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洛邑觀賞了周新王登基舉行大典時演出的【大武】舞樂。
【大武】樂原是周王朝的太師周公為武王滅商而組織的慶功樂舞。①周成王時周公將其制訂為周朝宗廟的祭祀舞樂。據王國維考證,大武樂舞共分為六部,包括頌詩六篇。
【大武】之樂章今已不存,但其六首頌詞,則仍保存於【詩經·周頌】中。
①【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至,以銳兵克之於牧歌。歸乃獻俘馘於京太室,乃命周公為作【大武】。』
第一首:【我將】
譯文:
我們奉獻祭品舉行祭祀, 有牛也有羊,願上天保佑我們!
一切儀式遵循文王的典範,讓四方一天比一天安祥。
偉大的文王!請保佑我們,享用祭祀。
我們日日夜夜,敬畏上天的威嚴,永遠守護它!
原文: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饗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第二首:【武】
譯文:
輝煌呵,周武王!
無人可比你的偉烈!
美好呵!
周文王,開創子孫的基業!
武王繼承文王事業,戰勝殷商制止屠殺,成就了你們的功業!
原文: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
允文!文王,克開厥後。
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第三首:【賁】
譯文:
文王當年付出辛勞,我承受他的事業,頒布政令連續不斷!
我祈祝天下安定,讓周朝的天命,永遠不斷絕!
原文: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思!
我徂維求定,時周之命,於繹思!
第四首:【般】
譯文:
多麼輝煌啊,這個周國!
登上它的高山——大山巨岳變的大近河
普天之下,無不包容封疆之內,奉持我大周的天命!
原文:
於皇!時周!
陟其高山,墮山喬嶽,允猶翕河!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第五首:【酌】
譯文:
光榮呵,王師!你們逐走了黑暗!
使天下重見光明,於是大吉祥!
我榮幸地繼承大業,矯健的武王士兵們!
有材有能後繼有人,充實你們大王的英勇軍隊!
原文: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時純熙矣!
是用大介,我龍受之。
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第六首:【桓】
譯文:
安定了萬邦,屢次得豐年,天命永在!
英勇的武王,保衛着他的勇士,統有着四方
奠定了宗廟
如太陽在天上
上皇監看着我們!
原文:
綏萬邦,婁豐年,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士,於以四方。
克定厥家,於昭於天!皇以閒之。
孔子觀看【大武】後解釋說,這六首頌辭、音樂及舞蹈,蘊涵着豐富的政治意義。
孔子說,【武舞】的第一章表示武王出師北上。第二章表示武王滅商。第三章表示武王領兵南下。第四章表示開拓南方疆土。第五章表示以陝縣為界,分中國為兩部,周公治理東方,召公治理西方。第六章演員都回到原來舞位,表示諸侯會聚京都,尊崇天子。
根據【禮記·祭統】及【明堂位】的記載,【大武】舞者手執『朱干玉戚』。干者,毋也,即盾牌。『朱干』即朱繪盾牌,玉戚是玉制的大斧。①
①表演當中武王與大將夾着隊伍振動金鐸,戰士們手執戈矛隨着節奏,每回進行四次擊刺,顯示周武王的軍隊威震中國。繼而又分列前進,表示戰事早已成功,由周公、召公分治全國。(參見【禮記·樂記】)。
【尚書大傳】云:
『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歌舞以待旦。』(【禮記·祭統正義】內皇侃疏引)
【華陽國志】記:
『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
在【詩經·周頌】的『大明』一篇中,也記述了武王在牧野與商人大戰的過程:
譯文:
天生武王。上天保佑他,命令他必須翦滅大商!
那殷商的軍隊旌旗密得像森林。
武王誓師在牧野:我即將發起進攻!
上帝正注視着你們絕不可懷有異心!
牧野廣闊寬敞,檀木兵車堂皇,四馬奔馳雄壯!
啊!太師與尚父呂望就像蒼鷹飛揚!
扶助那武王,消滅那大商——到清晨天下明亮!
原文:
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矢於牧野:維予侯興。
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
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孔子說:『【大武】樂舞,系統的舞蹈動作,就是模擬武王伐紂時的戰鬥動作。』戰爭講究先聲奪人,認為這是取勝的必然條件。臨陣時有人大聲吶喊,高唱戰歌,手執武器,做出各種恫嚇性的刺殺動作,或者身穿彩衣,化裝為野獸。①
【左傳·莊公十年】記述郎之役,魯公子偃蒙皋比(虎皮)而先犯敵陣,以勝敵。僖公二十八年傳記述,濮陽之役,晉下軍胥臣亦蒙馬以虎皮,以勝陳、蔡。可見春秋時代歷來有此嚇敵之心理兵法。
①汪寧生【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見【歷史研究】198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