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4|回覆: 0

[中醫理論] 【居延漢簡】中的屯戍醫學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30 12: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居延漢簡】大量記錄了有關當時戍邊隊伍中呼吸、消化、跌打損傷系統的疾病,尤其對傷寒類疾病的臨床症狀及發生、發展、變化、轉歸已有了本質性的認識,特別是運用汗法解治傷寒的遣藥組方達到空前的成熟水平,應該是我們今天學習遵循的圭臬。

•對針刺療法、火灸療法、熏蒸療法以及湯、丸、散、膏等各種藥物劑型運用的記載,反映出漢代居延屯戍隊伍中治療方法的多樣性、獨特性,構成了自成特色的醫學體系,可稱之為『漢代居延屯戍醫學』。

1930年,前西北科學考察團團員,瑞典人貝格曼在額濟納河流域的大灣、地灣、破城子等漢代烽燧遺址中掘得漢代簡牘1萬餘枚。1980年底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居延漢簡甲乙編】,綜覽其書,內容涉及面廣,其中有醫藥簡近百之多枚,本文就醫藥簡中所記載的傷寒、方藥、針灸及各類疾病進行了研讀。

簡1:第卅一燧卒王章以四月一日病苦傷寒第一燧卒孟慶以四月五日病苦傷寒

簡2:治傷寒滿三日轉為□□

簡3:常便不如房陽命直薄不相當同其□難其卿毋奇袁內傷俱變□頭痛驚傅六致黃護詳

居延簡牘對『傷寒』二字的記載達十餘枚之多,是迄今為止出土漢簡中對『傷寒』做出最多最早最系統的記載,之所以簡1中皆說『病苦傷寒』而無症狀描述,說明屯戍隊伍對『傷寒』已有本質性認識,無須再作症狀描述。簡2因後段文字不清楚,從文意可知『治傷寒滿三日轉為』它病。從簡牘行文習慣看,病癒則直書『愈』或『病有廖(瘳)』,並無『轉為愈』之說。簡3清楚地講道,二便失常,陽氣衰微又加誤治病情惡化,頭痛驚厥轉致發黃。將『傅六』理解為病情惡化,發生變證而『致黃』應當是準確的。張仲景【傷寒論】:『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兩者記載的內容相近,簡文關鍵為『傅六』二字,或可當六經傳變之『傅六』,如果是這樣,說明在西北屯戍隊伍時期已經有了三陰三陽六經傳變理論的傳播,重要的是早於張仲景【傷寒論】。西北屯戍隊伍已看到傷寒具有傳變性,可引起『內傷俱變』,使病情惡化而『致黃』。居延地處西北邊塞,冬季寒冷春季風大,氣候多變且晝夜溫差大,再加衣食住行等條件有限,吏卒屯戍在崗位上,尤其在冬春時節更易遭受風寒邪氣的侵襲,因此成為常見病多發病,並理論性地概括為傷寒二字,說明對傷寒的發生、發展、變化、轉歸的規律已有了本質性地認識。

簡4:傷寒四物烏喙十分 術十分 細辛六分 桂四分以溫湯飲一刀刲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

簡4『傷寒四物』由烏喙、細辛、蒼朮、桂枝四藥組成,具有助陽散寒、發汗解表的功效。服法一段文字較難理解,關鍵為『行解』二字。『行解』為漢代醫學專用術語,為『發汗解表』義。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行解』是治療『中寒』『傷寒』的方法和法則。【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指的就是風寒邪氣在皮毛、腠理,在表可用辛溫發汗法治療。由此看到居延屯戍隊伍中不但掌握了用辛熱藥物發汗解表治療傷寒,同時蘊證了【黃帝內經】汗法理論在居延屯戍隊伍中的存在。可見居延屯戍隊伍乃至西漢時期成熟地掌握了汗法解治傷寒,同時對治療傷寒的遣藥組方也發展到了成熟水平。

簡 5:四月戊寅病腸辟(澼)庚辰治□

簡6:□病【心】腹積五日 三□□

簡7:田卒平干國□□石安里李強年卅七 本始五年二月丁未疾心腹支滿死右塞前丞報

簡8:白昨日病心腹 第十二卒李同昨日病口日病心腹

簡9:第二燧江諄以四月六日病苦此(心)服(甫)支滿

簡5記載了『腸辟(澼)』。【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腸澼便血;腸澼下白沫;腸澼下濃血。』【張家山漢墓竹簡·脈書】:『在腸,有農(膿)血,篡、脾(髀)、尻、少腹痛,為腸辟(澼)。』以上兩段文字在臨床症狀上高度概括為『腸辟(澼)』這一疾病名,使之上升到概念層面。可見西漢時期或以前已對『腸辟(澼)』這一疾病名稱及臨床表現就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在居延屯戍隊伍中『腸辟(澼)』也被接受。簡6、7、8、9是指胃腸積滯腹脹便秘等病。簡中『心腹』二字為偏正詞組,『心腹』之『心』在詞中有『肚臍』義,因『肚臍』在腹之中心,所以『心腹』即為『臍腹』或『肚腹』。屯戍隊伍饑飽不均,暴飲暴食的事情會時常發生,食積腹中引發腹脹便秘這類疾病就會成為多發病、常見病。相反『腸澼』『泄』『腸潰』確常因飲食衛生惡劣饑飽冷熱不定所致。

簡10:河平五年正月己酉朔丙寅 甲渠鄣 侯誼敢言之府移舉書曰第十三燧長解宮(人名)病背一傷角立(腳)

簡11:昌邑方與士里陳系 十二月癸巳病傷頭右手傅膏藥

簡12:五鳳二年八月辛己朔乙酉甲渠萬歲隧長成敢言之乃七月戊寅夜臨塢墜傷要(腰)有廖(瘳)即日視事敢言之

西北邊塞屯戍吏卒以軍事行動為主,跌打損傷成為特有多發性疾病。從簡10傷『背及角立(腳)』,簡11『傷頭右手』,簡12『傷腰』 均為跌打損傷性疾病。雖然只有簡11『傅膏藥』記載了屯戍隊伍中有專門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的外用膏藥,但可推斷一定存在着諸多用於治療各類跌打損傷性疾病的各種劑型的專有方劑。

簡13:久背□□二所□□後數日府醫來到飲藥一劑置

簡14:當北隧卒馮毋護 三月乙酉病心腹丸藥卅

簡15:口口始捂口先餔食蚤五分

簡13為湯劑,簡14、簡15為丸劑,簡4以刀刲量取藥物一定為散劑,簡11為外敷膏劑,特別是散、丸有攜帶保存服用均方便的特點,更適合於邊塞屯戍隊伍的運用。

簡13:一名單衣受寒 口口言口湯藥置口中加沸湯上口湯不可飲

簡13雖然文字殘缺但從現有文字仍可看出吏卒『受寒』用熏蒸方法進行治療。【武威漢代醫簡】48、49簡云:『用白羊矢干之十餘石置其坑中,從火其上,羊矢盡,索橫木坑上,取其臥,人臥其坑上,熱氣盡,乃止。其病者,慎勿得出見。』【漢書·蘇武傳】曰:『武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飲,置媼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醫簡】和【漢書】均記載了火熏療法,可見蒸熏法與火熏法是西北地區屯戍隊伍、民間醫家、少數民族的特有療法。

簡14:口久脞刺廿針

簡14為臀部損傷痿痹。簡中『脞』為『坐』之後起字,『月肉』旁為人體,『坐』指臀及大腿部位;古人席地而坐,兩膝着地臀部坐在腳後跟小腿上。 『脞』與『挫』字詞根同為『坐』,二字同源同族,『脞』『挫』『坐』可通,『脞』字在此就有了動詞『挫』的損傷義,又有名詞『坐』的臀及大腿義的雙重含義,成為動詞性名詞,即臀及大腿部經長期損傷後出現痿痹,唯有刺二十針方可獲得療效。

簡13『久背』之『久』為『灸』初文,『背』即人體背部;以隸屬於【居延漢簡】的【肩水金關漢簡】『久五椎下雨束』來推斷簡13『□□』應為『背部某椎或某穴;『二所』為二處,『所』為名詞。簡義為灸背部某椎或穴位二處。以上二簡意義非常,在居延簡牘中,此二簡記載了針灸療法的運用。在秦漢時期已經成書的【黃帝內經·靈樞】與【五十二病方】中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分別為針刺與火灸的理論著作,當然針灸療法在西北屯戍隊伍中必然會得到普及和運用。

綜上所述,【居延漢簡】對傷寒的記載,是迄今為止已見出土漢簡中做出的最早最系統的記載,當在祖國醫學發展歷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大量記錄了有關當時戍邊隊伍中呼吸、消化、跌打損傷系統的疾病,尤其對傷寒類疾病的臨床症狀及發生、發展、變化、轉歸已有了本質性的認識,特別是運用汗法解治傷寒的遣藥組方達到空前的成熟水平,應該是我們今天學習遵循的圭臬。對針刺療法、火灸療法、熏蒸療法以及湯、丸、散、膏等各種藥物劑型運用的記載,反映出漢代居延屯戍隊伍中治療方法的多樣性獨特性,構成了自成特色的醫學體系,並可稱之為『漢代居延屯戍醫學』。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