕,升清利咽,效如桴鼓;但偏於陰虛者應慎用,可選白扁豆、薏苡仁等,健脾而不傷陰。
他還特別強調,本病病程漫長,治療不易,病人往往容易失去信心。再則本病經治療也可以苟安於一時,此時治療就為之放鬆。因之,一定要有信心和恆心,堅持治療,才能有痊癒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