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屆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於2015年逝世。他從醫60餘年,秉承家傳,通曉古今,學貫中西。他認為中西醫各有所長,當相互取長補短,把中西醫割裂,甚至對立起來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徐景藩常謂,中醫精於氣化而粗於形質,而西醫則精於形質的解剖。參考儀器檢查並非丟掉中醫特色,反可增加臨床 『四診』的手段,如B超、CT可以讓望診有『透視』功能,而胃鏡檢查則讓大夫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表面,這些對辨證用藥治療都有幫助。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歷來都不是故步自封的,它一直在不斷吸取着同時代先進的科技成果,今天更應吸取其他學科(包括西醫)知識,才能不斷豐富、發展自己。因此,在臨床上,徐景藩勤於思考,做到衷中參西,融會新知。
【提出『胃能磨谷論』】
徐景藩結合古今文獻,聯繫現代醫學對胃生理功能的認識,提出『胃能磨谷論』,是對中醫胃之生理功能之補證,臨床也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程應旄在【醫經句測】中明確提出『胃無消磨健運則不化』之說,強調了胃的消化功能。『磨谷』一詞,生動地概括了胃的蠕動和消化過程。胃既有此重要功能,經過腐熟、磨化,才能完成『飲入於胃,游溢精氣』(【素問•經脈別論篇】)的作用。此外,【難經•三十五難】提出:『小腸謂赤腸……胃者謂黃腸。』意即胃與小腸相連,有色澤之異,而胃與小腸上段尚有部分功能相似之處,兩者協調完成『化物』的功能。十二指腸球部緊接胃腑,可以看成是胃的下部,故臨床上該球部疾患(炎症或潰瘍)表現的主症,也屬於『胃脘痛』範疇。
【重視腹部切診】
徐景藩在臨證之際,着重從醫療實踐中總結經驗。如對喻嘉言之『上脘多氣,下脘多血,中脘多氣多血』『上脘清陽居多,下脘濁陰居多』之論述,參合現代醫學進行分析,認為上脘部包括胃底部位,氣體自多,從上腹部切診叩之成鼓音,X線鋇透檢查為胃泡氣體之影可證實;下脘似指胃角以下,胃竇與幽門等處,存留胃液食糜,液質常存,猶如『濁陰』。將此論點運用於臨床,提高了胃病的治療效果。在診斷方面,徐景藩重視腹部切診,認為切腹診病,古已有之,非西醫所特有,但現在許多臨床醫生往往忽視這一簡單而實用的診病方法,他總結了許多這方面的經驗。如上脘(或至鳩尾)壓痛,以氣滯為主,多數屬實證;中脘附近壓痛,有虛有實;下脘壓痛固定局限,血瘀為多;胃中有食滯,上中下脘均可有壓痛;中脘與右梁門壓痛,中虛氣滯占多;自訴胃痛,按上腹無明顯痛點者,以肝胃不和為多,病情一般較輕淺;按診時均訴不適,有脹滿之感而無壓痛者,以濕阻氣滯為多;胃脘各部輕度壓痛,在右脅下亦有壓痛,乃氣滯所致而與肝(膽)有關,屬肝(膽)胃同病;胃脘無壓痛,唯有右脅下、不容穴等部有壓痛,病位主要在肝(膽)。這些寶貴的經驗,對胃脘痛的辨證治療,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並彌補了教科書的不足,特別是用兩手中指(或食指)在兩側梁門、天樞穴外側,交互用力按擊腹部,隨按即起,側耳於脘腹部,聞得內有轆轆聲響者,常為胃中有水飲。而這一體徵,從西醫角度來說,常提示有幽門梗阻,臨床尤當慎重對待,切勿盲目而貽誤了病情。
【創糊劑臥位服藥法】
又如受X線鋇餐檢查的啟示,人在直立或坐姿時,由於重力作用,鋇劑迅即流經食管而進入胃中,因此,在治療食管疾病(包括炎症、潰瘍、憩室炎)時,欲冀藥物在食道停留時間延長,力求能起直接作用,徐景藩創『糊劑臥位服藥法』。臥位服藥,加上藥糊的黏性,有利於直接作用於患病之所,且停留時間較長。將這些經驗運用於臨床,明顯提高了食管病的治療效果。特別是對許多採用西醫治療,經久未效的患者,運用此法,堅持服藥,均可收功。
【創榆菖煎濃縮保留灌腸】
潰瘍性結腸炎是目前世界的難治病,徐景藩聯繫該病的特點,大多以左半結腸為主,經過反覆思考,多次臨床實驗,除辨證治療外,創『榆菖煎』濃縮保留灌腸,可使藥液直達病所。凡經服藥加保留灌腸者,有效率較單純服藥者明顯提高,因此,他也常常教導學生,臨床要多思考、多分析,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中醫的生命力,療效是關鍵。
【擅用現代研究成果於臨床】
徐景藩常將現代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西醫常需激素控制病情,他認為在活動期可用生甘草,緩解期則用炙甘草,在腹脹、濕熱證不是很明顯時,用量可稍大,因為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甘草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抗炎及抗變態反應的作用,卻無激素的副作用,對於本病是非常適合的。另外,甘草還有抗潰瘍、抑制胃酸、解痙、保肝降酶、鎮咳化痰等多種作用,因而對消化性潰瘍、肝炎、咳嗽等病人,如能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作用選擇,每可提高療效。又如對免疫性肝病出現的黃疸,他擅用秦艽治療,秦艽乃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虛熱之品,但他通過閱讀大量的古代文獻,認為秦艽用於治療黃疸早有記載,療效確切,【本草綱目】則將秦艽列為治療黃疸的主要藥物,位於茵陳、白鮮皮後,大黃之前,有其深意。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秦艽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這一機制對免疫性肝病的治療甚是相合。對於一些常用於治療脾胃病的中藥,都能進行深入的研究驗證,如薏苡仁,常用於胃病夾有濕濁者,胃炎兼有息肉,或疣狀胃炎而舌苔濁膩者,每用薏苡仁20~30克煎服,或以苡仁米與大米等量煮粥食之,常獲良效,治癒者甚多。對於萎縮性胃炎胃竇部病變部位廣而脘痛久發不愈,見舌苔白膩,濕濁甚明顯者,常配用薏苡仁與陳皮泡水代茶,亦可取效。現代研究表明,薏苡仁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
徐景藩在臨床上從不將中西醫決然分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博覽群書,衷中參西,西為中用的治學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