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31|回覆: 0

[醫藥臨床] 多因複合(上)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4版 發表於 2018-6-29 2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臨床上較為單一的病機病證固然存在,但病證交叉、複合相兼的情況更為多見。特別是在當代,社會、心理、環境、遺傳、生物、物理、化學等各種因素都可以成為導致人體疾病的原因。也就是說,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多種病因可同時或先後侵襲人體,致使氣血失調,多髒同病,病機交錯多變。

風火相煽

風和火是危急重症中最常見的病理表現,雖有外因、內因的不同,但外因之病,風為最多;內傷之病,火為最烈。二者單獨致病或和合為患,都具有發病暴急,變化迅速,病勢猛烈的特點。

風火同氣,皆為陽邪。風性善行數變,風勝則動,故致病多快,病變部位廣泛不定,且為六淫之首,每多兼夾他邪傷人;火為熱之極,故火熱為病發病亦快,變化較多,病勢較重。而外感之邪,又每致『五氣化火』。若風與火兩陽相合,則為病更烈,為害更廣。『風能化火,火能生風』,風助火勢,火動生風,風火相煽,相互轉化,互為因果,從而加劇病情。如昏閉卒中、痙厥抽搐、動血出血、高熱中暑等急重危症均直接與風火病邪有關。

風火是危急重症中最為重要的病理因素,風火邪氣的特性,決定了其病機的易變、速變、多變的特點。風勝則見抽搐、手足蠕動、角弓反張、口眼歪斜,肢體不遂。火盛則見身熱、渴飲、面紅目赤、身發斑疹、狂躁妄動。若風火相煽則常高熱、抽搐並見。治療雖以熄風瀉火為原則,但要區別病機的虛實分治。

瘀熱相搏

周仲瑛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觀察到在急性外感熱病及某些慢性內傷雜病發展的一定階段,許多患者同時表現血熱與血瘀並見,單純運用清熱涼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療,往往療效欠佳。周仲瑛通過理論和臨床研究,提出『瘀熱相搏證』,充實和發展了中醫的病機辨證和治療學內容。

所謂瘀熱相搏證,是指在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病變發展的一定階段,火熱毒邪或兼夾痰濕壅於血分,搏血為瘀,以致血熱、血瘀兩種病理因素互為搏結、相合為患而形成的一種證候。其病因為火熱毒邪;病位深在營血、脈絡;病理變化為瘀熱搏結,臟腑受損;治療大法為涼血化瘀。臨床實踐證明,用此理論指導治療多種疾病中的瘀熱相搏證: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支氣管擴張、出血性疾病、高脂血症、某些血液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等,臨床療效顯著提高,也反證了瘀熱相搏證的理論實用性。

周仲瑛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將『瘀熱相搏證』及涼血化瘀治法的應用從臨床引入科研,以『瘀熱相搏』主證為基礎,根據病證、病位、病理特點,分列若干子證,從最初在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衰的防治中瘀熱水結證的提出,直到20世紀末在治療出血性中風中瘀熱阻竅證的確立,繼而到近年『瘀熱病因在內科難治病發病中的機制及其分子基礎研究』。顯示了中醫以『證候』為中心的研究特色,從理論、臨床和實驗三方面對瘀熱之中的五大常見病證——瘀熱阻竅證、瘀熱血溢證、瘀熱發黃證、瘀熱水結證和絡熱血瘀證等進行了系列研究,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瘀熱』學術思想。

從臨床來看瘀熱致病多端,具有血瘀和血熱兩類複合徵候,故首應區別瘀和熱的主次輕重和瘀熱並重之不同。且臨床表現亦每多因病而同中有異。故對瘀熱相搏的辨識周仲瑛認為一般具有以下特點:①發熱:外感所致者,熱勢或高或低,或身熱起伏,或身熱夜盛;內傷所致者,為一組症狀的病機概念,體溫多不明顯升高,而以烘熱、潮熱、煩熱、低熱、手足心熱等為主。口渴,但欲漱水而不欲咽。②出血:各個部位均可出血,量多、勢急,甚則九竅齊出,或出血反覆發作,遷延不愈,血色暗紅、深紫、或鮮紅與紫黯血塊混夾而出,質濃而稠或大便如漆色,小便紅赤。③疼痛:患處紅腫熱痛,着而不移,痛如火灼,或如針刺。④症積:腹部結塊,手觸有形,質硬,固定不移,或肢體散髮結節、腫塊。⑤神誌異常:煩躁、譫語、如狂、發狂、神昏。⑥肌膚:外發瘀點瘀斑,色紅赤或深紫,或皮膚花紋,脈絡怒張、顯露,色赤紫黯,手掌魚際殷紅,或口腔黏膜、咽喉有出血點,或見面目深黃。⑦面色:目赤充血,面部紅赤或暗紅,目眶暗黑, 顴頰顯布赤絲血縷。⑧相關舌、脈:舌質深紅、暗紅或紅紫,舌體或舌邊可見瘀點或瘀斑,或全舌瘀紫;舌下靜脈粗張迂曲,青筋暴突;舌苔黃或焦黃;脈細數、沉澀、沉實,或見促、結、代。⑨實驗室參考指標:如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甲皺微循環異常、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率異常、血漿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a異常、血漿類固醇水平升高、尿FDP陽性。由於瘀熱相搏是許多不同疾病過程中共同存在的病機特徵,針對這一基本病機特點,周仲瑛提出根據『異病同證同治』的原則,可採用涼血散瘀法治療。臨床上以甘寒微苦、清解涼泄之藥和辛苦微寒、散血消瘀之品同用,以涼解血分熱毒,清熱消瘀散血。此法實際上是涼血與化瘀兩法的聯用。涼血化瘀方劑的選擇,古代醫家所提出可供參考者,如瘀重於熱,用【傷寒論】的抵當湯;熱瘀相等,用【瘟疫論】的桃仁承氣湯;熱重於瘀者,用【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黃湯等。(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