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47|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翻譯: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1-12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篇第2章】『性相近,習相遠』是何意?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這裡所謂『性』,指天賦的本性、才質。『習』,按照【說文】的詮釋:『習,數飛也』,指鳥重複飛行,引申為學習。此處指環境對人的習染、影響。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為習染不同才相距甚遠。』

怎樣理解『性相近,習相遠』呢?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整部【論語】,孔子談到人性的,只有這一章。『性相近』,是說人的先天的稟賦是相近或相似的;『習相遠』,是說人與人的差別是後天造成的,是不同的環境習染和主觀因素造成的。孔子講人性,是就人與人相比較而言,他沒有具體說明人性是什麼,只是指出了客觀環境對人的重大影響。由此可以引出一個重要的認識:人,只有在後天的實際生活中加強學習,進德修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從而突破環境的局限,成就完美的人格;也才能擺脫禽獸的境界,從自然的、生物的人提升為社會的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就從根本上說明了學習、修養和教育的重要。

歷代注家對此『性』字的解釋,爭議頗多。在【三字經》裡,『性相近,習相遠』是與『人之初,性本善』連在一起講的,由此引出人們的發問:孔子是主張性善還是性惡?其實,孔子並沒有說人性是善還是惡。性善之說始發於孟子。朱熹說:『讀【論語】,如無【孟子】。』提示我們在學習【論語】時,不要把孟子以及其他後人的思想加到孔子身上。如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並沒有涉及人性的善惡問題,把孟子的性善說加到孔子頭上,是不妥當的。

那麼,傳統文化中探討人性問題的主要觀點有哪些呢?人性是善還是惡的問題,戰國之後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人類在長期的發展中,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上,形成了『義』和『利』這一對基本的倫理道德範疇。一事當前,是『義』字當先,還是唯利是圖,這是人們衡量一個人是性善還是性惡的基本標準。也就是說,人性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形成的,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類異於其他物種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道德性。

圍繞着性善還是性惡,中國文化對人性的認識,大致形成了四種觀點:一是性善論。以孟子為代表,認為『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二是性惡論。以荀子為代表,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三是人性無善無惡論。以告子為代表,認為『生之謂性』『水無分於東西』,性也『無分於善不善』(【孟子·告子上】)。四是人性既善又惡論。以西漢的揚雄為代表,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太玄·玄摛】)這四種觀點中,告子以人的自然生命(生物本能、生理欲望等)立論來看待人性,忽視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孟子、荀子、楊雄則都是從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着眼,以人的社會屬性立論的。其中,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孟子的性善論,其次是荀子的性惡論。他們雖然各執一端,但都從一個側面對人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形成了中華文化特別注重自我修養和道德教化的傳統。

『人之性也善惡混』的觀點,認為人性具有善惡兩種因素,它們都是與生俱來的,經過後天的薰染和學習,發展善的因素則成為善人,發展惡的因素則成為惡人。這一觀點強調後天的學習和修養,是對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思想的發揮。

綜觀人類的文明史,人性既有善、又有惡的判斷才符合人的實際。中國的陰陽思想認為,天地萬物之中都包含着陰、陽兩種既相反又相成的因素。人性也是如此。人性中陽的因素即是善,陰的因素即是惡。我們說某人是善人,其實是指在這個人身上善的因素占據着主導地位;說某人是惡人,其實是指在這個人身上惡的因素占據着主導地位。一個人的進步,是修身克已、棄惡揚善的結果;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棄惡揚善、革故鼎新的結果。

附:

【論語翻譯原文】

子曰:『性①相近也,習②相遠也。』

【注釋】

①性:指天賦的本性、才質。②:【說文】說:『習,數飛也』,指鳥重複飛行,引申為學習。此處指環境對人的習染、影響。

【譯文】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為習染不同才相距甚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