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是吐故納新的簡稱。吐故納新,是呼出肺內陳舊的濁氣,吸入空氣中新鮮氧氣。吐納養生法,又稱『服氣法』、『調氣法』,古人常將其與意念養生相結合。
【黃庭經】云:『普通之人,徒知(僅僅知道)以口食谷(吃飯),不知以鼻吸氣。雖終日呼吸不斷,然此等呼吸,大都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細而長;急而淺,不能緩而深,乃修煉家大忌也。仙道(成仙之道),貴在以神(意念)馭(駕馭)氣(呼吸),使神入氣中,氣包神外,打成一片,結成一團,組成一條,凝成一點,則呼吸歸根,不至於散漫亂動,而漸有軌轍(途徑)可循(遵循)。』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調氣法第五】:『每旦夕(早晚),面向午(正南方),展兩手於腳膝上,徐徐(慢慢)按捺(揉摩)肢節(膝關節),口吐濁氣,鼻引(吸)清氣……徐徐定心,作禪觀之法(靜思幻想的修煉法),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太虛)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頂(頭頂),如雨初晴,雲入山(溶入體內)。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徹悟)則覺腹中有聲汩汩然,意專思(思想)存,不得外緣(不想外物),斯須(一會兒)即覺元氣達於氣海(指丹田,臍下三寸處),須臾則自達於湧泉(穴位名,在腳心),則覺身體振動,兩腳踡曲,亦令床坐有聲拉拉然,則名(稱作)一通(修煉成果)。一通二通,乃至別得三通五通,則身體悅懌(愉快),面色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美(吃飯香),氣力強健,百病皆去,五年十歲,長存不忘(不忘多年的事情)……調氣之時,則仰臥床,鋪(褥子)厚軟,枕高下其身平(枕頭的高度與身體厚度相近),舒手展腳,兩手握大拇指節,去(離)身四五寸,兩腳相去四五寸,數數叩齒(上下牙齒相互叩擊),飲玉漿(唾液),引(吸)氣從鼻入腹,足則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氣悶(憋氣),從口細細吐出盡,還從鼻細細引入,出氣一準前法。閉口以心中數數,令耳不聞;恐有誤亂,兼以手下籌(算籌),能至千,則去(離)仙(成仙)不遠矣。』
文中『令床坐有聲拉拉然』,是指修煉達到了一定境界,領會其意即可,不必作實看。『閉口以心中數數,令耳不聞;恐有誤亂,兼以手下籌,能至千,則去仙不遠矣』句,是說憋氣用心數數,怕記憶有誤,可藉助手指運算,數至一百時握一手指,二百時握兩手指,憋一口氣能數到一千時,離成仙就不遠了。
以上引文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層含意:
一是早、晚面向正南,各修煉吐納法一次。
二是以鼻吸氣,以口呼出;三是儘量憋氣,做深呼吸,呼出時將肺內濁氣全部呼出,吸氣時讓肺全部充盈;四是修煉之時要全神貫注,想像着吸入之氣灌溉五臟六,滲入四肢百骸。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肺內有大量的肺泡,成人肺泡總數可達7.5億之多,所以它們的面積很大,加起來能達130平方米。如果平鋪開來,比30張乒乓球枱的桌面面積總和還要大,在這麼大的面積上佈滿了毛細血管網。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攜帶着機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在肺泡的毛細血管網進行氣體交換,即留下二氧化碳,帶上吸入的氧氣,再輸送到全身各組織細胞。依此可知,古人修煉時,以意念將吸入之氣送入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也不是毫無道理的。
自然界中的綠色植物與人體恰恰相反,它們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當今流行的森林浴、氧吧均是基於這個原理。
根據以上論述,中老年朋友不妨早晚兩次,到公園或野外去做吐納養生法,每次15~20分鐘。可借鑑古人的做法,深長呼吸,意志專一。呼出陳舊的濁氣,吸入新鮮的氧氣;忘記紅塵的煩惱,回歸心靈的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