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8|回覆: 0

[醫藥臨床] 葛根湯臨床驗案舉隅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2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葛根湯首見於【傷寒論】。由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生薑、炙甘草、大棗7味藥組成,具有發汗解表,升津舒筋之效。筆者應用此方治療多種疾病,收效良好,現舉隅如下。

頸椎病

患者,男,52歲。2017年11月7日,因『頸肩強痛5日』前來就診。患者素有頸椎骨質增生病史,頸部活動受限,5日前因外出淋雨後,出現頸肩部強痛,不能轉側、俯仰,局部怕風畏寒,熱敷後好轉,納食可,大便正常。舌淡白苔白潤,脈弦緊。

診斷:痹病(痛痹,寒濕阻絡)。

治則:散寒除濕,宣痹通絡。

方藥:葛根30g,麻黃10g,桂枝15g,芍藥15g,制川草烏各15g(先煎30分鐘),羌活15g,薑黃10g,伸筋草25g,川芎20g,細辛10g,生薑6g,炙甘草10g,大棗20g。5劑,每天1劑,水煎服,每次煎熬時間不少於30分鐘。

5日後複診:自述症狀消退大半,繼以原方去制川烏,減細辛為6g,川芎加量至30g,加川牛膝12g,續斷15g,繼服5劑,症狀消失。

頸椎病屬中醫痹病範疇,主要由於頸椎退行性變,或椎體後緣等部位骨質增生,壓迫血管神經而引起各種症狀。其中醫機理為患處風寒凝滯,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本患者年逾半百,衛陽不固,冬季外出淋雨,風寒侵襲患疾。局部怕冷,熱敷緩解,舌淡白苔白潤,脈弦緊皆為寒濕之象。葛根湯疏風散寒,舒筋通絡,葛根為君藥,主要成分是葛根素,可以緩解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川草烏、細辛散寒止痛;羌活、薑黃、伸筋草,散寒通經;川芎祛風活血。諸藥合用,則風散寒祛,氣血運行通暢,痛疾漸除。

頭痛

患者,女,42歲。2017年12月5日,因『反覆巔頂、前額疼痛5年,加重5天』前來就診。患者因反覆巔頂、前額疼痛,在多家醫院就診治療罔效。此次因外出滑雪後發作,頭頂、前額緊痛、脹痛反覆交替,時熱時寒,無汗怕風,伴頸項強直、失眠、多夢,痛苦異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此乃典型的葛根湯證。

診斷:風寒頭痛。

治則:疏風散寒鎮痛。

方藥:葛根40g,白芍30g,桂枝10g,麻黃10g,當歸12g,川芎30g,夜交藤20g,炒棗仁20g,全蠍6g,天麻10g,白芷20g,藁本15g,蔓荊子10g,甘草10g,大棗15g,生薑5g。5劑,每天1劑,水煎服。

12月12日複診:患者訴偶有頭痛,痛時程度明顯減輕,發作次數亦減少,夜寐已安,余症大減。繼續原方再進5劑,病告痊癒。

本例頭痛,乃典型的葛根湯證,重用葛根取其解痙之效。劉渡舟先生在【經方臨證指南】中指出:葛根能疏通陽明經絡,又能啟陽明津液以濡養經脈,為止痙專藥。現代研究證實:葛根可以改善腦血流,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配全蠍、天麻共奏解肌鎮痙袪風之功。久虛必瘀,以川芎、當歸養血活血,棗仁配夜交藤安神定志,白芷、蔓荊子、藁本上行頭部而止痛。

周圍性面癱

患者,女,32歲。2018年2月5日,因『左側面部麻木伴舌味覺減退2天,加重1天』初診。患者於2天前,受寒後感舌味覺減退,左側面部稍感麻木,亦未做處理。今日感以上症狀加重,進食後有食物遺留口腔,遂來就診。查體:左側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右歪斜,不能閉嘴鼓腮,針刺左側面部,感覺減退。舌淡白、苔白厚膩,脈浮弦,重按無力。

診斷:口僻(寒濕痰阻滯經絡)。

方藥:葛根30g,麻黃12g,桂枝15g,芍藥15g,制白附子15g(先煎30分鐘),全蠍6g,僵蠶6g,羌活15g,蒼朮15g,石菖蒲15g,川芎15g,防風15g,紅花10g,生薑6g,炙甘草10g。5劑,每天1劑,水煎服。

2月10日複診:自訴面部冷麻感明顯好轉,味覺稍改善,舌苔白膩,其他體徵無明顯改變。原方將全蠍加至9g,增加當歸15g,繼服5劑。

2月15日三診:患者訴左側面部感覺恢復正常,味覺恢復,進食後無食物遺留口腔,查體:口角歪斜不顯,左側眼瞼能完全閉合,閉嘴鼓腮稍漏風,左側鼻唇溝較病初加深,左側額紋未見,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重按無力。

方藥:葛根30g,麻黃12g,桂枝12g,芍藥15g,制白附子10g(先煎30分鐘),全蠍9g,僵蠶6g,石菖蒲15g,當歸15g,黃芪30g,雞血藤30g,川芎15g,紅花10g,生薑6g,炙甘草10g,大棗15g。7劑,每天1劑,水煎服。

2月22日複診:患者左側額紋、鼻唇溝體徵未恢復正常外,其他症狀及體徵消失,上方繼服5劑,3月1日複診時,諸症消失。

周圍性面癱屬於中醫的口僻、口眼歪斜、偏風口渦等範圍。中醫辨證為風中經絡,其主要病因是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以致氣血不調,筋脈失其濡養,肌肉縱緩不收。故治宜袪風散寒,調氣活血,搜風通絡。牽正散由白附子、全蠍、僵蠶組成,具祛風通絡化痰之效;然其無散寒調營衛之功,臨床單純使用該方,療效欠佳。與葛根湯合用,取其散寒舒筋、調營和衛之力。該患者舌淡白、苔白厚膩,脈浮弦,寒、濕、痰互結,加用羌活、蒼朮、石菖蒲,散寒燥濕化痰,川芎、防風、紅花袪風活血通絡,諸藥共用,風寒痰去,氣血暢行,經絡舒通,病自緩解。三診時,患者舌像恢復正常,痰濕消除,重以養血,故去羌活、蒼朮、防風,加當歸、黃芪、雞血藤,養血袪風,鼓正氣助祛邪,以達邪去病安之效。(劉小利 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