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語·傳薪絕學:跨越『楚河漢界』——歷史地理學的傳承與創新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現象及其相關規律的科學。從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發展歷程來講,它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 在目前的學科體系中,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是在近代地理學傳入中國後,傳統的沿革地理學引入地理學研究理念與方法發展而成。其標誌性事件是1934年顧頡剛、譚其驤先生發起成立『禹貢』學會,出版【禹貢】半月刊,並提出要將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學改造成具有現代學科意義的歷史地理學。但是從中國歷史地理學所承襲的沿革地理學來講,這一研究傳統在中國歷史悠久,自班固撰著【漢書·地理志】詳述過往政區沿革、山川形勝之後,以研究歷代政區沿革為主,兼及戶口、水道、都邑變遷的沿革地理學幾乎有着與中國封建王朝相埒的歷史,並因以考據學為根本的乾嘉漢學的傳統和激揚下,在清代中期達到頂峰。以至於民國初年國學大師羅振玉曾將楊守敬的地理學與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李善蘭的算學合稱為『清代三絕學』,而羅振玉所謂的地理學即為沿革地理學。由此可見,歷史地理學是在繼承中國傳統學術,通過汲取新的研究理念、採用新的研究方法,轉變研究範式,推陳出新中發展起來的。 早在20世紀中葉,譚其驤先生在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過程中,面對編圖時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吸收地理學的最新方法,逐漸將研究領域推及與歷史時期地理現象相關的各個方面。如他在【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應用自然地理學理念,從全流域環境變遷的角度對東漢以後黃河河道進行深入研究,顛覆了此前王景治河的定論,這樣的經典研究工作同樣見於侯仁之先生對北京城市和西北沙漠的研究和史念海先生對黃土高原區域開發與環境變遷的研究中。正是在這3位卓越的學科創始人的言傳身教下,歷史地理學在繼承與創新中漸趨完善,形成了以歷史自然地理、歷代政區地理、歷史人口地理和移民史、歷史經濟地理、歷史城市地理和歷史地圖學研究等為主的學科體系。 進入21世紀後,歷史地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歐美學術界眾多新方法、新理論的激發,面臨着數十年未有之變局。其中最為強烈的衝擊來自地理學中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的應用。時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的葛劍雄教授意識到這應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新機遇,便與哈佛大學合作研發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GIS技術雖然已對地理學研究水平的提升和科學化助益明顯,但將之應用在數據品質完全不同的歷史數據分析中,需要歷史地理學重新建立研究範式、提高數據考訂精度。事實證明,歷史地理學在這次挑戰中成功轉型:在建立了一套科學、有效的數據考證、數據庫設計研究範式後,歷史地理學研究精度進一步提高。在與當代地理學數據對接後,歷史地理學開始在全球氣候變化、環境變遷等諸多熱點問題中獲得話語權。而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亦因研究水平高、可操作性強,成為代表教育部六十周年發展成果的三件實物展品之一,在2009年國慶大展上展出。 從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堅守傳統和銳意創新是本學科發展不可或缺的兩翼。而在歷史悠久、廣土眾民的中國,因擁有豐富的長期連續記載的歷史文獻資料,歷史地理學研究有着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先天優勢,可以在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區域發展戰略以及社會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大有所為。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