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6|回覆: 0

[醫藥臨床] 成肇仁治耳病驗案兩則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6 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成肇仁教授系湖北省知名中醫,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50年。臨床上擅用經方、時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病,多取得滿意療效。筆者有幸侍診於側,聆聽教誨,獲益良多,現謹以管窺所得,選取其治療耳病驗案兩則分享如下,以饗同道。

  耳病一證,【中醫臨證備要】引【馮氏錦囊】云:『耳病所致之由有七,有實熱、有陰虛、有因痰、有因火、有氣閉、有肝風、有胎元所發而為病,證有五,鳴、痛、腫、聾、聤。』【醫宗說約·卷二·耳病】曰:『耳為腎竅病屬腎,腎虛耳聾不能聽,少陽(膽)經絡繞入耳,感受邪氣耳鳴應,醇酒厚味動胃火,亦致耳鳴紅腫盛,右屬陽明左少陽,紅腫流膿風熱病。』可見,耳病有虛有實,有先天後天之分,虛證多責之腎,實證多責之膽胃。【簡明方劑辭典】云益氣聰明湯:『治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風熱上擾,頭痛眩暈,或內障初期,視物不清,或耳鳴耳聾,或齒痛等症方。』補充了中虛風熱上擾,本虛標實一證,臟腑亦涉及於脾。

  右耳出氣案

  梁某,男,68歲,2015年6月17日初診。訴右耳出氣20餘天,伴胸悶,咳嗽,咳吐白色稀痰,胃脘不舒(50天前行胃息肉摘除術),舌暗紅苔微黃而膩,脈滑。

  處方 瓜蔞殼15克,法夏10克,黃連10克,茯苓15克,陳皮、絡各10克,桔梗10克,枳殼10克,吳茱萸5克,太子參15克,白朮12克,廣木香6克,砂仁6克,延胡索12克,浙貝10克,烏賊骨15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日3次溫服。

  二診 訴藥後右耳出氣頓消,胸悶,咳嗽減輕,舌脈同上,守上方去浙貝、烏賊骨、砂仁、炙甘草,加藿香10克,厚朴12克,杏仁10克,黃芩10克,薏苡仁15克,白蔻仁6克,滑石18克,甘草6克。7劑。水煎日3次溫服。

  三診 訴服藥後已不胸悶,咳嗽,胃脹痛亦減輕,舌脈同上,守上去太子參,加蒼朮10克,焦三仙各15克。7劑。水煎日3次溫服。

  耳出氣一證臨床見之較少,參察他症,如胸悶、咳嗽、胃脘不舒,舌紅苔黃膩,成肇仁辨為痰熱證。痰熱阻於胸膈,氣機壅塞,故胸悶,肺氣不降,故咳嗽,肺脾清氣不升,則頭面清竅失養,清竅為清氣出入通道,失榮則開闔不利,痰熱上擾,上逼濁氣,故從耳竅而出。處以小陷胸湯合香砂六君湯化裁。二診時,右耳出氣頓消,則知藥已中的,痰熱得減、氣機得通。痰熱之證較為頑固,多系脾胃氣虛,生濕化熱所致,需從脾胃着手,故合入王氏連朴飲、藿朴夏苓湯以辛開苦降,清化痰熱(濕熱)善後。

  左耳耳鳴案

  張某,女,47歲,2016年4月13日初診。訴右耳耳鳴3月,多與勞累或感冒有關,伴倦怠、乏力,頭昏,眼角、肛周發癢,舌暗苔薄白,脈細弦。

  處方 黃芪30克,生曬參10克,白朮12克,茯苓3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當歸12克,天麻10克,蔓荊子10克,制首烏30克,白蒺藜30,川芎10克,炙僵蠶10克,蟬衣6克,石菖蒲10克,磁石30克,神曲15克,枳殼10克,炙甘草6克。15劑。溫開水沖服日3次。

  二診 訴藥後耳鳴明顯減輕,但時鼻塞,舌脈同上,守上方制首烏、白蒺藜各減為15克,加葛根30克,辛夷花10克。15劑。溫開水沖服日3次。

  三診 耳鳴已基本不發,鼻塞好轉,舌脈同上,守上方去辛夷花,加女貞子30克,制首烏、白蒺藜均增為30克。15劑。溫開水沖服日3次。

  四診 耳鳴未再發,但仍時有頭昏,舌脈同上,守上方加旱蓮草30克。15劑。溫開水沖服日3次。

  五診 左耳偶有聲音之感,舌脈同上,守上方加生龍牡各30克。15劑。開水沖服日3次(註:原用顆粒劑,量為換算煎劑後)。

  本案耳鳴屬中虛風熱上擾證,倦怠乏力,遇勞即發,脈細等均為中氣不足之症,遇感冒加重亦為(肺)脾氣虛之象;眼角及肛周發癢均為風熱之症。【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 脹』,系中州樞機不利,升降失常所致。本案耳鳴當有二因,一系清陽不升,一系濁氣在上,治宜升清降濁。方用益氣聰明湯加減,原方中蔓荊、升、葛升其清氣,參、芪、草補其中氣,加柴胡、僵蠶、蟬衣助其升清散熱,加白朮、茯苓助其補中,加枳殼、陳皮降氣,使濁氣降而清陽升,加當歸、川芎、天麻通血脈、疏痰氣以止頭昏,加石菖蒲開耳竅,加定風丹(制首烏、白蒺藜)、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養血祛風,加磁石、龍牡以平肝息風。

  以上兩案,一為痰熱證,一為中氣不足證,痰熱宜清化,中氣不足宜建中,建中需補而不滯兼散風透熱。切不可一見耳病,即言腎虛,妄投補劑,當審證求因。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