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85|回覆: 0

[中醫理論] 溫病泛論·溫病與傷寒(2)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7-29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對人體損傷的機制及其證治的不同

溫病與傷寒同是導致人體營衛氣血的損傷,而二者治法又『大異』,可見二者所損傷的雖然都是營衛氣血,但其損傷的機制卻大有不同,因而其證治也大不相同。茲以傷寒的太陽病為例,將其與溫病做一比較,以見二者對人體營衛氣血損傷的機制與證治的不同。

辨營 營,即營陰,是指血中津液。寒邪傷營,是導致營陰凝滯;溫熱邪氣傷營,是灼傷營陰。可見二者雖均為傷營,但損傷的機制不同。

傷寒寒傷營(太陽傷寒)證候及治法 其病機為寒邪束表,衛陽被郁,營陰凝滯,故證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而喘,頭項強痛,周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其頭項強痛,周身疼痛,脈緊皆為寒邪凝滯營陰之兆,猶如水遇冷而欲結冰,故稱為『寒傷營』,因其病變關鍵在於寒邪凝滯營陰,故治當辛溫發汗,散寒解表,代表方劑如【傷寒論】之麻黃湯。

溫病營分證候及治法 其病機為溫熱邪氣深入血脈之中,灼傷營陰,故證見身熱夜甚,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心煩躁擾不寐,甚或時有譫狂,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其證見一派熱邪耗傷營陰,熱盛陰傷之象,故稱為『熱灼營陰』。猶如灶中火之燒水,因其病變關鍵在於溫熱邪氣耗傷營陰,故治當清營透熱,養陰生津,代表方劑如【溫病條辨】之清營湯。

辨衛 衛,是指衛外功能。風寒邪氣與風熱邪氣傷衛,均可導致衛外失司,但因邪氣有寒、熱之別,其損傷機制則有不同。

傷寒傷衛(太陽中風)證候及治法 其病機為風邪外襲,衛外不固,營陰外泄,營衛不和,故證見發熱,惡風,頭痛,汗出,鼻鳴乾嘔,舌苔薄白,脈浮緩。因其病變關鍵在於風邪外襲,衛外不固,故稱為『風傷衛』,又因其風邪夾寒,故治當辛溫之劑,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代表方劑如【傷寒論】之桂枝湯。

溫病衛分證候及治法 其病機為風熱邪氣外襲,衛外失司,肺失宣降,故證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因其病變關鍵在於風熱邪氣外襲,故治當辛涼輕劑,以疏透風熱,代表方劑如【溫病條辨】之銀翹散。

辨氣 氣,是指臟腑功能。寒邪引起的氣分證是氣化不利,水液停蓄;溫熱邪氣引起的氣分證,是臟腑功能亢奮,里熱熾盛。二者雖均是導致臟腑功能失常,但損傷的機制不同。

傷寒氣分(太陽蓄水)證候及治法 其病機為太陽經證不解,風寒邪氣循經入腑,導致膀胱氣化功能障礙,故證見發熱,惡風,汗出,煩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脈浮。因其病變關鍵在於氣化不利,以致水蓄膀胱,故稱為病在『氣分』,治當外疏內利,通陽化氣行水,代表方劑如【傷寒論】之五苓散。

溫病氣分證候及治法 其病機為溫熱邪氣入里,導致臟腑功能失常。其病證雖因所在臟腑不同而各異,但共同特點為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激爭,功能亢奮,呈現一派里熱熾盛之象,故證見高熱,惡熱,心煩,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數有力。因其病變關鍵在於里熱熾盛,故治當清泄熱邪,代表方劑如【溫病條辨】之白虎湯。

辨血 血,是指血液。傷寒以蓄血證為主;而溫病則以動血與耗血證為多。因二者邪氣性質有異,對血的損傷機制也不同。

傷寒血分(太陽蓄血)證候及治法 其病機為太陽表邪化熱入里,循經深入下焦,熱入血絡,耗傷血中津液,致使血液黏聚成瘀,瘀血與熱邪互相搏結於少腹,故證見少腹急結或硬滿,精神如狂或發狂,小便自利,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沉澀。因其病變關鍵在於瘀血與熱邪相互搏結,故稱為病在『血分』,治當泄熱逐瘀,代表方劑如【傷寒論】之桃核承氣湯、抵擋湯。

溫病血分證候及治法 溫病系熱邪為患,其對血液危害嚴重,故其血分證之範圍遠較傷寒為廣。溫病的血分證,大致可分為動血與耗血兩大類。動血,是指熱邪鼓動血液而造成的出血證候。其病機為熱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經,溢出脈外,而導致人體各部位之出血,故證見身熱夜甚,躁擾昏狂,或吐血,或衄血,或便血,或尿血,或婦女非時經血,量多色紫,或發斑,斑色紫黑,舌質紫絳而干,脈數。因其病變關鍵在於熱邪動血,故治當涼血散血,代表方劑如【溫病條辨】之犀角地黃湯。耗血,是指熱邪耗傷血液而造成的陰血耗損證候。其病機為熱邪耗傷血液,甚則耗損肝血腎精,而導致真陰耗損之證,故證見低熱,五心煩熱,口乾舌燥,心悸神倦,甚則神昏,耳聾,舌強,舌質紅絳少苔,脈虛大或遲緩結代。因其病變關鍵在於熱邪耗血傷陰,故治當滋陰養血,以清虛熱,代表方劑如【溫病條辨】之加減復脈湯、大定風珠等。

(責任編輯:高繼明)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