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黨聖元
博雅教育,絕非一個舶來品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於古希臘,本義是培養通達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從柏拉圖設計的理想國模式,羅馬時代興起的自由人教育,中世紀歐洲教會學校倡導的『七藝』,近代重振百科全書式的學科教育,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及歐洲通識教育理念的勃興,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傳統。從教育的內容而言,博雅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以人的精神道德修養為內核,同時又將人格修養與知識積累相結合的教育方法與過程。它試圖通過人的性格培養來促進個性的發展,人是自由的人,教育是自由的教育。這一來自西方的教育理念與我們目前以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為重點的教育觀念的變革正相吻合,『博雅』一詞作為教育改革的全新理念備受教育理論界關注。但當我們真正認真去領會『博雅』的具體內涵和這種教育理念的精神實質時,我們發現『博雅』教育思想並非是一個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教育理念。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以人的精神品格為重要培養目標,實現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經成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博、雅』二維構成君子人格的整體框架,『博雅』精神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涵。
博雅精神,中西教育理念的會通
古人談文、論藝、述道,或論人物,或衡事理,或美文辭,博採古典精華,兼取眾家之長,融古今於一爐,不僅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高超的辭令之功,而且堅守傳統信仰與正統之道,其文化生命中充溢着濃郁的追求道統、文統、學統的情結。這種切近古人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的學問與智慧的獲得,源於古典時代教化模式的潛移默化。中國傳統時代教化教育的內容,按照【周禮·春官宗伯】的記載,在於培養國子『中、和、祗、庸、孝、友』的道德品質、『興、道、諷、誦、言、語』的從政能力,以及學會祭祀祖先神靈的樂歌樂舞。三代的『六藝』之教,集政治、宗法、倫理、宗教於一身,以薰染習得的方式深深地鑲嵌在古人的身體與血脈中,並外化在生活方式與日常實踐中,其中被視為最高境界的是樂教,孔子認為的人生教育三步曲就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陽貨】),所以孔子自衛返魯,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正樂』,從而使『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這種教育理念所培育的古代博雅傳統,營造了古代社會總體的精神風貌、教養水平和心理氛圍,不僅可以使人謙遜、審慎和睿智,而且使人更負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人生擔當意識,由此成就了古人追求智慧、崇尚價值、執着理想的理智型生活方式。正所謂『東聖西聖,心同理同』,有意思的是,西方最早以哲學家自稱的畢達哥拉斯,他要求學生也是從基礎性的『樂教』(musical education)開始,通過詩歌的讀寫及彈奏練習逐漸進入數學領域,並為更高級的哲學與神學做準備,這是後世所謂百科全書式(encyclopedia)教育的開端。在此背景之下,始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三賢的出現,他們所開列的學習目錄,包括修辭、文法、詩歌、音樂、哲學、數學,以及其他基本科學知識,目的在於通過基礎的教導,培養受教者具備廣博通達的智慧,良好的表達推理能力以及對抽象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這種追求真理、重視德性、不斷自省的自由精神與道德理想,對於西方博雅教育精神之奠立,具有濫觴之功。
2 1
對君子人格的自覺追求,是我國先秦時期人文覺醒的重要標誌。作為一種人格理想,君子的內涵正是由『博』和『雅』兩方面組成。一方面,君子代表着知識階層,是知識的擁有者。【論語·中庸】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君子的修煉,『博學』被置於首。有關君子博學的記述於先秦典籍中隨處可見,如【論語·雍也】云:『君子博學於文。』【論語·子張】云:『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禮記·曲禮】云:『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學記】說:『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禮記·儒行】魯哀公問於孔子說:『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廣博的知識是君子人格的要義。另一方面,君子必須是仁德、操守、義節的實踐者,『君子比德如玉』,是否有德是君子內涵不可或缺的內容。【詩經】中那麼多對君子人格的讚美都是基於對君子仁德的稱頌,如:『顯允君子,莫不令德』(【詩經·湛露】);『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詩經·卷阿】);『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詩經·小戎】)。『玉』由於其自然品性的獨特性而被人們賦予高尚、典雅的品格,『君子比德如玉』則寄託着人們對德行的無限推崇。【禮記·聘義】說:『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玉』是美德的代稱,『德』是君子的標誌。淵博的知識、良好的教養、高尚的品德集於君子一身,使君子表現出儀表端莊、令人敬畏的威儀,這種超出常人的獨有氣質正是人們所追求的博雅精神和君子風度。『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禮記·少儀】);『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於周,萬民所望』(【禮記·緇衣】、【小雅·都人士】);『豈弟君子,莫不令儀』(【詩經·湛露】);『既見君子,樂且有儀』(【詩經·菁菁者莪】)。風度翩翩、威儀棣棣的外表形象成為體現君子人格內涵的象徵性標誌。
對君子人格的追求使得我國古代傳統教育從一開始就特別注重知識的積累和人的精神塑造。上述所謂博雅教育的精神理念與此君子人格的培養幾乎完全一致。作為一種經典教育理念,博雅教育在中西的古典時代都受到了相當程度的認可與實施。歐洲中世紀大學所教導的基礎科目與古希臘羅馬時代人文教育的內涵相去不遠,但是他們進一步把博雅教育的學科數目確定為以【聖經】為基礎的『七藝』(the seven liberal arts),即由柏拉圖提出的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四文』,再加上智者派提出的文法、修辭、辯證法『三文』一起組成。『七藝』都是比較廣博的學科,被譽為通往真理的最佳入門,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博雅的教育,是為了區別於醫學、法學與神學等專業教育,或作為發展這些專業能力的適當基礎。儒家培養君子人格的主要科目則是『六藝』。【周禮·地官】說:『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學,顯然是既包含了各種知識、技能和藝術修養,也包含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養,強調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要求文武兼備,人格和諧。儒家用『六藝』概括了一個儒者所應該修習的方向,要成為一個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須全面學習,既包括知識學養,也包括道德品格,甚至於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談舉止的風度等等。這些內容與博雅教育的『七藝』並無二致。後來孔子順應『學移民間』的歷史潮流,創立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舊格局,使中國古代教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孔子講學,『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晚年孔子將【詩】【書】【禮】【樂】【易】【春秋】進行整理、闡釋,使之成為一新的系統,新的六藝之學構成儒學教育的基本內容,並確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基本走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念成為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並在後世得到了長久的延續。
尷尬之後的反思
現代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自然也應該與時俱進。然而,當一個適應於現代中國的西方教育理念輸入中國後上下為之欣喜時,發現它的源頭就在中國,除了尷尬,我們是否還應該得到某種啟示?可以肯定的是這絕不是重新回到了起點。就此而言,如何繼承並發揚博雅教育亙古的價值理念,在知識急劇擴增的時代適應教育普及化的需要,實現知識技能傳授乃至道德人格與生命智慧養成的多重目標,是我們當代教育必須應對的挑戰。
黨聖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同時兼任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等職,擔任【文學評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中國文化研究】等多家雜誌編委。
返回光明網首頁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