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80|回覆: 0

[醫藥臨床] 六位一體解讀中醫超器官醫學模式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5-8-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六位一體』是『以調為先、以通為順、以和為貴、以平為期、以防為主、以人為本』緊扣生命物質的系統治療理念。

    •『超器官醫學模式』是『超越器官、緊扣物質、層層深入、廣泛聯繫』的醫學研究模式。

    •『六位一體』治療理念從臨床診療的角度詮釋了『超器官醫學模式』所獨具的科學性和生命力。

    •當代科學紛紛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到超微物質及其相互聯繫的勢頭,或許正是『超器官醫學模式』再度激發強大發展潛能、再度實現與時代發展同步的有利時機,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謹守『超器官醫學模式』,堅定自信,鎖定目標,牢記使命,直面未來。

    讀罷【中國醫藥報】2015年6月17日刊發的【問道〖黃帝內經〗——以生命物質為核心的髒象理論本原及其在近代的異變】一文後,筆者深有同感。

    該文提出中醫髒象理論所獨具的『超越器官、緊扣物質、層層深入、廣泛聯繫』的初始研究方向和路徑,揭示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學髒象理論研究之本原,亦可以說該文從髒象學角度揭示了中醫學特有的『超器官醫學模式』。

    然而,該文畢竟以論述邏輯理論為主,聯繫臨床實踐論證甚少。筆者從事中醫消化系統疾病診療數十年,提煉總結形成了『六位一體』治療理念和系統療法,不僅具有可靠穩定的臨床療效,而且在診療理論和實踐層面也印證了中醫學『超器官醫學模式』的科學性和優越性。聊述於此,就正同道。

    【中醫學理論研究核心不是體內器官而是生命物質】

    一般認為,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是髒象學說,這一點在學術界素成共識,向無爭議。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以教科書為代表的主流理論著作,多數迴避臟腑的本質是什麼、髒象學說研究的主體是什麼等核心問題,甚至有意無意地在髒象學說的解讀中注入或突出許多器官學的內涵,自覺不自覺地將髒象學研究導入器官學研究的歧途。

    眾所周知,中醫學在早期探索進程中,確實對臟腑進行過器官學層面的關注,其成果在【內經】【難經】等典籍中也確有記載,但【內經】成書之時,恰逢儒學思想躍升統治地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為國策強勢推行,對機體『解剖而視之』的研究方法與手段失去了生存的環境與條件。在此情況下,器官學研究不得已被擱置,促成了生命科學研究主體的戰略轉型,使髒象學說的研究方向開創性地轉移到構成生命、支持生命和干擾生命等不同層級的物質(以下簡稱為生命物質)方面來,開闢了『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的研究之路,而臟腑概念隨之也上升為表徵相關生命物質的分類學概念。

    單一臟腑術語往往是臟腑與物質的關聯性表達,即臟腑與陰陽氣血形成的結構性詞組,如心血、肺氣、肝陰、脾陽、腎精等,並且以相關功能活動為主線,持續捕捉研判更深更小層次和範圍的物質類別,進而圍繞陰陽氣血等生命物質的自然屬性、存在方式、作用特點、消長轉化、運動規律、廣泛聯繫等關鍵要素,開展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

    由此以降,歷兩千年持續積澱,理論研究不斷豐富,臨床實踐不斷深入,『超越器官、緊扣物質、層層深入、廣泛聯繫』的醫學研究模式日益彰顯,筆者將其簡稱為『超器官醫學模式』。

    『六位一體』治療理念是緊扣生命物質的系統理念 『六位一體』理念最早是針對功能性胃腸病和多種慢性胃腸病而提出的,這些疾病由於病情經常反覆,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筆者通過幾十年的臨床積累,總結形成了『以調為先、以通為順、以和為貴、以平為期、以防為主、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這一理念超越了肝、脾、胃、腸等具體器官的局限,以生命狀態和臨床表現為直觀指標,以生命物質及其聯繫變化為干預節點,是中醫『超器官醫學模式』在胃腸病領域的典型例證。

    以調為先

    胃腸疾病具有臨床症狀多樣性和多變性的特徵,表現為每一位患者的症狀都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患者,在不同時段的症狀也有很大差異。病因單純者少,病機互見者多,大多存在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的複雜病機,單純用攻、補、溫、清之法難獲良效,而『以調為先』、首重調理方為正途。

    『調』的靶標是氣機,其中『氣』即物質變化,『機』即物質的運動與聯繫,由於物質變化的複雜性和物質聯繫的廣泛性,既不能破利攻削,也不能斂澀呆補,用藥主張輕靈流通,以順五臟氣機為要務。

    調理的組方配伍特點是補瀉並用、寒熱同施、內外兼顧,多髒共治、上下互引、升降結合。表現有三,第一是藥性雜,把性味不同甚或相反的藥組合在一起,看似雜亂,實則合理,諸如經方中的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理中湯、烏梅丸,還有後世的歸脾湯、昇陽益胃湯及逍遙散等,這些方劑都具有調理氣機的共同點;第二是藥量輕,每一味藥劑量都在藥典規定用量之內或偏下,鮮有大劑量者;三是藥味少,每張處方藥味多在十味左右,一般不超十三味。在藥物調理的基礎上,輔之以飲食調養、情志調整、環境調適等綜合措施,以期將失調的臟腑氣機調整平衡,恢復其原有狀態,各司其職、相互協調、和諧共處。

    以通為順

    功能性和慢性胃腸病臨床症狀以痛、脹居多,幾乎皆有,其共同病機當責之於 『不通』。 『以通為順』的治療法則堪稱精當,【內經】所謂『和氣之方,必通陰陽』,張仲景所謂『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即是此意。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通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瀉,順也並非簡單的下。通之法,中醫治療八法盡可用之,如因虛不通則宜補,因寒不通則當溫等。正如【醫學真傳•心腹痛】所言:『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

    由此可知,瀉下、行氣、活血、溫熱、發散之品皆可用之通,所不同之處在於選藥用量之妙。通常要求少用大寒大熱及攻破逐利之品,多選性平力緩之藥,藥量要小,如大黃以3~6克為宜,且不後下,取其通之利,避其瀉之弊。

    以和為貴

    『和』是六位一體的核心,功能性和慢性胃腸病的直接病機是臟腑失調、氣機紊亂,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疾病的基本規律,大凡表現為臟腑陰陽失調的多為器質性病,表現為臟腑氣機失調的多為功能性病。

    首先,應遵循中醫『亢害承制』的治則,扶弱抑強。如疏肝和胃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平肝扶脾治療腸易激綜合徵、宣肺清腸治療習慣性便秘、清心調胃治療神經性厭食、補脾溫腎澀腸治療五更瀉等,皆是調理相關臟腑與胃腸氣機之常法。

    其次,功能性胃腸病的病情輕重與反覆情況多受季節和氣候的影響,如時令轉換、氣溫突變、異地旅遊等因素,往往導致患者病情復發或加重。因此,治療功能性胃腸病還必須以『天人相應』的和諧觀為指導,注重因時、因地制宜,順應四時消長節律,使人體生理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並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因地域氣候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治法,做到天人相應,內外和諧。

    第三,情志的變化與功能性胃腸病關係密切,如【內經】有『百病生於氣』『憂愁思慮傷脾』『驚恐則瀉』等論斷。調暢情志對於胃腸病治療尤為重要,經典方藥也很多,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痛瀉要方等,既常用又有效。根據筆者臨床經驗,香類藥如木香、藿香、香附、沉香等,花類藥如合歡花、玫瑰紅、雞冠花等,均具有調節情志和胃腸的雙重作用,值得選用。除藥物治療外,心理疏導也很重要,中醫的移情法和情志相勝法值得借鑑。

    以平為期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以平為期』主要是強調治療把握的『度』,不能不及,也不能太過,特別是要防止過度治療。

    首先,治療時間不能無休止,而應『中病即止,勿過其度』,不必設定時限,不必拘泥於療程,有時可採取間斷性治療,即服藥二到四周,無論療效可否,停藥一到兩月或再長一段時間,待患者仍自覺很難受時再治。

    其次,要避免用藥過多、過亂的弊端。【內經】提出了『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觀點,認為一種治法不宜應用時間太久,否則容易使病情走向另一面。

    第三,藥物數量和種類都應有所取捨,不可因症狀多樣、病機複雜就簡單堆藥,也不可因療效不佳而盲目加量。

    『以平為期』治療理念的另一層含義是對『療效標準』的把握,即所謂『平』的指標,不應刻意追求病理學意義上的痊癒,而是以各種矛盾相對緩解,使機體處在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為判定依據。

    同時,中醫還提倡等待時機,讓人體自然恢復,採取『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的觀點,以達到『不藥而愈』的效果,亦屬於『以平為期』的範疇。

    以防為主

    臨床症狀的反覆性和持久性是多種胃腸病的又一特點,堅持『未病先防』的原則顯得十分重要。

    飲食因素方面,重點在於對不適應或不耐受的食物如寒涼、辛辣、油膩之品不必完全、長期禁忌,而應適當、少量、逐漸加量使之適應會更好。氣候因素方面,則應強調平素增強體質,提高胃腸的適應能力,有助於減少氣候因素對胃腸的影響。

    情志因素方面,保持良好的情緒和精神,有利於胃腸功能的恢復。同時,保持清靜的心境和寡慾的精神,使身心和諧,形神平衡,則胃腸安和。

    職業因素方面,某些特殊群體,因工作繁忙、飲食不規律、應酬較多等,打亂了胃腸生理功能;或經常處於緊張、思考、焦慮、激動等應激狀態下,引發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因此,根據不同職業人群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對預防功能性胃腸病十分重要。

    對於煙、酒及其他不良習慣,應有效引導戒煙限酒,通過細心全面的了解,有的放矢地預防『酒精胃』『麻將胃』『電視胃』『網絡胃』等。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強調在諸多方面關注病人。

    首先,要充分理解病人。因患者生病後非常的痛苦,所以很容易因不能正確認識疾病而感到焦慮,這就需要醫生要有足夠的耐心客觀解釋病情,解除患者的憂慮,引導樹立信心。

    其次,要誠懇尊重病人。耐心聽取患者的傾訴,尊重患者對病情的煩懣,消除不良情緒的傳遞,克服理性掩蓋的冷漠,杜絕居高臨下的指責。

    第三,要全面關心病人。要遵照【內經】提出的『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善於培養患者的信任,保持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分散患者對疾病的過度關注,化解患者對疾病的恐慌。

    『超器官醫學模式』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生命力

    『六位一體』治療理念從臨床診療的角度詮釋了『超器官醫學模式』所獨具的科學性和生命力。

    克服了中醫學拘於器官層面開展研究的天然短板

    應當承認,『超器官醫學模式』的形成,是中醫學在特定的政治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可以想象,一種以生命研究為己任的應用學科,在突遭重大環境變故的情況下,其學術內涵與主體方向的轉型是十分困難的,擱置甚至放棄原有的研究模式是非常痛苦的,找到並形成新的研究路徑更是極其艱難的。

    但是,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在既有理論框架下躍然成型,並且能在兩千多年的發展實踐中持續跨越,碩果纍纍,足以說明這種模式具有獨特的科學性和頑強的生命力。

    【鞏固了中醫學圍繞生命物質分析研究的固有優勢】

    中醫學在兩千多年前擱置了器官層面的研究之後,並沒有處於消極無為的狀態,而是有效地對自身的理論體系進行了科學整合,特別是將原來僅限於器官層面的臟腑概念與業已成熟的生命物質(陰陽氣血等)理論成功對接,一方面將臟腑概念內化為物質分類學概念,使髒象學說沒有因為擱置器官而失去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將研究重心專注於臟腑概念統領下的物質研究,並且在『陰陽之中又有陰陽』這一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沿着物質總體向陰陽兩類、陰陽兩類向臟腑之氣、臟腑之氣向不同功能之氣的方向層層深入,從而使生命物質的研究無限接近於生命運動的本原,並為後世及未來的持續深入研究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突出了中醫學旨在詮釋解讀普遍聯繫的根本訴求】

    長期以來,整體觀念一直被看作為中醫學的特點之一,但在對整體觀念進行進一步解釋時,卻往往傳遞出模糊、混亂的信息,或者表述為以器官研究為主導的所謂『臟腑中心論』,或者解讀為籠統化、表象化色彩濃厚的所謂『泛黑箱論』。事實上,這些都已偏離了中醫學注重整體的本意。

    在中醫學的本原視野中,人體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乃至人體與天地自然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都是由無限種類、無限層級、無限數量的物質及其運動變化所構成的。所謂整體研究,實質上是圍繞這些物質之間的普遍聯繫而開展的研究。

    換言之,整體觀念就是物質之間普遍聯繫的觀念,離開了這種普遍聯繫,就不存在所謂的整體,而離開了一個個具體的生命物質,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普遍聯繫。

    說到底,整體觀念的本意就是整體與具體相結合的觀念,其核心所在是生命物質及其錯綜複雜的聯繫變化,這才是中醫學研究人體、認識生命、發現規律的根本訴求,也是中醫學錘鍊技術、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的基礎所在。

    【展現了中醫學高度開放包容互聯互通的發展潛能】

    曾幾何時,圍繞中醫學發展問題的一些悲觀者、唱衰者和取締者的論調甚囂塵上。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了少數無知者的無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醫學術界對醫學模式及其優勢研究的滯後。前者屬於口無遮攔,無甚大礙,後者則是主體缺位,事關大局。

    客觀現實是,正是由於中醫學所秉持的『超器官醫學模式』,致力於對生命物質及其聯繫變化的層層深入、矢志研究,與歷代不同學科互聯互通、同步發展,造就了其開放包容的學術特徵。

    更具興味的是,當代自然科學在經歷了直觀形態層面的研究階段之後,整體進入更深層次的超微物質研究階段,且幾乎不約而同地把關注的重點放在物質之間的普遍聯繫方面來,理、工、農、醫各學科概莫能外。

    客觀世界自身存在的普遍聯繫,決定了互聯互通研究方式的合理內核,從而啟示我們,當代科學紛紛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到超微物質及其相互聯繫的勢頭,或許正是『超器官醫學模式』再度激發強大發展潛能、再度實現與時代發展同步的有利時機,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謹守『超器官醫學模式』,堅定自信,鎖定目標,牢記使命,直面未來。倘真如此,中醫學定能大有作為。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