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注釋: 1、無道:指無道的人,可引申為盜賊或亂民。 2、偃:仆倒,可引申為被感化。 白話試譯: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殺掉無道之人,以成全有道之人,如何?』孔子回答:『您面臨的這種政治局面,哪裡用得着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着行善。君子之德好比風,小人之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必順着倒。』 疏解: 魯國盜賊橫行,社會混亂,季康子想用重典整治,殺掉一批人,以恢復社會秩序。但孔子認為,魯國那時的局面,尚不需要以血腥的重典收拾。 重典可以使用,但只能作為最後的手段使用;魯國那時還有其他治理手段可供選擇,所以不需『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胡林翼語) 孔子認為,當時魯國的亂局,是惡政結出的果子,是季康子這類當政者造成的;因此,若要民善,需正本清源,政府先自善;而政府要自善,那麼掌握着魯國最大權力的季康子,更是首先要善。 因為,只有季康子善了,那麼魯國的整個官僚系統才可能善;而只有魯國的政治系統善了,政府才能有效推行教化。 惡者推教化,虛偽可憎,百姓是不會聽的;而善者推教化,就好像以德風吹草,草沒有不順着倒的。 假如政府不行德政,推教化;卻要求民眾安分守己,並用重典威逼,不教而殺;那麼就等於殘害百姓,百姓不會信服。【鹽鐵論.疾貪篇】云:『政教暗而不着,百姓顛蹶而不扶,猶赤子臨井焉,聽其入也。若此,則何以為民父母,故君子急於教,緩於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