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7|回覆: 0

[五祖拳] 鶴拳——鳴鶴拳的介紹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2-4-1 03: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百度百科
       武術網資料      
 鳴鶴拳的特點
  鳴鶴拳也是鶴拳的一種,晚清年間,永春白鶴拳師林世咸及再傳弟子謝崇祥在白鶴拳的基礎上所創。形象似鳥銜理羽毛狀,善用掌,常發聲,以聲助力,故有『鳴鶴』之稱。
       鳴鶴拳的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拳勢激烈,上肢動作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穩固,落地生根。發力時勁由足跟起,氣沉丹田,腰、腿、臂貫串一氣,力求順達,講究蓄勁。
   拳訣有這麼.一句話『狗法落地篷車蓮(注)鶴法全靠搖宗手。』鶴法中所謂『搖宗手』即『搖身過解』:『搖』指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宗』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宗勁。鳴鶴拳也是一種鶴拳,它的發勁也離不開宗勁。 鳴鶴拳在發勁後,勁力到達各關節時,有明顯的『顫吹之勁』。福建人稱這種動叫做『痹』(也有人稱之為『吹勁』或『宗心』的).
   鳴鶴拳的發勁方法,也是氣沉丹田,勁由腰起,下至足,使兩足落地如生根,再從兩足由下往上發於全身各部。這種勁較為明顯地表現為兩手有顯著的顫抖之感,吹抖的頻率很快。每次發出『顫吹勁』時,兩手有顯著的彈勁,不斷地顫抖,待勁催達頂端時突然出擊,使之有一『寸勁』。 鳴鶴拳的這種發勁方法需要長年累月不間斷地鍛煉,並非在一、二個月的時間內即可練成的。只有經過平時刻苦的訓練,使身體各部的柔韌性得到進一步提高,肌肉的彈性和活動性不斷得到加強,神經肌肉的活動反應迅速,同時收縮力加強,再加上氣沉丹田,以氣催勁,以聲助力,這樣發出來的勁才會成為鳴鶴拳裏的那種『顫勁』。
   所以鳴鶴拳的套路以外觀來說比宗鶴拳的拳勢更為激烈,勇猛矯健,且富有陽剛之美。 鳴鶴拳要求在訓練之時應注意頭要頂、項要穩,要含胸拔背,要沉肩墜肘(這些身法在宗鶴拳裏已提過不再贅述)。注意力要集中,使目光敏銳有神,動作矯捷機靈,神態安詳,兩足落地如生根。練時以頭、身、手、足四種力勢為三戰之步法的根基。
       鳴鶴拳跟其他三種鶴拳一樣,也是以三戰為其本,故練舉時也應首先練好三戰,而且要一年三百六十天持續不斷地練,拳不離手,使之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只有練好了三戰,才能使動作協調,才談得上手、眼,身、法、步、氣、力、功的緊密配合。這就是鳴鶴拳老前輩時常說的『三戰為先,端正為務』。
   鳴鶴這一拳種也跟其他南拳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手上的動作較多。在技擊上也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這五種手法講相生、相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水克火、上克水、木克上、金克木。根據前面這十種相生、相剋,互相矛盾又互相轉化的手法,在訓練時自始至終都得保持着吞、吐、浮、沉的變化,還應正確配合氣功的腹式呼吸。其配合方法是:吞為吸,吐為呼,浮為呼,沉為吸。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鶴拳師,使周身的動作自如協調,勁能貫穿一氣,技擊上能神出鬼沒,首先應掌握好正確的呼吸方法及其配合。 鳴鶴拳在訓練時也以套路出現,如練三戰後還得轉入四門(即方向打四方)。在套路訓練中體力消耗大,有起、伏、轉、拆,上、下、左、右出入,還得配合吞、吐浮、沉,變化也十分複雜。在呼吸時,多以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當胸式呼吸受到一定限制時.就多以腹式呼吸為主,有時由於動作上的要求使腹肌十分緊張,又多側重於胸式呼吸,有時還得闊氣。這些正確的呼吸形式、乃是保證正確運動的重要因素。同樣,正確的動作也可以提高呼吸機能的水平,提高人體的換氣量,增強人體各器官的機能。
鳴鶴拳的剛勁與柔勁
  鶴拳拳論中有句話:『剛柔相濟定心神。』對初學者來說,平時除學走步外,最重要的是將身體各關節放鬆,逐步消除自己身上固有的僵勁。武術所需要的勁是外行人所難以體會到,故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之說。 剛學拳的人總希望自己能儘快地掌握技巧,使動作準確,發力有勁。但『冰凍三尺,非一臼之寒。』掌握技巧也決不是短時期內就能奏效的。初學者常由於動作不熟練,加上學時精神緊張,全身肌肉緊張僵化,各關節僵硬,上下肢動作極不協調。再加上不懂得運氣,單靠自己全身用力,只能發出一種極僵硬的愚力。他們總認為練勁就是用出全身最大的力,認為日常生活中推車、拉重物、用氣 力那種力便是勁了,故在練習中總是用這種發力方法。這不是武術家的發動方法,必須有意識地扭轉過來。 錯誤的發力方法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改過來,即使在已練了一段時期武術的人身上,有時還會再出現,因為這是日常生活的習慣。
   因此要想練好鳴鶴拳,首先必須破壞身上這種僵勁的條件反射。建立新的發勁條件反射。這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做到。除掉了身上的僵勁後,在訓練時身體應保持有一種很自然的鬆勁,在發勁時身體各部位自然放鬆。當你懂得放鬆發勁時,說明在你身上已經開始產生武術中的柔勁了。當乘勁在你身上出現之時,也意味着你身上的僵勁已基本消除了。 只有正確地掌握了什麼是勁,如何發勁,然後再靠內氣與動作的配合,天天錘鍊,勁才會日益增加,鳴鶴拳裏所要求的『顫吹』之勁才能練成,然後才能由柔而剛,由剛而堅。 武術只有剛勁是不行的,只有柔勁也是不行的,它必須剛柔俱備,剛柔相濟。拳訣講『鶴法全靠搖宗手』,搖為柔,宗為剛。
   鳴鶴拳中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稱之搖,內身發出一種極其剛強有力的彈勁謂之宗。所以說剛柔相濟是正法。武術中不單是鳴鶴拳要做到剛柔相濟其他南北各拳派也多是如此。只不過在不同的拳種中,技擊上剛柔相濟的形式和方法表現不一樣而已。 在技擊上過剛的手稱為便手即環手,過柔的手稱為軟手。從攻防上來說,過剛易被柔克;過柔易被剛制。在剛與柔之間要求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欽二勁力透達。 柔應柔而不松、不軟、活潑不滯,變化萬千,即鳴鶴拳所要求的『搖』。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在技擊時就能『觸即變,發如箭』,當你一接觸到攻擊手時,就善於觀察其攻勢,即時變化自己的手法而擊敗對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