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47|回覆: 5

[國學教育心得] 重返傳統經典誦讀國學教育-糾正中國失敗的小學語文教育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1-8 1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鍵詞:經典誦讀 國學教育 傳統經典教育 傳統教育
原題 小學教育的誤區——讓每一個兒童都能健康成長(節選)黃光華

前 言:  徹底失敗的當代中國語文教育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一部中國文化史,猶如一條滾滾長河,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詩經楚辭、老莊哲學、史記漢賦、唐詩宋詞,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顆顆璀璨的星辰,閃爍着美麗迷人的光芒。可時至今日,由於當代中國語文教育的徹底失敗,絕大多數的華夏兒女已不知如何繼承中華祖先留下來的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中華優秀文化的基因在我們的血脈中漸漸地流失。

從小學開始至大學畢業,我們的學校和老師用了整整十六年的時間來教學生學習母語,卻不能讓他們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更不要說達到培育學生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目的。大部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極其低下,缺乏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素養,缺少對他人和社會的關心。許多大學畢業生寫的文章錯字連篇,文句不通,走向社會之後茫然無緒,不知路在何方。

1978年3月,中國語言學大家呂叔湘先生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批評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指出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嚴重問題』。他不無感慨地說;『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語文教學中兩個切近的問題】)。

呂叔湘先生是在二十多年前說這番話的,這二十多年來,中國的語文教育的實際狀況又有多大的改觀呢?

1988年國家教委委託華東師範大學組織實施的『1987年全國初中三年級語文教學抽樣調查』取得的1000多萬個數據顯示,大多數被測學生的成績處於中下水平,閱讀、寫作不及格的有近60%。閱讀、寫作、聽力、說話與朗讀四項測試,每項的總平均分均在及格以下。

1995年【人民日報】以【大學生的漢語怎麼了】為標題指出中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1996年,以重視人文教育而備受稱道的華中理工大學,對全校新生進行了首次中國語文水平達標測試。在這次稍稍高於中學語文水平程度的測試中,全校所有的95級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新生,達到及格線最多的是本科生,也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只有30%的人達到了及格線。

1997年北師大對一年級新生進行了語文入學檢測,原計劃得分在80分以上的(滿分100),可以免修大學語文,不料一千多名新生中,能達到這一標準的僅有六七人,無奈之下,學校決定,全部都要修大學語文。

在1997年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的節目中,有老師說,小學語文教學無效勞動佔50%,更有老師更正說,不是50%,而是四分之三。

中小學語文教學長期的『少、慢、差、費』以及由此帶來的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不斷下降的嚴峻現實,引起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憂慮和關注,1997年11月,【北京文學】發表了一組『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的文章,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大討論。這場大討論,參加人數之眾,發表文章之繁,關注媒體之多,影響之巨,均為歷次語文教育討論所罕見,並由此推動了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這才有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出台。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對於學生學習其它學科和繼續學習,對於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他們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上述兩段文字對中國語文教育的性質和目的重新作出了正確的定義,即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是學生全面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學習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它們分別出自【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大綱和新課標)。

新大綱和新課標的制定,標誌着誤入歧途數十年的中國語文教育開始朝着語文教學的正確軌道回歸。新課標還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識字,提前閱讀』的理念,要求小學一、二年的識字量要從原來的1250個提高到1800個,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少於5萬字。這一理念的提出對於語文教育的改革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要改革徹底失敗的中國教育,首先必須改變徹底失敗的中國語文教育,而中國語文教育最大的失敗就在於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識字教育和閱讀教育觀念的嚴重錯誤。

 樓主|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1-8 13:3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章 小學語文教育之識字篇

『識字難』成為困擾教育界幾十年都無法解決的難題,是與錯誤的識字觀念和識字方法佔據主流教育地位分不開的。

幾十年來,錯誤的識字觀念和識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看圖識字

看圖識字是對學前兒童開始進行識字教育時採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其實漢字是象形文字,它的本身就是一種圖形,它是從原始圖畫演變成圖形,又從不規則圖形線條演變成現在的橫、豎、撇、捺、折五種規範的筆畫,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漢字是一種圖,學漢字的過程,就是一個識圖的過程,學漢字就是要記住這種圖形。初學識字時採用看圖識字的方法反而會干擾兒童對字形的辨認,沖淡兒童對字形的記憶,使兒童產生對圖形的依賴性,『看圖』才能『識字』,『不看圖』就不能『識字』。這也就是許多兒童拿着看圖識字卡片看到圖形能很快地認出字來,離開了圖形就認不出這個字的原因所在。因為原本他只是認得圖形,並不認得字形。

2、先學拼音後學識字

建國以後,識字教學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是造成『識字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初學漢字者必須通過學拼音來識字,學會了拼音就學會了識字,就學會了閱讀的觀念使小學識字教學效率低下,小學生不會閱讀,語文素養得不到提高。

對於初學漢字,理解能力較差的兒童來說,要理解拼音的聲母、韻母、前、後鼻音、聲調等知識是很困難的事情,以前小學在兒童初入學便進行幾十課時的拼音教學,等於在兒童尚還混沌的小腦袋裏灌進了一盆漿糊,使其萌生讀書太苦,語文學習枯燥無味的感覺,學生十多年學習過程如同受刑的感受便發端於此。

拼音識字作為小學識字的主要方法,幾十年來在全國形成了強大的習慣勢力,兒童必須學了漢語拼音才能學說普通話,才能學識字,不學拼音就會發錯音,就學不好普通話,就學不好識字幾乎成了天經地義的觀點,其實這種觀點是很荒謬的。

事實上,兒童時期敏銳的聲音模仿能力是上天賦予的本能,兒童在不識字,不會拼音之前學會流利的普通話是很容易的事。普通話的學習關鍵在於家庭和學校是否有普通話『聽』和『說』的環境和氛圍,如果家長和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常教學時能使用標準的普通話,那麼兒童通過模仿練習自然而然地就會說出標準的普通話,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地教兒童說普通話,更不需要繞個大圈子通過拼音來學普通話。恐怕沒有一個父母在兒童學語時會先教小孩哪個字的音是怎樣拼出來的,哪個字是讀二聲還是四聲?兒童普通話的學習是通過耳朵聽音,口腔模仿糾正,聽多了自然就學會了,簡單之極。

拼音文字和漢字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獨特的歷史淵源,兩者的學習方法是不同的。通過拼音來識字並不符合漢字學習的規律,它降低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影響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在中國的語言文字環境裏,直接地通過聽讀模仿來識字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識字方法。學生在聽老師讀、跟着老師讀的過程中,通過耳聽、眼看、手指、腦記,把字音和字形對應起來認字,是最基本的認字方法。

兒童學習漢字完全可以丟掉拼音,一個拼音不學也可以輕鬆地完成小學所有常用漢字的學習,進而學會閱讀。學會拼音對於糾正方言以及兒童在課外大量閱讀時獨立學習生字有一定的用處,但決不等於學會了拼音才能學習普通話,才能識字,更不等於會拼音就會普通話,就會識字、就會閱讀。兒童就是一輩子不學拼音,也不會影響他學會漢字,學會普通話,學會閱讀。事實證明,不先學漢語拼音,並不妨礙兒童學說普通話,也不影響兒童識字閱讀。

小學的拼音教學完全可以安排在兒童掌握了二、三千漢字,普通話說得較流利,學習能力大大提高之後再進行。當兒童能夠識字閱讀,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之後再來學拼音,有利於正音和繼續提高,兒童學起來也會感到很輕鬆,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都能大大節省。因為這時候兒童的大腦裏已經有了大量的漢字字形和字音,這時候學拼音,兒童很容易將拼音與漢字產生對應和聯想,所以學起來自然容易理解掌握,老師也不用教得這麼辛苦。只是幾十年來形成的『看拼音識漢字』的觀念在絕大多數老師的頭腦裏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改變。新大綱和新課標雖然已經取消了『拼音是幫助閱讀的有效工具』這一表述,認為僅僅學會拼音對閱讀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並降低了拼音學習的難度,要求先學一百多個漢字,再學拼音,但『不學拼音就不能學識字就不會說普通話,學會了拼音就學會了識字,學會了普通話,學會了閱讀』這類錯誤的觀念還是頑固地紮根於絕大多數老師的大腦裏,成為現今小學識字教學的主要模式,嚴重影響了小學識字教學的速度和效率,使兒童無法儘早進入閱讀,障礙了兒童的智力發展。

3、識字要先易後難,只學兒童常用的漢字

以前在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時,總是強調要與兒童的生活貼近,教他們在生活中常見到的事物,而不超出他們知識範圍的內容。這種觀念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畢竟兒童的接觸範圍是非常狹窄的,說到底就只是動物類、蔬菜水果類、起居生活類,並且也只是這些類別中很少一部分內容。而字的內容就太廣了,就名詞來說就有疾病類的、生理類的、哲學類的,化學類的,天文類的、地理類的,這些都是人一生中常用的字,而識字的最終目的恰恰是為了讓兒童學習他們不知道的知識。如果我們對兒童的識字教育總是因強調貼近兒童生活而只局限於他們的知識範圍,那麼我們的識字教育就永遠落後於兒童的智力發展,那麼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很難得到快速提高,讓兒童提前閱讀的目標也就永遠無法實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兒童眼裏,任何一個字都只是一個符號,不管這個字是簡單還是複雜,基本上不存在先學後學,先易後難的問題。『難』和『易』是成人對字的理解,這是因為漢字在成人眼裏不僅是一個符號,而且還是一個代表着特定意義的符號。正因為這一點,才使我們對漢字產生難理解和易理解的概念。對兒童來說,寫字有簡繁,但識字無難易。任何字對幼兒來說都是一個符號,一個圖形,他只要認得這個圖就識得這個字,至於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義並不重要,意義是隨着兒童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閱讀程度的加深而逐漸理解的。

4、隨文分散識字法和『讀、寫、講、用』四會

目前小學識字教育沒有專門的識字課程,沒有專門的識字教材,沒有專門的識字老師,幾十年一貫所採用的是隨文分散識字法,即把生字分散在課文中,把閱讀教材作為識字教材。隨文分散識字法所總結出來的經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和『讀、寫、講、用』同步教學法(也叫四會法,即要求學生在識字時要同時做到能夠正確地讀、寫,懂得意思,大部分會應用)後來被教育部寫在教學大綱上,形成了我國幾十年來的識字教育模式,成為小學識字教育的主流方法。

實際上隨文分散識字法在我國傳統的識字教育的歷史上一直不是主流的識字方法,因為它的一個致命的弱點是在隨課文識字的同時,丟掉了集中識字,使識字的速度慢得令人無法忍受。小學十二冊語文課本中的2540個常用漢字散落在30多萬字的課文中,學生學習生字猶如沙裏淘金。因為生字學得慢,所以閱讀也上不去。除了拼音識字法外,隨文分散識字法和『讀、寫、講、用』四會混教,同步完成的觀念是造成幾十年來『識字難』的關鍵原因。

兒童識字必須『讀、寫、講、用』四會的觀念實際上違背了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學習漢字最終必須做到『讀、寫、講、用』四會是正確的,但一次將『讀、寫、講、用』四個部分同步完成則是錯誤的。因為從生理上說,兒童對漢字的認知規律,第一是聽覺能力的發展(聽音)1—3歲,第二是視覺能力的發展(辨形)4—6歲;第三是協調能力的發展(寫字)7—13歲;而抽象能力的發展(學義)則是貫穿於整個人生的,當然最重要的是在25歲以前。

單從認字來說,學前及低年級的兒童的認字能力已經很強了,但是寫字用字則有相當大的困難,因為認字大體是靠記憶力,寫字和應用則需要很強的理解力。本來,低年級的理解力弱,應着重認字,少要求書寫及應用。字會認了便可閱讀,閱讀時不明白也沒有關係,讀得多了,理解力自然會提高,也就會寫會用了。但是我們現在主流教育的識字方法是形、音、義、寫混教,要求每教一個字就要會寫這個字,就要會用這個字,才算學會。實際上這是強人所難,所以老師教得吃力,兒童也學得痛苦,卻老半天教不好一個字。所以小學識字教學沒有效率,兒童『識字難』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了。

識字教學中要求認、寫同步違背了漢字的成字規律,只能以犧牲識字速度為代價而使識字教育誤入歧途。漢字中的大多數字都是由一個以上的字組成,比如『翻』字是由『番』和『羽』兩個字(細拆共可拆出一、八、木、口、十、田、日、番、習、米、羽十一個字)組成,『的』字可以拆成『白、勺、一、日、口』五個字。漢字是整體性的東西,還真難找到幾個不是由其它字組成的漢字,越複雜的字越是這樣,它實際上並不難認也不難寫。兒童認識的漢字越多,他看原來的字就越簡單,寫正確的能力就越強。初學認字的兒童寫『翻』字要瞪大眼睛數筆畫,而識字多的兒童卻能輕而易舉地把『翻』字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漢字,這樣寫越來就輕鬆容易得多。新大綱和新課標雖然提出在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中要改進識字方法,要做到讀寫分開,1—2年級的學生要多認少寫,並明確指出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等漢字知識,是用來幫助識字、寫字和查字典的,不應列入考試的範圍。但是由於絕大多數的小學語文老師仍舊把大量寫字看成是小學識字教育的法寶,恨不得所有的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寫字,並且還要寫得快,因此對學生進行超出兒童生理極限的高強度的寫字訓練,實在是殘害兒童。

由於識字教育落後於兒童的智力發展,出現了許多很不正常的現象,比如,它造成了小學生不能閱讀,不會閱讀,不能自學,出現小學生考數學由老師讀題,造成了『課業負擔過重』,最後還導致了小學四年級和初二年級的學習分化,這一切都是『識字太慢太少』惹的禍。而『識字太慢太少』,又跟錯誤的識字觀念和識字方法佔據主流教育地位的現狀分不開的。這也就是新課標雖然對兒童識字教育的觀念已有所改變,提出了『快速識字,提前閱讀』的理念,加快了識字速度,增加了識字量,要求小學生提前進入閱讀,但兒童識字難、識字慢、閱讀晚的現狀並沒有得到改變的根本原因。由於主流教學方法即隨文分散識字法沒有改變,老師在實際教學中的『識字必須先學拼音,識字必須與寫字同步』的觀念沒有改變,所有學校和教師還是沿用錯誤的觀念和方法進行識字教育,反而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由於識字量的增多造成學生壓力加大,負擔加重,老師難教,學生厭學的情況,使『快速識字、提前閱讀』的理念變成了一句空話。

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使得原本應該很簡單的識字教育複雜化,使得『識字難、閱讀晚』成為困擾我國教育界幾十年都難以解決的難題,成為阻礙中華民族素質提高的一個頑症。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了整個中國語文教育的大倒退,造成大部分中國人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低下。六年的時間用來進行識字教育,既是物力和時間的浪費,更是對兒童生命和創新能力的摧殘。中國的識字教育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解決目前小學語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識字難』問題,我們就無法實現提前閱讀,民族素質、綜合國力的提高更是一句空話。這種現狀如果繼續下去,不僅漢字的生存將面臨危機,民族的興衰也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長陸定一說:『我查了一本書【唐說薈】,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歲能文」,六歲能文,我們一個也沒有。難道我們中華民族的智力退化了嗎?為什麼戊戌政變後我國第一本語文教科書,第一課有8個字。到了『中華民國』,第一課只有一個『人』了。以後,教育學更發達了,第一課一個字也沒有了,只剩下一張畫。再往後,前五課都是一張畫,到第六課才教一個字。』

陸老的結論是:『漢字並不難,難的是教育的理論體系,實在糟糕。必須衝破這個障礙,提出一套新的辦法,建立一個新的體系。』

只可惜陸老的這一期望幾十年來始終沒有實現

應該說,新大綱和新課標中對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識字教育、閱讀教育等方面提出的理念是比較科學的,其目標也是很容易實現的。

為什麼新大綱和新課標的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卻無法實現,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呢?其根本原因在於新大綱和新課標只是提出了好的理念,但與新大綱和新課標配套的小學語文教材還是採用幾十年來一貫制的隨文分散識字法,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是『舊瓶裝新酒』、『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絲毫改變,使得新大綱和新課標提出的關於識字教育、閱讀教育的理念缺乏有效的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支持,變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實際教學中難以順利實施。要使『識字難』、『閱讀晚』的難題得到解決,僅僅提出好的理念是不夠的,還必須從識字教材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根本性的改變,才能使新大綱和新課標的理念得以順利實施。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小學的識字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識字課程,採用專門的識字教材,徹底改變『讀、寫、講、用』一次完成的教學模式,根據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採用『讀、寫、講、用』分段教學的方法,先認讀,再寫字、講義。

實際教學證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最多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即可輕鬆學完小學六年的識字量(2500—3000個),在識字過程中學會標準的普通話,並在誦讀能力上得到有效鍛煉,。在這一階段,主要以識字和誦讀為主,拼音一定不教,寫字也基本不教。在學生認完2500——3000個漢字之後,開始進行大量的背誦閱讀訓練,以具有人文精神的豐富的語言材料充分刺激學生的語言器官,用古今中外的各種深刻、優美的文章對學生進行持續的薰陶感染,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小學的拼音教學和寫字教學,都可以放在小學二年級以後進行,特別是拼音教學還可延遲到三年級進行,也不會對兒童的學習造成任何障礙。由於學生的識字水平和閱讀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增強,原來讓學生望而生畏的拼音教學和寫字教學實施起來會變得輕鬆,效果也會好得多。

大量的實驗教學證明,『漢字難教,漢字難學』的觀點是錯誤的,漢字其實是世界上最優美最容易學的語言。我們只要徹底改變幾十年來在小學識字教育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和錯誤方法,採用我們祖先發明的後人改進的並經實驗證明行之有效的韻語集中識字教材,並輔之以科學的教學方法,小學『識字難』的難題是可以輕鬆解決的,所有的兒童都可以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進入自由閱讀的境界。

 樓主|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1-8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章 小學語文教育之閱讀篇

識字教育的改革,為閱讀教育乃至整個語文教育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識字是為閱讀服務的,完成了識字教育,只是小學語文改革的一個方面。如果不能對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錯誤的閱讀教育觀念和方法進行改革,那麼快速識字就沒有任何意義,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目標就永遠無法實現。

二、小學閱讀教育存在的誤區

中國語文教育最大的失敗在於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識字教育和閱讀教育觀念和方法的嚴重錯誤。前面我們已經剖析了小學識字難的各種原因,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下面我們再來剖析一下目前小學閱讀教育中存在的各種錯誤的觀念,以正本清源,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我國的語文教育從上個世紀初期政府廢除經典教育,倡導白話文運動開始,就已經走進了死胡同。當時的許多知識分子,把中國的落後挨打的原因歸咎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的語文教育也拋棄祖先幾千年形成的優良傳統,走上了盲目學習西方各種語文教育方法的歧路,以至于越走越遠,並禍延至今。

幾十年來,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中存在的觀念和方法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閱讀教育錯過了兒童最佳教育時機

生理學告訴我們:成人的大腦約1500克,嬰兒出生時大腦約350克,兩歲左右就發育到1000克,13歲之前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心理學又告訴我們: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兒童學習的最佳期。這一時期是兒童機械記憶的黃金時期,背誦記憶是這一時期兒童最自然的學習方法。大腦發育一旦完成,形象記憶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學習同樣的內容就要多花6—7倍的時間。心理學還證明,六歲左右的兒童,其口頭語言與成人已很接近。他們迫切需要比口語更加嚴謹,更加簡潔,更富有邏輯性的書面語言的學習,從而進一步錘鍊口頭語言,並使思維的條理性、系統性、深化性得到加強。

對兒童進行閱讀教育的最佳教育時機是5—13歲,13歲以前是兒童的最佳培養教育時期,也是兒童語言文字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兒童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在這一時期對兒童實施有效的教育,注重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奠定一生優雅人格的根基,就能開發兒童的智慧潛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其成為德智雙修的有用人才。

小學階段是兒童進行誦讀訓練的最佳時期,而且越早越好。在這一時期對兒童進行誦讀訓練,可以開發兒童的記憶潛能,從小培養兒童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高度感悟能力。因為經典教育所採用的教材在詞彙方面是大量的,在語言內容方面是高度濃縮的,包括大量對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為人之道的論述,是古人真實深遠的生命體驗。隨着兒童閱讀程度的逐漸加深,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的提高又進一步促進了兒童閱讀能力的增加。兒童的閱讀能力越強,閱讀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強,這樣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帶來兒童整體學習能力的飛速提升,進而為學好其它學科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五六歲的兒童就能開始閱讀文章,那麼他在小學六年除了能背誦十萬字以上的古今中外的經典文章,還可閱讀幾千萬字的課外讀物,是新大綱和新課標的十幾倍甚至數十倍。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的文章多了,還怕不解字意,不會作文嗎?

由於小學識字教育的滯後,使原本在小學一年級就能完成的識字教育要拖延到小學六年級才能完成,也就是說,小學生必須用六年的時間才能學會2500—3000漢字,才能進入自由閱讀的境界,只在那時大部分的兒童已經錯過了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的最佳時期,以致於大多數的學生進入初中仍然沒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對閱讀不再有興趣,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最後變成了無君子之風,心靈蒼白的應試木偶。

2、閱讀教育浪費了最佳教育材料

目前學校所採用的教材在內容上是小容量的、不生動的、無趣的,很難給兒童帶來很多驚奇感而產生參與的願望。翻開幾十年的小學語文教材,最大的缺點是淺白、量少。幾十萬字的教材中小貓小狗的內容太多,而智慧含量高、深刻優美的經典內容太少。不客氣地說,以前我們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除了最終學了2000多個漢字,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獲。實際上在小學階段讓兒童背誦、閱讀大量深刻優美的經典文章,有利於兒童人格的養成。因為經典的教化不僅僅是語言層面優美的辭藻,還有其中的人文精神。經典中的這種精神滲透到血液裏,深入到骨髓中,最後在心中生根發芽,對兒童的一生都將有長遠而深刻的影響。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化進行得越早,對兒童影響越大。兒童時期受到過真善美的薰陶和感動的心靈,永遠是社會的積極因素。同時,人文情懷本身就是語文能力不可分割的一個方面,它能使人看問題多一個角度,多一分智慧,多一分豁達,多一分敏感,多一分正氣,多一分悲天憫人的情懷,因而使人的言辭和文筆言之有物,氣韻生動。古人常用『滿腹經綸』、『腹有詩書氣自華』來評價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可是我們小學的閱讀教育由於浪費了最佳的教育材料,使得大多數的小學生辛辛苦苦學了六年還是胸無點墨,大腦空空,看不到絲毫『滿腹經綸』、『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這實在是我們教育的悲哀!雖然新大綱和新課標要求增加經典詩文教學的分量,並列出了課外必須誦讀的優秀詩文的推薦篇目,但由於大部分的老師自身在這方面的修養就很差,再加上課堂內的教學已經搞得老師焦頭爛額,那還有時間去關注課外,所以推薦的優秀詩文的誦讀要求最後是不是能夠落到實處,就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

3、閱讀教育的方法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律

自五四後,西方『科學的東西』大量引入到中國,引入到語文教育之中,不僅僅是西方語法學、寫作學、閱讀學等『知識』的進入,而且是整個西方化的、所謂科學的教材『編寫體例』的進入、西方化的『教材講授方式』的進入。因此中國語文教育出現了區別於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大奇觀,就是出現了『講深講透』、『析細析微』的現象,甚至在小學裏,一篇【登鸛雀樓】也能洋洋灑灑分析內容20分鐘(張志公語)。實際上這種教學方法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律,是不符合語文的學科性質的。語文、音樂、美術是人文學科,數學、物理、化學等是科學學科。人文學科的特點是整體性、混沌性,講究積累、涵泳、感悟,科學學科的特點是層級性、系統性,講究嚴密、邏輯、推理。科學學科必須從底層逐級學起,斷了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進一步的發展。而人文學科可以一開始就讓兒童誦讀大量的經典作品,耳濡目染以達到薰陶之功。

中國傳統的閱讀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誦。背誦,對語彙材料的積累、對整體文句的感性的積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背誦,是化別人的語言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縈繞心頭,如發於已心,如出於已口。愈積累愈豐富,愈豐富愈自然貫通,逐漸就積澱成一種內在的知識和情感。中國幾千年來的歷代文人學者都是從背誦經典開始奠定了一生的成就,遠的不說,近代的大家胡適、魯迅、巴金、茅盾、錢鍾書等都曾在兒童時期背誦了大量的經典著作,為以後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實際上我們現在的閱讀教育卻背離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採用了西方科學主義的方法,走的是理科化的路子,講解過多而背誦太少。在課堂上,老師對一篇課文從字、詞、句、篇到語法、修辭進行細緻地拆解、深入地鑑賞、精心地把玩、反覆地歷練,以此來達到讓學生學會聽說讀寫的目的。看起來時間花了很多,方法想了很多,板書設計很精緻,課堂討論很熱鬧,但是由於閱讀教育的實質--語言材料對語言器官的刺激量微乎其微,所以最後不但沒有達到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他們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的目的,反而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望而生畏,最終出現從小學到中學用2700課時學習自己的母語仍過不了關的咄咄怪事。

小學閱讀教育改革思路

要解決小學閱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兒童的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就必須徹底改變小學閱讀教育中的錯誤觀念和方法,朝着語文教育的正確軌道回歸。

其實要解決『閱讀難』的辦法很簡單,即抓住兒童最佳教育時機,大量背誦和閱讀各種經典。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序中就說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八十年代,葉聖陶進而指出『經典訓練不限於學校教育的範圍而推廣到整個社會,是很有必要的。』國學大師南懷謹也說:『從兒童時期開始誦讀歷史經典名著,是我們一貫的基本教育方法。』

那麼,什麼樣的文章才能被稱為經典呢?簡言之,經典就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所載為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而彌新。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表現形式有哲學、倫理、文學等,它能流傳至今,體現了其內在的精髓和魅力。如『公正無私、嫉惡如仇、誠實篤信、不尚空談、戒奢節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等修身之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仁者愛人』的倫理;『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的教導;『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文思想;『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親和;『民貴君輕』的政治理想;『無為無不為』的辨證思想;『與天地萬物相往來』的和諧自然觀;『風、雅、頌、賦、比、興』的詩性智慧等。我們的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由無數先輩們用他們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奮鬥和高度智慧的創造鑄就的,它在歷史的演進中代代相傳,不斷積累、發展。而文化經典正是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在我們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大量文化經典,包括經、史、子、集各部,它們是我們民族文化精華的結晶。正是通過這些文化經典,民族精神才得以傳承和不斷發展。可以說,沒有文化經典就不會有我們民族精神的積累和傳承、發展。

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而不衰,是因為其中包含有一種誠懇的人性,能夠進入到心靈深處,提高人作為『人』的內在品德。這些經典本身就是一個高遠的理想、一個開闊的胸懷。它可以涵養性情,增長智慧,提升眼界,增進道德勇氣。熟讀這些有高度智慧的書,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較迅速地啟迪理性,可以對人生的各項活動,作較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亦即現今所謂的『文化教養』。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包含有豐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道,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個人與社會健康互動之道,有『天地之大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創生之道、與時俱進之道。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人文關懷,所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這裏有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並讓人從中得到做人的樂趣,讓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凡有成就並且能夠長期保持的人,都是目光遠大、品德高尚、富有愛心的人。

我們國家對現代社會的認識有兩點值得反思,一是片面強調競爭、一味追求個性和創新;再就是學校教育重智輕德,忽視人格的發展。在現代社會,競爭是必要的,但合作、互助、寬容、理解、平等和愛心更重要,這是人生成功的基礎。

在兒童時期開展經典誦讀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忽視傳統經典教育,已然造成中國人道德水準的普遍下降

從五四運動開始的近百年來,中國的教育重科學教育而忽視傳統的經典教育,使得至今數代中國人的整體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急劇下降,大多數中國人沒有能力閱讀文言文,對中國五千年積澱下來的寶貴的文化精華不能吸收,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承繼的一個巨大的斷層,使中華民族成為了一個沒有文化根基,道德觀念產生錯位的民族。特別是中國進入市場經濟發展時期,由於缺乏傳統文化的涵養,面對着巨大的物質誘惑,一些成年人價值觀念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以權謀私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在一些領域,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騙欺詐活動蔓延;也給兒童健康成長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大量含有兇殺、暴力、淫穢色情、低級庸俗的資訊通過互聯網、電視、遊戲室、錄像廳、歌舞廳等渠道迅猛傳播,也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2、忽視傳統經典教育,給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錯誤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加趨向功利主義,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束縛,甚至是畸形發展。有些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將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局限於課本知識內,通過各種機械的學習和訓練來獲取考試成績的高分,但作為現代人應有的素質非常貧乏,手拿高分成績單,卻缺少應有的適應社會的能力。錯誤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造成學生的母語水平低下,使學生的人文素質不高,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人生態度無所歸依,理想不敢堅持,君子之風漸行漸遠。學生只看重自己的學習成績,缺少對他人和社會的關心。學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素養,身心得不到健康發展。犯罪率的增高,犯罪年齡層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徹底的失落,這其實是中國教育忽視人文教育、人格培養所造成的直接惡果。

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承繼的斷層,造成社會整體道德水準的下降,使兒童的健康成長受到嚴重影響,許多有識之士對此憂心如焚。

1995年3月,趙朴初、葉至善、冰心、曹禺、啟功、張志公、夏衍、陳荒煤、吳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國政協委員在1995年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以016號正式提案的形式,發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以焦急迫切的文字,為我們敲響了傳統文化正處於存亡續絕的關鍵時刻的警鐘。

【緊急呼籲】指出:『我國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連續性,形成一條從未枯竭、從未中斷的長河。但時至今日,這條長河卻在某些方面面臨中斷的危險。』

【緊急呼籲】強調:『構成我們民族文化的這一方面是我們的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紐帶;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失,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議案的這些老一代知識分子,『以風燭之年,未敢忘繼承民族的文化』,他們希望學校、社會能重視對傳統經典的誦讀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聽弦歌,到古典學校中走一走,看看後繼之人。』

3、『經典誦讀』教育是提高兒童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可以快速提高兒童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因為成績的好壞,往往不只是取決於兒童學習的努力程度,而是還取決於他的理解能力的高低。要提升兒童的理解能力,經典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誦讀經典可以促進閱讀的發展,多讀好書可以拓展兒童的視野,取別人的精華為其所用。書讀多了,很自然地知識面就廣了,知識面一廣,理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自然就強。兒童喜歡異想天開,讀書多了,還可以激發他的創新創造能力。由此,兒童在各種信息的刺激下,理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個時候兒童讀教科書還會難嗎?還用擔心考試成績不好嗎?

新大綱和新課標規定了必須誦讀的大量經典詩文及中學的文言文學習的比例的大幅提高,預示着我國的語文教育將向『經典誦讀』教育轉變。兒童現在不讀經典,將來也得讀!不同的是,兒童時期讀這些經典是很輕鬆的、很快樂、很自然的,在無壓力的情況下就把經典背會了!如果等到將來為了考試再來背這些經典的話,由於小時候很少或是根本沒有接觸過,學這些東西就會學得很痛苦,而且學過就忘。

4、『經典誦讀』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問題,它關係到我國各級教育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及人才規格等諸多方面的重要問題,這是21世紀我們國家、民族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1999年6月,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但時至今日,許多學校教育並沒有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重智育輕德育,忽視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特別是忽視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的現象依然存在。這種現象對我國教育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經典誦讀』教育對於加強兒童的素質教育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因為經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兒童通過口誦心惟,久熏成習,久習成性,氣質得到改變,能夠從小養成寬容、理解、平等、仁愛、互助等良好品格。今天我們大力提倡兒童誦讀傳統文化經典,是要讓他們從小感悟中華美文的思想境界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認知能力和文學素養,幫助他們形成正確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經典誦讀』教育可以加快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的步伐。

當然,我們提倡『經典誦讀』教育,不能只是對中國傳統『經典誦讀』教育的簡單模仿,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世界各國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的『經典誦讀』教育應該有所創新,有所發展。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之經典作為源頭活水,我們應該以更高遠的眼界,更廣闊的胸懷,來重新定義『經典誦讀』教育。只要是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化,我們都應該學習,這樣才能使兒童達到文化薰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全面發展的目的,為網絡時代各國文明的廣泛交流和深層融合、以及在此背景下人類新文明新文化的創造打下基礎,成為學通中外的國際化創造性人才。

易子 發表於 2010-12-23 22: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開元兄的觀點可說是我的心聲。因為現實的情況反應出建國以來的國語教育是存在非常大的問題的,有時候我也看過台灣的國語教育科目還有標準,遠遠比國內的要高。
現在的孩子多半沒有進行真正的啟蒙,然後6年小學 3+3的中學  3-4的大學這樣標準的教育模式,卻遠遠達不到國語教學的目的。在我看來這是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問題,是一種倒退。
  諸子百家甚至更早的閒人,在教育的問題研究上遠遠比現在考慮的多,實踐的多。
學國語,在古時候就是啟蒙時的三子經 千字文 百家姓 ,一遍入學前能熟讀背誦這些啟蒙讀物,就基本能認識大部分的文字還有反應出來的社會結構,橫跨整個華夏文明的歷史,歷史重大事件和關鍵人物,能對一個孩子基本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還有民族觀和個人發展的資質由所反應,相反,現在我們都教育了孩子什麼,失敗的家庭教育,失敗的學校標準化教育,使年輕的一代人非要經過痛苦的折磨才能稍微窺探一下人生道理。這不得不說是時代的悲哀。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許許多多的人都看到這樣的問題。我只能觀望,卻沒有力量去改變社會,畢竟,這樣的代價不是靠個人能承擔的,需要整個國家民族賴承擔.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4 11:45 | 顯示全部樓層
現代的中國教育,出來的學生常常連人常倫理及禮儀都不懂,更不用說求生本能了,除了呆子腦裏的1234及abc真不知道還裝着什麼
 樓主|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3-1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對酒當歌 的文章

先生所言極是,因此還望我們論壇也能倡導營造彬彬有禮的氣氛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