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05|回覆: 0

[中醫理論] 周仲瑛論治高血壓(上)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6-18 18: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學雖無高血壓病的名稱,但實際上對本病已早有認識,根據其臨床症狀,主要隸屬於肝經病證,與眩暈、頭痛、厥證、中風有一定聯繫,是探討其病理機制及辨證施治規律的依據。筆者有幸跟隨周仲瑛教授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高血壓病的經驗分享如下,以饗同道。

本文雖然是討論原發性高血壓病的辨證施治,但對症狀性高血壓,亦可以本篇為基礎,結合辨病治療。

【病因病機】

病因

本病可因情志刺激,五志過極,憂鬱、惱怒、驚恐,思慮過度,持續性精神緊張;或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辛辣,縱情飲酒;或勞欲過度,精氣內傷;或體質稟賦偏盛、偏虛,如過瘦、過肥等多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導致,且總以內因為發病的基礎。當其發病之後,由於素體及原始病因的不同,疾病先後階段的演變發展,可以表現為多種病理變化及不同證候。

病機

病理變化主要為肝、腎、心的陰陽失調,陰虛陽亢。審證求因,高血壓病雖然表現以肝經病候為主,但因內臟之間的整體關係,往往與腎、心緊密相關,早期多以肝為主,以後常見與腎、心同病,且可涉及到脾,但其間又有主次的不同。

由於臟腑陰陽的平衡失調,表現陽亢與陰虛兩個方面的病變。陽亢主要為心肝陽亢,但久延可致傷陰,發展為肝腎陰虛;而肝腎(心)陰虛,陰不制陽,又可導致心肝陽亢。兩者之間互為聯繫、演變,故其病理中心以『陰虛陽亢』為主,表現『下虛上實』之候。少數患者,後期陰傷及陽,可致陰陽兩虛。

從其病程經過而言,一般初起及中青年者以陽亢為居多,逐漸發展為陰虛陽亢,久病不愈又可見陰虛為主。陽亢為標,多屬暫時性,陰虛是本,常為重要的後果。標實與本虛互為對立、影響聯繫。

臟腑陰陽的正常功能活動,是生化氣血並主宰其運行的基礎,臟腑陰陽失調也必然引起氣血運行的反常,而氣血運行的紊亂又可加重臟腑陰陽的失調,如【管見大全良方】在論述中風病時指出:『皆因陰陽不調,臟腑氣偏,榮衛失度,氣血錯亂。』提示氣血運行的紊亂又可加重臟腑陰陽失調是高血壓病發展至中風的病理基礎,它是陰陽失調的具體表現。部分婦女患者,因妊娠、多育或天癸將竭之際,陰陽乖逆,可導致沖任失調。因沖任隸屬肝腎,沖為血海,任主一身之陰,而肝藏血,腎藏陰精,故肝腎陰虛,則沖任失調為病。

病理因素為風、火、痰,三者可以相互轉化、並見。在臟腑陰陽失調的基礎上,不但陽亢與陰虛互為因果,且可導致化火、動風、生痰,三者又可相互轉化、兼夾,表現『火動風生』『風助火勢』『痰因火動』『痰郁化火』『風動痰升』等。惟在不同個體及病的不同階段,又有主次、先後之分。

風、火、痰三者均有偏實、偏虛的不同。凡屬陽亢而致心肝火盛,陽化內風,蒸液成痰者屬實,久延傷陰,則由實轉虛;因陰虛而致虛風內動,虛火上炎,灼津成痰(或氣不化津)者屬因虛致實,表現本虛標實(虛中夾實)之證。

久病氣血逆亂可見氣升血逆及血瘀絡痹的病理轉歸。如病延日久,或病情急劇發展,虛實向兩極分化,陰虛於下,陽亢於上,肝風痰火升騰,衝激氣血,氣血逆亂,可見氣升血逆,甚至阻塞竅絡,突發昏厥卒中之變,或風痰入絡,氣血郁滯,血瘀絡痹,而致肢體不遂,偏枯喎僻,或因心脈瘀阻而見胸痹、心痛。【素問·調經論】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說明了高血壓病發展轉歸為中風的嚴重後果。

【辨證要點】

1.辨清病理性質,掌握陽亢與陰虛,標實與本虛的主次,予以潛陽、滋陰;陰虛及陽者又當溫養。

2.區別病理因素標實為主者,分清風、火、痰的主次、兼夾,予以熄風、清火、化痰。

3.審察臟腑病機本虛為主者,鑑別肝、腎、心的重點,予以柔肝、滋腎、養心。

【治療原則】

治療當以滋陰潛陽為原則,區分主次處理,標實陽亢者,熄風清火化痰,本虛為主者,柔肝滋腎養心,陰傷及陽者又當溫養。

【分型治療】

風陽上亢證

表現:頭暈目眩,頭脹頭痛,或顳頂掣痛,面赤升火,頭筋躍起,腦響耳鳴,煩躁,肢麻肉膶,口乾口苦,苔薄黃,舌質紅,脈弦數。

治法:熄風潛陽。

常用藥:鈎藤、天麻、決明子、野菊花、羅布麻葉、珍珠母、玄參、車前草。

加減:肢麻不利加臭梧桐、豨薟草;頭暈痛甚加白蒺藜、蟬衣;面紅、目赤、鼻衄、便結加龍膽草、黑山梔或大黃。

痰火內盛證

表現:頭暈重痛,咯吐黏痰,胸悶,神煩善驚,形體多肥,身重肢麻,語謇多涎,口乾口苦或黏,舌苔黃膩、舌尖紅,脈弦滑數。

治法:清火化痰。

常用藥:竹瀝半夏、陳膽星、炒黃芩、夏枯草、炙僵蠶、海藻、牡蠣、澤瀉。

加減:心煩夢多加黃連(或蓮芯)、茯神;神情異常加鬱金、天竺黃;胸悶、痰多、便秘加瓜蔞、風化硝。

氣血失調證

表現:頭痛頭脹,或痛處如針刺,面色黯紅,時有烘熱,胸部有緊壓感,或胸痛如刺,間有心悸,肢體竄痛或頑麻,婦女月經不調,口乾,苔薄,舌質偏黯,或有紫斑、瘀斑,脈或細、或澀、或結代。

治法:調氣活血。

常用藥:丹參、川芎、大(小)薊、懷牛膝、天仙藤、生槐米、廣地龍、代赭石。

加減:頭昏加白蒺藜;頸項強急加葛根;胸悶胸痛加瓜蔞皮、片薑黃;肢麻不利加雞血藤、紅花;胸脅脹滿或竄痛加柴胡、青木香;婦女月經不調加茺蔚子。

肝腎陰虛證

表現:頭昏暈痛,目澀視糊,耳鳴,遇勞則面赤升火,肢麻,腰酸腿軟,口乾,舌紅少苔,脈細弦或細數。

治法:滋柔肝腎。

常用藥:大生地、枸杞子、炙女貞子、制首烏、桑寄生、生石決明、菊花、白蒺藜。

加減:頭眩、面色潮紅加牡蠣、鱉甲;煩熱加知母、黃柏;肢麻加白芍;失眠多夢加棗仁、阿膠。

陰虛及陽證

表現:頭昏,目花,視糊,面白少華,間有烘熱,神疲氣短,腰酸腿軟,夜尿頻數,舌淡紅或淡白、質胖,脈沉細。

治法:溫養肝腎。

常用藥:仙靈脾、淡蓯蓉、當歸、大熟地、枸杞、杜仲、靈磁石、黃柏。

加減:頭昏目花加潼蒺藜;心悸氣短加生黃芪、五味子;倦怠、大便不實加黨參、淮山藥;怯寒、足腫加制附子、白朮。

【常用藥對】

肝風上擾,天麻蒺藜平肝熄風

天麻味甘辛,性平,熄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治眩暈、頭痛之要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減慢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及冠狀血管流量,降低脂質過氧化物等作用。白蒺藜性味辛苦,性微溫,本品輕清疏利,搜風通絡,對肝氣鬱滯、肝風內動、上犯清空、旁走肢節均有作用。天麻配伍白蒺藜,降壓利尿,益腎平肝,熄風止眩,療效殊佳。由於天麻不論虛證、實證隨不同配伍皆可應用。

肝火上炎,野菊花羅布麻清肝降壓

野菊花味苦,性微寒,功效清熱解毒,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本品有明顯的降壓作用。羅布麻葉甘苦而涼,清涼瀉火,強心利尿,降血壓,現代研究證明其有穩定可靠的降壓作用,無論虛實均可使用。

絡阻水停,雞血藤天仙藤活血利水

雞血藤性溫,味苦微甘,行血補血,調經,舒筋活絡,現代研究證明本品能明顯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並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天仙藤性溫,味苦,『涼血活血,祛風利濕,走經絡』,並能『宣通經隧,導達郁滯,疏肝行氣』。雞血藤配天仙藤活血通絡,行氣利水,用於四肢腫脹、麻木等症狀,常獲捷效。

虛風內動,牡蠣珍珠母熄風潛陽

牡蠣味咸澀,性涼,功擅斂陰潛陽,鎮攝浮火虛風,以其咸斂下降,故對面赤升火、煩躁盜汗、驚悸者較宜。珍珠母味咸,性涼,功能熄風定驚,對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之眩暈、耳鳴、驚悸、失眠有較好療效。

內風竄絡,豨薟草臭梧桐祛風降壓

豨薟草性寒,味苦,祛風除濕,利筋骨,解毒,周仲瑛教授認為:豨薟草涼燥,搜風通絡,燥濕行血,內外風俱宜,且能入於肝腎,兼養陰血,平降沖逆,並具降壓作用。臭梧桐性涼,味辛苦甘,祛風除濕,通經絡,涼肝平肝。豨薟草、臭梧桐二味相伍,祛風降壓,通經活絡。

肝腎陰虛,玄參生地滋陰降火、滋養肝腎

玄參味甘苦咸,性微寒,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降火,【本草綱目】云:『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生地甘苦寒,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醫學啟源】云:『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玄參與生地配伍,加強清熱涼血,滋陰降火,滋養肝腎之陰的功能。

腎陽虧虛,仙靈脾巴戟天溫補腎陽

仙靈脾味辛甘,性溫,補腎陽,祛風濕,強筋骨,藥理研究發現本品具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並能調節免疫,有激素樣作用。巴戟天味辛甘,性溫,補腎壯陽,祛風除濕,強筋壯骨,現代研究顯示本品可調節免疫、腎上腎皮質激素樣作用,並具有降壓、利尿等作用。仙靈脾配巴戟天,加強溫補腎陽之效,並能降壓、調節免疫。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