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聽了10年前歸國創業的袁玉宇代表的發言,習近平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拓寬外國人才來華綠色通道。 要跑出中國創新的『加速度』,人才是核心關鍵。 我們不僅要利用好本土人才,而且要利用好海外人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防止人才流失。 就在10年前,人才流動狀況是大約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但目前,狀況正在改變,每7人中有6人回國。 換言之,折磨了中國幾十年的人才流失狀況正在接近尾聲。 這絕對意義重大!
文 | 庫叔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曾幾何時,中國人才『嘩嘩』外流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遙遙領先,但中國的人才、尤其是頂尖人才卻在流失: 2013年,中國科學和工程領域人才出國滯留率平均達87%。2014年1月美國能源部下屬的橡樹嶺科學與教育研究所發布的【2011年美國大學外國博士居留率】的報告結論也基本如此。 有媒體對2001年至2011年十年間留美的理工科高端人才拿到博士學位5年後仍不回國的人數比例做了數據可視化統計,發現中國留學美國的高端人才總是去的最多、回的最少。 中國、印度和韓國是美國外籍理工科博士中最多的三個國家,而中國理工科博士選擇留在美國的比例,位居各國之首。 不僅如此,中國校友會網2013年發布的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稱,高考狀元在國內完成本科學業後,大多數選擇留學深造,保守估計全國『狀元』中出國留學比例高達60%,而學成後有將近70%選擇留在海外。 什麼原因導致人才外流? 此前,中國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硬件方面,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12年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曾稱,中國的基礎設施總排名是第29名,科研設備運行效率較低,綜合效益有待提高。 科技部前部長徐冠華曾說過,中國大型科研設備利用率只有25%,而發達國家是170%。 許多留學生曾經反映,他們在國外做實驗,即使是研究生階段,也可以使用價格高昂的先進儀器,而回國之後卻發現國內的好儀器都在少數人手中,一年也用不了幾次。很多專家花錢買了機器,卻不願意分享,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利用率低。 軟環境也是造成中國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受各種管理規定的影響,很多科研人員都把精力放在拉課題上,課題成果的質量則重視不足。 而在國外,申請課題很容易,審核卻十分嚴格。 另一方面,中國研究機構存在『只進不出』的現象,崗位流動性不足。 其次,中國科研人員的薪酬水平仍然較低。 2014年,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廉思領銜的【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顯示: ●高校教師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占到總人數的85.9%; ●11.8%的高校青年教師工作前幾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 ●14.2%受訪者以兼職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以代課、培訓、承攬項目等方式貼補家用。 此外,融資機制、生態環境等也是人才選擇定居國外的考慮因素。 他們的回歸,讓中國科技實力加速提升 當前,全球『人才戰爭』硝煙漸起,不僅許多發達國家通過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發展中國家也不甘示弱,紛紛加入『搶奪戰』。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說:『中國是在14億人口中選人才,而美國則是在全球70億人口中選人才。』 有人曾預測,未來20年,中國的發展需要100萬頂尖人才。現在,中國人口總量是美國的4倍多,要想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必須靠人才來支撐。 ●據美國全國科學理事會統計,2006年美國大約有35%的科學與工程博士來自外國出生者,其中有22%來自中國大陸,4%來自中國台灣,排在第2名的印度只有14%。 ●截至2010年,有11名日本血統的人先後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大部分都是日本自己培養的;而中國先後有8名華裔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但全部是以外籍身份獲獎。 ●阿德麥肯錫曾經做過一個調研,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概需要75000個高端的一流的職業經理人,但是中國市場上只有5000個左右。 ●據科技部在2014年的統計,中國真正的高端人才在全國範圍只有一萬人左右,而美國至少是中國的十倍以上。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人口撫養比開始提高。年輕人才的流失對中國經濟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轉變也提出了巨大挑戰。 為了打好『人才爭奪戰』,中國正在不斷採取各種措施:『千人計劃』、『人才簽證』、『留學生創業』…… 根據人社部2016年數據,2009年—2015年我國人才引進總數達4.4萬人。 2016年,全國已經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21個,6.7萬名留學人才在園創業。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中國將其視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到新水平的關鍵捷徑。 西方國家近幾年的不安定和衰落也進一步把更多人才推回中國。 一些歸國留學生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數十年間社會環境都是靜態的,有的甚至家門口換了塊路牌就算一個大的變化。歸國後發現,都市生活巨大變化的背後處處是商機,『一起出國留學的同學,絕大多數都陸續回國發展了』。 於是,從2013年以來,中國開始出現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 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2015年留學回國就業人員去向 在這些歸國人才中,更是有眾多的重量級大咖,他們的回國,讓中國部分科技實力加速了15年! 比如下面這幾位牛人: 密碼之父姚期智 2017年2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姚期智與楊振寧一道放棄美國國籍、正式成為本國院士的報道,一時激起千層浪。 這不僅是因為楊振寧的高曝光率,姚期智本身就是一個無法被複製的傳奇——迄今為止,他是獲得世界計算機最高獎項圖靈獎(圖靈獎是由美國計算機學會於1966年創立,以計算機概念的創始人圖靈的名字命名,每年評選出一至三名獲獎者,與諾貝爾獎齊名)的唯一一位華人。 姚期智 他是蜚聲中外的『大師』、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密碼之父』...... 作為終身教授,他可以享受終身教授津貼,可以不受學校的教學考核,可以決定自己什麼時候退休。 即使退休,依靠他在計算機理論方面的突出貢獻,完全可以繼續留在美國享受這一切。 但是,2004年,57歲的姚期智賣掉了在美國的房子,辭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回國任教。 他想將自己的後半生,融入進中國的計算機教育事業。 他說:『我所學的東西能有機會在我出生的中國生根,有條件在該領域為中國培養出世界級的研究人員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回國後,姚期智正式加入清華大學,在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職教授。 他的回歸,填補了中國在計算機理論研究方面的空白,讓中國計算機理論研究真正與世界接軌。 不僅如此,因為『分量重』,姚期智回國被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中國的『風向標』。 行業領軍人物施一公、謝曉亮、王貽芳... 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高能物理王貽芳、人工智能甘中學、新藥創製丁列明…… 他們的回歸使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科研發展水平在世界上加快了10年到15年。 王貽芳在廣東省深圳市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室內 青年才俊陳宇翱、陸朝陽、戈鈞...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及其高徒陳宇翱、陸朝陽,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 回國後,他們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潘建偉主持研製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 英國【自然】雜誌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勁旅。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實驗室內了解科研情況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誌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傑出青年創新人物(TR35),中國『80後』青年科學家戈鈞躋身其中。 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後一畢業,戈鈞帶着懷孕的妻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他說:『中美之間的科研條件在迅速縮小差距』。 弄潮其中,風光無限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他們經過多元文化的薰陶、全球化視野的歷練,有着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願,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群體。 海歸科學家作為知識技術轉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中國創業發展的領跑者。 一是促進中國基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0%以上的兩院院士都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 『千人計劃』分13批引進7000餘人,絕大多數來自美歐等科教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包括6名諾貝爾獎得主、80餘名美歐等發達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等機構的院士。 他們的回國,必將使中國基礎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比如,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施一公等海歸人才帶領下,自2009年以來,已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期刊上發文70多篇,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 施一公 二是助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 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後創建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形成創業文化,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十二五』以來,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躍居世界首位並保持領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學人才做出積極貢獻。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創辦的企業已有73家掛牌上市。 比如,『千人計劃』專家、浙江貝達藥業公司董事長丁列明,成功研發出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 同為『千人計劃』專家的信達生物製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德超,回國後帶領團隊開發上市了中國第一個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生物創新藥『康柏西普』,是中國近10年批准上市的第一個大分子藥物。 三是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在載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蛟龍』系列深海潛水器等戰略高技術突破背後,頻頻出現留學人才的身影。 比如,2017年5月,中國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將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盧海龍擔任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 還有被大家所熟知的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也曾是放棄日本國立天文台客座教授職位歸國的留學生,一心投身建設中國『天眼』。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 四是撬動人才機制改革。 『千人計劃』的實施,推動各單位在人才和科研機制上大膽突破、先行先試、新人新策、特事特辦,實現『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 許多專家帶回先進科研管理理念和經驗做法,對國內人才機制創新產生了積極影響。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行『科學家為主』的管理機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雙豐收,成為國內科研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在『大磁場』的強大引力下紛紛歸國,投身到這場偉大的民族復興洪流,弄潮其中,風光無限。 (綜合自【環球時報】、人民網、新華網、新華視點、【中國青年報】等,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李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