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0|回覆: 5

[廿四節氣] 早立秋晚立秋有什麼區別?如何確定?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8-9 2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個讀者都懂,但是早立秋晚立秋呢?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如何確定?如果你懂,那麼來分析一下,2018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要明白這些,得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立秋。

落葉知秋

落葉知秋

落葉知秋

立秋,所謂秋,就是夏暑去,天氣涼。立,就是『立起來』。立秋,就是確立天氣轉涼的節氣。立秋在陽曆(太陽曆,一年分12月,平均每個月30天的現代人普遍使用的曆法)里,就是每年8月7或8或9日,地理學上,太陽位置到達黃經135°,太陽直射點北緯16°19′,就是立秋。

那麼,立秋為何會有早立秋晚立秋的區別呢?早立秋晚立秋如何確定?

有這個疑問是很正常的,因為從地理學來看,立秋的時間其實是確定的,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球到達軌道上的某個點,當地球在這個點上時,剛好太陽位置到達黃經135°,太陽直射點北緯16°19′。而現代立秋這個節氣的確定,就是根據這個理論來定的。所以,這麼精準的節氣確定方法,怎麼還會出現早立秋晚立秋的差異?

原來,二十四節氣,是為了方便農耕而劃分的。立秋亦不例外,那麼,立秋的作用有哪些呢?立秋可以確定立秋前後哪些時日,是耕種收割的。而且,立秋當天的氣象,對於立秋之後的農耕有預召的作用——當然這是千百年經驗積累出來的。

立秋可以確定立秋前後哪些耕種收割的農活呢?比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於『立秋』時可種植下列蔬果:

1.北部:高麗菜、花椰菜、茄子、芹菜、烏豆、白豆、蔥、蘋果、梨、葡萄。

2.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藍菜。

3.南部:高麗菜、長年菜、番薯。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於『立秋』時可捕獲下列魚類:

目吼、卓鯤、鱘魚、龍尖、沙魚、刀魚等。

立秋當天的氣象,對於立秋之後的農耕有預召的作用表現為一些民諺: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等。

細心的讀者,從上面的民諺里,其實已經明白了早立秋晚立秋是什麼意思了。對的,早立秋晚立秋的區別,其實就是為了辨識當年立秋之後農耕收穫的大概情況,以及立秋之後氣候的變遷:『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那麼,早立秋晚立秋如何確定呢?

原來,古代我們中國人使用的是陰陽曆(夏曆、夏曆),而且紀日以陰曆,紀節氣才用陽曆,或者說,節氣就是陰陽曆里的陽曆因素。立秋是陽曆節氣,但是在陰曆所紀日期,卻不是固定的,有時會出現在陰曆的六月,有時會出現在陰曆的七月。傳統早立秋晚立秋的說法是,立秋的陰曆日期,與當年的年三十相比,相差的時間長的叫晚立秋,相差的時間短的叫早立秋,所以六月立秋是晚立秋,七月立秋是早立秋。(不要想當然的以為六月就是早立秋,七月就是晚立秋哦)

2018年的立秋時間是陽曆8月7號,即陰曆六月廿六,屬於晚立秋。

還有一種早立秋晚立秋的確定方法,即以立秋當天,立秋的時間段來判斷。以中午12點作為分界線,中午12點之前被稱為早立秋,12點之後被稱為晚立秋。2018年的立秋是8月7日21:30:34,是在晚上立秋,故屬於晚秋。但是據說這種判斷方法並不準確。

也許一些讀者會發現網絡上存在各種說法,甚至有觀點認為六月立秋是早立秋,七月立秋是晚立秋,其實,就拿2018年的立秋來判斷,不就清楚了嗎?

遊客  發表於 2019-8-18 08:08
那古代也不用陽曆啊怎麼會有早晚之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9-8-18 11: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遊客 223.104.217.x 發表於 2019-8-18 08:08
那古代也不用陽曆啊怎麼會有早晚之分

早立秋晚立秋就是相對陰曆日期來講的。陰曆六月立秋是晚立秋,陰曆七月立秋是早立秋,今年立秋在陰曆七月初八,是早立秋。
遊客  發表於 2019-8-25 15:02
我老家也有這種說法。不過早秋不代表真的進入秋天了,畢竟要了解一下秋老虎?
延章 發表於 2019-8-26 09:0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立秋之後,一直到中秋,這段時間都是酷熱的,中秋節一過,再三日內就開始涼下來了
勤懇 發表於 2020-8-7 12: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立秋,所謂秋,就是夏暑去,天氣涼。立,就是『立起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