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1|回覆: 0

[佛教經典] 思益梵天所問經

  [複製連結]
琴痴 發表於 2011-11-15 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僧六萬四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皆眾所知識,得陀羅尼、無礙辯才及諸三昧,於諸神通無所掛礙,善能曉了諸法實性,悉皆逮得無生法忍。其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寶手法王子、寶積法王子、寶印手法王子、寶德法王子、虛空藏法王子、發心轉法輪法王子、網明法王子、障諸煩惱法王子、能舍一切法法王子、德藏法王子、華嚴法王子、師子法王子、月光法王子、尊意法王子、善莊嚴法王子,及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跋陀婆羅菩薩、寶積菩薩、星德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善力菩薩、大意菩薩、殊勝意菩薩、增意菩薩、善發意菩薩、不虛見菩薩、不休息菩薩、不少意菩薩、導師菩薩、日藏菩薩、持地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及四天王、釋提桓因等,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梵王等,諸梵天並余無量諸天、龍、鬼、神、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普皆來集。
  爾時,世尊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於時,網明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頭面禮佛足,合掌向佛,動此三千大千世界,引導起發一切大眾,而白佛言:『世尊,我欲從佛少有所問,若佛聽者乃敢咨請。』
  佛告網明:『恣汝所問,當為解說,悅可爾心。』
  於是網明既蒙聽許,心大歡喜,即白佛言:『世尊,如來身相,超百千萬日月光明。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甚為希有!」我復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佛告網明:『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佛不加威神,眾生無有能見佛身,亦無能問。網明當知,如來有光名寂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見佛身不壞眼根。又如來光名無畏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其辯無盡。又如來光名集諸善根,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轉輪聖王行業因緣。又如來光名淨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天帝釋行業因緣。又如來光名得自在,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梵天王行業因緣。又如來光名離煩惱,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聲聞乘所行之道。又如來光名善遠離,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辟支佛所行之道。又如來光名益一切智,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大乘佛事。又如來光名為往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眾生遇者命終生天。又如來光名一切莊嚴,若佛入城放斯光明,眾生遇者得歡喜樂,一切嚴飾之具莊嚴其城,城中寶藏從地踴出。又如來光名曰震動,佛以此光,能動無量無邊世界。又如來光名曰生樂,佛以此光,能滅地獄眾生苦惱。又如來光名曰上慈,佛以此光,能令畜生不相惱害。又如來光名曰涼樂,佛以此光,能滅餓鬼饑渴熱惱。又如來光名曰明淨,佛以此光,使盲者得視。又如來光名曰聰聽,佛以此光,能令眾生聾者得聽。又如來光名曰慚愧,佛以此光,能令眾生狂者得正。又如來光名曰止息,佛以此光,能令眾生舍十不善道,安住十善道。又如來光名曰離惡,佛以此光,能令邪見眾生皆得正見。又如來光名曰能舍,佛以此光,能破眾生慳貪之心,令行布施。又如來光名無惱熱,佛以此光,能令毀禁眾生皆得持戒。又如來光名曰安利,佛以此光,能令瞋恨眾生皆行忍辱。又如來光名曰勤修,佛以此光,能令懈怠眾生皆行精進。又如來光名曰一心,佛以此光,能令妄念眾生皆得禪定。又如來光名曰能解,佛以此光,能令愚痴眾生皆得智慧。又如來光名曰清淨,佛以此光,能令不信眾生皆得淨信。又如來光名曰能持,佛以此光,能令少聞眾生皆得多聞。又如來光名曰威儀,佛以此光,能令無慚眾生皆得慚愧。又如來光名曰安隱,佛以此光,能令多欲眾生斷除淫慾。又如來光名曰歡喜,佛以此光,能令多怒眾生斷除瞋恚。又如來光名曰照明,佛以此光,能令多痴眾生斷除愚痴。又如來光名曰遍行,佛以此光,能令等分眾生斷除等分。又如來光名示一切色,佛以此光,能令眾生皆見佛身無量種色。網明當知,如來若以一劫若減一劫,說此光明力用名號,不可窮盡。』
  爾時,網明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來身者,即是無量無邊光明之藏,說法方便亦不可思議。世尊,我自昔來未曾聞此光明名號。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菩薩聞斯光明名號,信心清淨,皆得如是光明之身。世尊,惟願今日放請菩薩光,令他方菩薩善能問難者,見斯光已,發心來此娑婆世界。』
  爾時,世尊受網明菩薩請已,即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普及十方無量佛土。於是諸方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見斯光已,皆來至此娑婆世界。
  爾時,東方過七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清潔,佛號日月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其佛土有菩薩梵天,名曰思益,住不退轉;見此光已,到日月光佛所,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我欲詣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奉見供養親近咨受。彼佛亦復欲見我等。』
  其佛告言:『便往,梵天,今正是時。彼娑婆國有若干千億諸菩薩集,汝應以此十法游於彼土。何等為十?於毀於譽心無增減,聞善聞噁心無分別,於諸愚智等以悲心,於上中下眾生之類意常平等,於輕毀供養心無有二,於他闕失不見其過,見種種乘皆是一乘,聞三惡道亦勿驚畏,於諸菩薩生如來想,佛出五濁生希有想。梵天,汝當以此十法游彼世界。』
  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我不敢於如來前作師子吼。我所能行,佛自知之!今當以此十法,游彼世界一心修行。』
  爾時,日月光佛國有諸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得大利,不生如是惡眾生中。』
  其佛告言:『善男子,勿作是語!所以者何?若菩薩於此國中,百千億劫淨修梵行,不如彼土從旦至食無瞋礙心,其福為勝!』
  即時,有萬二千菩薩與思益梵天,俱共發來而作是言:『我等亦欲以此十法,游彼世界見釋迦牟尼佛。』
  於是思益梵天與萬二千菩薩俱,於彼佛土忽然不現,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卻住一面。
  爾時,佛告網明菩薩:『汝見是思益梵天不?』
  『唯然,已見。』
  『網明當知,思益梵天,於諸正問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善分別諸法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說隨宜經意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慈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悲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喜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舍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軟語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不瞋礙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先意問訊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決疑菩薩中,為最第一。』
  爾時,思益梵天與萬二千菩薩俱,頭面禮佛足,右繞三匝,合掌向佛以偈贊曰:

  『世尊大名稱, 普聞於十方,
   所在諸如來, 無不稱嘆者。
   有諸餘淨國, 無三惡道名,
   舍如是妙土, 慈悲故生此。
   佛智無減少, 與諸如來等,
   以大慈本願, 處斯穢惡土。
   若人於淨國, 持戒滿一劫,
   此土須臾間, 行慈為最勝!
   若人於此土, 起身口意罪,
   應墮三惡道, 現世受得除。
   生此土菩薩, 不應懷憂怖,
   設有惡道罪, 頭痛即得除。
   此土諸菩薩, 若能守護法,
   世世所生處, 不失於正念。
   若人慾斷縛, 滅煩惱業罪,
   於此土護法, 增益一切智。
   淨土多億劫, 受持法解脫,
   於此娑婆界, 從旦至食勝!
   我見喜樂國, 及見安樂土,
   此中無苦惱, 亦無苦惱名,
   於彼作功德, 未足以為奇;
   於此煩惱處, 能忍不可事,
   亦教他此法, 其福為最勝!
   我禮無上尊, 大悲救苦者,
   能為惡眾生, 說法為甚難。
   佛集無量眾, 十方世界中,
   名聞諸菩薩, 聽法無厭足。
   佛集十方界, 名聞諸菩薩,
   聽法無厭足, 如海吞眾流,
   為如是等人, 廣說於佛道。
   釋梵四天王, 諸天龍神等,
   皆集欲求法, 隨所信樂說。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是四眾普集, 願時為演說。
   有樂佛乘者, 及緣覺聲聞,
   佛知其深心, 悉皆為斷疑。
   不斷佛種者, 能出生三寶,
   為是諸菩薩, 我今諸法王,
   名稱普流布, 十方菩薩聞,
   皆悉共來集, 為說無上道。
   此無上大法, 二乘所不及,
   我等信力故, 得入如是法。
   不可思議慧, 非我等所及!
   佛雖無疲倦, 而我有所請,
   悔過於世尊, 願說菩提道。』

四法品第二

  爾時,思益梵天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其心堅固而無疲倦?何謂菩薩所言決定而不中悔?何謂菩薩增長善根?何謂菩薩無所恐畏威儀不動?何謂菩薩成就白法?何謂菩薩善知從一地至一地?何謂菩薩於眾生中善知方便?何謂菩薩善化眾生?何謂菩薩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謂菩薩能一其心而無雜行?何謂菩薩善求法寶?何謂菩薩善出毀禁之罪?何謂菩薩善障煩惱?何謂菩薩善入諸大眾?何謂菩薩善開法施?何謂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謂菩薩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何謂菩薩能轉舍禪定還生欲界?何謂菩薩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何謂菩薩不斷佛種?』
  爾時,世尊贊思益梵天:『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此之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思益梵天:『菩薩有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何等四?一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二者、精進不懈,三者、信解生死如夢,四者、正思量佛之智慧。菩薩有此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
  『梵天,菩薩有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何等四?一者、決定說諸法無我,二者、決定說諸生處無可樂者,三者、決定常贊大乘,四者、決定說罪福業不失。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增長善根。何等為四?一者、持戒,二者、多聞,三者、布施,四者、出家,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無所恐畏威儀不轉。何等四?一者、失利,二者、惡名,三者、毀辱,四者、苦惱。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成就白法。何等四?一者、教人令信罪福,二者、布施不求果報,三者、守護正法,四者、以智慧教諸菩薩。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知從一地至一地。何等四?一者、久植善根,二者、離諸過咎,三者、善知方便回向,四者、勤行精進。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知方便。何等四?一者、順眾生意,二者、於他功德起隨喜心,三者、悔過除罪,四者、勸請諸佛。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化眾生。何等四?一者、常求利安眾生,二者、自舍己樂,三者、心和忍辱,四者、除舍憍慢。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四?一者、常憶念佛,二者、所作功德常為菩提,三者、親近善知識,四者、稱揚大乘。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能一其心而無雜行。何等四?一者、離聲聞心,二者、離辟支佛心,三者、求法無厭,四者、如所聞法廣為人說。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求法寶。何等四?一者、於法中生寶想,以難得故;二者、於法中生藥想,療眾病故;三者、於法中生財利想,以不失故;四者、於法中生滅一切苦想,至涅槃故。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出毀禁之罪。何等四?一者、得無生法忍,以諸法無來故;二者、得無滅忍,以諸法無去故;三者、得因緣忍,知諸法因緣生故;四者、得無住忍,無異心相續故。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障煩惱。何等四?一者、正憶念,二者、障諸根,三者、得善法力,四者、獨處遠離。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入諸大眾。何等四?一者、求法不求勝,二者、恭敬心無憍慢,三者、惟求法利不自顯現,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開法施。何等四?一者、守護於法,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三者、行善人法,四者、示人垢淨。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四?一者、見他人闕不以為過,二者、於瞋怒人常修慈心,三者、常說諸法因緣,四者、常念菩提。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何等四?一者、以施導人,二者、不說他人毀禁之罪,三者、善知攝法教化眾生,四者、解達深法。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能轉舍禪定還生欲界。何等四?一者、其心柔軟,二者、得諸根力,三者、不舍一切眾生,四者、善修智慧方便之力。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何等四?一者、受無量生死,二者、供養無量諸佛,三者、修行無量慈心,四者、信解無量佛慧。是為四。
  『梵天,菩薩有四法,不斷佛種。何等四?一者、不退本願,二者、言必施行,三者、大欲精進,四者、深心行於佛道。是為菩薩有四法不斷佛種。』
  說是諸四法時,二萬二千天及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千人得無生法忍。十方諸來菩薩供養於佛,所散天華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積至於膝。

菩薩正問品第三

  爾時,網明菩薩問思益梵天言:『佛說汝於正問菩薩中為最第一,何謂菩薩所問為正問耶?』
  梵天言:『網明,若菩薩以彼我問,名為邪問,分別法問名為邪問;若無彼我問名為正問,不分別法問名為正問。又網明,以生故問名為邪問,以滅故問名為邪問,以住故問名為邪問;若不以生故問,不以滅故問,不以住故問,名為正問。
  『又網明,若菩薩為垢故問,名為邪問,為淨故問名為邪問,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為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為涅槃故問名為邪問;若不為垢淨故問,不為生死、出生死故問,不為涅槃故問,名為正問。所以者何?法位中無垢無淨、無生無死、無涅槃。
  『又網明,若菩薩為見故問,為斷故問,為證故問,為修故問,為得故問,為果故問,名為邪問。若無見、無斷、無證、無修、無得、無果故問,名為正問。
  『又網明,是善、是不善,名為邪問;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罪法、是無罪法,是有漏法、是無漏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如是等二法,隨所依而問者名為邪問。若不見二、不見不二問,名為正問。
  『又網明,若菩薩分別佛問,名為邪問;分別法、分別僧、分別眾生、分別佛國、分別諸乘問,名為邪問。若於法不作一異問者,名為正問。
  『又網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網明言:『梵天,何謂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梵天言:『於諸法性無心故,一切法名為正。若於無心法中,以心分別觀者,一切法名為邪。一切法離相名為正。若不信解達是離相,是即分別諸法;若分別諸法則入增上慢,隨所分別皆名為邪。』
  網明言:『何謂為諸法正性?』
  梵天言:『諸法離自性、離欲際,是名正性。』
  網明言:『少有能解如是正性?』
  梵天言:『是正性不一不多。』
  『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當知,是人無有法已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所以者何?佛說無得無分別,名為所作已辦相。若人聞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說修行,不從一地至一地。若不從一地至一地,是人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網明言:『佛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
  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
  網明言:『無也。』
  梵天言:『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爾時,世尊贊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如汝所說。』
  說是法時,二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
  佛告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如來雖說生死,實無有人往來生死。雖說涅槃,實無有人得滅度者。若有入此法門者,是人非生死相,非滅度相。』
  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從座而起作是言:『我等空修梵行!今實見有滅度者,而言無有滅度,我等何用修道求智慧為?』
  爾時,網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於法生見,則於其人佛不出世。世尊,若有決定見涅槃者,是人不度生死。所以者何?涅槃名為除滅諸相,遠離一切動念戲論。世尊,是諸比丘,於佛正法出家,而今墮於外道邪見,見涅槃決定相。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世尊,若人於諸法滅相中求涅槃者,我說是輩皆為增上慢人。世尊,正行道者,於法不作生、不作滅,無得無果。』
  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座起者,汝當為作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諸邪見。』
  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痴人畏於虛空,舍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爾時,五百比丘聞說是法,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得阿羅漢道,作是言:『世尊,若人於諸法畢竟滅相中求涅槃者,則於其人佛不出世。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學、非無學,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佛出世故,名為遠離一切動念戲論。』
  爾時,長老舍利弗,謂諸比丘:『汝今得正智,為己利耶?』
  五百比丘言:『長老舍利弗,我等今者得諸煩惱,不可作而作。』
  舍利弗言:『何故說此?』
  諸比丘言:『知諸煩惱實相故言得諸煩惱。涅槃是無作性,我等已證故,說不可作而作。』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等今者住於福田能消供養。』
  諸比丘言:『大師世尊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
  舍利弗言:『何故說此?』
  諸比丘言:『世尊知見法性,性常淨故。』
  於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誰應受供養?』
  佛告梵天:『不為世法之所牽者。』
  『世尊,誰能消供養?』
  佛言:『於法無所取者。』
  『世尊,誰為世間福田?』
  佛言:『不壞菩提性者。』
  『世尊,誰為眾生善知識?』
  佛言:『於一切眾生不舍慈心者。』
  『世尊,誰知報佛恩?』
  佛言:『不斷佛種者。』
  『世尊,誰能供養佛?』
  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
  『世尊,誰能親近佛?』
  佛言:『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者。』
  『世尊,誰能恭敬於佛?』
  佛言:『善覆六根者。』
  『世尊,誰名財富?』
  佛言:『成就七財者。』
  『世尊,誰名知足?』
  佛言:『得出世間知慧者。』
  『世尊,誰為遠離?』
  佛言:『於三界中無所願者。』
  『世尊,誰為具足?』
  佛言:『能斷一切諸結使者。』
  『世尊,誰為樂人?』
  佛言:『無貪著者。』
  『世尊,誰無貪者?』
  佛言:『知見五陰者。』
  『世尊,誰度欲河?』
  佛言:『能舍六入者。』
  『世尊,誰住彼岸?』
  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
  『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
  佛言:『菩薩能教眾生一切智心。』
  『世尊,何謂菩薩能奉禁戒?』
  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忍辱?』
  佛言:『見心相念念滅。』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精進?』
  佛言:『求心不可得。』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禪定?』
  佛言:『能除身心粗相。』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智慧?』
  佛言:『於一切法無有戲論。』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慈心?』
  佛言:『不生眾生想。』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悲心?』
  佛言:『不生法想。』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喜心?』
  佛言:『不生我想。』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舍心?』
  佛言:『不生彼我想。』
  『世尊,何謂菩薩安住於信?』
  佛言:『信解無濁法。』
  『世尊,何謂菩薩安住於空?』
  佛言:『不着一切語言。』
  『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慚?』
  佛言:『知見內法。』
  『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愧?』
  佛言:『舍於外法。』
  『世尊,何謂名為菩薩遍行?』
  佛言:『能淨身口意業。』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身淨無惡, 口淨常實語,
   心淨常行慈, 是菩薩遍行。
   行慈無貪著, 觀不淨無恚,
   行舍而不痴, 是菩薩遍行。
   若聚若空野, 及與處大眾,
   威儀終不缺, 是菩薩遍行。
   知法名為佛, 知離名為法,
   知無名為僧, 是菩薩遍行。
   知多欲所行, 知恚痴所行,
   善知轉此行, 是菩薩遍行。
   不依止欲界, 不住色無色,
   行如是禪定, 是菩薩遍行。
   信解諸法空, 及無相無作,
   而不盡諸漏, 是菩薩遍行。
   善知聲聞乘, 及辟支佛乘,
   通達於佛乘, 是菩薩遍行。
   明解於諸法, 不疑道非道,
   憎愛心無異, 是菩薩遍行。
   於過去未來, 及與現在世,
   一切無分別, 是菩薩遍行。』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過世間法,通達世間法,通達世間法已度眾生,於世間法行於世間而不壞世間?』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說五陰是世, 世間所依止,
   依止於五陰, 不脫世間法。
   菩薩有智慧, 知世間實相,
   所謂五陰如, 世間法不染。
   利衰及毀譽, 稱譏與苦樂,
   如此之八法, 常牽於世間。
   大智慧菩薩, 散滅世間法,
   見世壞敗相, 處之而不動,
   得利心不高, 失利心不下,
   其心堅不動, 譬如須彌山。
   利衰及毀譽, 稱譏與苦樂,
   於此世八法, 其心常平等。
   知世間虛妄, 皆從顛倒起,
   如是之人等, 不行世間道。
   世間所有道, 菩薩皆識知,
   故能於世間, 度眾生苦惱。
   雖行於世間, 如蓮華不染,
   亦不壞世間, 通達法性故。
   世間行世間, 不知是世間;
   菩薩行世間, 明了世間相。
   世間虛空相, 虛空亦無相,
   菩薩知如是, 不染於世間。
   如所知世間, 隨知而演說,
   知世間性故, 亦不壞世間。
   五陰無自性, 是即世間性,
   若人不知是, 常住於世間。
   若見知五陰, 無生亦無滅,
   是人現行世, 而不依世間。
   凡夫不知法, 於世起諍訟,
   是實是不實, 住是二相中。
   我常不與世, 起於諍訟事,
   世間之實相, 悉已了知故。
   諸佛所說法, 皆悉無諍訟,
   知世平等故, 非實非虛妄。
   若佛法決定, 有實有虛妄,
   是即為貪著, 與外道無異。
   而今實義中, 無實無虛妄,
   是故我常說, 出世法無二。
   若人知世間, 如是之實性,
   於實於虛妄, 不取此惡見。
   如是知世間, 清淨如虛空,
   是大名稱人, 照世間如日。
   若人見世間, 如我之所見,
   如斯之人等, 能見十方佛。
   諸法從緣生, 自無有定性,
   若知此因緣, 則達法實性。
   若知法實相, 是則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 則為見導師。
   若有人得聞, 如是世間相,
   雖行於世間, 而不住世間。
   依止諸見人, 不能及此事,
   云何行世間, 而不依世間?
   若佛滅度後, 有樂是法者,
   佛則於其人, 常現於法身。
   若人解達此, 則守護我法,
   亦為供養我, 亦是世導師。
   若人須臾聞, 世間性如此,
   是人終不為, 惡魔所得便。
   若能達此義, 則為大智慧,
   法財之施主, 亦是具禁戒。
   若知世如此, 忍辱力勇健,
   具足諸禪定, 通達於智慧,
   所在聞是法, 其方則有佛,
   如是諸菩薩, 不久坐道場。
   若有深愛樂, 如是世間法,
   則能降眾魔, 疾得無上道。』

四諦品第四

  佛復告思益梵天:『如來出過世間,亦說世間苦、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梵天,五陰名為世間苦,貪著五陰名為世間集,五陰盡名為世間滅,以無二法求五陰名為世間滅道。又梵天,所言五陰但有言說,於中取相分別生見,而說是名世間苦;不舍是見是名世間集;是見自相是名世間滅;隨以何道不取是見,是名世間滅道。梵天,以是因緣故,我為外道仙人說言:「仙人,於汝身中,即說世間苦、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所說四聖諦,何等是真聖諦?』
  『梵天,苦不名為聖諦,苦集不名為聖諦,苦滅不名為聖諦,苦滅道不名為聖諦。所以者何?若苦是聖諦者,一切牛驢畜生等,皆應有苦聖諦。若集是聖諦者,一切在所生處眾生,皆應有集聖諦。所以者何?以集故生諸趣中。若苦滅是聖諦者,觀滅者、說斷滅者,皆應有滅聖諦。若道是聖諦者,緣一切有為道者,皆應有道聖諦。
  『梵天,以是因緣故,當知聖諦,非苦、非集、非滅、非道。聖諦者,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諦。知集無和合,是名集聖諦。於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是名滅聖諦。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諦。梵天,真聖諦者,無有虛妄。虛妄者,所謂着我、著眾生、着人、著壽命者,著養育者,著有着無,着生著滅,着生死著涅槃。
  『梵天,若行者言「我知見苦」是虛妄,「我斷集」是虛妄,「我證滅」是虛妄,「我修道」是虛妄。所以者何?是人違失佛所護念,是故說為虛妄。何等是佛所護念?謂不憶念一切諸法。若行者住是念中,則不住一切相;若不住一切相,則住實際;若住實際,是名不住心;若不住心,是人名為實語者,非妄語者。梵天,是故當知,若非實非虛妄者,是名聖諦。梵天,實者終不作不實,若有佛、若無佛,法性常住,所謂生死性、涅槃性常實。所以者何?非離生死得涅槃名為聖諦。若人證如是四諦,是名世間實語者。
  『梵天,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是人說生死相是苦諦,眾緣和合是集諦,滅法故是滅諦,以二法求相是道諦。』
  佛言:『我說此愚人是外道徒黨,我非彼人師,彼非我弟子。是人墮於邪道,破失法故說言有諦。梵天,汝且觀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是實、是虛妄。若我不得法,是法寧可於眾中有言說、有論議、有教化耶?』
  梵天言:『不也,世尊。』
  『梵天,以諸法無所得故,諸法離自性故,我菩提是無貪愛相。』

嘆功德品第五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於法無所得者,有何利益,說如來得菩提名為佛?』
  佛言:『梵天,於汝意云何?我所說法,若有為、若無為,是法為實、為虛妄耶?』
  梵天言:『是法虛妄非實。』
  『於汝意云何?若法虛妄非實,是法為有為無?』
  梵天言:『世尊,若法虛妄,是法不應說有,不應說無。』
  『於汝意云何?若法非有非無,是法有得者不?』
  梵天言:『無有得者。』
  『梵天,如來坐道場時,惟得虛妄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覺、不可識、不可取、不可著、不可說、不可難,出過一切法相,無語無說,無有文字,無言說道。梵天,此法如是猶如虛空,汝欲於如是法中得利益耶?』
  梵天言:『不也,世尊。諸佛如來甚為希有!成就未曾有法,深入大慈大悲,得如是寂滅相法,而以文字言說教人令得。世尊,其有聞是能信解者,當知是人不從小功德來。世尊,是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所以者何?世間貪著實,而是法無實無虛妄。世間貪着法,而是法無法無非法。世間貪著涅槃,而是法無生死無涅槃。世間貪著善法,而是法無善無非善。世間貪著樂,而是法無苦無樂。世間貪著佛出世,而是法無佛出世亦無涅槃。雖有說法,而是法非可說相。雖贊說僧,而僧即是無為。是故此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難可得信;如是煩惱中有菩提,菩提中有煩惱,是亦難信。所以者何?如來得是虛妄煩惱之性亦無法不得,有所說法亦無有形,雖有所知亦無分別,雖證涅槃亦無滅者。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解如是法義者,當知是人得脫諸見,當知是人已親近無量諸佛,當知是人已供養無量諸佛,當知是人為善知識所護,當知是人志意曠大,當知是人善根深厚,當知是人守護諸佛法藏,當知是人能善思量起於善業,當知是人種姓尊貴生如來家,當知是人能行大舍舍諸煩惱,當知是人得持戒力非煩惱力,當知是人得忍辱力非瞋恚力,當知是人得精進力無有疲懈,當知是人得禪定力滅諸噁心,當知是人得智慧力離惡邪見,當知是人一切惡魔不能得便,當知是人一切怨賊所不能破,當知是人不誑世間,當知是人是真語者善說法相故,當知是人是實語者說第一義故,當知是人善為諸佛之所護念,當知是人柔和軟善同止安樂,當知是人名為大富有聖財故,當知是人常能知足行聖種故,當知是人易滿易養離貪著故,當知是人得安隱心到彼岸故,當知是人度未度者,當知是人解未解者,當知是人安未安者,當知是人滅未滅者,當知是人能示正道,當知是人能說解脫,當知是人為大醫王善知諸藥,當知是人猶如良藥善療眾病,當知是人智慧勇健,當知是人為有大力堅固究竟,當知是人有精進力不隨他語,當知是人為如師子無所怖畏,當知是人為如象王其心調柔,當知是人為如老象其心隨順,當知是人為如牛王能導大眾,當知是人為大勇健能破魔怨,當知是人為大丈夫處眾無畏,當知是人無所忌難得無畏法故,當知是人無所畏難說真諦法故,當知是人具清白法如月盛滿,當知是人智慧光照猶如日明,當知是人除諸暗冥猶如執炬,當知是人樂行舍心離諸憎愛,當知是人載育眾生猶如地,當知是人洗諸塵垢猶如水,當知是人燒諸動念猶如火,當知是人於法無障猶如風,當知是人其心不動如須彌,當知是人其心堅固如金剛山,當知是人一切外道競勝論者所不能動,當知是人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測,當知是人多饒法寶猶如大海,當知是人煩惱不現如波陀羅,當知是人求法無厭,當知是人以智慧知足,當知是人能轉法輪如轉輪王,當知是人身色殊妙如天帝釋,當知是人心得自在如梵天王,當知是人說法音聲猶如雷震,當知是人降法甘露猶如時雨,當知是人能增長無漏根力覺分,當知是人已度生死污泥,當知是人入佛智慧,當知是人近佛菩提,當知是人能多學問無與等者,當知是人無有量已過量,當知是人智慧辯才無有障礙,當知是人得憶念堅固得陀羅尼,當知是人知諸眾生深心所行,當知是人得智慧力正觀諸法解達義趣,當知是人勤行精進利安世間,當知是人超出於世,當知是人不可污染猶如蓮華,當知是人不為世法所覆,當知是人利根者所愛,當知是人多聞者所敬,當知是人智者所念,當知是人人天供養,當知是人為坐禪者之所敬禮,當知是人善人所貴,當知是人聲聞、辟支佛之所貪慕,當知是人不貪小行,當知是人不覆藏罪不顯功德,當知是人威儀備具生他淨心,當知是人身色端正見者悅樂,當知是人有大威德眾所宗仰,當知是人以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當知是人能繼佛種,當知是人能護法寶,當知是人能供養僧,當知是人諸佛所見,當知是人為得法眼,當知是人以佛智慧而得受記,當知是人具足三忍,當知是人安住道場,當知是人破壞魔軍,當知是人得一切種智,當知是人轉於法輪,當知是人作無量佛事。若人信解如是法義,不驚疑怖畏者,得如是功德。是人於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深難解難知難信難入,而能信受讀誦,通利奉持,為人廣說,如說修行,亦教他人如說修行。如是之人,我以一劫若減一劫,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二

如來五力說品第六
  佛告梵天:『汝何能稱說是人功德?如如來以無礙智慧之所知乎,是人所有功德復過於此!若人能於如來所說文字言說章句,通達隨順不違不逆,和合為一,隨其義理,不隨章句言辭,而善知言辭所應之相,知如來以何語說法,以何隨宜說法,以何方便說法,以何法門說法,以何大悲說法。梵天,若菩薩能知如來以是五力說法,是菩薩能作佛事。』
  梵天言:『何謂如來所用五力?』
  佛言:『一者、言說,二者、隨宜,三者、方便,四者、法門,五者、大悲。是名如來所用五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世尊,云何名說?』
  佛言:『梵天,如來說過去法,說未來、現在法,說垢淨法,說世間、出世間法,說有罪、無罪法,說有漏、無漏法,說有為、無為法,說我、人、眾生、壽命法,說得證法,說生死、涅槃法。梵天,當知是諸言說,如幻人說,無決定故;如夢中說,虛妄見故;如響聲說,從空出故;說如影,眾緣合故;說如鏡中像,因不入鏡故;說如野馬,顛倒見故;說如虛空,無生滅故。當知是說為無所說,諸法相不可說故。梵天,若菩薩能知此諸說者,雖有一切言說,而於諸法無所貪著;以不貪著故,得無礙辯才;以是辯才,若恆河沙劫說法無盡無礙,諸有言說不壞法性,亦復不着不壞法性。梵天,是名如來說也。』
  梵天言:『世尊,何謂隨宜?』
  佛言:『如來或垢法說淨、淨法說垢,菩薩於此應知如來隨宜所說。梵天,何謂垢法說淨?不得垢法性故。何謂淨法說垢?貪著淨法故。又梵天,我說:「布施即是涅槃。」凡人無智,不能善解隨宜所說。菩薩應如是思量:「布施後得大富。此中無法可得,從一念至一念。若不從一念至一念,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涅槃。」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辱是涅槃,念念滅故。精進是涅槃,無所取故。禪定是涅槃,不貪味故。智慧是涅槃,不得相故。貪慾是實際,法性無欲故。瞋恚是實際,法性無瞋故。愚痴是實際,法性無痴故。生死是涅槃,無退無生故。涅槃是生死,以貪著故。實語是虛妄,生語見故。虛妄是實語,為增上慢人故。
  『又梵天,如來以隨宜故,或自說我是說常邊者,或自說我是說斷邊者,或自說我是說無作者,或自說我是邪見者,或自說我是不信者,或自說我是不知報恩者,或自說我是食吐者,或自說我是不受者。如來無有如此諸事,當知是為隨宜所說,欲令眾生舍增上慢故。若菩薩善通達如來隨宜說者,若聞佛出則便信受,示眾生善業色身果報故。若聞佛不出亦信受,知是諸佛法性身故。若聞佛說法亦信受,為喜樂文字眾生故。若聞佛不說法亦信受,知諸法位性不可說故。若聞有涅槃亦信受,滅顛倒所起煩惱故。若聞無涅槃亦信受,諸法無生滅相故。若聞有眾生亦信受,入世諦門故。若聞無眾生亦信受,入第一義故。梵天,菩薩如是善知如來隨宜所說,於諸音聲無疑無畏,亦能利益無量眾生。』
  『世尊,何謂方便?』
  佛言:『如來為眾生,說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忍辱得端正,精進得具諸功德,禪定得法喜,智慧得舍諸煩惱,多聞得智慧故,行十善道得人天福樂故,慈悲喜捨得生梵世故,禪定得如實智慧故,如實智慧得道果故,學地得無學地故,辟支佛地得消諸供養故,佛地得無量智慧故,涅槃得滅一切苦惱故。梵天,我如是方便,為眾生贊說是法。如來實不得我、人、眾生、壽命者,亦不得施,亦不得慳,亦不得戒,亦不得毀戒,亦不得忍辱,亦不得瞋恚,亦不得精進,亦不得懈怠,亦不得禪定,亦不得亂心,亦不得智慧,亦不得智慧果,亦不得菩提,亦不得涅槃,亦不得苦,亦不得樂。梵天,若眾生聞是法者,勤行精進。是人為何利故勤行精進?不得是法,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亦復不得。梵天,是名如來方便說法。菩薩於此方便說法中,應勤精進令諸眾生得於法利。』
  『世尊,何謂如來法門?』
  佛言:『眼是解脫門,耳、鼻、舌、身、意是解脫門。所以者何?眼空,無我無我所性自爾;耳、鼻、舌、身、意空,無我無我所性自爾。梵天,當知諸入皆入此解脫門,正行則不虛誑故。色、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皆入是門,所謂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無生門、無滅門、無所從來門、無所從去門、無退門、無起門、性常清淨門、離自體門。又梵天,如來於一切文字中,示是解脫門。所以者何?諸文字無合無用性鈍故。梵天,當知如來於一切文字中,說聖諦,說解脫門。如來所說法無有垢,一切諸法皆入解脫,令住涅槃。是名如來說法入於法門。菩薩於此法門,應當修學。』

如來大悲品第七

  『世尊,何謂大悲?』
  佛言:『如來以三十二種大悲,救護眾生。何等三十二?一切法無我,而眾生不信不解說有我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諸法無眾生,而眾生說有眾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壽命者,而眾生說有壽命者,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人,而眾生說有人,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所有,而眾生住於有見,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住,而眾生有住,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歸處,而眾生樂於歸處,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非我所,而眾生著於我所,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所屬,而眾生計有所屬,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取相,而眾生有取相,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生,而眾生住於有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退生,而眾生住於退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垢,而眾生著垢,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離染,而眾生有染,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離瞋,而眾生有瞋,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離痴,而眾生有痴,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所從來,而眾生著有所從來,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所去,而眾生著於有去,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起,而眾生計有所起,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戲論,而眾生著於戲論,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而眾生墮於有見,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相,而眾生著於有相,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作,而眾生著於有作,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世間常共瞋恨諍競,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世間邪見顛倒行於邪道,欲令住於正道,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世間饕餮無有厭足互相熬奪,欲令眾生住於聖財、信、戒、聞、施、慧等,如來於此而起大悲。眾生是產業妻子恩愛之仆,於此危脆之物生堅固想,欲令眾生知悉無常,如來於此而起大悲。眾生身為怨賊,貪著養育以為親友,欲為眾生作真知識,令畢眾苦究竟涅槃,如來於此而起大悲。眾生好行欺誑邪命自活,欲令行於正命,如來於此而起大悲。眾生樂著眾苦不淨居家,欲令出於三界,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諸法從因緣有,而眾生於聖解脫生於懈怠,欲說精進令樂解脫,如來於此而起大悲。眾生棄捨最上無礙智慧,求於聲聞、辟支佛道,欲引導之令發大心緣於佛法,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梵天,如來如是於諸眾生行此三十二種大悲,是故如來名為行大悲者。若菩薩於眾生中,常能修集此大悲心,則為入阿惟越致,為大福田威德具足,常能利益一切眾生。』
  說是大悲法門品時,三萬二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幻化品第八

  爾時,網明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思益梵天,云何聞是大悲法門而不喜悅?』
  梵天言:『善男子,若識在二法則有喜悅,若識在無二實際法中則無喜悅。譬如幻人見幻戲事無所喜悅,菩薩知諸法相如是,則於如來若說法、若神通亦無喜悅。又善男子,如佛所化人聞佛說法不喜不悅,菩薩知諸法相與化無異,於如來所不加喜悅,於諸眾生無下劣想。』
  網明言:『梵天,汝今見諸法如幻相耶?』
  梵天言:『若人分別諸法者,汝當問之。』
  網明言:『汝今於何處行?』
  梵天言:『一切凡夫所行處,吾於彼行。』
  網明言:『凡夫人行貪慾、瞋恚、愚痴、身見、疑網、我我所等邪道,汝於是處行耶?』
  梵天言:『善男子,汝欲得凡夫法決定相耶?』
  網明言:『我尚不欲決定得凡夫,何況凡夫法?』
  『善男子,若是法無決定者,寧有貪慾、瞋恚、愚痴法耶?』
  網明言:『無也。』
  『善男子,一切法離貪恚痴相行相亦如是。善男子,凡夫行、賢聖行,皆無二無差別。善男子,一切行非行,一切說非說,一切道非道。』
  網明言:『何謂一切行非行?』
  梵天言:『善男子,若人千萬億劫行道,於法性不增不減,是故言一切行非行。』
  『何謂一切說非說?』
  梵天言:『善男子,如來以不說相說一切法,是故言一切說非說。』
  『何謂一切道非道?』
  梵天言:『以無所至故,一切道非道。』
  爾時,世尊贊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相應當如是。』
  網明菩薩謂梵天言:『汝說一切凡夫行處,吾於彼行者則有行相。』
  梵天言:『若我有所生處應有行相。』
  網明言:『汝若不生,云何教化眾生?』
  梵天言:『佛所化生,吾如彼生。』
  網明言:『佛所化生無有生處。』
  梵天言:『寧可見不?』
  網明言:『以佛力故見。』
  梵天言:『我生亦如是,以業力故。』
  網明言:『汝於起業中行耶?』
  梵天言:『我不於起業中行。』
  網明言:『云何言以業力故?』
  梵天言:『如業性力亦如是,是二不出於如。』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能入是菩薩隨宜所說法中者,得大功德。所以者何?世尊,乃至聞是上人名字尚得大利,何況聞其所說!譬如有樹不依於地在虛空中,而現根莖枝葉華果甚為希有。此人行相亦復如是,不住一切法,而於十方現有行有生死,亦有如是智慧辯才。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智慧自在力者,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有一菩薩名曰普華,在會中坐,謂長老舍利弗:『仁者已得法性,佛亦稱汝於智慧人中為最第一,何以不能現如是智慧辯才自在力耶?』
  舍利弗言:『普華,佛諸弟子隨其智力能有所說。』
  普華言:『舍利弗,法性有多少耶?』
  舍利弗言:『無也。』
  普華言:『汝何以言,佛諸弟子隨其智力能有所說?』
  舍利弗言:『隨所得法而有所說。』
  普華言:『汝證法性無量相耶?』
  舍利弗言:『然。』
  普華言:『汝云何言隨所得法而有所說?如法性無量相,得亦如是;如得,說亦如是。何以故?法性無量故。』
  舍利弗言:『法性非得相。』
  普華言:『若法性非得相者,汝出法性得解脫耶?』
  舍利弗言:『不也。』
  普華言:『何故爾耶?』
  舍利弗言:『若出法性得解脫者,則壞法性。』
  普華言:『是故,舍利弗,如仁者得道,法性亦爾。』
  舍利弗言:『我為聽來,非為說也。』
  普華言:『一切法皆入法性,此中寧有說者、聽者不?』
  舍利弗言:『不也。』
  普華言:『若然者,汝何故言「我為聽來,非為說」耶?』
  舍利弗言:『佛說二人得福無量:一者、專精說法,二者、一心聽受。是故汝今應說,我當聽受。』
  普華言:『汝入滅盡定,能聽法耶?』
  舍利弗言:『入滅盡定,無有二行而聽法也。』
  普華言:『汝信佛說一切法是滅盡相不?』
  舍利弗言:『然!一切法皆滅盡相,我信是說。』
  普華言:『若然者,舍利弗常不能聽法。所以者何?一切法常滅盡相故。』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於定而說法耶?』
  普華言:『頗有一法非是定耶?』
  舍利弗言:『無也。』
  普華言:『是故常知一切凡夫常在於定。』
  舍利弗言:『以何定故,一切凡夫常在定耶?』
  普華言:『以不壞法性三昧故。』
  舍利弗言:『若然者,凡夫、聖人無有差別。』
  普華言:『如是,如是,我不欲令凡夫、聖人有差別也。所以者何?聖人無所斷,凡夫無所生,是二不出法性平等之相。』
  舍利弗言:『何等是諸法平等相。』
  普華言:『如舍利弗所得知見。舍利弗,汝生賢聖法耶?』
  答言:『不也。』
  『汝滅凡夫法耶?』
  答言:『不也。』
  『汝得賢聖法耶?』
  答言:『不也。』
  『汝見凡夫法耶?』
  答言:『不也。』
  『舍利弗,汝何知見說言得道?』
  答言:『汝不聞,凡夫如即是漏盡解脫如,漏盡解脫如即是無餘涅槃如?』
  『舍利弗,是如名不異如、不壞如,應以是如知一切法。』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一切諸炎皆是燒相,如是諸善男子,所說法皆入法性。』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言,是諸善男子,所說法皆入法性。』
  爾時,網明菩薩謂舍利弗:『佛說仁者於智慧人中為最第一,以何智慧得第一耶?』
  舍利弗言:『所謂聲聞因聲得解,以是智慧,說我於中為第一耳!非謂菩薩。』
  網明言:『智慧是戲論相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智慧非平等相耶?』
  答言:『是。』
  網明言:『今仁者得平等智慧,云何說智慧有量?』
  答言:『善男子,以法性相故,智慧無量;隨入法性多少故,智慧有量。』
  網明言:『無量法終不作有量,仁者何故說智慧有量?』
  即時,舍利弗默然不答。

菩薩光明品第九

  爾時,長老大迦葉承佛聖旨,白佛言:『世尊,是網明菩薩,以何因緣號網明乎?』
  佛告網明:『善男子,現汝福報光明因緣,令諸天人一切世間皆得歡喜,其有福德因緣者當發菩提心。』
  於是網明即受佛教,偏袒右肩,從右手赤白莊嚴抓指間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佛國皆悉通達。其中地獄、畜生、餓鬼,盲聾喑啞、手足拘癖、老病苦痛、貪慾、瞋恚、愚痴、裸形、醜陋、貧窮、饑渴囹圄、系閉困厄、垂死、慳貪、破戒、瞋恚、懈怠、妄念無慧、少於聞見、無慚無愧、墮邪疑網,如是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快樂,無有眾生為貪慾、瞋恚、愚痴、憍慢、憂愁、懷恨等之所惱也。其在佛前大會之眾,菩薩摩訶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眾,是諸眾生同一金色與佛無異,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無見頂者,皆坐寶蓮華座,寶交絡蓋羅覆其上,等無差別。諸會眾生皆得快樂,譬如菩薩入發喜莊嚴三昧。時諸大眾得未曾有,各各相見如佛無異,不見佛身為大、己身為小。
  又以光明力故,尋時下方有四菩薩,從地踴出合掌而立,欲共禮佛,作是念言:『何者真佛?我欲禮敬。』
  即聞空中聲曰:『是網明菩薩光明之力,一切大眾同一金色,與佛無異。』
  時四菩薩發希有心,作如是言:『今此眾會其色無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我此言誠實無虛,世尊釋迦牟尼當現異相,令我今得供養禮事。』
  即時,佛以蓮華寶師子座,上升虛空高一多羅樹。
  於是四菩薩頭面禮佛足,作如是言:『如來智慧不可思議!網明菩薩福德本願,亦不可思議,能放如是無量光明。』
  爾時,佛告網明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已作佛事,令無量眾生住於佛道,可攝光明。』
  於是網明即受佛教,還攝光明。攝光明已,此諸大眾威儀色相還復如故,見佛坐本師子座上。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此四菩薩從何所來?』
  四菩薩言:『我等從下方世界來。』
  迦葉言:『其國何名?佛號何等?』
  四菩薩言:『國名現諸寶莊嚴,佛號一寶蓋,今現說法。』
  大迦葉言:『其佛國土去此幾何?』
  四菩薩言:『佛自知之。』
  大迦葉言:『汝等何故來此?』
  四菩薩言:『是網明菩薩光明照彼我等,遇之即聞釋迦牟尼佛名及網明菩薩,是故我等今來見佛併網明上人。』
  大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寶蓋佛,現諸寶莊嚴世界,去此幾何?』
  佛言:『去此七十二恆河沙佛土。』
  大迦葉言:『世尊,是四菩薩從彼發來,幾時至此?』
  佛言:『如一念頃,於彼不現忽然而至。』
  大迦葉言:『世尊,此諸菩薩光明遠照,神通速疾甚為希有!今是網明菩薩光明遠照,是四菩薩發來速疾。』
  佛言迦葉:『如汝所說,菩薩摩訶薩所行不可思議,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爾時,長老大迦葉謂網明菩薩言:『善男子,汝現光明照此大會皆作金色,以何因緣?』
  網明言:『長老大迦葉,可問世尊,當為汝說。』
  即時,大迦葉以此白佛。佛言:『迦葉,是網明菩薩成佛時,其會大眾同一金色,咸共信樂一切智慧。其佛國土,乃至無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諸菩薩摩訶薩會。』
  大迦葉白佛言:『世尊,生彼菩薩當知如佛。『
  佛言:『如汝所說,生彼菩薩當知如佛。』
  於是會中四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願生彼國,白佛言:『網明菩薩得成佛時,我等願生其國。』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網明菩薩,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迦葉,汝自問網明。』
  於是迦葉問網明菩薩言:『善男子,仁者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網明言:『大迦葉,若有問幻所化人:「汝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幻人當云何答?』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無決定相,當何所答?』
  網明言:『大迦葉,一切諸法亦如幻所化人,無決定相。誰可問言「汝幾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離於自相,無異無別無所志願,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云何能利益無量眾生?』
  網明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一切眾生性,一切眾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於是法中,我不見有利,不見無利。』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不令眾生住菩提耶?』
  網明言:『諸佛菩提有住相耶?』
  大迦葉言:『無也。』
  網明言:『是故我今不令眾生住於菩提,亦不令住聲聞、辟支佛道。』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欲趣何所?』
  網明言:『我所趣如如趣。』
  大迦葉言:『如無所趣亦無有轉。』
  網明言:『如如無趣無轉,一切法住如相故,我亦無趣無轉。』
  大迦葉言:『若無趣無轉,汝云何教化眾生?』
  網明言:『若人發願,則是不能教化眾生。若人於法有轉,是亦不能教化眾生。』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不轉眾生生死耶?』
  網明言:『我尚不得生死,何況於生死中而轉眾生?』
  大迦葉言:『汝不令眾生得涅槃耶?』
  網明言:『我尚不見涅槃,何況教化眾生令住涅槃?』
  大迦葉言:『善男子,若汝不得生死,不見涅槃,何故今為無量眾生行於菩提?此豈不為滅度眾生耶?』
  網明言:『若菩薩得生死分別涅槃,因眾生行於菩提,此則不應說為菩薩。』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於何處行?』
  網明言:『我非生死中行,非涅槃中行,亦不以眾生相行。大迦葉,如汝所問,汝何處行者,如佛所化人行處,吾於彼行。』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有行處。』
  網明言:『當知一切眾生所行亦如是相。』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貪無恚無痴,若一切眾生所行如是相者,眾生貪恚痴從何所起?』
  網明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迦葉,汝今寧有貪恚痴不?』
  答言:『不也。』
  網明言:『是貪恚痴盡滅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大迦葉,今無貪恚痴亦不盡滅者,汝置貪恚痴於何所耶?』
  答言:『善男子,凡夫縱顛倒起妄想分別生貪恚痴耳!賢聖法中,善知顛倒實性故,無妄想分別,是以無貪恚痴。』
  『大迦葉,於汝意云何?若法從顛倒起,是法為實、為虛妄耶?』
  答言:『是法虛妄,非是實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可令實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仁者欲於是中得貪恚痴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然何所是貪恚痴能惱眾生者?』
  答言:『善男子,若爾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網明言:『以是故,我說一切法相如佛所化。』
  說是法時,四萬四千菩薩得柔順法忍。

菩薩授記品第十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若網明菩薩所見眾生,不應復畏墮三惡道。若聞網明所說法者,魔不得便。若為網明所教化者,不畏墮聲聞、辟支佛道。世尊,願說網明功德莊嚴國土。』
  佛言:『迦葉,是網明菩薩在在國土遊行之處,利益無量眾生。迦葉,汝見網明所放光明不?』
  答言:『已見。』
  佛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尚可算數,今網明光明令諸眾生住菩提者不可數也!迦葉,是網明菩薩所放光明饒益尚爾,何況說法!汝今諦聽,我當粗略說其功德。迦葉,是網明菩薩過七百六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自在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世界名曰集妙功德。其佛趣菩提樹時,國中諸魔魔民悉皆正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國土,以真栴檀寶為地,地平如掌,柔濡細滑如迦陵伽衣,處處皆以眾寶莊嚴,無三惡道亦無八難。其國廣長皆以妙寶蓮華色香妙好以為校飾。普光自在王如來有無量菩薩僧,善修無量法門,得無量自在神通,皆以光明莊嚴其身,得諸陀羅尼藏無礙辯才,善能說法,光明神力皆悉通達,能破魔怨,慚愧念慧諸妙功德以修其心。彼佛國土無有女人。其諸菩薩皆於寶蓮華中,結跏趺坐自然化生,以禪樂為食。諸所須物經行之處,房舍床榻園林浴池,應念即至。
  『迦葉,是普光自在王如來,不以文字說法,但放光明照諸菩薩,光觸其身即得無生法忍。其佛光明,復照十方通達無礙,令諸眾生得離煩惱。又其光明,常出三十二種清淨法音。何等三十二?所謂諸法空,無眾生見故;諸法無相,離分別故;諸法無作,出三界故;諸法離欲,性寂滅故;諸法離瞋,無有礙故;諸法離痴,無暗冥故;諸法無所從來,本無生故;諸法無所去,無所至故;諸法不住,無所依故;諸法過三世,去來現在無所有故;諸法無異,其性一故;諸法不生,離於報故;諸法無業,業報作者不可得故;諸法不作,無所起故;諸法無起,無為性故;諸法無為,離生滅故;諸法真,不從和合生故;諸法實,一道門故;諸法無眾生,眾生不可得故;諸法無我,第一義故;諸法鈍,無所知故;諸法舍,離憎愛故;諸法離煩惱,無有熱故;諸法無垢性,不污故;諸法一相,離欲際故;諸法離相,常定故;諸法住,實際性不壞故;諸法如相,不分別故。諸法入,法性遍入故;諸法無緣,緣不合故;諸法是菩提,如實見故;諸法是涅槃,無因緣故。迦葉,普光自在王如來,光明常出如是清淨法音,能令諸菩薩施作佛事。其佛國土無有魔事,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大迦葉白佛言:『若人慾得清淨佛土者,應取如網明菩薩所修功德具足清淨國土。』
  『如是,迦葉,是網明菩薩,於諸無量阿僧祇佛所,隨願修行功德具足故。』
  爾時,思益梵天謂網明菩薩:『仁者已得從佛受記。』
  網明言:『一切眾生皆從佛受記。』
  梵天言:『於何事中而得受記?』
  網明言:『隨業受報而得受記。』
  梵天言:『汝作何業而得受記?』
  網明言:『若業非身作、非口作、非意作,是業可得示不?』
  梵天言:『不可示也。』
  網明言:『菩提是起作相耶?』
  梵天言:『不也。何以故?菩提是無為,非起作相故。』
  網明言:『可以起作相得無為菩提不?』
  梵天言:『不也。』
  『梵天,是故當知若無業、無業報,無諸行、無起諸行,是名菩提。如菩提性,得亦如是;如得性,受記亦如是,不可以起作法而得受記。』
  梵天言:『善男子,汝不行六波羅蜜然後得受記耶?』
  網明言:『如汝所說,菩薩行六波羅蜜而得受記。梵天,若菩薩舍一切煩惱,名為檀波羅蜜。於諸法無所起,名為尸羅波羅蜜。於諸法無所傷,名為羼提波羅蜜。於諸法離相,名為毗梨耶波羅蜜。於諸法無所住,名為禪波羅蜜。於諸法無戲論,名為般若波羅蜜。梵天,菩薩如是行六波羅蜜,於何處行?』
  梵天言:『無處行也。所以者何?凡所有行皆是不行。若行即是不行,若不行即是行。』
  『梵天,以是故,當知無所行是菩提。如汝所問,汝得受菩提記者,如如法性得受記,我所受記亦如是。』
  梵天言:『善男子,如如法性無受記。』
  網明言:『諸菩薩受記相皆亦如是,如如法性。』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菩薩以何行,諸佛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言:『若菩薩不行生法、不行滅法,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世間、不行出世間,不行有罪法、不行無罪法,不行有漏法、不行無漏法,不行有為法、不行無為法,不行修道、不行除斷,不行生死、不行涅槃,不行見法、不行聞法、不行覺法、不行知法,不行施、不行舍,不行戒、不行覆,不行忍、不行善,不行發、不行精進,不行禪、不行三昧,不行慧,不行行,不行知,不行得。梵天,若菩薩如是行者,諸佛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諸所有行皆是取相,無相無分別則是菩提。皆有所是,無所是是菩提。諸所有行皆是分別,無分別是菩提。諸所有行皆是起作,無起作是菩提。諸所有行皆是戲論,無戲論是菩提。是故當知,若菩薩過諸所行則得受記。』
  『唯然,世尊,受記者有何義?』
  佛言:『離諸法二相,是受記義。不分別生滅道,是受記義。離身口意業相,是受記義。梵天,我念過去有劫名喜見,我於此劫供養七十二那由他佛,是諸如來不見授記。又過是劫,劫名善化,我於此劫供養二十二億佛,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又過是劫,劫名梵嘆,我於此劫供養萬八千佛,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又過是劫,劫名無咎,我於此劫供養三萬二千佛,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又過是劫,劫名莊嚴,我於此劫供養四百四十萬佛,我皆以一切供養之具而供養之,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
  『梵天,我於往昔,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嘆,淨修梵行,一切布施、一切持戒,及行頭陀,離於瞋恚,忍辱慈心,如所說行勤修精進,一切所聞皆能受持,獨處遠離入諸禪定,隨所聞慧贊誦思問,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何以故?依止所行故。以是當知,若諸菩薩出過一切諸行則得受記。我若以一劫若減一劫,說是諸佛名號不可得盡。
  『梵天,我於是後見燃燈佛,即得無生法忍。佛時授我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我爾時出過一切諸行,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若菩薩能舍諸相,名為檀波羅蜜。能滅諸所受持,名為尸羅波羅蜜。不為六塵所傷,名為羼提波羅蜜。離諸所行,名為毗梨耶波羅蜜。不憶念一切法,名為禪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性,名為般若波羅蜜。我於燃燈佛所,具足如是六波羅蜜。』

薩婆若品第十一

  『梵天,我從初發菩提心已來所作布施,於此五華布施,百分不及一,百千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我從初發心已來,受戒、持戒、行頭陀,於此常滅戒,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我從初發心已來柔和忍辱,於畢竟忍法,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我從初發心已來,發勤精進,於此不取不舍精進,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我從初發心已來,禪定獨處,於此無住禪定,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我從初發心已來,思惟籌量智慧,於此無戲論智慧,百分不及一,百千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梵天,是故當知,我爾時得具足六波羅蜜。』
  『世尊,云何名具足六波羅蜜?』
  『梵天,若不念施,不依止戒,不分別忍,不取精進,不住禪定,不二于慧,是名具足六波羅蜜。』
  又問:『具足六波羅蜜已,能滿足何法?』
  佛言:『具足六波羅蜜已,能滿足薩婆若。』
  『世尊,云何具足六波羅蜜已,能滿足薩婆若?』
  『梵天,布施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持戒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忍辱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精進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禪定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智慧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以是平等等一切法,名為薩婆若。又梵天,具足布施相、持戒相、忍辱相、精進相、禪定相、智慧相,是名薩婆若。梵天,如是具足六波羅蜜能滿足薩婆若。』
  『世尊,云何當知滿足薩婆若?』
  『梵天,若不受眼、不受色、不受耳、不受聲、不受鼻、不受香、不受舌、不受味、不受身、不受觸、不受意、不受法,若不受是內外十二入,名為滿足薩婆若。我得如是滿足薩婆若,於眼無所著,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無所著,是故如來名為無礙知見薩婆若。梵天,薩婆若於法無所受。何以故?以無用故。無用即是無所有義,無所有義即是空如虛空義,同虛空相是薩婆若,是故於法無所受。梵天,譬如一切所作皆因虛空,而虛空無所依;如是諸智慧皆從薩婆若出,而薩婆若無所依。』
  梵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薩婆若,薩婆若者,為何謂也?』
  『梵天,一切所行是智為真,非諸聲聞、辟支佛所及故名薩婆若。諸有所行皆能成就故,名薩婆若。能破一切所念戲論故,名薩婆若。諸所教敕、諸所防制,如此眾生所行之法,皆從中出故,名薩婆若。得諸聖智,若學智、若無學智、若辟支佛智,皆從中出故,名薩婆若。正行故,名薩婆若。能分別一切藥故,名薩婆若。能滅一切眾生病故,名薩婆若。能除一切煩惱習氣故,名薩婆若。常在定故,名薩婆若。一切法中無疑故,名薩婆若。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慧皆從中出故,名薩婆若。善知一切智慧方便相故,名薩婆若。』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如來智慧甚深,心無所緣,而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世尊,薩婆若有如是無量功德,其誰善男子、善女人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是網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希望功德利而發菩提心者,不名發大乘也。所以者何?一切法無功德利,以無對處故。世尊,菩薩摩訶薩不應為功德利故發菩提心,但為大悲心故,滅眾生諸苦惱故,不自憂苦故,生諸善法故,解脫諸邪見故,滅除諸病故,舍我所貪著故,不觀憎愛故,不沒世法故,厭患有為故,安住涅槃故,發菩提心。世尊,菩薩不應於眾生求其恩報,亦不應觀作與不作,又於苦樂心不傾動。世尊,何謂菩薩家清淨?』
  佛言:『善男子,菩薩若生轉輪聖王家,不名家清淨。若生帝釋中、若生梵王中,亦不名家清淨。在所生處乃至畜生,自不退失善根,亦令眾生生諸善根,是名菩薩家清淨。又網明,慈是菩薩家,心平等故;悲是菩薩家,深心念故;喜是菩薩家,生法喜故;舍是菩薩家,離貪著故;不舍菩提是菩薩家,不貪聲聞、辟支佛地故。』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三

菩薩無二品第十二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在此大會而無所說。』
  佛即告文殊師利:『汝於此會所說法中可少說之。』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寧可識不?』
  佛言:『不可識也。』
  『世尊,是法可說、可演、可論不?』
  佛言:『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
  『世尊,若是法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者,則不可示。』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汝不為眾生演說法乎?』
  文殊師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
  梵天言:『無也。』
  文殊師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
  梵天言:『然。』
  文殊師利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當為眾生說法?』
  梵天言:『頗有說法亦無二耶?』
  文殊師利言:『若決定得說者聽者,可有說法,亦無有二。』
  文殊師利:『如來不說法耶?』
  文殊師利言:『佛雖說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來性無二故,雖有所說而無二也。』
  梵天言:『若一切法無二,其誰為二?』
  文殊師利言:『凡起貪着我故分別二耳!不二者,法性終不為二。雖種種分別為二,然其實際無有二相。』
  梵天言:『云何識無二法?』
  文殊師利言:『若無二可識則非無二。所以者何?無二相者不可識也。梵天,二即是識業。不可識法佛所說也,是法不爾如所說。何以故?是法無文字故。』
  『文殊師利,佛所說法終何所至?』
  文殊師利言:『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梵天言:『佛所說法不至涅槃耶?』
  文殊師利言:『涅槃中可得至耶?』
  梵天言:『涅槃無來處,無至處。』
  文殊師利言:『如是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梵天言:『是法誰聽?』
  答言:『如所說。』
  梵天言:『云何如所說?』
  答言:『如不識不聞。』
  梵天言:『誰能聽如來如是法?』
  答言:『不漏六塵者。』
  梵天言:『誰能知是法?』
  答言:『無識、無分別、無諍訟者。』
  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諍訟?』
  答言:『是好是惡,此名諍訟。是理是非理,此名諍訟。是垢是淨,此名諍訟。是善是不善,此名諍訟。是持戒是毀戒,此名諍訟。是應作是不應作,此名諍訟。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諍訟。梵天,若於法中有高下心貪著取受,皆是諍訟。佛所說法無有諍訟。梵天,樂戲論者無不諍訟,樂諍訟者無沙門法。樂沙門法者,無有妄想貪著。』
  梵天言:『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
  答言:『若比丘稱讚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若比丘不隨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又比丘滅一切諸相,是名隨佛教。不違於義,是名隨佛語。若比丘守護於法,是名隨佛教。不違佛語,是名隨佛語。』
  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護法?』
  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不壞法性,是名能守護法。』
  梵天言:『云何比丘親近於佛?』
  答言:『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名親近於佛。』
  梵天言:『云何比丘給侍於佛?』
  答言:『若比丘身口意無所作,是名給侍於佛。』
  梵天言:『誰能供養佛?』
  答言:『若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者。』
  梵天言:『誰能見佛?』
  答言:『若不着肉眼,不着天眼,不着慧眼,是名能見佛。』
  梵天言:『誰能見法?』
  答言:『不逆諸因緣法者。』
  梵天言:『誰能順見諸因緣法?』
  答言:『不起平等,不見平等所生相者。』
  梵天言:『誰得真智?』
  答言:『不生不滅諸漏者。』
  梵天言:『誰能隨學如來?』
  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舍諸法者。』
  梵天言:『誰名正行?』
  答言:『不墮三界者。』
  梵天言:『誰為善人?』
  答言:『不受後身者。』
  梵天言:『誰為樂人?』
  答言:『無我、無我所者。』
  梵天言:『誰為得脫?』
  答言:『不壞縛者。』
  梵天言:『誰為得度?』
  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
  梵天言:『漏盡比丘盡何事耶?』
  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
  梵天言:『誰為實語?』
  答言:『離諸言論道者。』
  梵天言:『誰為入道?』
  答言:『凡夫有入聖道行者,知一切有為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則為入道。』
  梵天言:『誰能見聖諦?』
  答言:『無有見聖諦者。所以者何?隨所有見皆為虛妄,無所見者乃名見諦。』
  梵天言:『不見何法名為見諦?』
  答言:『不見一切諸見名為見諦。』
  梵天言:『是諦當於何求?』
  答言:『當於四顛倒中求。』
  梵天言:『何故作如是說?』
  答言:『求四顛倒,不得淨,不得常,不得樂,不得我。若不得淨是即不淨,若不得常是即無常,若不得樂是即為苦,若不得我是即無我。梵天,一切法空無我,是為聖諦。若能如是求諦,是人不見苦,不斷集,不證滅,不修道。』
  梵天言:『云何名修道?』
  答言:『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為道。是道不令人離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離不至乃名聖道。』
  爾時,有摩訶羅梵天子,名曰等行,問文殊師利:『何謂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答言:『優婆塞不起二見,不起我見不起彼見,不起我見不起佛見,不起我見不起法見,不起我見不起僧見,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又優婆塞,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歸依佛。優婆塞,於法無所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名歸依法。若優婆塞,不離有為法見無為法,不離無為法見有為法,是名歸依僧。又優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爾時,等行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是諸菩薩發菩提心者,為趣何所?』
  答曰:『趣於虛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虛空故。』
  等行言:『云何菩薩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答言:『若菩薩知一切發非發,一切法非法,一切眾生非眾生,是名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為何謂耶?『
  佛言:『善男子,若菩薩於邪定眾生發大悲心,於正定眾生不見殊異,故言菩薩。所以者何?菩薩不為正定眾生,不為不定眾生故發心,但為度邪定眾生故,而起大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言菩薩。』

名字義品第十三

  爾時,菩提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樂說所以為菩薩。』
  佛言:『便說。』
  菩提菩薩言:『譬如男子、女人,受一日戒無毀無缺,若菩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修淨行,是名菩薩。』
  堅意菩薩言:『若菩薩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薩。』
  度眾生菩薩言:『譬如橋船渡人不倦無有分別,若心如是,是名菩薩。』
  斷惡道菩薩言:『若菩薩於諸佛國投足之處,即時一切惡道皆滅,是名菩薩。』
  觀世音菩薩言:『若菩薩眾生見者,即時畢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稱其名者得免眾苦,是名菩薩。』
  得大勢菩薩言:『若菩薩所投足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是名菩薩。』
  無疲倦菩薩言:『若恆河沙等劫為一日一夜,以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歲。以是歲數,若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於恆河沙等佛所行諸梵行修集功德,然後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不休息無有疲倦,是名菩薩。』
  導師菩薩言:『若菩薩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是名菩薩。』
  須彌山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法無所分別,如須彌山一於眾色,是名菩薩。』
  那羅延菩薩言:『若菩薩不為一切煩惱所壞,是名菩薩。』
  心力菩薩言:『若菩薩以心思惟一切諸法無有錯謬,是名菩薩。』
  師子游步自在菩薩言:『若菩薩於諸論中,不怖不畏得深法忍,能使一切外道怖畏,是名菩薩。』
  不可思議菩薩言:『若菩薩知心相不可思議,無所思惟分別,是名菩薩。』
  善寂天子言:『若菩薩能於一切天宮中生而無所染,亦不得是無染之法,是名菩薩。』
  實語菩薩言:『若菩薩有所發言常以真實,乃至夢中亦無妄語,是名菩薩。』
  喜見菩薩言:『若菩薩能見一切色皆是佛色,是名菩薩。』
  常慘菩薩言:『若菩薩見墮生死眾生,其心不樂世間諸樂,欲自度己身亦度眾生,是名菩薩。』
  心無礙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煩惱眾魔而不瞋礙,是名菩薩。』
  常喜根菩薩言:『若菩薩常以善根自滿其願,亦滿他願,所作皆辦,是名菩薩。』
  散疑女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法中不生疑悔,是名菩薩。』
  師子童女菩薩言:『若菩薩無男法、無女法而現種種色身,為成就眾生故,是名菩薩。』
  寶女菩薩言:『若菩薩於諸寶中不生愛樂,但樂三寶,是名菩薩。』
  毗舍佉達多優婆夷言:『若菩薩有所得者則無菩提。若不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一切法,是名菩薩。』
  跋陀婆羅居士言:『若菩薩眾生聞其名者,畢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
  寶月童子言:『若菩薩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況身受?是名菩薩。』
  忉利天子曼陀羅華香菩薩言:『若菩薩持戒薰心,常流諸善法香不流余香,是名菩薩。』
  作喜菩薩言:『若菩薩喜樂三法,謂供養佛、演說法、教化眾生,是名菩薩。』
  思益梵天言:『若菩薩所見之法皆是佛法,是名菩薩。』
  彌勒菩薩言:『若菩薩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是名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若菩薩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是名菩薩。』
  網明菩薩言:『若菩薩光明能滅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
  普華菩薩言:『若菩薩見諸如來滿十方世界,如林華敷,是名菩薩。』
  如是諸菩薩各各隨所樂說已,爾時佛告等行菩薩:『若菩薩能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亦復能舍一切福事與諸眾生,是名菩薩。』

論寂品第十四

  爾時,思益梵天問等行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為行?』
  答言:『我以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為行。』
  又問:『隨一切有為法眾生,以何為行?』
  答言:『諸佛所行,是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也。』
  又問:『諸佛以何為行?』
  答言:『諸佛以第一義空為行。』
  又問:『凡夫所行,諸佛亦以是行,有何差別?』
  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別耶?』
  答言:『不也。』
  等行言:『如來不說一切法空耶?』
  答言:『然。』
  『是故,梵天,一切法無有差別,是諸行相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如來不說諸法有差別也。』
  爾時,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言:『所言行處,行為何謂耶?』
  答言:『於諸行中有四梵行,是名行處行。若人離四梵行不名行處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處行。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雖於空閒曠野中行,是名行處行。若不成就四梵行,雖於樓殿堂閣、金銀床榻、妙好被褥於此中行,不名行處行,亦復不能善知行處相。』
  又問:『菩薩以何行知見清淨?』
  答言:『於諸行中能淨我見。』
  又問:『若得我實性,即得實知見耶?』
  答言:『然,若見我實性,即是實知見。譬如國王典金藏人,因已出用知余在者;如是因知我實性故,得實知見。』
  又問:『云何得我實性?』
  答言:『若得無我法。所以者何?我畢竟無根本、無決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實性。』
  又問:『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以見我故即是見佛。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文殊師利,誰能見佛?』
  答言:『不壞我見者。所以者何?我見即是法見,以法見能見佛。』
  又問:『頗有無所行名為正行耶?』
  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為法,是名正行。』
  又問:『云何行名為正行?』
  答言:『若不為見故行,不為斷、不為證、不為修故行,是名正行。』
  又問:『慧眼為見何法?』
  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以者何?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又問:『頗有因緣正行比丘不得道果耶?』
  答言:『有。正行中無道無果,無行無得,無有得果差別。梵天,無所得故乃名為得。若有所得,當知是為增上慢人。正行者無增上慢,無增上慢則無行無得。』
  又問:『得何法故名為得道?』
  文殊師利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眾緣生,從本已來常無有生,得是法故說名得道。』
  又問:『若法不生,為何所得?』
  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為得。是故佛說,若見諸有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
  又問:『何等名為正位?』
  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又行平等故,名為正位。以平等出諸苦惱故,名為正位。入了義中故,名為正位。除一切憶念故,名為正位。』
  爾時,世尊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所說!』
  說是法時,七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十千人離欲得定,二百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饒益眾生。』
  文殊師利言:『佛出於世,不為益法故出,不為損法故出。』
  梵天言:『佛豈不滅度無量眾生,仁者亦不利益無量眾生耶?』
  文殊師利言:『汝欲於無眾生中得眾生耶?』
  答言:『不也。』
  『梵天,汝欲得眾生決定相耶?』
  答言:『不也。』
  『梵天,汝欲得諸佛有出生相於世間耶?』
  答言:『不也。』
  『梵天,何等是眾生為佛所滅度者?』
  梵天言:『如仁所說義,無生死,無涅槃。』
  文殊師利言:『如是諸佛世尊,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佛諸弟子得解脫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說耳!實無生死往來滅盡得涅槃。』
  又問:『誰能信是法耶?』
  答言:『於諸法中無貪著者。』
  又問:『若貪著者,於何貪著?』
  答言:『貪著虛妄。梵天,若貪著是實者,終無增上慢人。以貪著虛妄故,行者知之而不貪著,若不貪著則無有流,若無有流則無往來生死,若無往來生死是則滅度。』
  又問:『何故說言滅度?』
  答言:『滅度者,名為眾緣不和合。若無明不和合諸行因緣,則不起諸行;若不起諸行,是名為滅;不起相是畢竟滅,得是道故則無生處,如是名為四聖諦。』

如來二事品第十五

  爾時,等行菩薩謂文殊師利言:『如汝所說皆為真實。』
  答言:『一切言說皆為真實。』
  又問:『虛妄言說亦真實耶?』
  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諸言說皆為虛妄,無處無方。若法皆虛妄,無處無方,是故一切言說皆是真實。善男子,提婆達語、如來語,無異無別。所以者何?一切言說,皆是如來言說,不出如故。一切言說有所說事,皆以無所說故得有所說,是故一切言說皆等,文字同故,文字無念故,文字空故。』
  等行言:『如來不說凡夫語言、賢聖語言耶?』
  文殊師利言:『然。以文字說凡夫語言,亦以文字說賢聖語言。如是,善男子,諸文字有分別是凡夫言說、是賢聖言說耶?』
  等行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如諸文字無分別,一切賢聖亦無分別,是故賢聖無有言說。所以者何?賢聖不以文字相,不以眾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說也。譬如鐘鼓眾緣和合而有音聲,是諸鐘鼓亦無分別;如是諸賢聖善知眾因緣故,於諸言說無貪無礙。』
  等行言:『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
  『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
  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處有所說,名為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因四正勤有所說,名為說法。以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聖默然。因四如意足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起身心,名聖默然。因五根、五力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隨他語有所信,為不取不舍故,分別諸法一心安住,無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斷一切戲論慧,名聖默然。因七菩提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常行舍心無所分別,無增無減,名聖默然。因八聖道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知說法相如筏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聖默然。善男子,於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開解演說,名為說法。若身證是法,亦不離身見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知見而亦不見,名聖默然。又善男子,若不妄想着我,不妄想着彼,不妄想着法有所說,名為說法。若至不可說相,能離一切言說音聲,得不動處入離相心,名聖默然。又善男子,若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誨之,名為說法。常入於定心不散亂,名聖默然。』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亦無聖默然。所以者何?不能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復不能常在於定。文殊師利,若有真實問,何等是世間說法者,何等是世間聖默然者,則當為說諸佛是也。所以者何?諸佛善能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常在定。』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說,唯諸佛如來有此二法。』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世尊,若聲聞不能行者,云何如來敕諸比丘行此二事?』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聲聞不從他聞,能說法、能聖默然不?』
  須菩提言:『不也。』
  『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無聖默然。』
  爾時,文殊師利謂須菩提言:『長老須菩提,如來了知眾生八萬四千行,汝於此中有智慧,能隨其所應為說法不?』
  答言:『不也。』
  『今須菩提能入觀一切眾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無所妨礙不?』
  答言:『不也。』
  『須菩提,如來於眾生八萬四千行,隨其所應為說法藥,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動搖,而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及此事。須菩提,或有眾生多淫慾者,以觀淨得解脫,不以不淨,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瞋恚者,以觀過得解脫,不以慈心,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愚痴者,以不共語得解脫,不以說法,唯佛能知。或有眾生等分行者,不以觀淨,不以不淨,不以觀過,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語,不以說法得解脫者,隨其根性以諸法平等而為說法使得解脫,唯佛能知。是故如來,於諸說法人中為最第一,禪定人中亦最第一。』
  爾時,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若聲聞、辟支佛不能如是說法,不能如是聖默然者,諸菩薩有成就如是功德,能說法、能聖默然不?』
  答言:『唯佛當知。』
  於是佛告須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若菩薩成就此三昧皆得是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為眾生八萬四千行故,說八萬四千法藏,名為說法。常在一切滅受想行定中,名聖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能說是義,是名說法相,是聖默然相猶不能盡。』
  於是佛告等行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普光,劫曰名聞,國名喜見。彼國嚴淨,豐樂安隱,天人熾盛。其地皆以眾寶莊嚴,柔軟細滑,生寶蓮華一切香樹,充滿其中常出妙香。善男子,喜見國土有四百億四天下,一一天下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其中諸城縱廣一由旬,皆以眾寶校飾。一一城者有一萬五千聚落村邑而圍繞之。一一聚落村邑無量百千人眾充滿其中。彼時人民所見色像,心皆喜悅無可憎惡,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以國土名曰喜見。若他方世界諸來菩薩皆得快樂,余國不爾。
  『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為弟子說,亦多樂說如是法音:「汝等比丘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爾時上方醫王佛土,有二菩薩,一名無盡意,二名益意,來詣普光佛所,頭面禮足,右繞三匝,恭敬合掌,卻住一面。時普光佛,為二菩薩廣說淨明三昧:「所以名曰淨明三昧者?若菩薩入是三昧,即得解脫一切諸相及煩惱著,亦於一切佛法得淨光明,是故名為淨明三昧。又前際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三世畢竟淨,無能令不淨,性常淨故,是以說一切諸法性常清淨。何謂諸法性淨?謂一切法空相,離有所得故;一切法無相相,離憶想分別故;一切法無作相,不取不舍,無求無願,畢竟離自性故,是名性常清淨。以是常淨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說心性常清淨。善男子,譬如虛空,若受垢污無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無有是處。又如虛空,雖為煙塵雲霧覆翳,不明不淨,而不能染污虛空之性。設染污者不可復淨,以虛空實不染污故,還見清淨。凡夫心亦如是,雖邪憶念起諸煩惱,然其心相不可垢污。設垢污者不可復淨,以心相實不垢污性常明淨,是故心得解脫。善男子,是名入淨明三昧門。」彼二菩薩聞是三昧,於諸法中得不可思議法光明。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佛言:「世尊,我等已聞入淨明三昧門,當以何行行此法門?」佛告無盡意:「善男子,汝等當行二行:若說法,若聖默然。」時二菩薩從佛受教,頭面禮佛足,繞三匝而出,趣一園林,自以神力化作寶樓於中修行。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七萬二千梵俱來至其所,頭面禮足,問二菩薩:「善男子,普光如來說言:「汝等比丘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二菩薩言:「汝今善聽,我當少說,唯有如來乃通達耳!」於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為諸梵眾廣分別說。時七萬二千梵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是二菩薩,於七萬六千歲,以無礙辯力答其所問,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而不窮盡。於是普光佛,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於文字言說而起諍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如是。汝等二人皆得無礙辯才及無盡陀羅尼,若於一劫若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善男子,佛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無有文字不可得說,諸所言說皆無義利。是故汝等,當隨此義,勿隨文字。」是二菩薩聞佛教已,默然而止。』
  佛告等行:『以是當知,菩薩若以辯才說法,於百千萬劫若過百千萬劫,不可窮盡。』又告等行:『於意云何?彼二菩薩豈異人乎?勿造斯觀!無盡意者,今文殊師利是。益意菩薩者,今汝身是。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是。』

得聖道品第十六

  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菩提為大饒益,如所說行精進眾生。世尊,其懈怠不能如說行者,雖值百千萬佛,無能為也。當知從勤精進得出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汝知菩薩云何行名勤精進?』
  答言:『若菩薩能得聖道,名勤精進。』
  又問:『云何行能得聖道?』
  答曰:『若於諸法無所分別,如是行者,能得聖道。』
  又問:『云何名得聖道已?』
  答曰:『若行者於平等中見諸法平等,是名得聖道已。』
  又問:『平等可得見耶?』 
  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見則非平等。』
  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若行者於平等中不見諸法,是名得聖道已。』
  文殊師利言:『何故不見?』
  思益言:『離二相故不見,不見即是正見。』
  又問:『誰能正見世間?』
  答言:『不壞世間相者。』
  又問:『云何為不壞世間相?』
  答言:『色如無別無異,受想行識如無別無異。若行者見五陰平等如相,是名正見世間。』
  又問:『何等是世間相?』
  答言:『滅儘是世間相。』
  又問:『滅盡相復可盡耶?』
  答言:『滅盡相者不可盡也。』
  又問:『何故說言世間是滅盡相?』
  答言:『世間畢竟盡相,是相不可盡。所以者何?已盡者不復盡也。』
  又問:『佛不說一切有為法是盡相耶?』
  答言:『世間是盡相終不可盡,是故佛說一切有為法是盡相。』
  又問:『何故數名有為法?』
  答言:『以盡相故名有為法。』
  又問:『有為法者為住何所?』
  答言:『無為性中住。』
  又問:『有為法、無為法有何差別?』
  答言:『有為法、無為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說言是有為、是無為,若求有為、無為實相則無差別,以實相無差別故。』
  又問:『何等是諸法實相義?』
  答言:『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
  又問:『何等為義?』
  答言:『以文字說令人得解故名為義。所以者何?實相義者,不如文字所說。諸佛雖以文字有所言說,而於實相無所增減。文殊師利,一切言說皆非言說,是故佛語名不可說,諸佛不可以言相說故。』
  又問:『云何得說佛相?』
  答言:『諸佛如來不可以色身說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說相,不可以諸功德法說相。』
  又問:『諸佛可離色身、三十二相、諸功德法而說相耶?』
  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諸功德法如,諸佛不即是如,亦不離如,如是可說佛相,不失如故。』
  又問:『諸佛世尊得何等故號名為佛?』
  答言:『諸佛世尊通達諸法性相如故,說名如來正遍知者。』

志大乘品第十七

  於是等行菩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發行大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菩薩不壞色, 發行菩提心,
   知色即菩提, 是名行菩提。
   知色菩提然, 等入於如相,
   不壞諸法性, 是名行菩提。
   不壞諸法性, 則為菩提義,
   是菩提義中, 亦無有菩提,
   正行第一義, 是名行菩提。
   愚於陰界入, 而欲求菩提,
   陰界入即是, 離是無菩提。
   若有諸菩薩, 於上中下法,
   不取亦不舍, 是名行菩提。
   若法及非法, 不分別為二,
   亦不得不二, 是名行菩提。
   若二則有為, 非二則無為,
   離是二邊者, 是名行菩提。
   是人過凡夫, 亦不入法位,
   未得果而聖, 是世間福田,
   行於世間法, 處中如蓮華,
   遵修最上道, 是名行菩提。
   世間所行處, 悉於是中行,
   世間所貪著, 於中得解脫,
   菩薩無所畏, 不沒生死淵,
   無憂無疲惓, 而行菩提道。
   斯人能善知, 法性真實相,
   是故不分別, 是法是非法。
   行於佛道時, 無法可舍離,
   亦無法可受, 是名菩提相。
   一切法無相, 猶若如虛空,
   終不作是念, 是相是可相。
   善知世所行, 遍知方便力,
   能充滿一切, 眾生之所願。
   常住於平等, 護持佛正法,
   一切無所念, 是則如來法。
   若有佛無佛, 是法常住世,
   能通達此相, 是名護持法。
   諸法之實相, 了達知其義,
   安住於此中, 而為人演說。
   行於甚深法, 魔所不能測,
   是人於諸法, 無所貪著故。
   願求諸佛慧, 亦不着願求,
   是慧於十方, 求之不可得。
   諸佛慧無礙, 不着法非法,
   若能不着此, 究竟得佛道。
   其諸樂善人, 布施轉高尊,
   舍一切所有, 而心不傾動。
   諸法不可舍, 亦復不可取,
   一切世間法, 根本不可得。
   能知一切法, 非施非舍相,
   是名大施主, 於法無所見。
   是等諸菩薩, 不計我我所,
   是故行施時, 不生貪惜心。
   諸所有布施, 皆回向佛道,
   布施及菩提, 不住是二相。
   無作無起戒, 當住於此中,
   亦不作是念, 我住是持戒。
   智者知戒相, 不生亦不作,
   是故戒清淨, 猶若如虛空。
   觀身如鏡像, 言說如響聲,
   心則如幻化, 不以戒自高。
   其心常柔軟, 安處寂滅性,
   悉除一切惡, 通達於善法。
   持戒及毀戒, 不得此二相,
   如是見法性, 則持無漏戒。
   已度忍辱岸, 能忍一切惡,
   於諸眾生類, 其心常平等。
   諸法念念滅, 其性常不住,
   於中無罵辱, 亦無有恭敬。
   若節節解身, 其心終不動,
   知心不在內, 亦復不在外。
   身怨及刀杖, 皆從四大起,
   於地水火風, 未曾有傷損,
   通達於此事, 常行忍辱法,
   菩薩行如是, 眾生不能動。
   勇猛勤精進, 堅住於大乘,
   是人於身心, 而無所依止,
   雖知生死本, 其際不可得,
   為諸眾生故, 莊嚴大誓願。
   法無決定生, 何許有滅相?
   本際不可得, 為顛倒故說。
   法性不可議, 常住於世間,
   若能知如是, 不生亦不滅。
   菩薩念眾生, 不解是法相,
   為之勤精進, 令得離顛倒。
   諸佛常不得, 眾生決定相,
   而彼弘本願, 當觀精進力。
   思惟一切法, 知皆如幻化,
   不得堅牢相, 觀之如虛空。
   從虛妄分別, 貪着生苦惱,
   為斯開法門, 令得入涅槃。
   為彼行精進, 而不壞於法,
   離法非法故, 常行真精進。
   是等行遠離, 了達無諍定,
   獨處無憒鬧, 常畏於生死。
   樂住於閒居, 猶如犀一角,
   遊戲諸禪定, 明達諸神通。
   心常住平等, 處空閒聚落,
   威儀無變異, 恆樂於禪定。
   信解常定法, 及寂滅無漏,
   其心得解脫, 故說常定者。
   自住平等法, 以此導眾生,
   不違平等行, 故說常定者。
   志念常堅固, 不忘菩提心,
   亦能化眾生, 故說常定者。
   常念於諸佛, 真實法性身,
   遠離色身相, 故說常定者。
   常修念於法, 如諸法實相,
   亦無有憶念, 故說常定者。
   常修念於僧, 僧即是無為,
   離數及非數, 常入如是者。
   悉見十方佛, 一切眾生類,
   而於眼色中, 終不生二相。
   諸佛所說法, 一切能聽受,
   而於耳聲中, 亦不生二相。
   能於一心中, 知諸眾生心,
   自心及彼心, 此二不分別。
   憶念過去世, 如恆河沙劫,
   是先及是後, 亦復不分別。
   能至無量土, 現諸神通力,
   而於身心中, 無有疲倦想。
   分別知諸法, 樂說辯無盡,
   於無央數劫, 開示法性相。
   智慧度彼岸, 善解陰界入,
   常為眾生說, 無取無戲論。
   善知因緣法, 遠離二邊相,
   知是煩惱因, 亦知是淨因。
   信解因緣法, 則無諸邪見,
   法皆屬因緣, 無有定根本。
   我見與佛見, 空見生死見,
   涅槃之見等, 皆無是諸見。
   無量智慧光, 知諸法實相,
   無暗無障礙, 是行菩提道。
   是乘名大乘, 不可思議乘,
   悉容受眾生, 猶不盡其量。
   一切諸乘中, 是乘為第一,
   如是大乘者, 能出生余乘。
   余乘有限量, 不能受一切,
   唯此無上乘, 能悉受眾生。
   若行此無量, 虛空之大乘,
   於一切眾生, 無有慳吝心。
   虛空無有量, 亦無有形色,
   大乘亦如是, 無量無障礙。
   若一切眾生, 乘於此大乘,
   當觀是乘相, 寬博多所容。
   無量無數劫, 說大乘功德,
   及乘此乘者, 不可得窮盡。
   若人聞是經, 乃至持一偈,
   永脫於諸難, 得到安隱處。
   敬念此經者, 舍是身已後,
   終不墮惡道, 常生天人中。
   於後惡世時, 若得聞是經,
   我皆與授記, 究竟成佛道。
   若住此經者, 佛法在是人,
   是人在佛法, 亦能轉法輪。
   若人持是經, 能轉無量劫,
   生死諸往來, 得近於佛道。
   若能持是經, 精進大智慧,
   是名極勇猛, 能破魔軍眾。
   我於燃燈佛, 住忍得受記,
   若有樂是經, 我授記亦然。
   若人於佛後, 能解說是經,
   佛雖不在世, 為能作佛事。』

  佛說是偈時,五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發菩提心品第十八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人發菩提願,是為邪願。所以者何?諸有所得悉皆是邪。若計得菩提而發願者,是人諸所作行皆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色界,菩提無有住處,不應發願。世尊,譬如有人願得虛空,寧得虛空不?』
  佛言:『不也。』
  『世尊,菩薩亦復如是,發同虛空相菩提之願,即是發虛空願。菩提出過三世非是受相,不可願也。若菩薩起二相,發菩提心作是念:「生死與菩提異,邪見與菩提異,涅槃與菩提異。」是則不行菩提道也。』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菩薩云何行名菩提行?』
  答言:『若菩薩行一切法而於法無所行,是名行菩提行。所以者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又問:『云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答言:『離眼、耳、鼻、舌、身、意諸緣相,是名出過一切所行。』
  又問:『出過有何義?』
  答言:『不出過平等。所以者何?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
  又問:『云何是發菩提願?』
  答言:『當如菩提。』
  又問:『云何為菩提?』
  答言:『菩提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菩薩應以三世清淨心發菩提願。梵天,如過去、未來、現在法,從本以來常不生,不生故不可說,如是發願無所發願,是發一切願。所以者何?以是行道能得薩婆若。』
  又問:『何故說言薩婆若?』
  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薩婆若。』
  又問:『何等是真智慧?』
  答言:『無變異相,如眾生無變異相,真智慧亦無變異相。』
  又問:『云何是眾生相?』
  答言:『假名字畢竟離是眾生相,如是相則無變異。若眾生與菩提異,是為變異。如菩提相,眾生亦爾,是故無變異。菩提不可以余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眾生性平等無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無有變異。所以者何?如虛空無變異相,一切諸法亦無變異相。』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如來是實語者,能說如是法。』
  文殊師利言:『如來於法無所說。何以故?如來尚不得諸法,何況說法?』
  思益言:『如來豈不說諸法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有為、是無為耶?』
  文殊師利言:『於汝意云何?是虛空可說、可分別不?』
  思益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今說虛空名字,以所說故有生有滅耶?』
  思益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如來說法亦復如是,不以說故諸法有生有滅,如此說法是不可說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誨,是無所教誨。所以者何?如說法性、不說法性亦如是,是故說一切法住於如中,是如亦無所住。』
  爾時,釋、梵、四天王俱在會中,即以天華散於佛上而作是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文殊師利說是法,有信解者當知是人能破魔怨。所以者何?文殊師利今所說法,能破一切邪見妄想。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不驚不怖,當知是人不從小功德來。若是經所在之處,當知此處則為諸佛擁護受用。若聞是經處,當知此處轉於法輪。是經在所住處,聚落村邑、山林曠野、塔寺僧坊、經行之處,諸魔外道貪著之人不能侵嬈。世尊,若人多供養過去諸佛,乃能得聞如是經典。世尊,我等於此經中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報佛及文殊師利、思益梵天之恩。世尊,我等所從聞經,於是法師生世尊想,我等常當隨侍說是經者。此善男子常為諸天之所擁護,若人書寫是經讀誦解說時,無量諸天為聽法故來至其所。』
  爾時,世尊贊釋梵四天王等大眾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以為一分,聞是經者所得功德以為一分,福勝於彼!置是三千大千世界,若恆河沙等十方世界滿中珍寶,聞是經者所得功德,復勝於彼!諸善男子,若欲得功德者當聽是經,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財富,欲得眷屬,欲得自在,欲得具足天樂人樂,欲得名稱,欲得多聞、憶念堅固、正行威儀、戒、定、智慧、解達經書,欲得善知識,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與一切眾生樂具,欲得涅槃者,當聽是經,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廣為人說。諸善男子,若行是經者,我不見其人不得如此具足快樂。
  『諸善男子,我今語汝,若人所從聞是經處,若和尚、若阿闍梨,我不見世間供養之具能報其恩。是法出於世間,世間供養所不能報。是法度於世間,世間財物所不能報。是法無染,染污之物所不能報。諸善男子,是法余無能報,惟有一事,如說修行。若人於此法中能如說行者,是名能報師恩,亦為恭敬於師淨畢報恩,是名不空食人信施,是名順如來語、順如來教,是名越渡諸流,是名過諸險道,是名建立勝幢,是名能破敵陣;是名師子之王,無所畏故;是名象王,心柔軟故;是名牛王,外道論師無能壞故;是名醫王,能療一切眾生病故;是名無所驚怖,能說甚深法故;是名能具足舍,舍諸煩惱故;是名持清淨戒,究盡善法故;是名得大忍辱,離我我所故;是名大精進力,於無量劫心無倦故;是名具足禪定,常念繫心住一處故;是名有大智慧,善解言說諸章句故;是名有大威德,以無量福莊嚴身相故;是名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諸光明故;是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名大雲,能震法雷故;是名大雨,能滅煩惱塵故;是名為舍,至涅槃故;是名大救,救生死畏故;是名燈明,離無明暗故;是名歸趣,魔所怖者之所依故;是名眾生究竟之道,是名得位,坐道場故;是名已得法眼,是名見諸法如,是名知空法相;是名安住大悲,是名安立大慈,是名不舍一切眾生;是名背於小乘,是名向於大乘;是名除舍顛倒,是名至於平等;是名入於法位,是名安住道場;是名破壞諸魔,是名轉於法輪。諸善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稱揚讚嘆說是如說修行功德,不可窮盡,如來之辯亦不可盡。』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不退轉,白佛言:『世尊,所說隨法行,隨法行者為何謂耶?』
  佛告天子:『隨法行者,不行一切法。所以者何?若不行諸法,則不分別是正是邪。如是行者則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行無漏,不行世間、不行出世間,不行有為、不行無為,不行生死、不行涅槃,是名隨法行。若起法相者,是則不名隨法行也。若念言我行是法,是則戲論不隨法行。若不受一切法則隨法行,於一切法無憶念、無分別、無所行,是名隨法行。』
  爾時,不退轉天子白佛言:『世尊,若能如是隨法行者,是人畢竟不復邪行。所以者何?正行者名為畢竟。住邪道者無隨法行,住正道者有隨法行。世尊,行正行者無有邪法。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差別故。』
  爾時,思益梵天謂不退轉天子:『汝於此中隨法行不?』
  答言:『若世尊所說法中有二相者,我當行隨法行。今以無二相是隨法行,於中行者及所行法俱不可得。梵天,我以不二法行隨法行,離諸分別故如諸法如行,是名隨法行。』
  思益言:『汝未曾見此佛土耶?』
  天子言:『此佛土亦未曾見我。』
  思益言:『此佛土不能思惟分別見與不見。』
  天子言:『我亦不思惟分別曾於佛土見與不見。』
  思益言:『何人未見能見?』
  答言:『一切凡夫未見聖法位,若能入者是為先所未見而見。是法位相非眼所見,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但應隨如相見,如眼如乃至意如,法位如亦如是。若能如是見者,是名正見。』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四

師子吼品第十九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譬如賈客主入於寶洲,其人所見皆是寶物。如是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者,有所樂說,皆是法寶;所樂說者,皆是實際;所樂說者,於諸法中無所貪著不着彼我;所樂說者,皆是真實無有顛倒;所樂說者,過去際空,未來際不可得,現在際不起見;所樂說者,不信解者得信解,信解者得解脫;所樂說者,破增上慢,無增上慢者自說所作已辦;所樂說者,魔不得便;所聽法者,超度魔事;所樂說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得增長;所樂說者,已生諸煩惱令斷,未生諸煩惱令不生;所樂說者,未大莊嚴者令大莊嚴,已大莊嚴者令不退轉;所樂說者,不斷滅諸法而護佛法。世尊,以是樂說,能降伏一切外道。所以者何?一切野干不能於師子王前自現其身,況聞其吼?世尊,一切外道諸論議師,不能堪忍無上師子之吼亦復如是。
  爾時,不退轉天子謂釋提桓因:『憍屍迦,所言師子吼,師子吼者,為何謂耶?』
  答言:『若行者說法無所貪著,是名師子吼。若行者貪著所見而有所說,是野干鳴,不名師子吼,起諸邪見故。天子,汝當復說所以為師子吼者。』
  天子言:『憍屍迦,有所說法乃至如來尚不貪著,何況余法?是名師子吼。又憍屍迦,如說修行名師子吼,決定說法名師子吼,說法無畏名師子吼。又憍屍迦,若行者為不生不滅不出故說法名師子吼,若為無垢無淨無合無散故說法名師子吼。又憍屍迦,師子吼名決定說一切法無我無眾生,師子吼名決定說諸法空,師子吼名守護法故而有所說,師子吼名作是願言「我當作佛,滅一切眾生苦惱」,師子吼名於清淨所須物中少欲知足,師子吼名常能不舍阿蘭若住處,師子吼名行施唱導,師子吼名不舍持戒,師子吼名等心怨親,師子吼名常行精進不舍本願,師子吼名能除煩惱,師子吼名以智慧善知所行。』
  說是師子吼法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百千伎樂不鼓自鳴,其大光明普照天地。百千諸天踴躍歡喜言:『我等聞不退轉天子說師子吼法,於閻浮提再見轉法輪。』
  時佛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若干百千種青黃赤白紅紫等光,從口中出,普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蔽日月光,還繞身三匝從頂相入。
  於是思益梵天向佛合掌,以偈贊曰:

  『度一切慧最勝尊, 悉知三世眾生行,
   智慧功德及解脫, 唯願演說笑因緣!
   佛慧無量無障礙, 聲聞緣覺所不及,
   知眾生心隨意說, 願最上尊說笑緣!
   佛光可樂淨無穢, 普照天人蔽日月,
   須彌鐵圍及眾山, 願無比尊說笑緣!
   大聖寂然離瞋恨, 天人瞻仰無厭足,
   一切皆蒙得快樂, 願為分別笑因緣!
   通達諸法空無我, 水沫雲露夢所見,
   水中月影虛空相, 願以妙音說笑緣!
   離分別想諸邪見, 了空無相及無作,
   常樂禪定寂然法, 願說放此淨光緣!
   不着文字言音聲, 說不依法及眾生,
   彼各自謂為我說, 願神通智說笑緣!
   佛為醫王滅眾病, 那羅廷力救世者,
   趣舍燈明究竟道, 天人供養說笑緣!』

梵行牢強精進品第二十

  爾時,佛告思益梵天:『汝見是不退轉天子不?』
  『唯然,已見。』
  『梵天,此不退轉天子從今已後,過三百二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須彌燈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妙化,劫名梵嘆。其佛國土以閻浮檀金琉璃為地,純以菩薩為僧,無諸魔怨,所須之物應念即至。佛壽無量不可計數。』
  於是思益梵天,謂不退轉天子:『如來今已授仁者記。』
  天子言:『梵天,如與如法性受記,與我受記亦復如是。』
  思益言:『如法性不可授記。』
  天子言:『如法性不可授記者,當知一切菩薩受記亦復如是。』
  思益言:『若如來不與汝記,汝於過去諸佛所則為空住梵行。』
  天子言:『若無所住是住梵行。』
  思益言:『云何無住而住梵行?』
  答言:『若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是住梵行。又梵天,若行者不住我,不住眾生,不住壽命者,不住人者,是住梵行。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
  又問:『梵行者有何義?』
  答言:『住不二道是梵行義。』
  又問:『住不二道為住何所?』
  答言:『住不二道是即不住一切諸法。所以者何?眾賢聖無所住,不取於法能度諸流。』
  又問:『云何為修道?』
  答言:『不墮有,不墮無,亦不分別是有是無,習如是者名為修道。』
  又問:『以何法修道?』
  答言:『不以見聞覺知法,不以得,不以證,於一切法無相無示,名為修道。』
  又問:『何謂菩薩牢強精進?』
  答言:『若菩薩於諸法不見一相,不見異相,是名菩薩牢強精進大莊嚴也。於諸法不壞法性故,於諸法無著無斷、無增無減,不見垢淨出於法性,是名菩薩第一精進。所謂身無所起,心無所起。』
  於是世尊贊不退轉天子:『善哉!善哉!』贊已語思益梵天言:『如此天子所說,身無所起,心無所起,是為第一牢強精進。梵天,我念宿世一切所行,牢強精進持戒頭陀,於諸師長供養恭敬,在空閒處專精行道讀誦多聞,愍念眾生給其所須,一切難行苦行殷勤精進,而過去諸佛不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我住身口心,起精進相故。梵天,我後得如天子所說牢強精進故,燃燈佛授我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是故梵天,若菩薩疾欲受記,應當修習如是牢強精進,謂於諸法不起精進相。』
  『世尊,何等是不起相精進?』
  佛言:『三世等空精進,是名不起相精進。』
  『世尊,云何為三世等空精進?』
  佛言:『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若法滅不復更起,若未至即無生相,若無住即住實相,又實相亦無有生,若法無生則無去來今,若無去來今者則從本已來性常不生,是名三世等空精進,能令菩薩疾得受記。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者,能了達一切法無所舍,是名檀波羅蜜;了達一切法無漏,是名屍波羅蜜;了達一切法無傷,是名羼提波羅蜜;了達一切法無所起,是名毗梨耶波羅蜜;了達一切法平等,是名禪波羅蜜;了達一切法無所分別,是名般若波羅蜜。若菩薩如是了達,則於諸法無增無減、無正無邪。是菩薩雖布施不求果報,雖持戒無所貪著,雖忍辱知內外空,雖精進知無起相,雖禪定無所依止,雖行慧無所取相。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雖示現一切所行,而無所染污。是人得世間平等相,不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所傾動,出過一切世間法故,不自高不自下,不喜不戚,不動不逸,無二心離諸緣得無二法,為墮見二法眾生起大悲心,為其受身而教化之。梵天,是名第一牢強精進,所謂得無我空法忍,而於眾生起大悲心,為之受身說是牢強精進相。』
  時,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佛為受記,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於異土得成佛道,皆同一號號堅精進。

海喻品第二十一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譬如諸大龍若欲雨時雨於大海,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以大法雨雨菩薩心。』
  佛言:『迦葉,如汝所說,諸大龍王所以不雨閻浮提者,非有吝也,但以其地不堪受故。所以者何?大龍所雨澍如車軸。若其雨者,是閻浮提及城邑聚落山林陂池,悉皆漂流如漂棗葉,是故大龍不雨大雨於閻浮提。如是,迦葉,此諸菩薩所以不雨法雨於餘眾生者,亦無吝心,以其器不堪受如是等法。是故此諸菩薩,但於甚深智慧無量大海菩薩心中,雨如是等不可思議無上法雨。
  『迦葉,又如大海堪受大雨澍如車軸不增不減。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若於一劫若復百劫,若聽若說,其法湛然不增不減。
  『迦葉,又如大海百川眾流入其中者同一鹼味。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聞種種法種種論議,皆能信解為一空味。
  『迦葉,又如大海澄淨無垢,濁水流入即皆清潔。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淨諸結恨塵勞之垢。
  『迦葉,又如大海甚深無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能思惟入無量法故,名為甚深;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測故,名為無底。
  『迦葉,又如大海集無量水。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集無量法、無量智慧,是故說諸菩薩心如大海。
  『迦葉,又如大海積聚種種無量珍寶。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入種種法門集諸法寶,種種行道出生無量法寶之聚。
  『迦葉,又如大海有三種寶:一者、少價,二者、有價,三者、無價。此諸菩薩所可說法亦復如是,隨諸眾生根之利鈍令得解脫:有以小乘而得解脫,有以中乘而得解脫,有以大乘而得解脫。
  『迦葉,又如大海漸漸轉深。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向薩婆若漸漸轉深。
  『迦葉,又如大海不宿死屍。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不宿聲聞、辟支佛心,亦不宿慳貪、毀戒、瞋恚、懈怠、亂念、愚痴之心,亦不宿我、人、眾生之見。
  『迦葉,又如劫盡燒時,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後大海乃當消盡。正法滅時亦復如是,諸行小道正法先盡,然後菩薩大海之心正法乃滅。
  『迦葉,此諸菩薩寧失身命不舍正法,汝謂菩薩失正法耶?勿造斯觀!迦葉,如彼大海有金剛珠名集諸寶,乃至七日出時火至梵世,而此寶珠不燒不失,轉至他方大海之中。若是寶珠在此世界,世界燒者無有是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正法滅時七邪法出爾,乃至於他方世界。何等七?一者、外道論,二者、惡知識,三者、邪用道法,四者、互相惱亂,五者、入邪見棘林,六者、不修福德,七者、無有得道。此七惡出時,是諸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得度爾,乃至於他方佛國,不離見佛聞法,教化眾生增長善根。
  『迦葉,又如大海為無量眾生之所依止。此諸菩薩亦復如是,眾生依止得三種樂:人樂、天樂、涅槃之樂。
  『迦葉,又如大海鹼不可飲。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諸魔外道不能吞滅。』
  於是大迦葉白佛言:『世尊,大海雖深尚可測量,此諸菩薩不可測也!』
  佛告迦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猶可數知,此諸菩薩功德無量不可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事,而說偈言:

  『譬如大海能悉受, 一切眾水無滿時;
   此諸菩薩亦如是, 常求法利無厭足。
   又如大海納眾流, 一切悉歸無損益;
   此諸菩薩亦如是, 聽受深法無增減。
   又如大海不受濁, 濁水流入悉清淨;
   此諸菩薩亦如是, 不受一切煩惱垢。
   又如大海無涯底, 此諸菩薩亦如是;
   功德智慧無有量, 一切眾生不能測。
   又如大海無別異, 百川流入皆一味;
   此諸菩薩亦如是, 所聽受法同一相。
   又如大海所以成, 非但為一眾生故;
   此諸菩薩亦如是, 普為一切發道心。
   如海寶珠名集寶, 因是寶故有眾寶;
   菩薩寶聚亦如是, 從菩薩寶出諸寶。
   如大海出三種寶, 而此大海無分別;
   菩薩說法亦如是, 三乘度人無彼此。
   又如大海漸漸深; 此諸菩薩亦如是,
   為眾生故修功德, 回向甚深薩婆若。
   又如大海不宿屍; 此諸菩薩亦如是,
   發清淨心菩提願, 不宿聲聞煩惱心。
   如大海有堅牢寶, 其寶名曰集諸寶,
   劫盡燒時終不燒, 轉至他方諸佛國;
   正法滅時亦如是, 堅精進者能持法,
   知諸眾生不可度, 轉至他方諸佛所。
   三千世界欲壞時, 火劫將起燒天地,
   百川眾流在前涸, 爾時水王於後竭;
   行小道者亦如是, 法欲盡時在前滅,
   菩薩勇猛不惜身, 護持正法後乃盡。
   若佛在世滅度後, 是心中法寶不滅,
   深心清淨住是法, 以此善法修行道。
   百千眾生依止海, 海成非為一眾生;
   菩薩發心亦如是, 為度一切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大海, 猶尚可得測其量;
   是諸菩薩所行道, 聲聞緣覺不能測。
   迦葉當知諸菩薩, 勇猛精進回向心,
   願欲作佛度眾生, 尚無與等何況勝?
   是德寶聚如大海, 是可供養良福田,
   是為最上大醫王, 能療一切眾生病。
   是世歸依作救護, 洲渚燈明究竟道,
   能與世間無明眼, 得眼則能服甘露。
   是為世間諸法王, 是為帝釋決斷智,
   是為梵王行四禪, 是為能轉梵法輪。
   是為大智導世師, 示諸邪徑正真道,
   是為勇猛能破魔, 是為清淨除惱穢。
   是修白法如滿月, 光明高顯猶如日,
   智慧超出如須彌, 猶如密雲雨甘露。
   是無所畏如師子, 是心調柔如象王,
   是則譬如金剛山, 一切外道不能壞。
   是則清淨猶如水, 是有威猛如大火,
   是則如風無障礙, 是則如地無能動。
   是拔憍慢我根等, 是如藥樹無分別,
   是持淨戒如蓮華, 是於世法無所染。
   是如優曇缽羅華, 千萬億劫時一出,
   是為知報佛之恩, 是為不斷諸佛種。
   是為精進行大悲, 是用慈喜而超出,
   是能舍離五欲心, 是常求佛法寶財。
   是行布施為最勝, 是持淨戒無等侶,
   是忍辱健無疇匹, 是勤精進無厭倦。
   是行禪定具神通, 能至無量諸佛土,
   常見諸佛聽受法, 如其所聞為人說。
   是知眾生所行道, 隨其性慾根利鈍,
   是名善知方便力, 是然慧燈得濟處。
   是能善知一切法, 皆從和合因緣生,
   是能決了因緣相, 離於我見樂平等。
   是能正觀於諸法, 為從何來至何所,
   善知諸法無去來, 常住法性而不動。
   是見有為法皆空, 增益大悲濟眾生,
   眾生妄想起眾苦, 為欲度故修行道。
   凡夫分別我我所, 行於種種諸邪見,
   是能曉了法實相, 為斷諸見講說法。
   無常為常不清淨, 無我謂我苦為樂,
   凡夫顛倒貪著故, 生死前際不可知。
   是能知此從顛倒, 無我無人無眾生,
   我當如是修正道, 無常我樂及不淨。
   迦葉當知此菩薩, 我所稱讚諸功德,
   於其所行不可盡, 猶如大地舉一塵。
   若發菩提心不退, 三千大千供養具,
   若復有供過於是, 悉應供養如是人。
   若人發心願作佛, 是則恭敬供養我,
   於諸去來現在佛, 亦皆恭敬供養已。』

建立法品第二十二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當請如來護念斯經,於後末世五百歲時令廣流布。』
  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佛於是經有法、有說、有示,可護念不?』
  思益言:『不也。』
  『梵天,是故當知一切法無說、無示、無有護念,是法終不可滅、不可護念。若欲護此法者,為欲護念虛空。梵天,菩薩若言欲有所受法者,即非法言。所以者何?出過一切言論,是名菩薩樂無諍訟。梵天,若有菩薩於此眾中作是念:「今說是法。」當知是人即非聽法。所以者何?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梵天言:『何故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文殊師利言:『眼、耳、鼻、舌、身、意不漏,是聽法也。所以者何?若於內六入不漏色、聲、香、味、觸、法中,乃為聽法。』
  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優婆塞、八百優婆夷,聞文殊師利所說皆得無生法忍,得是忍已作是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如仁者所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爾時。思益梵天問得忍諸菩薩言:『汝等豈不聽是經耶?』
  諸菩薩言:『如我等聽,以不聽為聽。』
  又問:『汝等云何知是法耶?』
  答言:『以不知為知。』
  又問:『汝等得何等故名為得忍?』
  答言:『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我等名為得忍。』
  思益言:『云何隨是法行?』
  答言:『以不隨行故隨行。』
  又問:『汝等於此法中明了通達耶?』
  答言:『一切諸法皆明了通達,無彼我故。』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淨相,謂思益梵天:『若有但聞此經佛不與受記者,我當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此經不破因果,能生一切善法,能壞魔怨離諸憎愛,能令眾生心得清淨,能令信者皆得歡喜除諸瞋恨。斯經一切善人之所修行,斯經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斯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共守護,斯經決定至不退轉故,斯經不誑至道場故,斯經真實能令眾生得諸佛法,斯經能轉法輪,斯經能除疑悔,斯經能開聖道,斯經求解脫者所應善聽,斯經欲得陀羅尼者所應善持,斯經求福之人所應善說,斯經樂法之人所應善念,斯經能與快樂至於涅槃,斯經若魔外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斷,斯經應受供養人能隨其義,斯經能令利根者欣悅,斯經能令智慧者歡喜,斯經能與人慧離諸見故,斯經能與人智破愚痴故,斯經文辭次第善說,斯經究竟善隨義說,斯經多所利益說第一義,斯經愛樂法人之所貪惜,斯經有智之人所不能離,斯經施者之大藏,斯經熱惱者之清涼池,斯經能令慈者心等,斯經能令懈怠者精進,斯經能令妄念者得定,斯經能與愚者慧明。梵天,斯經一切諸佛之所貴重!』
  淨相天子說是法時,三千大千世界皆大振動。
  佛即贊言:『善哉!善哉!天子,如汝所說。』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天子曾於過去諸佛所聞是經耶?』
  佛言:『是天子已於六十四億諸佛所,得聞是經。過四萬二千劫,當得作佛,號寶莊嚴,國名多寶。於其中間有諸佛出,皆得供養亦聞是經。梵天,是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龍鬼神,在此會中得法忍者,皆當得生多寶國土。』
  爾時,淨相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菩提,不樂菩提,不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云何如來見授記耶?』
  佛告天子:『如以草木莖節枝葉,投於火中而語之言:「汝等莫燃!汝等莫燃!」若以是語而不燃者,無有是處。天子,菩薩亦如是,雖不喜樂貪著菩提,當知是人已為一切諸佛所記。所以者何?若菩薩不喜不樂、不貪不着、不得菩提,則於諸佛必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喜樂菩提,不貪著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
  作是語已,以佛神力,即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五百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來所說甚善快哉!所謂菩薩不求、不願、不貪、不喜、不得菩提,而諸佛授記。世尊,我等今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諸佛皆與我等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如來神咒品第二十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惟願世尊護念是法,於當來世後五百歲廣宣流布,此閻浮提令得久住。又令大莊嚴善男子、善女人鹹得聞之。設魔事種種起而能不隨魔,若魔民亦不得便。以受持是經故,終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汝今善聽,欲令此經久住故,當為汝說,召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鳩槃茶等咒術。若法師誦持此咒,則能致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常隨護之。是法師若行道路、若失道時,若在聚落、若在空閒,若在僧房、若在宴室,若經行處、若在眾會,是諸神等,常當隨侍衛護,益其樂說辯才。又復為作堅固憶念慧力因緣,無有怨賊得其便者,使是法師行立坐臥一心安詳。文殊師利,何等為咒術章句?

  『郁頭隸 頭頭隸 摩隸 遮隸 麑隸 梯隸緹隸彌隸睺樓 睺樓睺樓堙婆隸 韋多隸 麴丘隸 阿那禰 伽帝 摩酰履摩那徙摩禰 婆睺干地薩波樓帝羅婆波 伽帝 辛頭隸 南無佛馱遮梨帝隸 南無達摩涅伽陁禰 南無僧伽和酰陁毗波扇陀禰 薩婆波禰麑帝隸 彌浮提底 薩遮涅提舍 梵嵐摩波舍 多予利師鞞波舍多 阿哆羅提詫提薩婆浮多伽娑呵(呼奈切) 南無佛馱悉纏鬥曼哆邏。

  『文殊師利,是為咒術章句。若菩薩摩訶薩欲行此經者,當誦持是咒術章句,應一心行,不調戲、不散亂,舉動進止悉令淨潔,不畜餘食少欲知足,獨處遠離不樂憒鬧,身心遠離,常樂慈悲以法喜樂,安住實語不欺誑人,貴於坐禪樂欲說法,行於正念常離邪念,常樂頭陀細行之法,於得不得無有憂喜,趣向涅槃畏厭生死,等心憎愛離別異相,不吝身命及一切物無有貪惜,威儀成就常樂持戒,忍辱調柔惡言能忍,顏色和悅無惡姿容,先意問訊除去憍慢,同心歡樂。
  『文殊師利,此諸法師住如是法誦是咒術,即於現世得十種力。何等為十?得念力不忘失故,得慧力善擇法故,得行力隨經意故,得堅固力行生死故,得慚愧力護彼我故,得多聞力具足慧故,得陀羅尼力一切聞能持故,得樂說辯力諸佛護念故,得深法力具五通故,得無生忍力速得具足薩婆若故。文殊師利,若法師能住是行誦持咒術,現世得是十力。』
  佛說是咒術力時,四天王驚怖毛豎,與無量鬼神眷屬圍繞,前詣佛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我是四天王,得須陀洹道順佛教者。我等各當率諸親屬,營從人民衛護法師!若善男子、善女人護念法者,能持如是等經讀誦解說,我等四天王常往衛護。是人所在之處,若城邑聚落、若空閒靜處,若在家、若出家,我等及眷屬常當隨侍供給,令心安隱無有厭倦,亦使一切無能嬈者。世尊,又是經所在之處面五十裏,若天天子、若龍龍子,若夜叉、夜叉子,若鳩槃茶、鳩槃茶子等,不能得便。』
  爾時,毗樓勒迦護世天王,即說偈言:

  『我所有眷屬, 親戚及人民,
   皆當共衛護, 供養是法師。』

  爾時,毗樓婆叉天王,即說偈言:

  『我是法王子, 從法而化生,
   求菩提佛子, 我皆當供給。』

  爾時,揵馱羅吒天王,即說偈言:

  『若有諸法師, 能持如是經,
   我常當衛護, 周遍於十方。』

  爾時,毗賒婆那天王,即說偈言:

  『是人發道心, 所應受供養,
   一切諸眾生, 無能辦之者。』

  爾時,毗賒婆那天王子,名曰善寶,持七寶蓋奉上如來,即說偈言:

  『世尊我今當, 受持如是經,
   亦為他人說, 我有如是心。
   世尊知我心, 及先世所行,
   從初所發意, 至誠求佛道。
   世尊無見頂, 今奉此妙蓋,
   願我得如是, 無見之頂相。
   我以愛敬心, 瞻仰於世尊,
   願成清淨眼, 得見彌勒佛。』

   度智慧世尊, 即時以偈答:

  『汝於此命終, 即生兜術天,
   從兜術下生, 得見彌勒佛。
   二萬歲供養, 爾乃行出家,
   既得出家已, 淨修於梵行。
   賢劫中諸佛, 一切悉得見,
   亦得供養之, 於彼修梵行。
   過六十億劫, 汝當得成佛,
   號名為寶蓋, 國土甚嚴淨,
   唯有菩薩僧, 為講說妙法。
   壽命盡一劫, 若滅度已後,
   正法住半劫, 利益諸眾生。』

  爾時,釋提桓因與無數百千諸天圍繞,白佛言:『世尊,我今亦當衛護能持如是比經諸法師等供養供給。是經所在之處,若讀誦解說,我為聽受法故往詣其所。又當增益法師氣力,法句次第令不漏失。』
  爾時,釋提桓因子,名曰劬婆伽,持真珠蓋七寶莊嚴奉上如來,即說偈言:

  『我常現了知, 世尊之所說,
   亦當如是行, 求佛一切智。
   世尊於前世, 無物不施與,
   我當隨此行, 亦舍諸所有。
   我今法王前, 受持如是經,
   當數為人說, 以報如來恩。
   若愛念是經, 是即與我同,
   我當供養之, 為得菩提故。
   世尊聲聞人, 不能守護法,
   於後恐怖世, 我當護是經。
   世尊安慰我, 又斷諸天疑,
   我今當久如, 得佛如世尊。』

   佛通達智慧, 即時與受記:

  『汝後當作佛, 如我今無異。
   過於千億劫, 又復過百億,
   爾乃得成佛, 號曰為智王。』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白佛言:『世尊,我舍禪定樂往詣法師,若善男子、善女人若說是法者。所以者何?從如是等經出帝釋、梵王諸豪尊等。世尊,我當供養是諸善男子,是諸善男子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之所供養。』
  爾時,妙梵天王即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諸清信士女,
   其能受是經, 是世供養處。
   乃至有一人, 能行是經者,
   我要當為之, 演說如是經。
   敷眾妙華座, 高至於梵天,
   於此座上坐, 演說如是經。
   若於惡世中, 所從聞此經,
   應發希有心, 踴躍稱善哉!
   若無量世界, 大火悉充滿,
   要當從中過, 往聽如是經。
   能開佛道經, 若欲得聞者,
   積寶如須彌, 應盡供是人。』

囑累品第二十四

  爾時,世尊現神通力,令魔波旬及其軍眾來詣佛所,作是言:『世尊,我與眷屬今於佛前立此誓願。是經所流布處,若說法者及聽法者,並彼國土不起魔事,亦當擁護是經。』
  爾時,世尊放金色光照此世界,告文殊師利言:『如來今護念是經,利益諸法師故。是經在閻浮提,隨其歲數佛法不滅。』
  爾時,會中眾生以一切華、一切香、一切末香而散佛上,作是言:『世尊,願使是經久住閻浮提廣宣流布。』
  於是佛告阿難:『汝受持是經不?』
  阿難言:『唯然受持。』
  『阿難,我今以是經囑累於汝,受持讀誦,為人廣說。』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人受持是經,讀誦解說,得幾所功德?』
  佛告阿難:『隨是經所有文字章句之數,盡壽以一切樂具,供養爾所諸佛及僧。若人乃至供養是經卷,恭敬尊重讚嘆,其福為勝!是人現世得十一功德之藏。何等為十一?見佛藏,得天眼故;聽法藏,得天耳故;見僧藏,得不退轉菩薩僧故;無盡財藏,得寶手故;色身藏,具三十二相故;眷屬藏,得不可壞眷屬故;所未聞法藏,得陀羅尼故;憶念藏,得樂說辯故;無所畏藏,破壞一切外道論故;福德藏,利益眾生故;智慧藏,得一切佛法故。』
  佛說是經時,七十二那由他眾生得無生法忍,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數眾生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頭面禮佛足,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攝一切法】,亦名【莊嚴諸佛法】,又名【思益梵天所問】,又名【文殊師利論議】,當奉持之。』
  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及思益梵天、等行菩薩,長老摩訶迦葉、慧命阿難,及諸天眾、一切世人,受持佛語,皆大歡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